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勘】以上十六方。名承气者十方。暗用承气而另易方名者六
方。温清消补。气血痰食。无法不备。可谓法良意美矣。然用承气者有八禁焉。一者表不解。如恶寒未除。小便清长。知病仍在表也。法当
汗解。二者心下硬满。心下为膈中上脘之间。硬满则邪气尚浅。若误攻之。恐利遂不止。三者合面赤色。面赤为邪在表。
浮火聚于上。而未结于下。故未可攻。又面赤而娇艳。为戴阳症。尤宜细辨。四者平素食少。或病中反能食。
盖平素食少。则胃气虚。故不可攻。然病中有
燥粪。即不能食。若反能食。则无燥粪。不过便硬耳。但须润之。亦未可攻也。五者呕多。呕属少阳。邪在上焦。故未可攻也。六者脉迟。
迟为寒。攻之则呃。七者津液内竭。病患自汗出。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不可攻之。宜蜜煎导而通之。八者小便少。病患平日小便日三
四行。今日再行。知其不久即入大肠。宜姑待之。不可妄攻也。知此八禁。庶免误投。
五仁橘皮汤滑肠通便法俞氏经验方甜杏仁(三钱研细)松子仁(三钱)郁李净仁(四钱,杵)原桃仁(二钱杵)柏子仁(二钱杵)
广橘皮(钱半,蜜炙)【秀按】杏仁配橘皮。以
通大肠气闭。桃仁合橘皮。以通小肠血秘。气血通润。肠自滑流矣。故以为君。郁李仁得橘皮。善解气与水互结。洗涤肠中之垢腻。以滑大
便。故以为臣。佐以松、柏、通幽。幽通则大便自通。此为润燥滑肠。体虚便闭之良方。若欲急下。加元明粉二钱。提净白蜜一两。煎汤代
水可也。挟滞。加枳实导滞丸三钱。挟痰。加礞石滚痰丸三钱。挟饮。加控涎丹一钱。挟瘀。加代抵当丸三钱。挟火。加当归龙荟丸三钱。挟虫。加椒梅丸钱半。或吞服。或包煎。均可随证酌加。此最为世俗通行之方。时医多喜用之。取其润不滞气。下不伤饮耳。
增附丸方枳实导滞丸缓下食滞法方载李明之《脾胃论》
小枳实(五钱)六神曲(五钱)青子芩(三钱)赤苓(三钱)生晒术(三钱)制锦纹(一两)小川连(三钱)泽泻(二钱)礞石滚痰丸峻攻痰火法
方载王隐君《养生主论》
青礞石(一两火硝研)沉香(五钱)川锦纹(八两酒蒸)青子芩(八两酒洗)控涎丹峻攻痰涎法方载《丹溪心法》
白芥子(一两)煨甘遂(一两)红牙大戟(一两)生姜汁糊丸代抵当丸峻攻瘀热法方载《王氏准绳》
生川军(四两酒炒)炒川甲(一两)元明粉(一两)归尾(一两)光桃仁(三十枚)蓬莪术(一两醋炒)紫桂(三钱)细生地(一两)当归龙荟丸峻泻肝火法
方载丹溪《心法》
龙胆草(一两)当归(一两)小川连(一两)川黄柏(一两)芦荟(五钱)广木香(钱半)青子芩(一两)生山栀(一两)生川军(五钱)青黛(五钱)
麝香(五分)椒梅丸缓攻虫积法方载《张氏医通》
炒川椒(三钱)乌梅肉(一钱)小川连(一钱)饴糖为丸(附方完)雪羹合更衣丸肝与小肠并治法俞氏经验方淡海蜇(四两)大荸荠(六个)
更衣丸(钱半,或吞服或包煎)【秀按】雪羹之方。始见于王晋三《古方选注》。谓海蜇味咸。荸荠味甘微咸。皆性寒而质滑。有清凉内沁之妙。凡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诸药不效者。用以泄热止痛。捷如影响。然
以予所验。功不止此。凡痰喘胸痞。呕吐胀满。便闭滞下。
瘕疳黄等病。由于肝火为患者。皆可酌用。即宜下之证。而体虚不任硝黄者。随证佐以枳朴等品。每收默效。惟俞氏谓其力薄。辄佐以更衣丸。屡奏殊功。
蠲饮万灵汤急下停饮法俞氏经验方芫花(五分酒炒)煨甘遂(八分)姜半夏(六钱)浙茯苓(八钱)大戟(一钱酒炒)大黑枣(十枚)炒广皮(三钱)
鲜生姜(一钱)【秀按】停饮为患。轻则痞满呕吐。重则腹满肢肿。甚则化胀成臌。非峻逐之。无以奏功。此方君以芫花之辛辣。轻清入肺。直从至高之分。去郁陈。又以甘遂大
戟之苦泄。配大枣甘而润者缓攻之。则自胸及胁腹之饮。皆从二便出矣。此仲景十枣汤之功用也。俞氏臣以二陈汤去甘草者。遵仲景痰饮以
温药和之之法。佐以生姜之辛。合十枣之甘。则辛甘发散。散者散。降者降。停饮自无容留之地矣。名曰万灵。洵不愧也。
张氏济川煎增液润肠兼调气法俞氏经验方方载《景岳全书》
淡苁蓉(四钱)淮牛膝(二钱生)升麻(五分蜜炙)油当归(三钱)福泽泻(钱半)枳
壳(七分蜜炙)【秀按】大便秘一证。有热结。有气滞。有液枯。热结则诸承气为正治。固已。气滞必求其所以滞之者。而为之去其滞。如食滞则枳实导滞。痰滞则加味凉膈。瘀滞则桃仁承气。饮滞则蠲饮万灵。寒滞则浓朴七物。热滞则六磨饮子。皆足奏功。液枯多兼热结。则养荣承气为正治。若液枯而兼气滞。轻则五仁橘皮。重则张氏济川。夫济川煎。注重肝肾。以肾主二便。故君以苁蓉、牛膝。滋肾阴以
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当归、枳壳。一则辛润肝阴。一则苦泄肝气。妙在升麻清气以输脾。泽泻降浊气以输膀胱。佐蓉膝以成润利之功。张景岳谓病浅虚损。而大便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方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最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