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宮
在餘杭縣北三十里曹橋西,唐文明元年建,初名福業觀,潘尊師成道于此,《雲友》所載者。宋治平三年改今額。前有古松一,圍兩合抱。後有苦杳二,大與松坍,鷺鸛巢集其上。廚院有宋熙寧問所鑄巨擭四,畔識歲月及施錢姓氏。隱士葉玄文詩云:猶存巨擭記熙豐,翠靄春深古路通。千百春鋤一株樹,野田飛下雪花風。
龍德通仙宮
在餘杭縣市南,南唐文懿趙公汝談嘗卜居于此。至元癸未住山郎如山愛其溪山之勝,罄己資更宮宇一新,花木亭池冠於一時。天師演道靈應沖和玄靜真君為書宮額。
元清宮
在臨安縣錦南鄉,地名新路,住山舒元一故廬所在。至元甲午即其地建宮,樓閣巍峨,山水環抱,視為甲觀。
沖天觀
在九鎖山門外東天柱山所止。先是宋咸淳問住山龔文煥建于德清之青坡,至元壬午知宮事周允和更建此處,今住山沈多福疏鑿泉石,栽植松梅,頗有徜祥登眺之趣,有記。錢塘葉玄文隱于是,二十年大德丙午正月成道仙去。
洞晨觀
在餘杭縣東郭河上安樂山東,為陳季卿故址。季卿,餘杭人,世傳遇終南山仙翕,以竹葉為舟者。宋景定癸亥住山貝大欽建,松行掩映,流水迴環,植梅一塢,扁無盡春。先是接待最盛,有記。
元陽觀
在天柱步南三里大滌山後,宋咸淳問住山昊處仁建,至元辛巳改向重興。山深林密,門徑瀟然,頗有塵外意,但游者罕至焉。
沖真觀
在湖州路長興州,晉葛仙翕鍊丹之地。宋咸淳問本宮道士周國壽以古額興建,至元甲午住持周貴生修蓋一新。周迴流水,松行古檜老桂,為佳飯焉。
龍德觀
在嘉興路橄浦鎮,宋景定問本宮道士劉應善建。與海涯相接,為士民祈禱之便。
玄同觀
在杭州城癸辛街。先是,楊府瞰碧園有蘭亭茂林脩竹之趣,至元癸巳住山郎如山建道院,大德辛丑改為玄同觀。
明星宮
在餘杭縣束二里明星漬之上,至元辛卯本官道士史得芳建道院日來清,大德丙午改明星宮。
洞陽觀
在台州寧海縣東隅,大德癸卯本宮道士楊應世買張氏宅改建。
岳祠道院
在餘杭縣南湖之上。先是為土人聞武功圃,後施地建祠。遙望西溪,諸山森然拱立。祠旁小阜日鳳凰山,以形似名。巨石林立,流水周旋幾百餘折。葛仙‘翁丹寵據其上下,可羅坐數人,有亭臨流對之,今建道院于祠右,扁名鳳山道院。
清真道院
在東天柱嶺青檀山之陽,宋咸淳問知宮事朱特立建,泉石清勝可觀。
凝真道院
在九鎖外墓塢,至元壬午本宮道士姚崇道自城居移建于此。
若虛道院
在餘杭縣市西,舊為沃氏居,至元戊子住山曹至堅得其地建院。
通明道院
在餘杭縣相塢,至元己丑本宮道士金自吉建,為,奉先報本之處。
益清道院
在臨安縣,地名後洪,至元壬午本宮道士何自清建。
紫清庵
在上塢青梓朧山下,至元乙酉本宮道士徐允熙建。
碧壺庵
在李塢石玉山下,宋咸淳問副宮李元綱建。
溪山庵
在天柱步,大德丁酉副宮金常清建。
閑隱庵
在來賢岩後青山下,至元己丑本宮道士王允升建。
學院庵
在天柱嶺西,至元辛卯本宮道士陸繼脩建。
太平庵
在臨安縣,大德甲辰道士徐元英建。
集虛書院
在餘杭縣束五里碧塘福地,有巨井一所,世傳葛仙翁鍊丹于此。元貞丙申道士孟宗寶建院,為游居講習之處,翰林學士張伯淳書扁,億士鄧牧心作記,紫陽山方回詩云:天地春藏凍核中,時來蜂蝶鬨束風。萬端變化根無極,一點靈明裊太空。妙處千江分朗月,飄然六合點冥鴻。守玄知嘿交龍虎,肯泥丹爐子午紅。錢塘仇山村詩云:築舍束皋野水濱,室中生白座生春。了知空洞元無物,須信清明自有神。幽經草花聊適趣,閑窗筆硯不留塵。酒經丹訣非吾事,萬書藏一老身。
敘山水
浙右山水之勝莫如杭,杭山水之勝莫如天目,天目之勝未知大滌洞天。蓋大滌山水發源天目,風氣盤磚,岡巒斜纏,相望幾百里,然後蘊靈毓秀於此。經以曹川之紆餘,匯以南湖之蕩莽。九鎖外鍵,一柱中擎,豈非天地之、奇觀,仙靈之奧區哉?郡志載:登天目山,憑天壇石屋,見山皆西南馳,雙溪並趁而合于於潛縣,窄愕似少駐,回望天目,層雲中如沈雄古大將按轡其後,大勢不可遏,少央驟已抵臨安縣。大官山者,直培摟爾,循而至九鎖蓋為單思,環以天‘柱諸峰,若止息者,已而矗矗赴餘杭下武林北高峰,而特起為南高峰,撻以八蟠慈雲嶺,翼為七賓鳳凰山,昂頭妥尾,若翔而集,前界大江乃止。吁,亦異矣。杭之山川,大較以是觀之,玆實錄也。
天目山
《太平寰宇記》云:天目山高三千九百丈,周五百五十里,多美石甘泉,有數百年古木。山上兩湖若左右目,故名。古有《東山銘》,略曰:列岳霞上標峰,霧裹翠滴煙巒,名不可紀。有蛟龍池上中下三潭,源脈相接。徐伍仙故居在石室峰西,又漢天師舉家於此上昇。玆蓋天柱之鼻祖,而錢塘所謂龍飛鳳舞又其雲仍也。
黃山
在宮西北,是山最高,為眾山之祖,雖百里外亦望見之。左發為大滌,右發為天柱,其趾長水灣,伏虎岩在焉。
九鎖山
自餘杭西郭外行十有八里,逆溪水上,左右合七峰,皆拔地數百尺,其趾犬牙相錯,行路並溪屈折者九,故云九鎖。好事者悉命以名一曰天關,二曰藏雲,三日飛鸞,四日凌虛,五日通真,六日龍昤,七日洞微,八日雲傲,九日朝元。
大滌山
在宮北,凡四峰,於九鎖內最為巨山。西洞據其領,石室出其半,天壇冠其顛,皆山中勝處也。是山以洞名之,舊志謂大可以洗滌塵心,故名大滌。雖山川得名未必咸有說,而故老相傳當不誣也。玄同先生劍履痙山下。
天柱山
在官西南,凡三峰,與大滌對峙,高足相敵,由宮外望之,屹然若柱,又絕頂有石柱,高丈餘,圍兩合抱,此山所以名者。蓋五十七福地,地仙王伯元主之。按傳記所載,天有八柱,其三在中國,一在舒州,一在壽陽,洎今在餘杭者是已,洞霄以為主山,故古名天柱觀。舊志以為風清氣和,土腴泉潔,神蛇不螫,猛獸能馴。自漢武標顯靈跡,建立宮壇,歷代祈禳皆在此處也。
乳山
即宮前案山,錢氏所增培者。
香爐山
在宮前乳山後,其峰甚銳。
青檀山
在宮東南束天柱右偏,其勢不甚高,而泉石奇秀,為諸山甲。今湧翠石壁,與試劍、來賢二岩,冰壺、鏡潭皆在此。
青梓山
在宮西黃山跡,狀如屏蟑,與白鹿山對,其地平處即上塢。
青曹山
在宮西青梓山下,束連上塢路,西達棲真洞。
白鹿山
在大滌山,即今中峰,是因許真君上昇於此,天降白鹿下迎,故名。
丹山
在黃山外,極高廣,綿亙十餘里。楊村在其下,後有響水石,溪流至此輒逢逢有聲。
紫竹塢
在青梓山西,古多紫竹,故名。
苦竹塢
在東天柱嶺首,去宮一里許,與仙跡岩相並。狀如片雲從地湧出,欲飛而未起也。
著溪
《山海經》云:天目山一名浮玉,曹溪出焉。今由於潛臨安縣界,經餘杭及錢塘界,然後入湖州,達于震澤。郡志以為夾岸多曹花,每秋風飄散,水上飛雪然,因名曹溪。又《輿地志》云:自餘杭西,亦名泠溪,溪兩淚有琴、鶴、訪、姥四山,皆有居民在其下。今自宮抵溪口五里,名天柱步道,旁有井亦名天柱泉,蓋柱流泉循九鎖山束行達是溪也。
南湖
此湖每歲梅雨曹水盛時,必聚此而後洩于大溪,長堤小橋出,其髻霏類杭西湖,餘時皆涸,彌望豐草而已。
丹泉一名天柱泉
是泉發最高,歷天柱山半,初但聞有聲殷殷若雷,至大滌洞西百餘步始出地上,既清且甘,大旱不竭,有方池儲焉。天宇清明而有赤光,四旁苔蘚時作紫暈。束坡詩云:一庵閑寄洞霄宮,井有丹砂水常赤。故扁丹泉,亭曰清音,取左太沖山水有清音之句。除引供廚堂及十八齋之外,一境田疇咸仰灌溉。
廚院方池
唐大曆五年,令尹范公惜俯見泉脈浸潤,命鑿池以便庖廚,李玄卿有記。
三池
在洞天福地門裏,路左二,路右一,若品字然。唐乾寧年問錢武肅王開鑿,由大滌洞前疊石為暗溪約里許,接天柱流泉儲畜其中。澄徹可愛,於池口復為暗溪,曲折五六,深合地理。
翠蛟亭
宋高宗臨幸步月至此,愛之,賜錢造水閣。在宮門外三十餘步,自門內三池流注入澗,撒池上一二板,洶湧若雷,變化飛舞,山林蔭映作鉗碧色,故扁翠蛟,取坡仙詩亭下流泉翠蛟舞之句。仍奉坡像祠事于後,亭前有坡,羅列坐石,游者必登憩焉。
冷泉
在宮門外會仙橋之東路旁石罈問,泉脈甚微,四時不絕,行者掬取飲之,寒勝冰雪,故名。
桃花泉
在龍洞西數十步,其泉自石罈橫注入溪,昔人每見有桃花片流出,莫知從來,故名。
石門
自來賢岩東五十餘步歷坡陀而上,即青檀山路,右依岩石,左臨深坎,旁有巨石,與岩對峙,號小石門。
月窟
洞酌之旁有巨石,圓竅玲瓏,廣二尺許,深五六尺許,日月窟。
冰壺
月窟之西有石竇,貯泉甚寒而甘,日冰壺。
鏡潭
洞酌之下有石竇,其泉清可鑒物,日鏡潭。
試劍岩
自來賢束行可二百餘步,有石裂為兩,如劍所斷,故名。
湧翠石壁
自試劍岩復三十餘步,有峭壁面北,從地湧起,高可一二丈,廣二三十丈,其上蒼翠玲瓏,奇怪萬狀,莫可形容,蓋玆山秀氣發自來賢,至此,餘半里始盡呈露。上有石乳,焚之芳香。有岩對峙,相去僅數尺,不容並行,若以人力開闢,尚可作亭盡意觀覽爾。今外向有亭日翠微。
石步障
自石室歷數折,上有蒼石沿徑聯屬,可百餘步,名石步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