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蓬瀛難去海濤深,徐福狂疏妄擬尋,四大須知恢世法,
《道經》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蓋法地則天。
三天非遠繫人心。
《道經》注云:妙用無方,強名不得,故自大而求之,則逝而往矣,自往而求之,則遠不及矣。若能了悟,則返在於身心而證之。
秦皇用壯空尋藥,漢武勞神枉鍊金。
要識真源安靜理,拂衣高謝入煙岑。
《道經》注云:人當法地,安靜和柔。要窮安靜之理非絕俗遁跡之人莫能參預。
蠶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道同輜重莫離身,持躁明知靜是君。
《道經》注云:輜,車也。重者,兩載之物也。輕躁者貴重靜,亦由行者之守輜重。故失輜重則遭凍餒,好輕躁者則生禍亂。《道經》云靜為躁君。
多欲衆人愁似織,少私高士跡如雲。
漢文儉素延宗社,殷紂荒淫污典墳。
《道經》注云:宮闕,妃后所居,超然遠避而不處。漢文帝儉素,慎夫人衣不曳地。殷紂惑姐己之容,恣於淫蕩。
須到無心齊萬物,不驚江上白鷗群。
無心於物,物自歸之。古有人入島,無機,鷗不驚去。及有心取鷗,鷗飛不下。
善間行章第二十七
了悟玄機不下堂,須知心是白雲鄉。
《道經》注云:善行道者,不下堂,不出門,於諸法中體了真性。
燒金鍊藥世皆惑,涉水登山人自忙。
不下堂,可了玄機。堪嗟昧理之人,烹鍊五石,周流四海,何契於道。
五善若能韜密用,三天必得見虛皇。
《道經》云: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譴,善計者不用籌算,善閉者無關鍵,善結者無繩約。是謂五善也。
枉教漢武勞宸宸,風入茂陵搖夕陽。
漢武帝雖有慕仙之志,且無出俗之心,費寶玉以妄求,想蓬瀛而不到。豈知心若了悟,不假外尋,竟為李少翁、樂大所惑,終成虛妄。茂陵則武帝所葬之陵也。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知雄雖易守雌難,
《道經》云:知其雄,守其雌。
得似嬰兒浩氣安。
《道經》云:復歸於嬰兒。
若悟昭明勞萬慮,爭如暗昧靜三丹。
《道經》注云:人自知昭明,當復守之以暗昧,而無所見。
不辭污濁潛丁鶴,須怯光榮陸漢壇。
《道經》注云:知己之有榮貴,當復守之以污濁。
治國治身弘大制,積功成日自膠鸞。
《道經》注云:聖人用之,則以大道制御天下,無所傷割。治身則以大道制御情欲,不害精神。
將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神器來歸去有為,
《道經》注云:欲以有為治民也。
聖人因築太平基。始能無執終難失,
《道經》云:執者失之。
若惡恃強還不贏。
《道經》注云:有所強大,必有贏弱。
漢帝宮闈嫌綺繡,
漢文帝儉素,慎夫人衣不曳地。
堯君堦砌惜茅茨。登臨大寶何兢畏,
言出如綸萬國隨。
《道經》注云:上所行,下必隨之。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二
八賢臣輔相時,不窮兵勢惡危機。
《道經》云: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也。
田疇先廢宜關慮,
《道經》云: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農事廢,田不修也。
勝負未知須慎微。
《道經》注云:勝負之數,未可量也。
去伐無驕三令肅,安民和衆四方歸。
《道經》注云:善輔相者,果於止敵。蓋在安民和衆,必不敢求勝取強。雖果於止敵,不為寇,慎勿矜功伐取,以自驕盈,驕則敗亡,故為深誡。
謀深止敵裨元首,何必推功耀鐵衣。
夫佳兵者章第三十一
用武爭如靜勝謨,
《道經》云: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陶唐明德握靈無。義高隱逸淳風遠,
儉惜茅茨瑞氣敷。
堯讓天下於許由。
銷劍戟時恢帝道,垂衣裳處闡皇圖。
望夷宮禍秦無祀,空築長城匝海隅。
唐堯闡化,弘清靜之風。不佳兵以定四方,唯垂衣而臨萬彙,蒼生受福,鴻業益昌。諧不萬於茅茨,器盡銷於劍戟,萬古為則,豈不休哉?秦始皇背道任智,平一寰區,志不滿而禍胎萌生,識忽聞而長城遂築。殊不知嗣傳胡亥,政委趙高,劉項起於山東,章酆敗於河北。趙高懼罪,遂弒胡亥於望夷官。悲夫。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朴小雖知孰敢臣?
《道經》云:朴雖小,天下不敢臣也。
侯王守一撫需民。
《道經》注云:侯王若能守一精道,無為而化,則萬物將自賓伏。
德彰有道川歸海,
《道經》注云:譬道之在天下與人相應和,如川谷之與江海相流通。
政演無為物自賓。
《道經》云: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澹蕩薰風分煦嫗,涵濡甘露顯平均。
《道經》注云:侯王若能抱守精一,則天成地平,交泰致和,故乃致甘露之降,蕭蘭俱澤,不煩教令而自均平。取譬侯王稱物平施,薰風之化。
如何認得羲軒化,日月貞明萬國春。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能分善惡方為智,
《道經》注云:能知人好惡為智。
自別賢愚始是明。
《道經》注云:人能自知賢不肖,是為返聽無聲,內視無形為明。
街己勝人因勢盛,除情去欲見心清。
《道經》注云:能勝人者,不過以威力。又注云:人能自勝,除去情欲,則天下無有與己爭者,故為強。
袁安知足貧勝富,鍊廣忘機退愈榮。
《道經》注云:知足者富。又注云:人能強力行善,則有志於道,道亦有志於人也。
密用成功應不識,休天長在福群生。
《道經》注云: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積氣,則可以長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