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一0,一一)(1)广州举行庆祝苏俄革命纪念会,孙中山、胡汉民、汪兆铭、吴铁城及俄国领事馆职员演说。
(2)摄阁免张福来河南督理职,派胡景翼前往办理军务收束事宜,并以孙岳为河南省长,张允明为淞沪护军使(胡要求任河南国民军总司令,孙要求为一师六混成旅月饷)。
(3)吴佩孚过青岛南下(各国领事及日美海军当局不准吴入口,郑士琦亦命王翰章拒其上岸,并拘捕胶澳督办高恩洪)。
(4)齐燮元升迁所部将领,以宫邦铎、陈调元等任师长,宫兼淞沪镇守使(时鄂军旅长张允明据沪不退,并称奉孙传芳令任驻沪浙军总指挥,其他援苏之鲁豫军均已撤回)。
(5)北伐军中路总指挥(建国湘军)宋鹤庚克江西新城(翌日克南康),右翼朱培德克崇义。
(6)设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李煜瀛(石曾)任委员长。
(7)王正廷访加拉罕,商中俄正式会议。
11.8(一0,一二)(1)库伦开全蒙会议(大国民会议)。
(2)马伯援奉冯玉祥、胡景翼命,自北京南下迎孙中山(昨张继、丁惟汾、焦易堂等晤冯)。
11.9(一0,一三)(1)湖南赵恒惕电请段祺瑞组联省政府。
(2)北伐军中路占赣州(北军师长常德盛等旋降)。
(3)蒋中正诰诫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生。
11.10(一0,一四)(1)孙中山宣言,说明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消灭武力与帝国主义结合之现象,使其与国民结合,成为国民之武力,对于时局,主召集国民会议,以谋统一与建设,在国民会议召集之先,召集一预备会,决定国民会议之基础条件。
(2)张作霖、冯玉祥到天津,与段祺瑞会议,段主和平(意在保存直系一部份势力,以维均势),张主对长江用兵。
(3)直系将领齐燮元、萧耀南、孙传芳、杜锡珪、蔡成勋、刘镇华、周荫人、马联甲等联名通电拥段祺瑞。
(4)摄阁以易培基署教育总长。
(5)各国公使拒不出席黄郛之招待会(招待会结果取消)。
(6)北伐军右翼朱培德占上犹。
11.11(一0,一五)(1)孙大元帅令新军改为党军,任蒋中正为军事秘书,廖仲恺为中央党部农民部长。
(2)苏俄运械军舰离广州。
(3)汪兆铭电北京李煜瀛,请向公使团抗议阻孙中山在上海登岸。
(4)广西善后会议推李宗仁为善后督办,黄绍竑会办兼省长,邓瑞征(沈鸿英部)会办兼善后处长,拒孙大元帅所任命之广西省长刘震寰回桂。
(5)王承斌因奉军李景林之压迫去职。
(6)摄阁免王怀庆热察绥巡阅使职。
(7)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
(8)苏俄宣布海参崴为自由港(打击满洲日本利益)。
11.12(一0,一六)(1)美使馆电告国务院苏俄对北京现政府之影响至巨。
(2)广州举行提灯会,庆祝孙中山生日,并欢送其北上。
(3)天津王承斌部之第二十三师及冯玉祥收编之直军均被奉军缴械(奉军为扩编事,郭松龄与奉军总参议杨宇霆及姜登选、韩麟春之间发生嫌隙)。
(4)吴佩孚率五舰过吴淞入长江,杜锡珪来迎。
(5)田文烈卒于北京,年六十六(1858至1924)。
11.13(一0,一七)(1)孙中山偕汪兆铭、李烈钧、邵元冲、陈友仁、黄昌谷、朱和中等自广州赴香港(李烈钧甫自日本归)。
(2)齐燮元在南京召集直系之苏、浙、闽、皖、赣、湘、鄂、豫、陕、川十省及海军联防会议,决宣言对北京独立。
(3)北京国立八校致函加拉罕,请将俄国部分之庚款用于八校。
11.14(一0,一八)(1)吴佩孚过南京西上,齐燮元登舰与晤,商组护宪军政府。
(2)孙中山自香港乘日本邮船「春阳丸」北上。
(3)前湖南省议会议长林支宇,得常澧镇守使旅长唐荣阳之助,在常德宣布就湘西建国第一军援鄂总司令。
11.15(一0,一九)(1)张作霖、冯玉祥、卢永祥等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冯原主委员制,不果)。
(2)张作霖晤天津美领事高思,对王正廷、黄郛表示不满,主以武力消灭长江直系势力。
(3)陈炯明到汕头,复任粤军总司令。
11.16(一0,二0)(1)上海字林西报主禁止孙中山入住租界。
(2)安徽督理马联甲,因受寿州李传业之压迫去职,皖南镇守使王普入安庆,称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