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
论
《内经》曰:肺热叶焦,五脏因而受之,发为痿。心气热为脉痿,则胫纵而不任地。肝气热为筋痿,故筋急而挛。
脾气热为肉痿,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肾气热为骨痿,则腰膝不举,骨枯而髓减。又曰:治痿者独取阳明一经,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能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冲,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弛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法各补其荥而通其,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言治诸痿宜调补各脏,以待其旺月而病安也。
丹溪曰:《内经》谓诸痿起于肺热,又谓治痿独取阳明一经。盖肺金体燥居上而主气,畏火者也。脾土性湿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木性刚急,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治痿之法,无出于此。虽然天产作阳,浓味发热,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吾知必不能保其安全也。又曰:内经论风论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迥异,局方乃以治风之药通治诸痿,何其谬哉。按丹溪此论一出,扫尽千古之弊,叮咛告戒,极其明白,学人睨而不视,则为聩者之雷霆,瞽者之日月耳。夫医者为人之司命,其可不尽心于此乎。
脉法
《脉经》曰:肺痿脉必浮而弱,其人欲咳不得咳,咳则出干沫,久久则小便不利。
寸口脉不出,反为发汗,阳脉早索,阴脉不涩,三焦踟蹰,入而不出,阴脉不涩,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吐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于津液,便如烂瓜,亦如豚脑,但因误发汗故也。
方法
丹溪曰:有湿热,有痰,有血虚,有气虚,亦有死血者,有食积妨碍升降者。
卢氏曰:上文论痿起于肺热,实痿之本论,治法之大要也。而此云然者,盖以其发而为病,所因所挟或有不同,而主治亦当各着其重也。
东垣取黄柏为君,黄等补药为辅佐,以治诸痿,无一定之方,有兼痰积者,有湿多者,有热多者,有湿热相半者,有挟气者,临病制方,其善于治痿者乎。
湿热,用东垣健步丸,加燥湿降火之剂──黄柏、黄芩、苍术之类。
湿痰,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黄芩、黄柏之类,入竹沥、姜汁。
血虚,用四物汤,加苍术、黄柏,下补阴丸。
气虚,用四君子汤,加苍术、黄芩、黄柏。
黄柏、苍术,治痿之要药也。
虎潜丸、补肾丸皆可治痿。
加味四物汤治诸痿,四肢软弱,不能举动。
当归身(一钱)熟地黄(三钱)白芍药川芎(各七分半)五味子(九枚)麦门冬(一钱)人参(五分)
黄柏(一钱)黄连(五分)知母(三分)杜仲(七分半)牛膝(三分,足不软者不用)苍术(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温服。酒糊为丸服,亦可。一云:血虚者,以四物汤加黄柏、苍术,下补阴丸。
(以上丹溪方法凡九条)
健步丸(东垣)治膝中无力,屈伸不便,腰背腿脚沉重,行步艰难。
羌活柴胡滑石(炒)甘草(炙)栝蒌根(酒洗)肉桂(各五分)防风泽泻(各三钱)防己(酒洗,一两)川乌(炮)苦参(酒浸,各三钱)
上为细末,汤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煎愈风汤下。(一云荆芥汤下,按荆芥汤又号为愈风汤也。)
大防风汤(局方)治两足痿弱,或沉重麻痹,不能行动,两膝虚肿,名曰鹤膝风等证。(方见中风门。)
(祖传方)治两足痿弱软痛,或如火焙,从足踝下,上冲腿胯等证,因湿热所成者。
苍术(米泔浸一、二宿)黄柏(酒浸日干,各四两)牛膝(去芦,二两)龟板(酥炙)虎胫骨(酥炙)防己(各一两)当归尾(二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或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
一方,加炮附子五钱。
鹿角胶丸治血气虚弱,两足痿软,不能行动,久卧床褥之证,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