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论断》三卷
天章阁待制阳翟孙甫之翰撰。甫以《唐书》烦冗遗略,多失体法,乃修为《唐史》,用编年体。自康定元年逮嘉佑元年,成七十五卷,为论九十二首。甫没,朝廷取其书留禁中,其从子察录以遗温公,而世亦罕见。闻蜀有刻本,偶未得之,今惟诸论存焉。
《编年通载》十五卷
集贤院学士建安章衡子平撰。编历代帝系年号,始自唐、虞,迄於圣宋治平四年,总三千四百年。熙宁七年上之。其族父楶质夫为之序。衡,嘉佑二年进士首选也。
《唐鉴》十二卷
翰林学士成都范祖禹淳父撰。祖禹与修《通鉴》,分主唐史。元佑初上此书,考其治乱兴废之由,为三百六篇。
《绍运图》一卷
诸葛深通甫撰。元佑中人,未详爵里。其书颇行於世俗。
《历代帝王年运诠要》十卷
左朝请大夫朱绘撰。绍兴五年序,未详何所人。
《历代纪年》十卷
济北晁公迈伯咎撰。咏之之子也,尝为提举常平使者。其自为序,当绍兴七年。
《读史管见》三十卷
礼部侍郎胡寅明仲撰。以《通鉴》事备而义少,故为此书。议论宏伟严正,间有感於时事。其於熙、丰以来接於绍兴权奸之祸,尤拳拳寓意焉。晦翁《纲目》亦多取之。
《皇王大纪》八十卷
胡宏撰。述三王、五帝至周赧王。前二卷自盘古至帝罄,年不可考信,姑载其事而已。自尧以后,用《皇极经世》历,起甲辰,始着年纪。博采经传,时有论说,自成一家之言。然或取庄周寓言以为实,及叙邃古之初,终於无徵不信云尔。
《经世纪年》二卷
侍讲广汉张栻敬夫撰。用《皇极经世》谱编,有所发明则着之。其言邵氏以数推知去外丙、仲壬之年,乃合於《尚书》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之说。今案孔氏《正义》正谓刘歆、班固不见古文,谬从《史记》,而章衡《通载》乃云以纪年推之外丙、仲壬合於岁次,《尚书》残缺,而《正义》之说误。盖三代而上,帝王历年远而难考类如此,刘道原所谓疑年者也。然孟子亦有明文,不得云《史记》谬。
《通鉴论笃》三卷
侍讲广汉张栻敬夫撰。取《通鉴》中言论之精确者,表而出之。多或全篇,少至一二语,去取甚严,可以见前辈读书眼目之高。
《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工部侍郎袁枢机仲撰。枢自太学官分教严陵为此书。杨诚斋为之序。
《通鉴纲目》五十九卷
侍讲新安朱熹元晦撰。始,司马公《通鉴》有《目录举要》。其后,胡给事安国康侯又修为《举要补遗》。朱晦翁因别为义例,表岁以首年,因年以着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自为之序,乾道壬辰也。大书者为纲,分注者为目,纲如经,目如传。此书尝刻於温陵,别其纲谓之提要,今板在监中。庐陵所刊则纲目并列,不复别也。
《国纪》五十八卷
吏部侍郎睢阳徐度敦立撰。度,丞相处仁择之之子也。其书详略颇得中,而不大行於世。邓学有魏邸旧书传得之。
《续通鉴长编》一百六十八卷
礼部侍郎眉山李焘仁父撰。长编云者,司马公之为《通鉴》也,先命其属为丛目,既成,乃修长编,然后删之以为成书。唐长编六百卷,今《通鉴》惟八十卷尔。焘所上表自言未可谓之《通鉴》,止可谓之长编,故其书虽繁芜而不嫌也。其卷数虽如此,而册数至余三百。盖逐卷又自分子卷或至十余。
《续通鉴长编举要》六十八卷
李焘撰。大略皆温公旧规也。
《九朝通略》一百六十八卷
起居郎建安熊克子复撰。
《中兴小历》四十一卷
熊克撰。克之为书,往往疏略多抵牾,不称良史。
《中兴遗史》六十卷
从义郎赵甡之撰。庆元中上进。其书大抵记军中事为详,而朝政则甚略,意必当时游士往来边陲、出入幕府者之所为。及观其记张浚攻濠州一段,自称姓名曰闲府张鉴。然则此书鉴为之?而甡之窃以为己有也。或曰鉴即甡之妇翁,未知信否?
《丁未录》二百卷
左修职郎昭武李丙撰。自治平丁未王安石初召用,迄於靖康童贯之诛,故以“丁未”名之。每事皆全载制诏章疏甚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