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阳证发。新感伤寒为轻。伏气热病较重。时行温毒尤重。伤寒应汗失汗。其当欲出未出之际。证尚头疼体痛。壮热无汗。微恶风寒。胸闷不舒。舌苔黄白相兼。
或白薄微燥。边尖已红。应下失下。其当欲出未透之时。证必热壮脘闷。躁扰不安。
头疼鼻干。咽干口燥。呻吟不寐。便闭溺涩。舌苔由白转黄。轻则嫩黄薄腻。重则深黄带灰。热病发。急则发热一二日便出。缓亦发热四五日而出。浅则鲜红起发。松浮皮面。深则紫赤稠
密。坚束有根。证必胸膈烦闷。热壮神昏。呕恶不纳。咽痛喉肿。渴喜冷冻饮料。口秽喷人。舌苔正黄。轻浅者。黄而糙涩。舌质鲜红。深重者。黄夹灰点。舌本紫红。温毒发。当毒内伏之际。证反身热不扬。神识不清。糊言妄笑。甚或昏厥如尸。舌苔灰黑。中心黑晕。在毒暴出之时。每多疹并发。或夹疮。剧则皮肤统红。
如针头稠密。紫黑成片。或杂烂黑烂。证必面红咽痛。喉疼赤肿。甚则起腐。
目赤唇焦。脘闷烦灼。大渴引饮。口开吹气。臭秽喷人。耳聋足冷。便闭溺赤。神昏谵语。甚或不语如尸厥。舌紫苔黄。或黄腻带灰。甚则焦紫起瓣。或见黑晕。此皆发
浅深轻重之阳证。有实无虚。若阴证发。皆属内伤夹外感。内伤脾阳者。点隐隐而稀。色多淡红。或夹淡灰。或夹
白。多则六七点。少则三五点。形如蚊迹。只见于手足。或略见于腹部。似而实为细疹。证多四肢厥冷。神倦嗜卧。喜向里睡。神
识似寐非寐。乍清乍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大便多溏。溺色清白。或淡黄。舌苔白而嫩滑。
或胖嫩而黑润。内伤肾阴者。多淡黑而枯。或淡白而嫩。多者十余点。少者八九点。
多发于两腰及少腹部。证多头晕目眩。或头重难举。或目闭畏光。耳鸣似聋。两颧嫩红。腰酸足冷。精神衰弱。五液干枯。甚则筋惕肉。手足微微螈。男多精滑梦遗。
女多带下腰重。舌形圆嫩胖大。苔色淡黑而少津。或舌红而苔如烟煤隐隐。或舌紫绛而圆。虽干无刺。或紫而鲜润。间有微白苔。此皆似非之阴证。多虚少实。总之发
形状。并无点粒高起。以手摸之。皆平贴于皮肉之间。不拘或大或小。总无碍手之质。但有触目之形。红色成片。稠如锦纹者。属胃热血毒。毒盛者色红而紫。毒重者色
黑而青。色淡不鲜稀如蚊迹者。
属虚多邪少。气虚者色淡微红。阴虚者色淡微黑。必先辨其病状之寒热虚实。以定病势之轻重吉凶。(荣斋按。后段的总结。是辨证要诀)。
【脉】左浮弦而急。右浮洪而滑者。此客寒包火。当汗不汗。热毒乘隙而发也。
右洪盛滑数。数大过于左手者。此胃热大盛。当下不下。火毒外溃而发也。右长大滑数。左亦浮弦搏数者。此胃中血热大盛。毒邪传遍三焦而发也。脉伏而亦伏。
现而脉亦现者。此胃中血毒壅结。瘀热凝塞营卫而伏。出必夹丹疹。甚则夹发豌豆疮也。右浮濡而虚。左沉涩欲绝者。此阳为阴逼。不走即飞。故淡红微发于四肢大腹。
陶节庵所谓内伤寒发也。左细数而急。右浮大而空者。此阴被阳销。非枯则槁。故淡黑点微发于两腰少腹。陈念义所谓肾阴虚发也。总之凡
既出。脉洪滑有力。手足温而神识清爽者。病势顺而多吉。脉沉弱无神。四肢厥而神识昏沉者。病势逆而多凶。
(荣斋按。后段总结是察脉辨证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