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附小腹痛】x
小腹为至阴之位。厥阴所属。有沉寒下虚。有积热内郁。或忿怒所至。或房劳损伤。俾中上二焦清纯之气。
下陷于至极之地。郁久不舒。痛连阴器。久则元气愈虚。不能归复本位。所以痛无止耳。然肝主疏泄。不利
峻补。总宜调和血气为主。(汇补)
气滞用四磨汤。血瘀用手拈散。寒郁以二陈汤。加干姜、吴萸、苍术、浓朴。热郁以四逆散。加黄连、山栀、香
附、黄芩。沉寒以理中汤。加附子、肉桂、吴茱、茴香。气陷以二陈汤。加升麻、柴胡、干姜、当归。若醉饱行房。小
腹胀痛。用当归、芍药、川芎、柴胡、青皮、吴萸、甘草之类。
x腹痛选方x
二陈汤统治腹痛诸症。(方见痰症)
大承气汤治实满腹痛。(方见发热)
理中汤治虚寒腹痛。(方见中寒)
建中汤治腹痛喜按。(方见血症)
六君子汤治腹痛泄利。(方见中风)
四逆散治热郁腹痛。
柴胡枳壳芍药(等分)甘草(减半)
水煎服。
顺气散治气郁腹痛。
香附(上)木香(下)槟榔(下)青皮(中)陈皮(中)浓朴(中)
苍术(上)枳壳(中)砂仁(上)甘草(下)
生姜。水煎服。
加味平胃散治酒积腹痛。以宽气为主。
即平胃散加干葛、香附、木香、槟榔。
加味枳术丸(正传)治清痰食积酒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作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脾
疼等症。
白术(三两土炒)枳实(麸炒)苍术(米汁浸三宿炒)猪苓(去黑皮)麦芽曲(炒黄)神曲(炒黄)
半夏(各一两)泽泻(去毛)赤茯苓川芎黄连(土炒)白螺壳(七钱)
砂仁炒豆蔻黄芩(土炒)青皮莱菔子干生姜(各五钱)
陈皮香附栝篓仁浓朴(姜炒)槟榔(各二钱)木香
甘草(各二钱)吞酸。加吴萸。(汤泡寒月五钱热月二钱半)久病虚者。加人参、扁豆、石莲肉各五钱。时常口吐
清水。加滑石一两牡蛎五钱。
上为末。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清饮下。
<目录>卷之六腹胁门
<篇名>霍乱
属性:x大意x
霍乱者。腹中卒痛。上下奔迫。(三因)手足抽掣而挥霍。眼目旋转而撩乱也。(参黄)
x内因x
盖因饮食不节。寒温不调。伤于中脏。停积胃脘。外为风寒暑湿相干。以致浊邪壅滞。脾土不运。阴阳反戾。
升降失宜而成此症。(大全)
x外候x
心腹卒痛。呕吐下利。憎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泻。心腹俱痛。吐泻俱作。甚则转筋。
入腹则毙。(三因)
x寒症x
因寒腹痛者。腹痛吐泻。口和不渴。四肢清凉。此症发于秋后者较多。然当三伏时。亦有挟寒而病者。乃因
暑求凉。过吞生冷。填塞至阴。抑遏肝气故也。宜用辛温芳香之品。(汇补)
x暑症x
因暑霍乱者。口渴心烦。吐泻清水。自汗面白。出言懒怯。此症发于暑月者恒多。然在秋冬亦有之。因冒伏
藏之暑而患者。宜甘寒清胃治之。(汇补)
x吐泻分别x
邪在胃腑则吐。邪在脾脏则泻。脾胃两伤。吐泻兼作。(巢氏)
x转筋x
暴吐暴泻。津液顿亡。宗筋失养。致令挛缩。轻者仅在手足。重者必及遍体。(三因)
x寒热分辨x
因寒者。不烦少渴。或吐利后。乃见烦渴。以津液外亡也。因暑者。大烦大渴。吐利清水。未吐利前。预见烦渴。
以暑邪内扰故也。(汇补)
x禁与谷食x
凡霍乱后。切不可即与谷食。恐中气未清。反助邪气。必待吐泻过一二时。饥甚。方可渐与米饮。若遽进饮
食。下咽立毙矣。慎之。(汇补)
x脉法x
脉微而涩。或代而散。或隐而伏。或大而虚。或结促代。皆不可断为必死。大率脉来洪滑者生。微涩渐迟者死。(汇
补)
x治法x
霍乱乃湿土兼风木为害。治宜疏风散寒。利湿降火。(入门)如邪气实在上者。宜吐。已经吐利而未透者。仍
宜再吐以提其气。惟吐利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大渴喜冷而不能咽。或恶寒逆冷。或发热烦躁欲
去衣被。此阴盛格阳。不可误认热症。妄投凉药。宜四逆理中汤冷服。(汇补)
x干霍乱症x
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疼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状若神根据。顷刻之间。忽然闷绝。(三因)此由脾土
郁极。不得发越。以致火热内扰。不可过攻以伤脾。过热以助火。过寒以拒格。惟用反佐之法。然后郁可开。
火可散。古方用炒盐调童便服之探吐。此降火行血。开郁疏利。均得之矣。(必读)
此症俗云痧痛。用开口花椒七粒。或绿豆。阴阳水一盏吞服。或生矾三钱研末。阴阳水调服碗许。或麻
皮蘸油刮臂膊上。或视膝腕内有红筋刺出紫血。或刺十指头出血。立愈。若转筋不止。用木瓜盐汤顿
煎饮之。外仍用热汤浸足。(汇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