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转脱
喻嘉言云人生之阴阳。本相抱而不脱。故阳欲上脱。阴必下吸之而不脱。阴欲下脱。阳必上吸之而
不脱。人病则阴阳偏胜。偏胜至极则脱矣。然脱有上下之分。上脱者。身轻快而汗淋漓。妄见妄闻。
如有神灵所附。下脱者。身重着而肉色青紫。不闻不见。如聋聩之形。且阳者亲上。所以汗多亡阳也。
阴者亲下。所以下多亡阴也。故回阳之中。必佐阴药(如真武汤、重用白芍、其义显然。)摄阴之内。
必顾阳气。(生脉散之义可见。)务使阳潜阴固。不致有偏胜之虞。至于内闭外脱之症。乃由藏府之窒塞。
而不尽关乎元气之虚脱。爰将致脱之原因证治。分列四例于下。
(甲)汗下清消后大虚将脱例【因】一因过汗误汗。以致自汗不止。
几有亡阳气脱之虞。二因消伐攻下太过。下泻不止。以致阴脱。三因多服寒冷药。致伤肠胃。命火式微。食减下利。脾阳下脱之症生矣。
【证】一因误汗气脱者。自汗不止。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气少息促。二便通利。神识困倦而昏。
似寐非寐。呼之不应。二因妄下阴脱者。心中懊。起卧不安。下泻不止。神志昏沉。肢冷息微。语不接续。如痴如迷。舌色淡晦少神。三因凉药太过。脾阳下脱者。不喜食物。下利清谷。及下脓血。
或漏底不止。肢体厥冷。面色淡白。舌色淡红无神。动则出汗。独语如见鬼。声颤无力。喜向里卧。
似寐非寐。呼之不应。以上三症。皆属大虚将脱之候。
【脉】一气脱者。脉必沉细而软弱。二阴脱。及三脾阳脱者。脉必沉伏。或微弱无力。若脉阴阳俱盛。
重按无根。大汗出。是正气已脱。顷刻即死也。脉至乍疏乍数者。为脾败。阴阳散乱者亦死。凡大虚欲脱之症。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
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五脏之气皆脱。命根已绝也。然未知何脏先绝。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
留。形体如烟薰。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极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治】一误汗气脱。凡过汗误汗。自汗不止者。宜卢氏桂枝参煎。(桂枝、太子参、生、白芍、白术各二钱
、新会皮八分、炙甘草五分、浮小麦五钱、麻黄根三钱醋炒。)若仍不止。几有亡阳者。
宜固汗屏风散。(生黄、生白术、防风、牡蛎各三钱、浮小麦五钱、麻黄根四钱醋炒、五味子一钱。)阳虚自汗脉沉细者。宜回阳正气饮。(人参、附子各一钱、生
三钱、生白术、当归、枣仁各二钱、炙甘草五分、麻黄根二钱醋炒)二妄下阴脱。凡伤寒温热。攻下太过。脾胃受伤。心中懊。起卧不安。下泻不止者。宜举陷参煎。
(文元参、黄各二钱、炒白术、茯苓、陈皮、柴胡、升麻各一钱、炙甘草五分、泽泻二钱、姜枣、灶心土引)三寒凉过剂。伤脾
损胃。下利清谷。及下脓血。漏底不止者。宜固下人参煎。(党参、炒白术、附子、化龙骨、肉果霜各钱半、诃子炮姜、木香各一钱、陈粳
米、大枣引。)【荣斋按】伤寒过汗以致阳虚欲脱,镇江袁桂生有一个实验治例,足供参考。病者骆达三,素禀阳虚,新感外寒,头痛恶
寒,饮食无味,脉息小滑,舌苔滑白;初诊与葱豉二陈汤加荆芥苏叶疏散之剂,服后忽喘息不能卧,头脑中觉热气上升,小腹左偏作痛,呕
吐痰水,手指厥冷。脉息沉弱。乃与理中汤合六君子汤加味(别直参一钱、炒白术二钱、炮姜一钱、炙甘草八分、茯苓三钱、姜半夏二钱、广橘皮一钱、上
桂八分、白芍三钱、五味子六分。)服后喘呕俱平,腹痛亦止。但仍觉畏寒手冷,进理中汤加姜夏,两剂。后以六君子汤,
资生丸等药调养半月而痊(摘录《全国名医验案》)。廉臣先生对这类证候,有一个预防为主的医疗经验。他说∶“伤寒当行发表者,必
察其人本气阴阳无亏,方可径用。若真阳素亏,平日恶寒喜热,惯服辛温,大便溏滑者;此谓阴脏。宜加附子、炮姜、黄、白术于发表药中
,助阳御表,庶免虚阳外越之弊。”这种防患未然的诊疗方法和上面所述的一个治例,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但古医学文献中,同样例子也
有,摘录二则,以资参证。“滑伯仁治一人,七月间,病发热,多服小柴胡汤,恶寒甚,肉筋惕。滑诊之,脉细欲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