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一0,二六)(1)孙中山在「上海丸」轮船中对日本记者谈话,中日应亲善提携,共御他国侵略。
(2)段祺瑞、冯玉祥入北京,冯即提出辞职,摄政内阁亦请辞(段拒不接受冯之辞职书)。
(3)湖北各团体通电反对在武昌设护宪军政府,齐燮元、孙传芳等亦电覆韩国钧不主组织军政府。
(4)反对贿选之国会议员二百七十九人宣言在北京成立国会非常会议。
(5)河南士绅张钫等在郑州组织弭兵会,反对在豫作战。
11.23(一0,二七)(1)黄郛通电声明,摄政内阁职责已尽,即于二十四日宣告辞职。
(2)王揖唐通电取消安福俱乐部。
(3)北伐军程潜(约一千人)克湖南宜章(旋为湘军唐生智击退)。
11.24(一0,二八)(1)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摄政内阁解职,公布临时政府条例,以唐绍仪为外交总长,龚心湛内务,李思浩财政,吴光新陆军,林建章海军,章士钊司法,王九龄教育,杨庶堪农商,叶恭绰交通(段之左右拟以郑孝胥掌交通未成)。
(2)吴佩孚电段祺瑞勿为冯玉祥所愚,并令冯军各归原防,否则武力周旋。
(3)张作霖率奉军千人入北京。
(4)冯玉祥通电下野,并约吴佩孚共同出洋(冯与张有意见)。
(5)孙中山抵神户,对日本记者谈话,日本应助中国取消不平等条约。
11.25(一0,二九)(1)黄绍竑到广州,与代理大元帅胡汉民等商定以李宗仁为广西全省绥靖处督办兼第一军长,黄为会办兼第二军长。
(2)冯玉祥访张作霖,即赴西山,并再向段祺瑞辞职(11.27段慰留)。
11.26(一0,三0)(1)驻北京法代办照会外交部,请解决金佛郎案,照约履行。
(2)清废帝溥仪致书张作霖,拟先往盛京谒陵,再谋游学海外。
11.27(一一,一)(1)张作霖访各国公使。
(2)山东曹州吕文秀组织国民军第五军,逐镇守使徐鸿宾。
(3)国民党以罗绮园为中央农民部部长。
11.28(一一,二)(1)各国公使因日使之斡旋,分班贺段祺瑞(不含承认之意)。
(2)段祺瑞任王揖唐为安徽省长,兼督办军事善后事宜。
(3)江西方本仁占吉安,蔡成勋军退樟树。
(4)王正廷照会加拉罕,提出承认中东路及其他问题之一般原则协定。
(5)孙中山在日本神户讲演「大亚洲主义」。
(6)蒙古大国民会议闭幕,通过宪法,制定国旗国玺。
11.29(一一,三)(1)清废帝溥仪自醇亲王府避入日本使馆(郑孝胥、陈宝琛等之安排,昨日监视醇亲王府之冯玉祥军撤退)。
(2)张作霖对美代办抨击共产党及苏俄在华活动,盼各国采取明确政策,早日修改中外条约(张并对英、荷等公使作同样表示)。
(3)安徽军人通电推倪道烺为安徽军事善后特派员。
11.30(一一,四)(1)加拉罕照会王正廷,坚持先行承认,以证明中国停止仇俄态度,不再受列强左右,否认曾云中东路一切权利属于中国(10.10;22;26加连次指摘中国对俄之不友好行动)。
(2)胡景翼、孙岳及国民二军将领邓宝珊、岳维峻说冯玉祥解决北京奉军,扣留张作霖,冯不允。
(3)孙中山离神户赴天津。
(4)章士钊令法庭检举贿选案(意在打击国会议员之活动)。
(5)曹锟之弟曹锐在北京被捕,服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