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典故卷之十七
  (北征後錄,一卷,明金幼孜撰。)
  永樂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庚寅,上躬帥六師,往征瓦剌胡寇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馬步官軍凡五十餘萬,予與學士胡公光大、庶子楊公勉仁皆扈從。是日辰時啟行,由安定門出,午至清河下營。晚微雨,夜復驟雨,五更雨止。十八日,辰發清河,午至沙河。上命光祿寺賜酒饌。
  十九日早,雨,辰發沙河,途間止。午次龍虎臺。午後復雨。(“午後復雨”,原脫“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二十日,晴,(“晴”,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補。)晨發龍虎臺,度居庸關。午後至隆慶州下營。
  二十一日,至榆林,雨。午後至懷來下營,雨不止。二十二日早,雨止,發懷來。午次沙城。晚晴。
  二十三日午,次雞鳴山,什大風。
  二十四日午,次泥河。
  二十五日,次宣府。大風,雨下即止。是日穀雨。
  二十七日,晨發宣府,午次宣平。大風。二十八日,次德勝口,晚大風下雪。二十九日,度野狐嶺,風寒。午後次興和。
  三十日,風寒。四月初五日,移營于興和北十里沙城。
  初六日,大閱軍士。
  初十日,次紅橋。是日立夏。十一日,次凌霄峰,即兀出于伯顏。雨連宵不止,甚寒。十二日早,雨。食後發凌霄峰,午後次大石鎮,無水,暗宿。十三日早,微雨,午前次五雲關,即哈剌罕。有水。十四日,霜寒。次高平阜,即忽牙撒里禿。十六日,次殺虜城,即答虜城。
  十七日,次龍沙甸,即河蘭腦兒。午後雨。十八日,次錦雲磧。大風雨,至晚復晴。
  十九日,次小甘泉。二十日,次大甘泉。
  二十一日,次清水源,即馬塔馬。二十四日午,發清水源。晚次屯雲谷。無水,自清水源載水至,作晚飡。二十五日,次玉雪岡。是日小滿。
  二十六日,發玉雪岡。晚次玄石坡。大風。二十七日,次鳴轂鎮。二十八日,發鳴轂鎮。晚次清風壑。無水,大風。二十九日,早寒。午次歸化甸。
  五月初一日癸酉,早寒。午次楊林戍。初五日,次擒胡山。
  初七日,大風寒。晨發擒胡山。晚次香原戍。初八日,風寒。已時發香泉戍。午後次廣武鎮,即哈剌莽來。夜雨。初九日,大雷雨,下雹如雪,積地二三寸。
  初十日,次懷遠塞。
  十一日,次玉帶川,即柴禿。是日芒種。
  十二日,次富平鎮,即元兒禿。
  十三日,次翠幕甸。無水,暗宿。十四日,次長山峽。少水。十五日,次至喜川。十七日,次環秀岡。
  十八日午,發環秀岡。暮次野馬泉。暗宿。十九日,次蒙山海。二十日午,發蒙山海。晚次威武鎮。
  二十一日午,發威武鎮。(“發威武鎮”,“武”原作“遠”,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晚次通泉泊。(“晚次通泉泊”,“通”字下原衍“次”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刪。)二十三日午,次飲馬河。微雨,晚晴。二十六日,夏至。
  二十七日,移營于飲馬河北十里,凡五渡河。至暮,大雷雨。二十八日,次飲馬河。二十九日,早食後復自飲馬河北仍五渡河。午前次飲馬河西三峰山。
  六月初一日壬寅,次飲馬河、清流港。初二日早,微雨,發清流港,循飲馬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