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瘟疫
(附:大头天行病虾蟆瘟)

《内经》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又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瘟。是以多感于房劳辛苦之人,安乐者未之有也。俗名瘟病,医书曰疫疠,曰黄病,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雾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之也,一皆触冒四时不正之气而为病焉。《伤寒论》曰:春应温而反清,夏应热而反寒,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庞安常曰:疫气之发,大则流行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悉由气运郁发、有胜有伏、迁正退位之所致也。视斯疾者,其可不推运气而治之乎。陶氏曰:夫疫气之中人,轻重不一,仲景无治法,后人用败毒散治,甚得理,然亦有愈不愈者,盖疫气有浅深,资禀有壮怯。怯而受疠气之深者,虽智者尚不能治,况庸劣之士乎。
若资禀壮实,所感又浅,则庶几可愈。切不可作伤寒正治而大汗大下也,但当从乎中治而用少阳、阳明二经药(少阳,小柴胡汤;阳明,升麻葛根汤也),看所中阴阳经络脉证,而以二方加减和治之,殊为切当。学人宜详察之,毋忽。
脉法
脉阳濡弱,阴弦紧,更遇温气,变为瘟疫。
温病二、三日,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八日死。
温病四、五日,头痛腹满而吐,脉来细而弦,十二日死。
温病八、九日,头身不疼,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涩涩,按之不鼓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自出,脉坚强急者生,虚软者死。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
方法
丹溪曰:众人病一般者,此天行时疫也,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用大黄、黄芩、黄连、人参、桔梗、苍术、防风、滑石、香附、人中黄为末,神曲糊为丸,每服五、七十丸。气虚,以四君子汤下。血虚,以四物汤下。痰多,以二陈汤下。热甚者,加童便(谓人中黄者,人粪也。今人多有以粪缸中清汁,顿饮一、二碗,病随愈。然但恐畏其臭秽,不能下咽耳。故丹溪所取人中黄法,于冬月以竹截筒,削去青,两头留节,一头打通一窍,以大甘草纳入筒内,以竹钉塞其窍,投粪缸中,二、三个月取出,晒干用)。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
陶尚文治瘟疫法:若病只在少阳经者,小柴胡加防风、羌活微发之而愈。若病兼阳明经者,柴、葛二方合服之(小柴胡对升麻葛根汤也)。
若见太阳证,大便泄者,以本方(小柴胡也)去黄芩对五苓散,尤当看脉寒热,若无寒去桂留芩。
若小便不利,是膀胱本病,本方加去桂五苓散。
若入太阴经,无热证见者,用理中汤,此证必须腹痛而泻。明日泻止痛止,仍用小柴胡和之。
若入少阴经及厥阴经,用阴证伤寒传经法治之。
若初看未端的,且先以败毒散治之,看归在何经,再随经施治,无不效者。
若发黄,小柴胡合去桂五苓散。未退,茯苓渗湿汤。
瘟疫作渴,本方加石膏、知母。湿温渴,苍术白虎汤。
瘟疫发狂不识人,大柴胡汤加当归。如大便泄者,三黄石膏汤、柴苓汤。
瘟疫胸膈满闷,本方中加枳壳、橘红、黄连。若大便不通,大柴胡汤微利之。
三黄石膏汤
石膏(三钱)黄芩黄连黄柏(各一钱五分)豆豉(半合)麻黄(一钱)栀子(五枚)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三分,连进三、五剂愈。
败毒散治瘟疫。(四时通用。)
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桔梗白茯苓人参(各等分)甘草(减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或沸汤点服亦可。此药治伤寒瘟疫,风湿风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不问老人、小儿皆可服。或岭南烟瘴之地,或瘟疫时行,或人多风痰,或处卑湿之地,脚气痿弱,此药不可缺也。日三、五服,以知为度。一方加薄荷少许,每服五钱,加姜,水煎服。
九味羌活汤(方见伤寒门。)治瘟疫初感,一、二日间服之,取汗而愈,其效如神。
黑奴丸治瘟毒发斑,烦躁大渴,及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而数,面赤目眩,身痛大热,狂言欲走,渴甚。又云: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医所不治,弃为死人,精魄已竭,心下尚温,斡开其口灌药,下咽则活。
黄芩釜底煤芒硝麻黄梁上尘小麦奴灶突墨(各一两)大黄(一两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新汲水化服,饮水尽足当发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时顷不汗,再服一丸,须见微利。若不渴,不可与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