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曰痰膈法当辛润涤痰。五汁饮加狗宝为主。(梨汁、蔗汁、莱菔汁各两瓢、鲜石菖蒲汁一小匙、生姜汁两滴、和匀、重汤炖温、调下狗
宝末三分。)或用程氏启膈饮加味。北沙参、丹参各三钱、京川贝、广郁金各钱半、蜜炙橘红、浙茯苓各一钱、春砂壳、杵头糠各五分、荷
叶蒂两个、煎成、调下玉鼠散五分、(即新生小鼠、新瓦上焙干、研末。)剧则云岐人参散。(吉林参一钱煎成、冲麝香三厘、冰片厘半。)尽人事以挽天机。
【荣斋按】本节是从戈存橘伤寒补天石“痰证伤寒”篇删润补充而成的。廉臣先生又罗列各种治法,不但把痰证属于
外因的,分析得很清楚,更把有关内因的痰证,也指出了治法。只有“痰饮”一证,留待下节发挥,基本上可以说无胜义了。不过、中医的
因证施治,是多方面的;“夹痰伤寒”经吴坤安采辑,尚有下列几个证治∶“(一)肺风寒痰──如见憎寒发热、鼻塞头痛、胸满、气急、
或咳或喘,右寸浮滑或沉伏者,此风痰在肺也;如舌白而润、口不渴者,痰由风邪生;宜二陈汤加加桑、杏、前胡、羌活、苏、薄之类,微
散之。喘加焦麻黄、葶苈子以泻肺。(二)肺风热痰──如微寒发热、胸闷气逆、咳嗽兼喘、舌苔黄燥、或白刺、口渴、脉数者,此风热
客肺生痰也;宜前胡、桑、杏、蒌霜、贝母、枯芩、橘红、薄荷、全福花、淡竹叶之类,以去风热,痰自平矣。
如痰闭气逆,加竹沥、姜汁。(三)胞络热痰──如伤寒神昏谵语、目睛微定,或舌蹇语涩、舌苔尖赤中白而燥者,此热痰乘于胞络也;宜犀角尖、川郁金、石菖蒲、
天竺黄、川贝、钩藤、淡竹叶、栝蒌霜之类。如舌绛神呆、痰潮语涩者,内闭也;加西黄。(四)痰挟痧疹──凡时感伤寒、初起即胸中烦
闷、气急痰喘,先用豁痰利气药,痰已行而喘减,但烦闷、身热不除,反加耳聋足冷者;此必痰挟痧疹也。急宜透之提之,如羚角、连翘
、牛蒡、防风、葛根、枳壳、桔梗、蝉蜕之类。(五)络中湿痰──如发热脘闷、胸胁肩背皆痛,此湿痰窃踞肺胃之络;痰气交阻,故痛。
宜六安煎去甘草,加桂枝、钩丁、蒺藜、栝蒌皮、片姜黄、白僵蚕、木香汁之类,通之行之。(六)痰入肝络──伤寒有解表之后,肢体不
能转动者,此痰入于肝络也。当以南星、礞石、半夏、栝蒌、茯苓、陈皮、天虫、全蝎、姜汁炒蒺藜、川桂枝、旋复花之类;以搜入络之痰
,肢自遂矣。如未应,即以养血药兼之。(七)解后伏痰──伤寒解表之后,热势稍退,但觉目钝神呆,身重或痛,胸满不畅者;此胃中
有伏痰也。右关脉必沉伏、或沉滑,宜二陈汤加枳实、栝蒌、姜汁、竹茹之类;豁之行之。(八)积痰──如发热、胸闷、咳嗽气急、痰多
浓浓者,中宫积痰也。宜燥润并用,南星、半夏、栝蒌、海石、枳实、陈皮、茯苓之类;或导痰汤亦可。”以上八条痰证,都与伤寒有关,其属于内因者,不列入。
夹饮伤寒
(一名伤寒夹水)【因】素有停饮。外感风寒。或
先受风寒。后饮冷水。及恣饮冷茶冷酒。或贪食瓜果生冷。【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痞干呕。咳吐稀涎。甚则胸胁串痛。喘不得卧。
舌苔白滑。甚或黑滑。或半边夹一二条白色。或中间夹一段白色。
【脉】浮弦而缓。甚则迟弦。仲景所谓伤寒脉浮缓。身但重。无少阴证是也。
【治】先当辛温发散。轻则苏羌达表汤加半夏、茯苓。重则小青龙汤加减。如风寒外解。或变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者。
即当急下停饮。蠲饮万灵汤主之。若变腹痛自利。四肢重痛。咳而兼呕者。即当通阳利水。
真武汤加减为主。(本方重用茯苓八钱、去白芍、加干姜八分拌捣五味子五分、姜半夏四钱。)势轻者。但用苓术二陈煎。温中利水可也。
【秀按】风寒邪从外入。裹其停饮。虽当以小
青龙汤。散邪涤饮。然惟夹溢饮症。水流四肢。身体疼重。最为的对。若夹支饮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形肿胸满。喉中如水鸡声者。
则当用射干麻黄汤。(射干钱半、麻黄八分、姜半夏二钱、款冬花、紫菀各三钱、五味子、细辛各三分、生姜两片、红枣两枚、去射干、紫
菀、款冬、姜枣、五味、加川朴一钱、石膏四钱、杏仁四钱、干姜一钱、淮小麦三钱、名浓朴麻黄汤、亦治咳而脉浮、喉中水鸡声。)发
表下气。润燥开痰。四法一方。以分解其外内夹发之证。始有效力。若支饮射肺则肺胀。咳而上气。
烦噪而喘。脉浮者。则当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发表利水。豁痰清热。始效。至若蠲饮万灵汤。则合小半夏加茯苓、甘遂半夏、十枣三汤为剂。无论心下支饮。膈间留饮。胃肠悬饮。为喘为满。为痛为胀。为巅眩心悸。为呕涎吐沫。
善用者投无不效。然皆治夹饮之属实也。惟苓术二陈及真武加减。一主外饮治脾。一主内饮治肾。则治夹饮之属虚者也。夹饮症得此七方。则表里虚实。皆可从此类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