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以金錞和鼓”释曰:谓作乐之时,以此金錞和於鼓节也。注“錞錞”至“相和”释曰:“錞,錞于也”者,錞于之名出于汉之大予乐官。并云其形圜如碓头,大上小下,并出彼文而知之。又云“乐作,鸣之与鼓相和”,此郑以意解之。案:下三金皆大司马在军所用,有文。此金錞不见在军所用,明作乐之时与鼓相和,故云和鼓也。
以金镯节鼓,镯,钲也,形如小锺,军行鸣之,以为鼓节。《司马职》曰:“军行鸣镯。”镯,直角反。钲,音征。
[疏]“以金镯节鼓”释曰:此谓在军之时所用。节鼓,与鼓为节也。注“镯钲”至“鸣镯”释曰:郑云“镯,征也”者,案《诗》有“钲人伐鼓”,就而解之,彼注“钲以静之”,此解以为军行所用。不同者,义亦一也,以其动静俱用故也。云“形如小锺”者,亦据汉法而言也。云“军行鸣之,以为鼓节”,此依《大司马》文而释,故引彼文云“军行鸣镯”,对上金錞作乐为节。案:彼是公司马所执也。
以金铙止鼓,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司马职》曰:“鸣铙且却。”铙,女交反。秉,兵政反。本又作柄,下同。却,起略反。
[疏]“以金铙止鼓”释曰:此案《春秋左氏传》,曹刿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哀公传“陈书曰: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是进军之时击鼓,退军之时鸣铙。注“铙如”至“且却”释曰:云“铙如铃,无舌”者,亦约汉法而知也。云“有秉执而鸣之”者,案《大司马》云“卒长执铙”,故知执而鸣之也。又引《司马职》“鸣铙且却”者,欲见军郤退时鸣之,是止鼓时所用也。
以金铎通鼓。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司马职》曰:“司马振铎。”铎,待洛反。铃,音零。
[疏]“以金铎通鼓”释曰:此是金铃金舌,故曰金铎,在军所振。对金铃木舌者为木铎,施令时所振。言通鼓者,两司马振铎,军将已下即击鼓,故云通鼓也。注“铎大”至“振铎”释曰:铎,大铃,亦约汉法知之。引《司马职》者,案彼两司马执铎,所引“司马振铎”,即两司马也。
凡祭祀百物之神,鼓兵舞、帗舞者。兵谓于戚也。帗,列五采缯为之,有秉。皆舞者所执。帗,音拂,刘音弗。
[疏]“凡祭”至“舞者”释曰:上文神祀社祭鬼享,文局不及小神,故此更广见小神之事,故云凡祭祀百物之神也。云“鼓兵舞帗舞者”,天地之小神,所舞不过此兵舞帗舞二事。案下《舞师》,山川用兵舞,社稷用帗舞。今此小神等,若义近山川者舞兵舞,义近社稷者舞帗舞,故六舞之中唯言此二舞而已。注“兵谓”至“所执”释曰:“兵谓干戚也”者,案《司兵》云“祭祀授舞者兵”。郑亦云“授以朱干玉戚”。必知兵舞是干戚者,见《礼记?乐记》云“干戚之舞非备乐”。《祭统》又云“朱干玉戚,并是大武之舞”。是知兵舞干戚也。又知“帗舞,列五采缯为之,有秉”者,案《乐师》注“帗,析五采缯”。今灵星,舞子持之,是举今以晓古,故知之也。
凡军旅,夜鼓鼜,鼜,夜戒守鼓也。《司马法》曰:“昏鼓四通为大鼜,夜半三通为晨戒,旦明五通为发昫。”鼜,千历反。昫,本又作朐,亦作煦,休具反,刘休武反,或况家反。
[疏]“凡军旅夜鼓鼜”释曰:在军警戒,急在於夜,故军旅於夜鼓其鼜鼓以警众也。注“鼜夜”至“发昫”释曰:言鼜者,声同忧戚,取军中忧惧之意,故名戒守鼓为鼜也。引《司马法》曰:“昏鼓四通为大鼜”者,欲取从初夜即为警戒之意,故击鼓四通,使大忧戚也。云“夜半三通为晨戒”者,警众豫使严备,侵早当行。云“旦明五通为发昫”者,旦明五通,晨昫之时当发,故云发昫也。
军动,则鼓其众,动且行。
[疏]“军动则鼓其众”释曰:寻常在道,欲行之时所击之鼓,则上注“五通发昫”是也。今别言军动,则据将临陈之时,军旅始动,则击鼓以作士众之气,故曹刿云一鼓作气。郑云“动且行”,谓行前向陈时也。
田役亦如之。
[疏]释曰:田猎围合之时必击鼓,象对敌,故《大司马职》云“鼓遂围禁”是也。
救日月,则诏王鼓。救日月食,王必亲击鼓者,声大异。《春秋传》曰:“非日月之眚,不鼓。”眚,生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