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舌脉
诊法切脉时
男先诊左。女先诊右。以中指先按关部。(即手掌后高骨下、动脉应指处。)次下前后二指。前指按寸口。后指按尺部。人长则疏排三指。人短则密排三指。人
瘦则肌肉薄。宜轻取。人肥则肌肉浓。宜重取。初排指于皮肤上。轻手诊之曰浮举。浮以候神。凡脉浮举有力不劲疾者。为有神。浮举无
力而涣散者。为无神。继乃排指于皮肤之下。肌肉之间。略重诊之曰中寻。中以候胃。凡脉中候有力。应手中和而搏指者。为有胃。中候
虽有力。应手急劲而勒指者。为无胃。终则重指切至肌肉之下。筋骨之间。重手诊之曰沉按。沉以候根。凡脉沉按有力有神。能应指而如按
鼓上者。为有根。沉按无力无神。不应指而如入灰中者。为无根。沉按寸口数大。两尺弦劲勒指者。亦为无根。沉按寸口应指。两尺沉微
欲绝者。尤为无根。以两尺为根中之根也。至证之阴阳寒热。在沉按中区分。为予数十年历验之秘诀。总之脉以胃神根三字为最要。此诊寸关尺九候之要诀。
【廉勘】昔吴草庐曰。医者以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脾脉。此肝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寸关尺。皆手太阴之一脉也。分其部位。
以候他脏之气耳。脉行始于肺。终于肝。而复会于肺。肺为出气之门户。故名气口。而为六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故诊察脉位。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全在临诊时一片灵机。又按英医合信氏曰。中国所分三部九候。实难凭信。盖周身脉管。皆由心系总管而出。散布四肢百体。流行贯通。岂两手寸许之管。五脏六腑遂遍系于此耶。
且直通一贯。何以知三指分部。寸关尺必不紊耶。故谓一脉可验周身之病则可。谓某部之脉。独决某经之病则不可。合二说而观之。手脉分寸关尺。按部可知其五内病所。却是一疑问题。考总脉管由心左下房而出。直插上房。而上离二寸许。即回屈而下。变作一拱。拱之上。歧为三大支。左二右一。离右
支寸许。复歧为二。一由颈右达脑。一由右肩达手。此即右手寸口脉之源也。其左二支。一由颈左达脑。一由左肩达手。此即左手寸口脉
之源也。周身皆有动脉。寸口独分三部之理由。惟唐容川解释。语尚明通。试节述其说曰。脉为血脉。西医名为脉管。脉管之内。内经名营。脉管之外。皆其网膜。
内经名腠理。为卫气往来之所。故诊脉有单论脉管者。脉管只是一条。数则均数。迟则均迟。细则均细。大则均
大。皆是应心而动。故无三部之分。知此。则凡脉管中营分所主者。如小、散、芤、涩、革、弱等脉理均可识矣。亦有单论气分者。气附脉
行。脉动而气亦应之。气升则脉浮。气降则脉沉。气盛则脉洪。气衰则脉微。皆是随气呈露。故有寸浮尺沉寸洪尺微之异。随气之部分。
而异其强弱。所以有三部之别。知此。则凡脉管外气分所主者。如弦、紧、滑、濡、牢、结等脉理均可识矣。总之辨脉能知气在脉外。血
在脉中。脉之动根于心。气之原生于肺。于仲景一切脉法。自然贯通。
崔真人四言脉诀脉为血府
气血之神。心机舒缩。逼令循行。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阴阳相贯。本乎营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循行。营壅卫败。气如橐。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脉之大会。息之出入。脉行六寸。一呼一吸。初持脉
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命门。两尺推究。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左女右。各宜分主。关前一分。十二经注。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男女脉同。
惟尺则异。脉有七诊。曰浮中沉。
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寸候关上。关后膈下。尺候于脐。
下至跟踝。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浮主心肺。沉主肾肝。脾胃中洲。浮沉之间。专主中气。脉宜和缓。命门元阳。右
尺同断。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秀按】此总括《内》《难》二经脉理诊法之精义。句句名言。字字金玉。学人当熟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