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以当归、郁金。从血中开导。后以肉桂佐大黄。温通下行。引以姜汁。童便。俾浊液仍归浊道而出。血何能上逆耶。时医遇此症。专主育
阴清火。填涩阴腻。使内瘀一无去路。宜其愈治愈剧也。前方极力廓清后。或伤脏气。故后方用续断补肝。远志补心。山药补脾。麦冬补肺。犹虑余瘀不尽。复以赤芍、益母通涤之。以川贝清化之。与前方攻补兼施。立收奇效。此方百试百验。医家及病家。宜广传之。其次鼓峰固元汤加五味。(潞党参、炙黄
、酒炒白芍各三钱、归身二钱、炙黑甘草一钱、黑炮姜五分拌捣五味子三分、陈南枣两枚。)亦治阳虚阴
走之失血。其因多属内伤情志。饥饱失时。脾胃先病。必见恶心神倦。自汗肢厥等症。故用参、为君。固其元气。气固则血循经络。不止血
而血自止。但阴走血必虚。臣以归、芍、甘草。补血养胃。僧慎柔云。凡欲止吐血。必须炒黑干姜、五味子二物。故佐以干姜炮黑。血见
黑即止。五味酸收。能收逆气也。虽然。真阴失守而走。势必格阳于上。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
恶心干呕。手足厥冷。六脉微细。元阳脱在顷刻者。速宜景岳镇阴煎。(别直参三钱、附子二钱、紫桂八分、拌捣大熟地六钱、黑炮姜七分、淮牛膝、泽泻各钱半、炙甘草一钱。)益气固脱。滋阴纳阳。以救气随血脱之危症。失血狂吐之候。临证时每有所见。不可不知此急救之法也。
【荣斋按】“夹血伤寒”,俞氏指出“一名伤寒夹瘀”。秀山先生更明白地说∶“先有瘀血在内,因感时病,引动痼疾,谓之夹血。与太阳病当汗不汗,邪陷暴结而为蓄
血者,仍同实异。”在此,我们可以知道本症与蓄血不同,与伤寒兼失血亦各异。不过、举一反三,同中求异,了解其有关方面的证治,我
们是应该争取的。关于伤寒兼“失血”,廉臣先生已作了详细的介绍,分“衄血”“咳血”“呕吐血”“齿血”“便血”
“溺血”六种,论证清楚,治法都是他一生经验的结晶。只“蓄血”症未曾提及,特作如下补充。考《伤寒论》
说∶“凡太阳病不解,其邪由经入腑,热结
膀胱,则血凝蓄,血瘀则心气结,其人故如狂;血下者愈,邪从血下而解也。其外不解者,当先解其外,宜桂枝汤。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是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下之。”
又说∶“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者,病邪向里也。反不结胸者,热结下焦也。其人发狂,小
腹硬满,小便自利者,以太阳随经瘀血蓄于里也。抵当汤下之,则愈。”从这两条经文中可以看出“蓄血”的证状,是∶“如狂”,“
小便自利”,“小腹急结”,甚则“发狂”,“小腹硬满”;许学士又补出“蓄血在上则喜忘,蓄血在下则为狂。”至于治法,在经文里可
以看出有两个阶段;桃仁承气汤是治瘀血初结的阶段,抵当汤是治瘀血已结的阶段。从前后两条经文里观察证状,也显着地分出轻重;前条
说“小腹急结”,后条说“小腹硬满”,“硬满”原较“急结”为重。前条说“如狂”,后条说“发狂”,“发狂”原较“如狂”为重。
前条有“血下者愈”,后条须下其血乃愈,较血能自下者为重。前条不言脉,我意当在浮而数之例,后条则“脉微而沉”,原较前为重。前
条用植物性药,后条用动物性药,动物性药的功能原较值物性药为烈。这都是彰明较着的事实。《伤寒第一书》则加以分析说∶“蓄血一症
,虽病在血分,亦须分别阴阳治之。如血瘀上焦为阳,血蓄下焦为阴;太阳失表,热瘀于里,血蓄下焦为阳,太阳误下,阳气下陷,血蓄下焦为阴。上焦蓄血,因不得汗不能发
而蓄血也,其脉人迎必紧,紧者,数而有力之象也。
外证面红舌燥,发躁欲狂,或头摇目瞪,大便下
血水,两手除食指之外,其余各指皆抽掣是也;宜犀角、桃仁、生地、赤芍、归尾、丹皮、丹参、郁金之类,清之行之。下焦阳证蓄血,即
仲景所称热结膀胱之证,桃仁大黄之属下之是也。若下焦阴证蓄血,乃因误下阳气下陷,阴血受伤,血因寒而凝也。其见证面白唇青,眉
皱目瞪,寒战口噤,舌苔白滑,大便下血水,两手除食指之外,其余各指皆抽掣是也、宜温补之。如人参、附子、白术、当归、肉桂、桃仁
、升麻、炙草之类,温补以升阳气。”这又是掌握原因,分析现证的医疗方法,是值得采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