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桃源縣志後
  吳卓信
  自來述地志者。多侈陳人物富庶。風俗醇樸。山川城郭之壯麗。詩書絃誦之可風。牽合附會。以粉飾太平。其於農田水利賦役兵刑。有關國計民生諸事。不過抄撮文移。以充卷帙。不敢一言利病。旱潦則諱而不書。饑饉則匿不入告。聖天子雖恫?在抱。心民瘼。亦何從而知之哉。予讀康熙二十六年桃源令蕭文蔚所輯邑志。而不禁涕泗之交橫也。曰。嗟乎。此賈長沙之痛哭。鄭監門之圖繪耳。豈僅邑志云爾哉。其自序云。桃源之民以十分計。水災去其七。蝗災去其二。僅得遺民一分。而歲修夫又去一分之三。衙門廿餘皆有役。又去一分之一二。送銀鞘。解逃人。曳撥兵船牽。又去一分之四五。然則桃源猶有民哉。抑豈無民。但無歇肩之民耳。邑土多被黃河衝潰。自築遙縷二隄。民得稍安。但沃者多瀕河。有例許植官柳。柳已無算。磽者悉沈沙泥中。若陸城吳城兩鄉。為魚鱉所占者過半。餘皆湖蕩。能豐茂草。春冬猶有涸時。夏秋則波濤撼及?席。人皆搆巢而居。邑之物。水雖多。無蓮芡。魚雖多。盡鯫鮞。布帛絲枲。販自他邦。棗栗蔗菱。輳於過客。是民不能自養。土不能養人。物不能為養。居官者性雖好貪。亦無可貪。性即好廉。亦邑能成之也。此非愛民如子。愷悌性成。而能為是言者乎。書凡十二卷。藹然肺腑。惻惻動人。洵古之遺愛也。爰節其序而存之。以為世之修志者法。
  鄉治
  張望
  天下之治始乎縣。縣之治本乎令。然而縣令成教化一風俗。以聞於宰相天子。非其特立而孤行也。下有丞。又有尉。亦非丞與尉之輔而足也。此其故。為縣令者。殆未有以明焉。朝廷垂意為縣矣。勤勤於必得其人。得人矣。又慮以一邑之大。民之眾。上與下不相屬。政令無與行。威惠無與?雖謹且廉。而其政不舉。於是里有長。鄉有約。族有正。擇其賢而才者授之。然後縣令之耳目股肱備也。縣令勤於上。約與正與長奉於下。政令有與行矣。威惠有與?矣。族之人有一善。則其正勸之一族矣。里之人有一善。則其長勸之一里矣。鄉之人有一善。則其約勸之一鄉矣。有一不善。則斥之一族矣。斥之一里矣。斥之一鄉矣。既已如此縣令於政理之暇。又時召見此三人者。面問百姓疾苦。人情嚮背。而以考吾政。優優怡怡。勞來而益委重之。以樂乎其心而警其怠。宣上之德意於民。民皆曰。上之愛我如此也。上之期我以君子善人如此也。吾日見鄉里風俗之美也。一鄉如此。他鄉可知也。一縣如此。他縣可知也。豈非鄉治而國治。國治而天下治乎。如或縣令不能奉承朝廷之意。以求化民成俗。至以苟且疏闊為事。族正既授以虛名而不問。鄉約殆非所謂約也。里長殆非所謂長也。其小者理戶口。治館驛。大者剽掠殺人。必以告。一切奔走奴隸之而已。一不當則?卒?號於其家。而怒詈辱之於廷矣。而率其民以奉乎令者。固不責焉。況不選擇而使。使之又不以禮。則夫自愛者固不肯為。為者類鄉里無賴之人耳。借以生事容姦。賈禍於民。而陰享其利。且彼亦窺上之以無恥待也。眾之所謂下流而居之。雖欲潔清不污不得也。遂盡從而棄之。上之人又孰從而信之。不惟上之人不信而已。即以己之不善而教人善。以己之惡而謂人惡。平居譊譊。其誰信而服之乎。不信不服。而鄉里之患不可言矣。訟獄盈庭。簿書矻矻。縣令日昃而不暇食焉。極於囹圄充塞。赭衣半道。而不知誰之為之也。其亦疏而失其本哉。論鄉治。
  招墾里記
  喬光烈
  招墾里。在寶雞南萬山中。去縣郭絕遠。為人跡所罕至。乾隆初。余令寶雞。按縣版得其里名。以問吏。吏曰。是僻處山谷。與外邈隔。前來官此者。雖出行縣。卒未有一往其地。畏其荒險而憚崎嶇也。予顧謂吏。知縣事者。凡山川里居。土風氓俗。其遠近多少饒瘠。若為澆樸。宜周覽目省麗於政。甯險遠自惜耶。顧往實難。居無何。屬當巡行。因戒吏卒往里中。出郭。渡渭水。至南山下。山盡闔。勢不可進。見兩崖間。勿?坼若扉半啟。土石中裂。類斤斧鏟刻所成。然狹逼甚。望之疑徑道無所通。吏前告曰。此往招墾路也。予勇而入。視其間纔容一騎行。導從不得列。羊腸佶屈。蛇盤迴紆。宛轉循岸壁。仰視天光。如在井底。度行且百里。已日暮無止舍。得里人穿室山間為神祠者。僅一楹。就休其中。明日復行。約五六十里許。連山皆分。境忽大闢。平原廣陌。井聚廬落。悉見馬首。意方豁如。吏曰。即招墾里矣。里舊編甲凡六。居者數千家。其地宜五種。而菽麥尤盛。其含奧吐腴。而田多膏壤。故歲常登。其材木富。而桑柘?蓏足於資。其俗安於耕蠶。供衣食吉凶。里相婚姻。尚和樂。而寡訟?居其間者。幾若自為一世。然亦以其去城郭之遠。而縣邑之人常不至也。以是絕去華囂之風而久安樸愿。余少時讀桃花源記。特以為出於作者之寓言。及觀於是。始歎與淵明所云未有異者。雖然。向使予怵於吏之所謂難往者。卒亦如前為令者之勿肯至。亦烏知其俗?境美。有如是哉。里中之民。自少至老。既未嘗以事涉縣廷。見官府。其賦稅亦不勞催科。凡田舍市易。不為券契。以口成質而已。亦訖無變者。嗚呼。是猶太古之餘。而樸未散歟。特問其人。多未嘗讀書識文字。孔子與冉有論衛庶。以富以教。予於里俗之美。而歎其不可無教也。於是為造講舍凡六楹。買田五十畝。擇諸生良謹者為之師。使詔其子弟以歸於學。俾禮義益明而孝弟睦?成俗愈厚。為令者與父老倘尤有樂乎是歟。里之四周。皆?山包環。聞其西入山道路險窄。若予自寶雞至招墾者。凡數十里。中豁大谷。復為墟井。自此可達鳳縣。其東山徑亦如之。凡百餘里。至岐山縣。北出為五丈原。昔時魏延語諸葛孔明。欲以五千人出子午谷。直抵長安。即其處也。予既去里中。後牽於事。數欲再往不果。思其俗之?與其土風之美。久之不忘。因記焉。以告後為政者。
  飭吏正俗四約
  陶元?
  自受命以來。隨遇諮訪。深知茲土之民。墜於塗炭。頃入縣境。所過田疇蕪穢。村落邱墟。竟日行榛莽間。不見一人。既扺縣治。則城垣?敝。學校廢弛。士無絃誦之聲。家鮮缾罍之積。物產蕭條。商賈不至。較其疾苦。殆百所聞。知縣惻焉心傷。思欲救其彫敝。而未知所從。爾父兄子弟。生長此邦。凡所以致此之故。必知之深矣。其悉心條列。利何以興。害何以去。務鑿鑿言之。使下不病民。而上亦不至病國。此則知縣之所深期於爾者也。知縣筮仕日淺。材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