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用药总法x
大率肝火用柴胡、赤芍。胆火用柴胡、胆草。心火用黄连、连翘。肺火用黄芩、山栀。脾火用黄连、白芍。肾火用
黄柏、知母。大肠火用条芩、大黄。小肠火用木通、灯心。胃火加石膏、花粉。膀胱火用山栀、泽泻。三焦火用玄
参、山栀。此皆治热淫邪胜实火之药也。若稍涉虚者。不拘此法。凡君火炽盛。尺寸脉俱大。用诸寒药直折
其火转甚者。须用姜汁炒药。或酒制炒。则火自伏。此寒因热用之法也。凡相火炽盛。两尺俱大。寸脉反静
者。不可用寒凉。惟黄柏同肉桂并用。随其性而下行。使心肾之火交于顷刻。然左尺脉独大者。不可用黄
柏。右尺脉独大者。不可用肉桂。又两手尺寸脉不大。但微无力。或浮数无伦者。亦不可用黄柏。虽有烦燥
火盛。乃虚阳发露。宜用肉桂、附子同诸补药。煎成冷服。则无拒格之患。此热因寒用之法也。如误用寒药
者死。凡火症左尺脉微细者。宜地黄汤丸。加麦冬、五味。右尺脉微细者。八味地黄汤丸。左关肝脉无力者。
宜逍遥散。或加人参、麦冬、生地、陈皮。右关脾脉无力者。宜补中益气汤。加白芍、丹皮、麦冬。左寸心脉无力
者。宜归脾汤。右寸肺脉无力者。宜生脉散。其出入加减。于各方中与病合宜者采用之。凡火过盛。必缓之
以生甘草。童便降火甚速。火症见血者宜之。人中白降龙雷之火。阴虚者宜丸药中用之。火起脐下。小腹
唧唧有声者。阴火也。败龟板主之。火从足底涌泉穴起。用附子末津调抹足心下。加蓖麻子尤验。
x火症选方x
三黄汤(东垣)治膏粱醇酒太过。积热上中二焦。变诸火症。
黄连黄芩黄柏(各一钱)炒山栀玄参(各八两)知母(一钱半)石膏(二钱)甘草(七分)
灯心水煎服。
单用前四味。名解毒汤。为丸。名栀子金花丸。去栀子。又名三补丸。一名三黄丸。
泻白散(钱氏)治肺火实盛。
桑白皮(炒)地骨皮(各一两)甘草(炒五钱)
王海藏加黄芩、山栀。
泻青丸治肝火实盛生风之症。
当归(焙秤)川芎山栀龙胆草(焙秤)羌活防风大黄(煨)
各等分。末之。蜜丸鸡豆大。每服一丸。煎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
清胃散治胃火。
生地(三分)当归(三分)丹皮(五分)黄连(三分)升麻(一钱)
加连翘、甘草、赤芍药。水煎。
回令丸(丹溪)治肝火。
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
为末。粥丸。
导赤散(钱氏)治小肠火。
生地木通甘草(等分)
为末。每用三钱。入竹叶七片。煎服。
泻心汤(钱氏)治心火。
黄连一味。酒炒。加大黄、黄芩、名三黄泻心汤。
凉膈散治火郁上焦。
大黄朴硝(各五钱)甘草连翘栀子黄芩薄荷(各一两半)
为末。每服一两。水二盏。竹叶七片。煎服。
白虎汤(方见发热)
黑奴丸治热毒发斑。烦燥大渴倍常。时行热病。六七日未得汗。脉洪大而数。面赤目胀。身痛大热。狂躁
欲走。又五六日已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为坏伤寒病。医所不治。弃为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
暖。拨开其口。灌药下咽即活。
黄芩釜底煤芒硝麻黄灶突墨梁上尘小麦奴(各一两)大黄(一两二钱)
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新汲水化下。饮尽当足寒汗出乃瘥。若时顷不汗出。再服一丸。见微利。若不大渴。
不可与此药。以上诸方。皆治实火之剂。
大补阴丸治下焦相火。
黄柏一味。炒褐色。粥丸。或水丸。
坎离丸(丹溪)一名滋肾丸。治相火上炎。
黄柏知母肉桂
逍遥散(易简)治肝脾二经血虚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