凡古法定尺寸者。皆先取一尺而言之。从尺而取寸。此则是其大纲也。又凡人长短不同。其形各异。又曰人长则脉长。人短则脉短。据此之言。岂可执其一概。必在医者以意审详。今则以鱼际骨下为寸口。位占九分。更下行一寸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间为关部。以安三指不欲备载。深为冗繁。故不可以依凭尔。
辨九候法
黄帝曰∶余闻九候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
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岐伯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
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辨两手五脏六腑脉所主法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人无与胆神门右手寸口者。肺与大肠脉之所出也。关上者。脾与胃脉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门三焦脉之所皆沉仿此辨五六腑经脉所合法
肝脉曰足厥阴。与胆脉曰足少阳合。心脉曰手少阴。与小肠脉曰手太阳合。脾脉曰足太阴。
足太二经诊五脏脉轻重法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是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辨脉形状
浮脉。按之不足。举之有余。但浮于指下。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乃得。涩脉。却。
细脉。小大于微。恒有但细尔。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弦脉。举之无。按之如弓来但按伏一曰指下无。两旁有。软脉。极软而浮细。曰软。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下豁豁然。曰虚。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然。曰实。促脉。去来皆疾。时止曰促。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结者生。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不可治。散脉。大为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革脉。有似沉伏。实大长微弦。
弦与紧相类。浮与芤相类。软与弱相类。微与涩相类。沉与伏相类。缓与迟相类。革与实相类。滑与数相类。
分别脉病形状
凡诊脉。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皆如其人形性则吉。反之者则凶。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理。短则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