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如鼓者。送下小温中丸。(醋针砂、制香附、炒于术各四两、姜半夏、云茯苓、广皮、六神曲、川连、苦参、生甘细梢各一两
、共研细匀、醋制神曲糊为丸、每服二三钱、服至溺利者即效、忌盐。)黄胖水臌。腹膨肿满者。送下大温中丸。(制苍术二两、炒山楂两
半、川朴、广皮、青皮、云苓、炒白术、醋炒针砂各一两、生甘细梢二钱、六神曲糊丸、每服二三钱。)屡多奏效。惟酒客好色。脾肾大虚。病由足股先肿。渐渐胀及于腹。按之如鼓。坚而且硬。咳吐涎沫。气短喘息。脉虽浮大。重按即空。两手脉皆不及于寸口。初用白术和
中汤加霞天曲、戈半夏。服二剂。少腹愈胀。痰涎愈多。二便不利。不能睡卧。继用薛氏加减肾气汤。服两剂。虽无所碍。亦不见效。遂仿
景岳大剂温补法。用理阴煎加参、术、附子。
五剂后足肿渐消。十剂后腹胀大退。终以六君子煎。(即异功散加干姜、)善其后以除根。益信《内经》久塞其空。塞因塞用之法。以治病起于经年累月。鼓胀全属虚寒者。为精确不磨也。此证却为俞君所未及。爰赘言之。
【廉勘】肿胀蛊臌诸病。俞氏多从原因疗法。法固至当。然予推求其成病之总因。浅言之。不出外因、内因、及不内外因之三端。深言之。必从生
理上推求病理。从病理上推求病源。汇通古今中外。始有精当之学识。而后能下正确之诊断。试先论肿。原其病因。陈无择水肿叙论。冒风
寒暑湿属外。悲怒忧思属内。饮食劳逸。背于常经。属不内外。皆致此病。张筱衫曰。肿分阴水、阳水。脾肺肾虚。致水泛者为阴水。湿热浊滞。
致水溢者为阳水。《内经》谓水为至阴。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故水溢为肿。无不本于脾肺肾三经。
必先辨明虚实。虚因情志操劳。酒色过度。病后气虚。其肿渐至。实因六淫外客。饮食内伤。忽然浮肿。其来必速。惟西医谓回血管先有阻塞。然后水溢胞膜
而为肿。如心以上大回管有一处阻塞。脑颈手之血。难返心房。上半身即见肿证。心以下大回管有一处阻塞。肝肾足之血。难返心房。下半
身即见肿证。若水但聚在周身皮膜间。则手足肿。或全体肿。若水聚于腹。则为腹胀。其外因劳倦时。汗气被冷风雨湿遏止。不得外泄于汗孔。势必由吸管内泄。泄于大小肠则泻。泄于皮膜则为肿。内因身虚心弱。则心房失功用。其力不足以逼血。
血行阻碍。因而血中之水汁。妄从他处渗泄。泄于外膜则为肿。泄于内膜则为胀。故血管水泄为肿。最宜分别虚实。此与陈无择所云。肾虚则火亏。致阴水凝滞。肺满则
泛溢。使阳水沉潜。沉潜则气闭。凝滞则血淖。
经络不通。枢机不转。水乃不行。渗透皮肤。皮肤浮肿。足胫尤甚。两目下肿。腿股间冷。
胸腹坚胀。不得正偃。偃则咳嗽。上为喘急。下为肿满。其说大同而小异。辨其病状。阴水肿。先肿下体腰腹胫跗。后遍身肿。
皮色青白。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阳水肿。先肿上体肩背手面。后遍身肿。皮色黄赤。口烦渴。大便闭。
溺热涩。气肿。皮浓色苍。一身尽肿。自上而下。按之不成凹而即起。四肢削瘦。胸膜痞满。水肿。皮薄色泽。肿有分界。自下而上。按之成凹不即起。小便不利。上气喘咳。痛
风肿头痛恶风。面浮身肿。皮粗麻木。流走注疼。黄胆肿。身目俱黄。面浮肢肿。便溏腹满。溺短赤热。妇女水分肿。病发于上。先水肿而
后经断。皮无赤痕。心下坚大。便溏溺少。血分肿。病发于下。先经断而后水肿。皮现赤缕。小腹硬痛。
便黑溺清。更有湿渍于脾。脾气横泄。四肢浮肿。喘不得卧。心腹胀满。饮食难进。湿流于脚。脚气支满。上攻心胸。脘中胀闷。甚则呕逆。二便不利。此皆水肿之类症。
首当甄别。西医谓皮肤水肿。
大约有七。(一)心脏性水肿。皮现青色。呼吸困难。(二)肾脏性水肿。先肿颜脸。尿含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