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按】冷伤风一证。内经首先发明。谓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其次张氏伤寒论。一则谓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一则谓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皆后世所称之风寒病也。后贤谓有冒伤中之不同。冒风为轻。伤寒为重。中风为最重。故又泥于越人长沙之谓
风为中。与虚风猝倒为中风。二病之名目相混。岂知古人伤与中字义无殊。如云风伤卫寒伤营是矣。若以恶风自汗与恶寒无汗两证。辨伤
风与伤寒之异。尚未可根据为的据。唯一则但有头痛鼻涕。
而周身不痛。一则头身俱痛。腰与骨节亦疼。一则脉浮缓。一则脉浮紧。证与脉
显然各别。至于汗之有无。正伤寒证固无汗。重伤风证亦有无汗者。故桂枝汤本是风寒发汗之剂。不过较麻黄汤为和缓耳。或谓其无汗能发。有汗能止者。骑墙语最足误人。
【廉勘】重伤风一证。证虽极繁。而病患多不注意。病至难治。而医家漫不经心。
皆泥于伤风为小恙故耳。岂知咳嗽一日不除。病根一日不芟。故谚云伤风咳嗽。郎中对头。又云伤风不醒便成痨。前哲如徐灵台。尚着伤风难治论。谓伤风由
皮毛以入于肺。肺为娇脏。太寒则风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肺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津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
而邪结。并有视为微疾。不避风寒。不慎饮食。经年累月。病机日深。或成血证。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观此则伤风之失治误治。古今一例。无怪久呛成痨者之层见叠出也。余治此证。每以危言警告。
叮嘱其戒口避风。自制疏风止嗽汤。(荆芥穗钱半
、苏薄荷一钱、光杏仁二钱、广皮红八分、百部钱半、清炙草六分、紫菀二钱、白前钱半。)屡投辄验。既不太热太燥太泄。又不太寒太润
太涩。故病者放心肯服。方虽平淡。收效殊多。惟好赌博。贪酒色。矫情执意者。难收全功。医当忠告而善导之。
【荣斋按】重伤风如三、四日后,恶风怕冷的情形已除,剩有发热、头痛或全身疼痛,鼻寒声重,咳嗽痰多者;聂云台先生有重伤风标准汤,可供采用。方为∶黄
芩二钱、白芍二钱、连翘三钱、象贝三钱、蝉蜕一钱、竹茹三钱、桑白皮三钱、桑叶钱半、枳壳一钱、杏仁三钱、枇杷叶三钱包煎、薄荷
八分泡勿煎。重庆市第七民众医院沈仲圭先生认为∶“此方总的功效,是发汗解热,镇咳祛痰,用于流行性感冒(即重伤风),确是一个
好药方;其中白芍一味,根据近代中医用药法则,似觉突出,不如删去为妥。”
沈先生并把重伤风的病原和症状发展,也作了有系统的叙述
∶“重伤风即流行性感冒,其病源为滤过性病毒,潜伏期一至三日。此病起病急剧,畏寒发热,周身疼痛,背部头部四肢痛得更厉害,体温上升很快(38℃─
4l℃)上呼吸道炎症,也很快发生,如鼻流清涕,干咳,喉痛,胸骨疼痛,结膜充血,全身衰弱。血象∶白血球减少。
血液培养,无细菌发现。预后良好,病程约五日热退。“以上所谈,是单纯型流感,另有一种称为“有并发症的单纯型流感”,即继发化
脓性支气管炎的流感;那就是俞根初先生所提出的∶“延久不愈,轻变痰饮,重变肺胀。”的症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