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斋按】伤寒今释作者陆渊雷先生,对于“湿”之病理,分析得极清楚,他说∶“湿之为病,可分二类
∶曰外湿,曰内湿。外湿者,空气中水蒸汽饱和,汗液不得蒸发,因不得适当排泄也。健康人之排汗量,平均一昼夜有二磅因之多,劳力之
人及夏日,犹不至此;然皮肤上不常见汗滴者,以其一出汗腺,即蒸发成汽,飞散于空气之中故也。黄梅时节,或潮湿之地,空中水蒸汽
常有饱和状态,则汗液之已出汗腺者,不得蒸发,未出汗腺者,阻于腺口,未蒸发之汗,不能复出,则为外湿之病。内湿者,因炎症所起
之炎性渗出物也。炎症初期,患部之毛细血管扩张,呈充血状;血液之流动成份,及固形成份,常渗出于管外,渗出管外之流动成份,名曰
炎性渗出物。其停潴于体腔内者,即为饮;浸润于组织中者,即为湿;甚者则为水肿。炎症多发于有粘膜之器官,其时粘膜表面,由毛细
血管渗出浆液,而粘液之分泌,亦同时增加;此种病变,发于胃,则为痰饮;发于子宫,则为带下;发于咽头气管支,则为喉痒咳嗽;发于
大肠,则为下利;发于十二指肠,则为黄胆;此皆所谓内湿也。”这篇文本,以科学方法,解释汗液阻于蒸发而生的疾患,叫做外湿;炎
性渗出物所生的疾患,叫做内湿。明白了当,把湿的病因和病理,原盘托出,对于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
伤寒兼痧
(俗称冷痧。势急者又名急痧。势缓者则名慢痧)。【因】日间触闻臭秽。夜间露宿贪凉。其大要也。夏秋最多。缓则寒湿凝滞于脉络。或湿热郁遏于经隧。急则鼻闻臭毒而阻逆上气。或内因食积而壅塞中气。皆能气胀成痧。故通称痧气。又称痧胀。或称痧秽。
【证】头胀晕痛。发热恶寒。胸闷气逆。腹痛胀满。轻现红点。重现青筋。甚有上下不通。吐泻不得。四肢厥逆。
绞肠剧痛。或挟臭毒。或挟食滞。面色青黯而指甲亦青。舌苔灰白而滑者。冷痧夹食也。面色紫浊而指甲亦紫。舌红苔白而糙者。热痧夹食也。甚
或猝然腹痛昏倒。面色黑胀。不呼不叫。舌苔灰腻者。此为痧闭。证最危急。亦有一发即洞泄肢冷。腹胀无脉。舌苔白腻者。此为痧泻。证亦凶险。
【脉】沉弦而滞。甚则沉伏者。此寒闭于外。痧郁于内。气郁血凝而不能外达也。
若沉弦而数。甚则沉牢者。此冷食中阻。痧毒内伏。湿遏热结而不能外发也。初尚弦劲搏指。继则昏厥无脉者。《内经》所谓大气入于脏腑。病多猝死是也。
【治】伤寒兼痧者。先去外寒。急用辛香流气以发表。香苏葱豉汤去甘草。加越鞠丸(三钱)白蔻末(六分冲)、继辨其因以去痧。寒湿凝滞脉络者。急用辛温流
气以芳透。仁香汤加浙苓皮(四钱)、生苡仁(六钱)、湿热郁遏经隧者。急用苦辛凉淡以疏利。藿香正气汤加辰砂拌滑石(五钱)、绵
茵陈(三钱)、焦山栀(三钱)。臭毒阻逆上气者。急用芳香辟秽以宣上。连翘栀豉汤加紫金锭(二枚、磨汁冲)。食积壅塞中气者。若
其人吐泻不得。急用涌吐法。炒盐汤冲生萝卜汁。继用理气法。香砂二陈汤冲紫金锭汁。若其人泻利无脉。当辨阴阳。阴痧急用正阳四逆汤。以回阳通脉。阳痧急用红灵丹。(一二分、凉开水调下。)或行军散。(二三分、鲜石菖蒲汤调下。)以开关通脉。至其外治法。轻则
用刮痧法。(用瓷碗盖搽香油。刮肩背及手足臂湾等处)。搐鼻法。(用通关散吹入鼻孔以取嚏)。重则用刺痧法。(用银刀刺入少商、中冲、尺泽、委中、及舌紫筋出血以放痧)。此皆宣气活血。内外开通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