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九,二○)甲、张作霖因昨日日领之警告,派员向日领事解释关内用兵不得已之苦衷。
乙、布哈林在苏俄全联邦共产党大会讲演国际政策,注重中国革命。
丙、比使华洛思致外交部备忘录,对于明日期满之一八六五年十一月二日条约提出临时办法二条;外交部加以修正,定于六个月内订定新约,如六个月内新约未订,缔约各方对本协定有自由重加考量之权利。
丁、援陕国民联军孙良诚部占领咸阳。
戊、国民党联席会议通过宣言内容,最近外交政策,党员服兵役法案并修正党代表条例。
10.27(九,二一)甲、蒋总司令以李宗仁为左翼指挥官(统第四、第七军及独立第二师)进攻德安?家埠。朱培德为右翼军指挥官(统第三、第二、第十四军),以左纵队(第三军)之一部牵制牛行敌之主力,另一部由蛟桥攻其右后,以右纵队(第二、第十四军)之一部向东乡追击,另以主力向邓家埠、谢家埠之线进迫南昌。程潜为中央军指挥官(统第六军)进攻乐化,并向?家埠夹击,刘峙为总预备队指挥官(统第一军第一第二师及炮兵团航空队),随中央军推进。航空队轰炸牛行?家埠(第三次对江西总攻击令)。
乙、中国国民党联席会议通过全国人民团体联合会纲领案,并发表对全国人民宣言,说明军阀及帝国主义趋于崩溃,民众所受之痛苦,国民党将以全力保障人民之一切自由,及扶助民众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势力,废除不平等条约,建立统一的廉洁的政府,解除人民痛苦,使进于福利之道。
丙、一八六五年十一月二日签字,一八六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换文之中比和好通商行船条约本日期满,比京华侨举行废约示威游行,比警干涉辱我国旗,并拘捕击伤多人。又比使致外交部备忘录,不同意外交部修正之临时办法,主将过渡办法有效期限延长至新约成立为止。
丁、苏俄代办齐尔内赫到北京。
10.28(九,二二)甲、中国国民党联席会议通过(一)增加中央党部经费及以各省原有之省议会经费拨为省党部经费。(二)民团团防或保卫团须由乡民大会产出,以剿匪为唯一责任。(三)肃清西山会议及孙文主义学会毫无觉悟表示之份子。(四)电蒋总司令表示竭诚信任与拥护。(五)派何香凝等五人为代表迎汪兆铭出任国事。(六)召集国民会议。又议决联席会议之权仅亚于全国代表大会而高于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监察委员王宠惠受北京政府任命,应予取消党籍。即闭会。
乙、蒋尊簋自南昌到高安,晤蒋中正,为孙传芳说和,蒋令先定撤兵日期(孙仍欲保持其五省总司令名义)。
丙、孙宝琦、徐绍桢等通电劝各捐成见,立止战争,开国民会议共定国是。
丁、北京外交总长顾维钧致比使备忘录,不承认昨日比使之要求。惟六个月期满经双方之同意,临时办法得延长之,但经任何一方面之三个月预先通知,得废止之。
10.29(九,二三)甲、江西革命军均遵照总攻击令出动。
乙、东路革命军第十四、第十七军占福建汀州,第一军占漳浦。
丙、孙传芳等请北京政府废止中比商约。
10.30(九,二四)甲、蒋总司令训令各军将士,此次总攻击务将孙传芳之势力迅速扑灭,时局方得转捩,革命乃可成功,并对第一军特别训诰。
乙、革命军总政治部首席顾问俄人铁罗尼电告鲍罗廷,谓唐生智极力与俄人及中共接近,谋取蒋介石而代之,且不愿对孙传芳作战,希望蒋为孙所败,进而与孙联合。现孙之败势已定,唐部昨日始沿江北岸出动。孙之代表仍留唐处。
丙、上海总商会请宣布比约失效,在新约未成立前,断绝外交关系,撤回驻比公使(全国商联会亦有相似之表示)。
丁、北京外交部因比国驱逐运动废约之华侨九人出境,向比使抗议。
戊、奉天领事团向奉天省长莫德惠抗议撤消免重征专照事件。
10.31(九,二五)甲、孙传芳自南昌回九江,所乘专车在德安为革命军飞机所袭击。
乙、革命军总政治部俄顾问铁罗尼致书鲍罗廷,商利用唐生智事。
丙、比使对修约交涉,以等候比政府训令为词,一意延宕(法国助比)。
11.1(九,二六)陈仪自徐州到杭州,就浙江省长职。
11.2(九,二七)甲、江西革命军开始第三次之总攻击,第七军二次占德安,破孙传芳之第六方面军颜景宗。第四军获胜于马回岭。
乙、北京外交部向英使提出万县事件二次抗议,驳九月二十日英使节略所述之事实。
11.3(九,二八)甲、革命军独立第二师(贺耀组)及第四军第十二师(张发奎)占领九江南之马回岭,击溃马登瀛旅。第三军占蛟桥,第六军占芦坑(10.16
张发奎因与友军发生争执,离九江返武汉)。
乙、北京公使团领袖荷使向北京外交部抗议广州山东及其他地方官吏征收洋货附税,谓系违反条约,又训令广州济南领事团分别向各该地当局提出抗议。
11.4(九,二九)甲、革命军第四、第七两军(白崇禧指挥)破孙传芳军于九仙岭,独立第二师贺耀组自马回岭袭攻九江,血战于赛(晒)湖桥,当将九江占领,守军周凤岐退走,孙传芳西去武穴(旋又折回东下)。第六军占乐化。
乙、蒋总司令任命李燊(黔军)为暂编第七军军长。
丙、北京外交部照会比使如不即答覆承认中国政府之最后提案(十月二十八日)中国政府即正式宣告对于一八六五年十一月二日之中比条约之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