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壮第一
《巢氏病源》:小儿温壮者,由脏腑不调,内有伏热,或挟宿寒,皆搏于胃气。足阳明为胃之经,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则气行壅涩,故蕴积体热,名为温壮。小儿大便,其粪黄而臭,此腹内有伏热,宜将服龙胆汤。
若粪白而酢臭,则挟宿寒不消,当服紫双丸。轻者少服,令默除之;甚者小增,令微利。皆当节乳哺数日,令胃气和调。若不节,则病易复。复则伤其胃气,令腹满,再三利尚可,过此则伤小儿矣。(《千金》龙胆为方,见一切痫门。紫双丸方,见积聚门中。)
《葛氏肘后》治多温壮热实及治诸百病方。
大黄(四分)甘草(炙)当归芍药(各二分)
上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分为三服,此古方四味饮。而《元和纪用经》乃有疗小儿百疾加减四味饮法,仍云自四味饮以下紫丸等七方,谓之育婴七宝。紫阳道士一名保子七圣至宝方,专为一书者,此方是也。
此饮理小儿胎寒腹痛,乳哺不时,温壮发热,吐利不常,诸惊掣缩,二十五痫;肌肤喜疮,遇时而发作口疮、恶核、赤目、黄瘦、大小变蒸。用芍药白者、赤者各半。如宣泄,即用纯赤者,生用二分。疠疫温壮、肺邪不利、寒热发时,加二分,通用四分也。利小便用赤色者。及惊狂、疮疥、赤目、泻血,当归肉多、枝少、气香者,生用二分。欲血脉流畅,不为疮疡恶核者,及止腹中痛,胎寒腹痛啼声不已者加二分,通用四分也。
如理寒热、破积、解温壮加大黄,如牛舌紧硬,用蜀中者;如欲泄利宣荡、推陈去热,即用河西锦纹者,生用二分。葛氏原用四分,紫阳保子方减二分,下利者,又减一分,只用一分也。甘草赤黄断理紧而易折者,炙锉二分,虚热者加一分,通用三分也。及解烦止渴,寒热邪气,大能安神定惊,和而不寒,有国老之尊号也。四味以水三升煮,去滓。月内儿服一杏核量之,日三。百日儿服一粟壳,量之日三。一二岁儿两粟壳量之,为一服,日三。一岁儿以上,随大小增之,兼乳母服尤良。根据上法增减正药外,若发惊及温壮,外有冒寒邪。以去节麻黄一分,水三升,煮去沫,去滓,内正药煎。如本方服之,若惊风反折,戴眼,掣缩,加细辛四分,内一料正药,增水至四升,煮取一升五合。若中风身体强、戴眼者,加独活二分,内一料正药中,水如正方,煎服,大神验。
《葛氏肘后》治温壮又方
大黄黄芩(各四分)甘草(三分,炙)细辛(二分)
上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三服。此方小儿数服不痫;若卓卓惊,加钩藤二分。胡治云:此治小儿有病大效。
《千金》竹叶汤主五六岁儿温壮,腹中急满,息不利,或有微肿。亦主极羸,不下饮食,坚痞,手足逆冷方。
竹叶(切,一升)小麦(半升)甘草(炙)黄芩栝蒌根泽泻茯苓知母白术大黄(各一两)桂心(二铢。《婴孺》用三铢)生姜(一两半)人参(二两。《千金翼》用一两。《婴孺》用半两)
麦门冬半夏(各二两)当归(十八铢)
上十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小麦、竹叶,取四升,去滓,内药煎取一升六合,分四服。
《千金》治小儿夏月患腹中伏热,温壮来往,或患下痢,色或白或黄,三焦不利。竹叶汤方
竹叶(切)小麦(各五合)黄芩(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柴胡人参麦门冬甘草(炙。各半两)
上八味咀,以水四升,煮竹叶、小麦,取三升,去竹叶、小麦,下诸药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若小儿夏月忽壮热烧人手,洞下黄溏,气力然,脉极洪数,用此方加大黄二两,再服得下,即瘥。
《圣惠》治小儿温壮,或下之后而热不除,舌大不含乳,胸中有痰,口中生疮,兼惊悸。宜服黄芩散方
黄芩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两)钩藤甘草(炙微赤,锉)川芒硝(各半两)蛇蜕皮(三寸,炙黄)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牛黄少许,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身体温壮,心神不安。犀角散方
犀角屑钩藤黄芩栀子仁川大黄(锉碎,微炒。各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看儿大小分减,微温服之。
《圣惠》治小儿温壮,身体常热不止。牛黄散方
牛黄(细研)甘草(炙微赤,锉。各半分)栀子仁子芩柴胡(去苗)龙胆(去芦头。各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令匀。每服半钱,以金银温水调,不计时候服。量儿大小,临时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温壮,常欲饮水。胡黄连散方
胡黄连犀角屑牛黄(细研,入)龙胆(去芦头)川大黄(锉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锉)知母(各一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沙糖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健惊温壮,可吃乳。天竺黄散方
天竺黄(细研)钩藤赤芍药人参(去芦头。各一分)甘草(炙微赤,锉)牛黄(细研。各半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更研令匀。不计时候,以蜜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温壮及惊热。牛黄丸方
牛黄天竺黄脑麝(并细研)熊胆(各一分)犀角屑胡黄连(末)山栀子仁(末)郁李仁(汤浸,去皮,研入。各半两)
上件药,同研令匀,以糯米粥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以薄荷汤下三丸。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少小病后,腹中不调,饮食不节,腹满温壮,并中人客忤,兼冷乳有所为,将服雀屎丸方。
雀屎牛黄(各一分)芎芍药干姜甘草(各二分)麝香(三分)小麦面(三分)大黄当归人参(各三分)
上为末,蜜丸麻子大。一服三丸,日进三服。欲令下五丸,常将三丸乳前后哺之,无妨。可更加黄、黄芩各二分,炒。
《婴孺》治小儿多温壮热实。百病饮子方
大黄(四分)甘草(炙)芍药(各二分)
上以水一升六合,煮取八合,分为三服。
《婴孺》治小儿胁下实,股惕惕,已发温壮伤寒。柴胡汤方
柴胡当归细辛(各三分)黄芩大黄升麻五味子紫菀(各二分)牛黄(一分)杏仁(四十枚,去皮炒)
上切,以水五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进三服,夜二服。量儿大小、以意用之。无牛黄以麝香代之。
《婴孺》治少小有热,服药大下后,身温壮,胸中有热结。五味汤方
五味子(三分)黄芩柴胡芒硝麦门冬(去心)石膏(末。各二分)黄连甘草(炙)当归(各一分)
大黄(四分)
上水二升七合,煮一升三合,去滓,内芒硝令烊。二百日儿服三合,日进三服,夜一服,有痰必吐。
张涣治温壮麝香丹方
人参(去芦头)木香(各半两)胡黄连钩藤赤芍药(各一分)
上件为细末,次入好麝香一钱、牛黄半钱拌匀,糯米粥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煎陈橘皮汤下,不拘时候。
《吉氏家传》七宝散治小儿温壮、伏热、伤寒、烦躁、面赤、气喘,夜热晓凉。
当归芍药甘草(炙)大黄(蒸熟。各一分)麻黄(去节,三分)白术(麸炒)荆芥穗(各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半盏,葱白一寸,薄荷一叶,煎至三分,温温并三服。要泻,热服。
壮热第二
《巢氏病源》壮热候:小儿壮热者,是小儿血气盛,五脏生热,熏发于外,故令身体壮热。大体与温壮相似,而有小异,或挟伏热,或挟宿寒。其挟伏热者,大便黄而臭;挟宿寒者,粪白而有酸气。此二者腑脏不调,冷热之气俱乘肠胃,蕴积渐染而发。温温然热甚盛,是温壮也。其壮热者,是血气盛,熏发于外,其发无渐壮热甚,以此为异。若壮热不歇,则变为惊,极重者,亦变痫也。
钱乙论风温、潮热、壮热相似云:潮热未晚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根据时发热,此欲发惊也。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风热者,身热而口中气热,有风证。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
钱乙附方论小儿壮热昏睡、伤风、风热、疮疹、伤食皆相似。未能辨认间,服升麻葛根汤、惺惺散、(方并见本卷伤寒门。)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甚验。盖此数药通治之,不致误也。惟伤食则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食,宜以药下之。
张涣谨按:小儿冬末春初温浓之衣,或乳母恣食酒面甘肥等,令儿心肺不和,内蕴邪热。因其解脱,风邪伤于皮毛,传入腑脏,则令胸膈痰滞,身体壮热,心神惊悸,又似伤寒、时气、疮疹之类,乃名风热候。
《庄氏家传》小儿壮热有七候:
伤寒候:浑身壮热,时时舌出缴唇。
斑疮候:咳嗽,嗄声,浑身壮热,唯耳鼻不热,不然哕逆也。
风热候:浑身壮热,鼻两边胞动,吸吸然。甚者,鼻内生疮,手有血纹也。
气积候:浑身壮热,早晨手足冷,晓沉重困闷,晚哺发潮热。
虚积候:浑身壮热,脚冷手不冷,积在左肋,即右腮赤;在右肋,即左腮赤也。
惊热候:亦浑身壮热,爱睡,妄语,睡便仰卧、惊跳、啼叫、摇头、弄舌、上窜也。
喉痹候:亦浑身壮热,时时发嗽,思冷水饮。喉中痛时,复小寒是也。以上七候,宜在审详用药。
《葛氏肘后》徐王神效方百日儿患壮热气急,唯得欹眠、眼不开,小便黄赤方。
上服水银如大豆一粒,日十度。三日瘥止,不瘥更服。(水银太冷,切宜消息用也。)
《千金》治小儿肉中久挟宿热,瘦瘠,热进退休作无时。大黄汤方
大黄甘草(炙)芒硝(各半两)石膏(一两)大枣(五枚)桂心(八铢)
上六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每服二合。
《千金》治少小有热不汗。二物通汗散方
雷丸(四两)粉(半斤)
上捣和下筛,以粉儿身。
《千金》调中汤治小儿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气折其四肢,热不得泄,则壮热。冷气入胃变下痢,或欲赤白滞起数去,小腹胀痛极,壮热。气脉洪大,或急数者,服之热便歇,下亦瘥也。但壮热不吐下者,亦主之方。
葛根黄芩茯苓桔梗芍药白术本大黄甘草(炙。各六铢)
上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如后法: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生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生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恐吃五合未得,更斟酌之。其百日至三百日儿,一如龙胆汤加之。
《千金》治小儿腹大短气,热有进退,吃食不安,谷为不化方。
大黄黄芩甘草(炙)芒硝麦门冬(各半两)石膏(一两)桂心(八铢)
上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期岁以下儿,作五服。
《千金》青木香汤浴小儿壮热羸瘠方。
青木香(四两)麻子仁(一升)虎骨(五两)白芷(二两)竹叶(一升)
上五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稍稍浴儿。
《千金》治小儿暴有热,得之二三日。李根汤方
李根桂心芒硝(各十八铢)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上五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
《千金》治少小身体壮热,不能服药。十二物寒水石散粉方
寒水石芒硝滑石石膏赤石脂青木香大黄甘草(炙)黄芩防风芎麻黄根
上各等分,合治下筛,以粉一升,药屑三合相和,复以筛筛之。以粉儿身,日三。(《外台》以牡蛎代防风,余并同。)
《千金》治少小新生肌肤嫩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
甘草防风(各一两)白术桔梗(各二十铢)雷丸(二两半)
上咀,以不中水猪肪一斤煎为膏,以煎药,微火上煎之,消息视稠浊,膏成去滓。取如弹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儿百过,寒者更热,热者更寒。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千金》治少小身热。李叶汤浴方
李叶无多少咀,以水煮,去滓,将浴儿良。
《千金翼》治少小身热不去,寒热往来,微惊方。
大黄黄芩(各一两)栝蒌根(三分)甘草(炙)牡蛎(熬)人参白石脂硝石龙骨凝水石(各半两)桂心滑石(碎。各二两)
上十二味咀,加紫石英半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三合,一日令尽。
《外台》崔氏疗少小身热方
白芷煎汤浴儿佳。根苗皆得。
《外台》崔氏又方
苦参汤浴儿良。
《药性论》治小儿身热。
秦白皮一升,水煎作汤,澄清浴,瘥。冷洗赤眼亦效。
日华子治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梓白皮煎汤洗之,梓枝皮有数般,惟楸梓佳,余即不堪。
日华子治小儿壮热。
枣叶煎汤浴,和葛粉之。
《圣惠》治小儿壮热,口干,心烦,不欲乳食。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黄(锉。各一分)黄芩麦门冬(去心,焙)柴胡(去苗)川升麻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淡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壮热惊悸,大小便赤涩。钩藤散方
钩藤天竺黄(细研)地骨皮(各一分)犀角屑赤茯苓龙胆(去芦头)川芒硝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壮热,心神不安。人参散方
人参(去芦头)钩藤赤茯苓川升麻(各半两)犀角(镑)山栀子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
《圣惠》治小儿期岁至三岁壮热。大黄散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一两)石膏(一两半)柴胡(去苗)川升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黄芩赤芍药栀子仁知母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黄。各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青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百日已来,结实、壮热、兼惊。宜服龙齿散方
龙齿栀子仁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朴硝(三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八九岁儿,脏腑结实壮热。芒硝散方
川芒硝川大黄(锉碎,微炒)赤茯苓(各三分)木通(锉,一两)黄芩(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姜少许,葱白二寸在内同煎。随儿大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卒身体壮热,心肺烦壅。牛黄散方
牛黄(细研)甘草(炙微赤,锉。各半分)黄芩栀子仁龙齿犀角屑寒水石(各一分)麝香(一钱,细研)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牛黄、麝香同研令匀。每服,以竹沥调半钱服。量儿大小,以意临时加减。
《圣惠》治小儿滞结壮热。大黄丸方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赤茯苓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一二岁儿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每日空心、午后各一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蓐内及百日已来,壮热多惊。虎睛丸方
虎睛(一对,酒浸,微炙,取仁)牛黄麝香朱砂雄黄(各一分)
上件药同研令细,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以乳汁研服五丸。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壮热,心烦,眠卧不安。生地黄煎方
生地黄(汁一升)白蜜生麦冬(汁)酥(各三合)
上件药于银锅中,以慢火熬如稀饧。每服以温水调下半茶匙。
《圣惠》治小儿壮热不解,宜以寒水石散粉之方。
寒水石川芒硝赤石脂石膏滑石甘草川大黄(各一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用粉儿身良。
《灵苑》红龙散治小儿壮热不解及惊风热等疾。
朱砂(一钱,研)干蝎(七个,微炒)龙脑(半钱)牙硝(一分,入合子内,固济火通赤,先掘一地坑子,先以甘草水沃令湿,纸衬药入坑子内,荫一宿,取出研)
上细研。每服半钱或一字,参苓汤调下。惊热用冷水调下。热甚者,冷水研生地龙汁调下。
《谭氏殊圣》治小儿壮热。
天南星半夏滑石(各二钱)巴豆霜(一字)
上同为细末,入轻粉半钱,研匀,以面糊为丸如粟米大。每一岁三粒,三岁七粒,用葱汤下。
《婴孺》治五岁儿壮热发疹,已服汤煎丸,尚时时热不消。竹沥葛根汤方
竹沥(一升二合)生葛(汁五合,洗净)牛黄(三大黑豆许大,研末,入汁内,匀)
上四五岁儿为四服,六七岁为三服,月内儿与半合,出月与一合,百日儿与三合。
《婴孺》治四岁儿壮热兼气汤方。
大黄(五分)麦门冬(去心)甘草(各三分)细辛(二分)甘竹叶(一合,切)黄芩(四分)
上水三升,煮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二三岁儿服量减之。
《婴孺》治小儿心胸壮热、发热者饮子方。
子芩升麻龙胆大黄(各三分)
上以水二升,煮一升二合。温,一日服尽。利三二行。乳母忌热面、动风物。
《婴孺》治少小暴热,得之二三日。李根汤方
李根葱芒硝(各二分)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四分)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半,为三服。
《婴孺》治小儿潮热,及百日儿壮热气急,虽得歇,眠不开,小便黄赤方。
蜀漆甘草(炙)知母龙骨牡蛎(各半两)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去滓。一岁儿半合,日进二服,百日儿以意服。
《婴孺》治少小热。除热龙骨汤方
龙骨甘草(炙)赤石脂大黄石膏桂心寒水石栝蒌(各二分)
上以酒、水各一小盏,取散一鸡子大,煮三沸,去滓。一岁服尽,不过三服愈。
《万全方》治小儿壮热惊悸,大小便赤涩。钩藤散
钩藤天竺黄(细研)地骨皮(各一分)茯神犀角屑龙胆(去芦头)川芒硝甘草赤茯苓(各半两)
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
上件杵罗为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孔氏家传》治小儿心经热,夜发壮热,夜啼,并解伤寒诸病。犀角散方
甘草牛蒡子荆芥
上件药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煎五分,温服。临卧、食后服。
孔氏又方
荆芥(去枝梗)桔梗(苦者。各二两)甘草(一两半)牛蒡子(二两,略炒)
上为末。每服二钱,汤点服,食空时服。
《赵氏家传》人参保童丸治禀气虚弱,筋骨软,肌肉浅薄,乳食不成,肌肉面黄,体热多汗,久服不热方。
人参石连肉使君子(去皮)没石子干山药(各半两)木香(一分)白术白芍药当归(各半分)黄连(一分,先捣半夏末一分,炒黄连,候半夏末黑色,去半夏末不用。)
上件为末,稀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三岁以上十五丸,温汤下。
《吉氏家传》治伤寒潮热、鼻塞、头疼。人参散。亦治清涕壮热不解,大妙。
人参茯苓羌活当归前胡甘草(各一钱)麻黄(三钱,去节)
上末。每服半钱,水半盏,姜一片同煎三分,温服。
时气第三
《巢氏病源》小儿时气病候:时气病者,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如春时应暖而寒,夏时应热而冷,秋时应凉而热,冬时应寒而温。其气伤人为病,亦头痛壮热,大体与伤寒相似。无问长幼,其病形证略同。言此时通行此气,故名时气。世呼亦为天行。
《巢氏病源》小儿天行病发黄候: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谓之天行。其热入于脾胃,停滞则发黄也。脾与胃合俱象土,其色黄,而候于肌肉,热气蕴积,其色蒸发于外,故发黄也。
《巢氏病源》小儿时气腹满候:时气之病,腹满者,是热入腹,与脏气相搏,气痞涩在内,故令腹满。若毒而满者,毒气乘心,烦懊者死。
《巢氏病源》小儿时气病结热候:时气之病,热入腹内,与脏腑之气相结,谓之结热。热则大小肠痞涩,大小便难而苦烦热是也。
《巢氏病源》小儿败时气病候:时气之病,若施治早晚失时,投药不与病相食,致令病连滞不已,乍瘥乍剧,或寒或热,则败坏之证无常是也。
《巢氏病源》小儿时气病兼疟候:时气之病,又兼疟者,是日数未满。本常壮热而邪不退,或乘于阴,或乘于阳。其乘于阳,阳争则热;其乘于阴,阴争则寒。阴阳之气为邪所并,互相乘加,故发寒热成疟也。
《巢氏病源》小儿时气病得吐下后犹热候:时气之病,得吐下之后,壮热犹不歇者,是肠胃宿虚,而又吐利,则为重虚。其热乘虚而入里,则表里俱热,停滞不歇,故虽吐下而犹热也。
《巢氏病源》小儿病后不嗜食面青候:时气病热歇之后,不嗜食而面青者,是胃内余热未尽,气满,故不嗜食也。诸阳之气俱上荣于面,阳虚未复,本带风邪,风邪挟冷,冷搏于血气,故令面青也。
《巢氏病源》小儿时气病发复候:时气之病发复者,是热退之后,气血未和,腑脏热势未尽,或起早劳动,或饮食不节,故其病重发,谓之复也。然发复多重于初病者,血气已虚,重伤故也。
《伤寒证治》孙思邈云:治小儿时行,节度如大人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小冷尔。
《婴童宝鉴》小儿时气歌:
时气皆因节令亏,头疼壮热汗微微。良工若得看形候,须作伤寒病有归。
《婴童宝鉴》小儿时气后,大小便不通歌:
热毒还从腑气冲,便成结热在肠中。身体苦烦多躁渴,更兼便溺不能通。
《婴童宝鉴》时气后为败气歌:
时气还须早早医,变为败气切须知。乍寒乍热无时度,或减或增体渐羸。
《婴童宝鉴》小儿时气躁渴歌:
谁言吐下热无余,只为元因脏腑虚。热盛更虚皮肉涩,至今烦渴躁难除。
《婴童宝鉴》小儿时气后为疟疾歌:
阴阳邪气两相并,脏腑阴阳力竞争。发作有期名是疟,宜须疗理莫留停。
《婴童宝鉴》时气后余热并夹冷气歌:
时气虽然瘥,犹多余热停。气填须不食,夹冷面皮青。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夜热昼凉瘟疫候歌:
夜间遍体有如汤,才到天明又复凉。非是鬼神为祸祟,都缘脏腑有风伤。只消将药医脾脏,(四十八候云:只宜将药除脾热。)次使神方泻大肠。患候但观喉厌动,更看眼急(四十八候云:眼赤)鼻头光。此病已传瘟疫候,若能辩别是医王。
此内因伤物、外因伤邪所致也。先当表散其毒邪,次用药去其积。亦主至夜多汗,只在其头额上有之,亦口中涎响也,脾风则然。多言有祸祟,非也。更请细看前后。(《凤随经》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宜与七宝散方。见温壮门中。)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夜热昼凉温壮歌后云:此患缘饥过后,冷食滞脾胃,气不行于诸经。夜热昼凉先进南生丸(方见伤寒变蒸门中。)与三五服,后进槟榔散(方见烦热门中)相间与服。然后气平和,又须当与白丁香膏(方未见)取,或只以磨积方调气。只不得便取,动难止,为肚大,恐成疳疾也。
《千金》治小儿时气方。
桃叶三两捣,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圣惠》用七两,水五升。)若复发,烧雄鼠屎二枚,水调服之。
《外台》:刘氏疗小儿天行头痛壮热方。
青木香(六分)白檀香(三分)
上二味捣散,以清水和服之。以水调涂顶,头痛立瘥。
《圣惠》治小儿时气壮热,头疼,咳嗽不能食。宜服解肌散方
麻黄(三分,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芍药贝母(炮微黄)柴胡(去苗)葛根(锉)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石膏(一两,细研)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时气,头痛壮热。升麻散方
川升麻赤芍药石膏(细研)麻黄(去根节)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贝齿(一枚)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得微汗为效。
《圣惠》治小儿时气,咳嗽壮热。麦门冬散方
麦门冬(去心,焙)川升麻(各一两)贝母(微黄)甘草(炙微赤,锉。各三分)赤芍药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入淡竹沥半合,更煎一、两沸。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时气,头痛、体热、烦渴。葛根散方
葛根(锉)麦门冬(去心。各三分)黄芩赤芍药人参(去芦头)犀角屑甘草(炙微赤,锉)川升麻(各半两)石膏(一两,细研)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时气壮热,心腹烦闷。麦门冬散
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人参(去芦头)葛根(锉)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茅根(一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时气,壮热咳嗽,心胸胀闷,乳食不下。生干地黄散方
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款冬花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三分)甘草(炙微赤,锉,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入竹茹半分煎,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增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时气,五六日体热不止。麦门冬散方
麦门冬(去心,焙)大青(各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吴蓝(各一分)栀子仁(五枚)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时气,烦渴,腹中痞实。葛根散方
葛根(锉)黄芩柴胡(去苗。各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稍利为度。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时气,呕吐不止。芦根散方
生芦根人参(去芦头。各一两)竹茹(半两)
上件药细锉,和匀。每服半分,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婴孺》治小儿壮热、时气、惊悸并热疮方。
钩藤(炙)人参蚱蝉(炙)子芩(各一分)蛇蜕皮(三寸,炙)龙齿(半分)防风泽兰(各二分)
石蜜(一两,汤成,入之竹沥一升)
上切,以水三升煮之七合,量儿大小细服之。
钱乙人参生犀散解小儿时气,寒壅咳嗽,痰逆喘满,心忪惊悸,脏腑或秘或泻,调胃进食。又主一切风热,服寻常凉药即泻而减食者。
人参(切去顶,三钱)前胡(去芦,七钱)甘草(炙黄,二钱)桔梗杏仁(去皮尖,略曝干为末,秤。各五钱)
上先将前四味为末,后入杏仁,再用粗罗罗过。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
张涣治时气病贝母散方
贝母(炒黄)麦门冬(去心)川升麻(各一两)赤芍药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竹叶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张涣又方人参饮子
人参(去芦头)生干地黄(各一两)犀角(末)黄芩柴胡(去苗。各半两)甘草(一分,炙)
上件捣,罗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张涣又方枣叶汤
枣叶(一两,切细,焙干)黄芩柴胡(去苗)人参(去芦头)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伤寒证治》疗小儿天行,壮热咳嗽,心腹胀满。五物人参饮子
人参甘草(炙。各半两)麦门冬(一两半)生地黄(一两半。如无,只用干地黄半两)
上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之。(出《外台》及张涣,皆以此治热病。)
《伤寒证治》又方八物麦门冬饮子
麦门冬(三两)甘草(炙)人参(各一分)紫菀升麻(各二两)贝母(一分,生)
上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再入竹沥少许,重煎匀服。(出《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