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咽痛。
  壁窝(二十个)橄榄核(三个)
  共于阴阳瓦上焙存性,研细吹。
  冰梅治咽喉百病。
  半熟大梅子(一百枚,五月五日午时,用食盐、朴硝各四两,水三碗,入坛内浸梅子,其水约过梅子三指,浸一宿,后入)猪牙皂(如眉毛大者作去核、去弦)防风甘草白矾(各四两)鲜南星(切片)鲜半夏(切片,各三十五枚)桔梗(二两)
  研细拌入。浸七日取梅晒干,又侵又晒,以汁尽梅上起白霜为度,瓷瓶收贮。凡用取梅一枚,丝棉包噙口内,有水先咽五六口,后有痰涎吐尽,以口内无痰,只有清水,方去梅子,可以食粥,一枚可治二病。
  赤麟丹(吴振华)治喉痹喉风喉蛾喉痈七十二证如神。用倾元宝罐一个,入明矾二两,好血竭二钱,于罐内放巴豆仁二十一粒于矾内,放炭火上,令烟尽,冷定加白硼砂二钱,冰片一钱,共研极细,瓷瓶密贮。每用少许吹之。
  喉痹门主论
  陈实功曰:喉痹咽喉肿痛,半塞半开,又宽又肿,此乃标病,虽重无妨。用金锁匙吐出痰涎,利膈饮推荡积热。(《正宗》)
  冯鲁瞻曰:喉痹者,即缠喉风类是也。其候面赤气粗,咽喉肿闭,乃蓄热生风,积聚毒痰而作。甚者内壅肉瘤一块,气闭不通。若至鼻而青黑,塞噎头低,痰胶声锯者不治。更有脏寒,亦能令人咽闭而吞吐不利者。盖诸证下寒过极,则上热反盛,不独此也。其候与蛾证相近,而治法不能无异,大抵无形肿闭者为痹,有形肿痛者即是蛾耳。先吐风痰者,急则治其标也。后解热毒者,缓则治其本也。至于上热下寒者,用热药食前冷服之,不可误服凉药也。
  又曰: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君火也,一阳少阳相火也,手少阴心脉挟咽,足少阴肾脉循喉咙,其人膈间素有痰涎,或因饮酒过度,或因忿怒失常,或因房室不节。盖饮酒过度,胃火动也,富贵人多犯之;忿怒失常,肝火动也,妇人多犯之;房室不节,肾火动也,男子多犯之。火动痰上而痰热熏灼,壅塞咽嗌之间,痰者火之本,火者痰之标,火性急速,所以内外肿痛,水浆不入,乃外证之最危者。
  治疗之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标用丸散以吐痰散热,治本用汤药以降火补虚。奈何治者但云治脾肺火,而未云降肝肾火也,必须以《内经》从治之法,切不可骤用寒凉,益促其危耳。故实火须用正治,虚火须用从治,须分明白不可少误。
  又曰:咽与喉,会厌与舌,四者同在一门,其用各异。喉以纳气,故喉气通于天;咽以纳食,故咽气通于地,会厌管乎上,以主开阖,掩其气喉,令水谷能进食喉而不错,四者交相为用,阙一则饮食废而死矣。云喉痹者,谓喉中呼吸不通,言语不出,而天气闭塞也。云咽痛及嗌痛者,谓咽喉不能纳唾与食,而地气闭也。云喉痹咽嗌痛者,谓咽喉诸病,天地之气,并闭塞也。(按咽之低处为嗌。)
  又曰:咽在后主食,喉在前主气,十二经中惟足太阳主表,别下项,余经皆内循咽喉,尽得以病之。而统在君相二火,喉主天气,属肺金,变动为燥,燥则涩而闭。
  咽生地气,属脾土,变动为湿,湿则肿而胀。皆火郁上焦,致痰涎气血结聚咽喉,肿达于外,麻痒且痛为缠喉风,肿于两旁为喉痹,其单蛾、双蛾、木舌、舌胀、缠喉、走马、喉风,病同于火故不分也。惟缠喉、走马,杀人最速。
  又曰:喉痹多属痰热,重者用桐油探吐。缠喉风亦属痰热,谓其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亦用桐油以鹅翎探吐。
  又曰:肺绝喉闭,其脉浮散而微细,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中响者,此为肺绝之候。宜速用人参汤调入竹沥、姜汁服之。若早治者十全七八,次则十全三四,迟则十不救一。
  又曰:喉痹用陈年霜梅,入蜒蚰令化,每患喉痹等证,用梅噙于口中,神效。(《锦囊》)
  张子和曰: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
  《医论选要》曰:脏腑停寒,寒则气缩,如物窒碍于其间,固有喉痹之证。
  又曰:阴证下虚,令人喉痹,又当治其下寒,则痹自通矣。
  又曰:走马喉痹者,谓喉痹急甚,其死又速,药缓不及救也。惟针出毒血,病实时愈。
  窦汉卿曰:或问风毒喉痹,内外俱肿,其故何也?风毒之气结于喉间,则壅塞喉间,乃风毒与痰相搏故也。《素问》云:无风则不动痰,无痰则不受风,风痰相搏,结塞咽喉。其外证咽喉形如鸡子,其色微白,外面腮上有肿,其形似疮,身发寒热,牙关紧强,语声不出者是也。先用汁加元明粉,或蜜汤探取其痰,急服荆防消毒散,牙间肿处紫黑,用小刀点破,即用冰片散吹之。无不效验。(《全书》)
  又云:风热喉闭,内外俱肿者,谓其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风热相搏,发出外来则壅喉间。其人面赤腮肿,身发寒热,喉中有块如拳,外血鲜红。先用玉字药蜜调点之,次用荆防消毒加减治之。
  又云:如牙关紧强不得开者,此皆风痰相搏,壅塞咽喉。先用木针排开,或黄菜汁,或温蜜汤,或醋水,俱入元明粉灌喉,再用鹅翎搅之,吐出痰涎几碗,外用五倍子醋调敷之,急服荆防二陈汤,吹冰片散。
  又云:虚阳上攻,由于久病元气虚弱,邪火上行,咽喉肿痛,上下不升降,水火不既济,心火冲喉故肿痛而闭塞,其形若何?曰语声不出,牙关紧急,痰涎满口,手足厥冷,头目昏眩者是也。治法如前。
  又云:或厥重不省人事,目张直视,可用吴茱萸研烂,醋调涂两脚心,然后用降气汤治之;气喘加前胡、乌药,气短加沉香、人参,待手足温,饮薄粥以敛元气。入谷则昌,绝谷则亡,此之谓也。
  又云:如腮颔浮肿,外面赤者,此必感于风毒,急用紫苏、枫叶、柏枝煎汤洗之,外用荆防羌活汤以祛其风。或十宣散。
  又云:酒毒喉痹,乃酒毒蒸于心脾二经,则壅咽喉,其人面赤而目睛上视者是也。取痰法如前,再用冰片散吹之,清凉散饮之。
  又云:酒毒喉痹其形若鸡子,其肿鲜红,其光如镜。外证发热恶寒,头痛颈强。此上焦积热,心脾受之,盖心脾二经主上焦。宜服粘子解毒汤。
  又云:风热喉痹由于忧思劳碌太过,或对风言语、风入肺经作痰,务多去痰为要。
  其色鲜红,久而紫赤,急用小刀点之,或用芦刀点之,血微出火已泻矣。再服煎剂,并冰片散吹之甚效。凡紫赤色者变为淡红色,愈之渐也。
  又云:气痈喉痹,此证为因聚毒塞于喉间,痰涎稠实,发寒热者,仍分上中下三关。毒在下关者难治,上中二关用吹药吹喉,茶汤送下雄黄化毒丸七粒。
  窦梦麟曰:喉闭,此证因外感寒邪,内伤热物,或大寒后便入热汤洗,故将寒气逼入脾经,冷气阻于中脘,邪气热客于心经,故生此疾。急用三棱针刺手腕中紫筋上,或少商穴出血,却将雄黄化毒丸冷茶磨化灌之,仍将冰片散次入喉中,待漱出风涎稠痰为愈。
  又云:风毒喉痹,外赤肿,内肿微红带白色,其形似蒸饼,连腮肿痛。外证身恶寒而无热,腮颔浮肿,牙关紧强,此乃风痰相搏,结寒喉间。治法必以去痰为主,吹药吹之。若外面肿红,用围药敷之,中留一小孔,再润之,以助药力。
  又云:风热喉痹,其肿红而微紫,其形如拳,其人面青而目上视。外证壮热恶寒,俨若伤寒,此病患久积热毒,因而感风所致。如病患声音不响,宜用润肺之药治之。
  又云:酒毒喉痹,其肿黄,其血黑,其形若臂,其肿若坎。外证面赤,目睛上视,此乃热毒伤于心脾,气通于口,循环上下,故咽喉痛。治法先取其痰,再吹药,鼠粘子汤多加干姜、花粉、生黄连、山栀、枳壳、连翘、桔梗、元参。
  又云:阴毒喉痹,肿如紫李,现黑色,其色光血红可治;阴毒血黑不治。外证恶寒,其身动振,腰痛脚冷,此乃冬月感阴湿火邪相干也。其血微红及肿处软,喉中有痰可治;血红黑甚,肿硬喉干难治。先服五福化毒丹,次以苏子降气汤,再吹药,一月之内戒酒。
  又云:伤寒喉痹,乃伤寒遗毒不散,致八九日后喉痹。皆因热毒入于心脾二经,吹冰片散。
  钱青抡曰:喉闭必先两日胸膈气紧,出气短促,蓦然喉痛,手足厥冷,气闭,命悬顷刻。速用鸡翎或鹅毛蘸桐油,喉间搅探吐痰立开。切忌牛黄,入口不救。如无药或有药不进者,急将两臂以手勒数十次,取油头绳扎大拇指,以针刺指甲边,(即少商穴。)血滴下其喉即通。只刺男左女右,重者两手齐针。(《单方全集》)
  丹溪曰:喉痹属痰、属风、属热,皆因郁火而兼热毒,肿甚不红者,乃咽喉之虚证。
  奎光曰:伤寒后发喉痹乳蛾难治。为气闭不通,无形无势,其证喉项强硬,目睛上视,故多不治。
  喉痹门主方
  秘法如初觉咽喉壅塞,即以纸捻取嚏,或皂角末吹鼻中取嚏,可散热也。
  喉痹(《锦囊》)取山豆根汁含咽即开。有药不能进者,急取病患两臂捋数十次,使血聚大指上,以发绳扎住拇指,针刺指甲缝边出血,如放痧一般,左右手皆然,其喉即宽。
  蜜附子法(《三因》)治感寒咽闭不能咽。大附子一枚,生,去皮、脐,切作大片,蜜涂炙令黄。每用一片口含咽津,候甘味尽,再换一片含之,以效为度。
  喉痹鸭嘴胆矾研细,醋调灌,吐胶痰。
  喉痹双单蛾地骨皮阴阳瓦焙,研细末,芦管吹入,即吐痰涎。
  喉痹乳蛾蛤蟆衣、风尾草,擂细。入盐霜梅肉酒煮,各少许和匀研,布包绞汁,以鹅翎刷患上,吐痰即消。
  喉痹喉蛾(《急救方》)乌梅肉包鼻涕虫于内,如元眼大,绢包噙口内,即愈。
  喉痹
  壁钱(即蛛窝,七个,新瓦上焙用)硼砂(五分)冰片(一分)
  研细密贮,先用土牛膝草煎汤漱口,吹少许。
  喉痹双单蛾猪胆将糯米灌满阴干,共捣为末,加冰片乳极细,吹三次吐痰愈。
  喉闭(周鹤仙)缠喉风、急喉痹、双单蛾,汤药不下者。
  巴豆(七粒,三粒生用,再以四粒灯头上烧存性)明雄(皂子大一块)郁金(一个,如蝉肚大者佳)
  共为细末。每用一半,清茶调服,如口噤咽塞用竹管吹入喉中,须臾吐痰即愈。
  但能灌下无有不活者。
  凡患喉痹在穷乡僻野药石不便者急将病患面朝上,卧于地下,令一人两手揪住头发,两脚踏其肩头,自散。
  又方食盐炒红研末,以竹管吹五六次,吐出痰涎即安。
  治喉痹乳蛾,咽喉肿痛,汤水不入,死在须臾。巴豆去壳研末,入北细辛少许同研,卷在纸中间,成条剪断,用针穿一孔,如患在左塞右鼻孔,患在右塞左鼻孔,左右俱患塞两鼻孔,咽喉立通。
  又方墙上壁钱七个,内要活蜘蛛二个,捻作一团,再用生明矾七分一块,倾银罐内化开,将壁钱入矾内,存性,为末,竹管吹入立时就好,虽将死者,亦能复活。忌食热物硬物。
  又方真蟾酥为末,用箸头点入对嘴上,实时消散。
  又方
  白矾黄连猪牙皂角(各等分)
  同放新瓦上焙干为末。每用五分,吹入喉中,少顷脓血即出而愈。
  又方青靛吹喉痹乳蛾,如神。
  又方胆矾(二钱)冰片(二厘)研匀,吹上即消。
  又方生芝麻油一合,灌之。
  又方韭菜地上挖取红小蚯蚓,同醋擂汁灌之,即吐痰血而愈。
  又方枯白矾末吹入喉中,急用灯盏内油脚灌之,即消。
  又方马屁勃研末吹咽喉,立效。
  又方蛴螬虫取汁点入,得下即通。
  又方牛角烧透为末,每服二三钱,酒调服。
  又方马兰草叶入香油少许,捣汁点上,即消。
  又方生韭菜捣敷项上,立效。
  又方硼砂含咽,大能泻热利膈,消肿清咽化痰。
  喉痹及喉中热痛口生疮好悉尼取汁频饮,多食亦可。
  二生散治喉闭并吹乳痈肿恶疮。
  生明矾生雄黄(各等分)
  研为极细末。喉闭吹入,吐出毒水,日三次。疮毒醋调或凉水调敷。
  喉痹喉风
  儿茶硼砂胆矾(各等分)
  共入铁杓内熔化枯,冷定刮下,研细吹。
  喉痹
  青鱼胆(阴干为末,收好)壁钱(焙)秧根上螺蛳(用尖)
  各等分,研细吹之。如吹三次不开关,则无救矣。
  喉痹喉风壅肿直僵蚕一两,葱一把,煎汤洗项下,风热即散,然后吹药。
  喉风门主论
  《医论选要》曰:缠喉风者,热结于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也。治疗之法,微者可以咸软之,大者可以辛散之,或去风痰,或解热毒。如肿甚药不能下者,以药灌鼻中,令吐之。外以拔毒之剂敷之,热退肿消为吉。
  窦汉卿曰:夫缠喉风属痰热,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外面无肿者,必身发热面赤,此乃热毒之气极也。外面有肿者,身亦发热,邪火发外之原也。或牙关不强,外面不肿,但喉中红者,曰暴感,热在心,如左边病退传右边,此余毒未尽故也。咽喉有数证,有积热,有风热,有客热,有病后余毒未除,变化双乳蛾者,且如病中喉间有肿红色数月,其光似镜者,此积热也。且如喉中有肿,其色微白,其形若臂者,此风毒喉痹也。此热毒因而感风相搏而发故也,或咽中有肿,其色带紫色者,此乃客热,谓其人暴感热毒之气,壅塞喉间,须用木通、元参、生地、黄芩、黄连、山栀仁,泻心经之火为要。或有传变木舌者,皆心热蕴积于胸中,故口中痰臭,服剂以凉膈为要,搓药以冰片散佐之,或用小刀点之,以出紫血。(《全书》)
  又云:缠喉风外证如蛇缠颈,身发潮热,头目大痛,其证肿如紫糖色,内证其肿红线白色,肿塞不见咽下。吹药内加雄黄、冰、麝,服荆防粘子二陈汤,急用鹅毛蘸灯窝浊油,搅去痰涎三四碗方活;如痰不能去,难生矣。须要避风。
  又云:哑瘴喉风,乃风痰犯于咽膈之间,因此口不能言,牙关不开。急用蟾酥磨水滴入鼻孔即开,随用桐油滴入喉中,仍将鹅毛搅喉间,风痰出尽,再用甘草汤解桐油之气,吹药,更服荆防败毒散。如若面紫舌青唇黑,鼻流冷涕,爪甲俱青,目中多泪,俱不治。
  又云:弄舌喉风,此证哑不能言,舌出常将手拿,急将两手大指侧爪甲缝用三棱针,每指刺三针,有血可治,无血不治。若针少商穴亦妙。用铜匙排开口,用胆硝丹吹入喉中,灯窝内油脚再用鹅翎蘸搅出痰涎,仍服雄黄化毒丸七丸,清茶送下,后服疏风甘桔汤,频吹冰片散。
  窦梦麟曰:缠喉风因肾经有热,内枯不能上润,致令心火强盛,故发此证。如喉间雷响者不可治,切宜仔细。
  又曰:呛食喉风,此证因热毒在于心经,咽喉燥而无痰。若呛食者不可治;如久不治,变为飞丝劳毒,能伤人命。
  又曰:脚根喉风,此证脚根发起,至于喉间,或一年发一次,半年发一次。切忌热物,不得伤于怒气。其病一日行一穴,至七日行七穴,虽然不妨,只是要发。用吹喉药,仍服败毒药。如肿恶发泡者死。
  男子患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余以疏风清热药灌六十余次,外以阳起石烧研同伏龙肝等分和匀,新汲水调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
  胡景周曰:如用桐油探吐,或吹药吐痰后,而肿不消,或人事不知者,急用针刺患处,以去恶血即苏。
  奎光曰:缠喉风因心中躁急而发,先二日必胸膈气紧,出气短促,忽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颈如搅转,热结于内,肿扰于外,且麻且痒,喉内红丝缠绕,手指甲白,手心壮热,喉肿而大,风痰壅盛,声如拽锯,是其候也,最为急证。初起一日夜,目直视,喉中如雷声者,不治;灯火近患人口吹灭者,不治;若喘急额汗,危在旦夕。
  又曰:缠喉风者,热结于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也。
  又曰:缠者自颐缠绕;赤色寒热也。
  又曰:缠喉风初起,用金丹、碧丹等分频频吹之,内服煎剂下药,须兼牛黄。(方载咽喉门。)
  喉风门主方
  缠喉风喉痹此证胸膈气急,忽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气闭不通。
  真郁金(一钱)明雄(二钱)巴豆霜(三分)
  研细。水丸如芥菜子大,每服十二丸,用滚水些须送下。如口噤喉塞,用小竹管纳药入喉中,须臾吐痰,即活。
  急喉风喉痹端午午时取蝣蜒百条,放瓶内候化为水,再用霜梅不拘多少,浸在蝣蜒汁内三昼夜,取梅晒干,复投汁内,浸透又晒,汁尽为度,瓷瓶收贮。每用一梅,患者噙之。
  锁喉风万年青捣汁和滴醋含漱,即愈。
  缠喉风麻油调白矾末,和鸡子白灌之。
  紧喉风灯窝油和浆水,灌之。
  又方土牛膝根捣烂,和醋灌之。
  又方针刺红肿之处,发泄毒血自愈。
  锁喉风喉痹不能吞物,数年不愈者
  土牛膝草(不拘多少)扁柏叶(一把)
  用井水浸透捣取汁大半碗,加牛乳一酒杯和匀,含吞数口,二三次即愈。
  缠喉风神方活人甚众白矾细末五分乌鸡子一个,调匀灌喉中立效。
  神效吹喉散治缠喉风闭塞,及乳蛾、喉痹、重舌、木舌等证。
  苏薄荷(净叶)朴硝枯白矾青黛白僵蚕火硝白硼砂黄连(各等分)
  共研细末。腊月初一日取雄猪胆七八个倒出胆汁,以猪胆一个拌上药五钱为率,复灌胆壳内,以线扎好,胆外用青HT纸包裹,将地掘一地坑,深一尺,上用竹竿悬空横吊,再用板铺以泥密盖,候至立春取出,挂风处阴干,去青纸胆皮,瓷罐密收。
  每药一两加冰片三分同研极细,吹患上神效。
  密钥匙缠喉风喉闭,痰涎壅塞,口噤不开,汤水不下。
  焰硝(一两五钱)硼砂(五钱)雄黄(二钱)白僵蚕(一钱)冰片(二分五厘)
  各另研和匀。以竹管吹患处,痰涎即出。如痰已出,肿痛仍不消,急针患处去恶血,服煎剂。
  又方多年溺壶垢半盏,蜜五匙灌下,愈。
  又方牵牛鼻绳烧灰吹之。
  又方腊月初一日取猪胆不拘大小五六枚,黄连青黛苏薄荷僵蚕白矾朴硝各五钱,研细装入胆内,青布包好,将地掘一孔,方深一尺,以竹横悬此胆在内,以物盖定,候立春日取出待风吹,去胆皮青布,研末密收,每吹少许。
  百灵丸(《简便》)喉中结块不通水食者,百草霜研细,炼蜜为丸芡实大,水化一丸灌下,甚者不过二丸。
  吹喉药(秘方。)
  硼砂(二钱五分)雄黄(三钱)儿茶(一钱)冰片(三分)苏薄荷(三两,另研)
  和匀密贮,不可泄气。用芦管吹入少许,或用茶匙挑入舌上噙一刻咽下,日八九次。若锁喉风口内干枯者,以井水调灌,即能开关生津。若脾泄胃弱者,不宜多用。余无禁忌。
  急锁喉风升麻四两锉碎,水四碗煎一碗,灌服。
  又方皂荚槌碎,擂水灌服取吐,即不吐亦安。
  又方巴豆去壳取仁,绵纸微裹,随左右塞鼻孔中,立通。
  又方鸭嘴胆矾一块含口中,其痰涎自壅出,吐尽即愈。
  喉风口噤死在须臾。(周鹤仙。)
  胆矾(五分,半生半熟)木香(各三分)
  共为细末。用番木鳖磨井华水调和,以鸡翎蘸扫患处,如势急口噤,用箸启齿扫下,即消。
  时气缠喉风,咽喉闭塞,水谷不下,牙关紧急,不省人事。
  雄黄枯矾藜芦(生用)猪牙皂(炙黄,各等分)
  研细。每用豆大许,吹入鼻内,吐痰自愈。
  缠喉风痰涎闭塞蛇蜕揉碎烧烟,竹筒吸之即破。
  又方人指甲灰,冰片五厘,同研吹。
  又方雄黄一块,新汲水磨急灌,得吐而愈。
  又方朴硝一两,细细含咽。
  又方桐油或灯盏油脚,以鹅翎扫入喉中探吐。再用远志研末,水调敷项外。
  敷喉痹喉风,汤饮不下。皂角阴阳瓦焙,研细末,滴醋调敷喉外即愈。
  夺命无忧散治缠喉风咽喉疼痛,痰涎壅盛,口舌生疮,心腹胀满,脾积块,小儿奶癖,误吞骨屑,鲠塞不下,以及诸般药毒,热盛喉闭涎满,气急闷乱,不省人事,并效。
  寒水石(,三两)玄参黄连贯仲山豆根荆芥甘草硼砂滑石砂仁白茯苓(各五钱)
  共为极细末。每用一钱,干掺舌上后,以新汲水咽下,不拘时服。
  白降雪丹
  硼砂(一钱)熟石膏(一钱五分)焰硝胆矾(各五分)元明粉(三分)冰片(二分)研细,吹。
  喉风
  番木鳖(一个)冰片(二分)研细,吹。
  又方
  短头发(五钱)雄黄(五分)明矾(一钱)蛛窝(三十个)共入罐内,存性,研细,吹。
  又方
  巴豆仁(三尖粒)明矾(三两)
  同以大银罐内枯冷定,取粘巴豆的矾,研细末。
  喉风急救方(程友。)生艾叶捣汁灌下,如喉中壅闭,不能灌入,即灌在鼻孔内,立刻开关。
  又方用蛇床子烧烟熏喉中,即流涎开关,如神。
  十八般喉痹喉风咽蛾用黄脚公鸡取不见水鸡肫皮,以布揩净,阴干粗纸包藏怀内,俟干燥乳细,加冰片五厘吹之。
  喉痈门主论
  王肯堂曰:喉痈当结喉生,又名猛疽,以其毒势猛烈可畏也。属任脉及手太阳、手少阴经积热忧愤所致。若过时不治,溃穿咽嗌者死。(《准绳》)
  《灵枢》云: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
  朱丹溪曰:喉痈生于结喉之间,名曰海门第一关,最为恶毒。乃心肝火焰于脾肺,毒气攻喉,切忌刀针。
  陈实功曰:咽喉红肿,瘀塞作痛,此属标病,脓自出愈。当以金锁匙吐出痰涎,推荡积热,脓胀痛者开之,损而痛者益之,其患自安。(《正宗》)
  经曰:喉痈不放脓,治皆非法。
  蒋示吉曰:喉痈生于咽外正中,肿痛妨碍饮食,红肿发热,如必欲溃脓,软而胀痛者针之,内服补托之剂,玉红膏搽贴其肌完口。又有腐溃内通,汤水随孔出者,曾治数人,俱亦无妨。(《说约》)
  窦汉卿曰:积热喉痈,其肿如黄糖李微黄,上面红丝,外证项上痛齿痛,此胃经受热。胃气通于喉咙,故患喉痈,患痰法同,吹药加元明粉,煎药加当归、黄,倍片芩。(《全书》)
  又曰:喉痈,此毒因七情郁结而成。毒生喉间,若不速治,恐毒气内攻喉骨。若溃必致口内出脓,虽不伤命,即成冷,终身之痼疾也。
  汪省之曰:喉痈虽肿,而咽门半塞半开。其病虽凶,而喉道又宽又紧。此皆凶证,虽重无妨。(《理例》)
  奎光曰:喉痈因过食辛辣灸,浓味醇酒,感热而发,属肺。喉间无形,但红肿而痛,虚者亦发热,四五日可愈。
  又曰:HT舌、喉痈,肥人感热性燥者多患此。凡舌下生如小舌为HT舌,连喉肿痛即发痈。大抵兼者势凶。
  又曰:治喉痈用碧丹加金丹少许,内服膏子药煎药。(方载咽喉门。)
  又曰:凡患HT舌、喉痈,如大便秘,煎药内加元明粉、大黄,小便不利,内加六一散治之。
  又曰:HT舌、喉痈用加减犀角地黄汤,舌用金丹吹舌根及两旁,莫间断。喉用碧丹、金丹,频频吹入。
  喉痈门主方
  治喉痈喉癣口疳
  凤蜕(即抱鸡蛋壳烧存性)儿茶橄榄核(烧存性,各等分)
  共研细。每一钱加冰片三分,吹。
  咽喉悬痈舌肿塞痛(《外科秘宝》)
  五倍子白僵蚕甘草(各等分)
  研末。用白梅去核,捣丸如弹子大,噙噬,其痈自破。
  喉癣门主论
  书云:喉癣即肺花疮。
  冯鲁瞻曰:阴虚咳嗽,久之喉中痛者必有疮,名曰肺花疮。用坎离汤加元参、桔梗、甘草。不可用冰片吹药,恐辛散疮转溃也。(《锦囊》)
  陈实功曰:凡痰火劳嗽,咳伤咽痛者,无法可治。(《正宗》)
  汪省之曰:肺花疮,即俗谓喉生鱼鳞刺也,难救。(《理例》)
  奎光曰:喉刺多因先患痨病重证,既多虚火上升,荣血已枯,其喉上有红点密密如蚊蚤咬者,死勿治。
  陈远公曰:人有生喉癣于咽门之内,以至喉痛。其证必先作痒,面红耳热而不可忍,后则咽唾随觉干燥,必再加咽唾而后快,久则成形作疼,变为杨梅红瘰,或疼或痒,而为癣矣。夫癣必有虫在咽喉之地,此因肾水之耗,以致肾火上冲而肺金又燥,兼治杀虫以治癣,庶几正固邪散,虫可尽扫也。化癣神丹:元参、麦冬各一两,白苏子、白薇、甘草、紫菀、鼠粘子、白芥子各一钱,百部三钱,水煎服,二剂疼少止,又四剂癣虫尽死。换用润喉汤:熟地、麦冬各一两,薏仁五钱,桑白皮、生地各三钱,山萸肉四钱,贝母、甘草各一钱,水煎服,十剂痒痛俱除矣。方中再加肉桂一钱饥服,为善后之计,万举万全也。(《辨证冰鉴》)
  奎光曰:喉癣,乃虚火上炎,肺金太旺,致攻牙关,生如哥窑纹样,又如秋叶背后红丝,饮食阻碍,咽痛虽不致殒命,久则咽喉失音而不救。
  又曰:喉癣用碧丹吹,不时服膏子药,再服煎剂加大贝母下气,守戒一月愈。(方载咽喉门。)
  喉癣门主方
  喉癣(秘方)头胎黄牛屎,以新瓦洗净,盖屎周遭,用文武火烟尽存性,研末,将芦管徐吸入自愈。
  又方
  犀牛黄冰片(各一分)大硼砂儿茶雄黄(各八分)山豆根(二钱)胆矾(三分)陈白梅(去核,三个研捣)
  共研末。将陈白梅肉入药和匀,丸如龙眼大,临卧含口内,过夜即消。
  喉菌门主论
  奎光曰:喉菌属忧郁血热气滞而生,妇人多患之,状如浮萍,略高而浓,紫色生于喉旁,轻则半月二十日,重者月余,要在治之得法,患者守戒忌口。
  又曰:喉菌初用药,碧丹五,金丹一;后用金丹二,碧丹三吹之,更须频服膏子药,兼投煎剂。
  喉疳门主论
  申斗垣曰:喉乃性命呼吸之门,不可轻忽。喉中起疳,若不早治,一二日间死生干系,轻则缓,重则急,宜凉膈解毒。(《启玄》)
  李东垣曰:凡喉间作痛溃烂,久而不愈,此必杨梅疮毒,须以萆汤为主,随证佐以别药。
  汪省之曰:过桥疳生咽喉之下,肺管之上,看之不见,吹药不到,饮食妨碍,此杨梅结毒于肺胃也。(《理例》)
  喉疳门主方
  喉疳。(《启玄》)
  百草霜(一钱)儿茶(五分)冰片(一分)
  研极细。每用五厘吹喉,神效。
  喉烂。(秘方)
  槐花(三钱)儿茶黄连怀牛膝(各一钱)
  上为末。夏月西瓜水调服,冬月生梨汁服,或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
  喉烂。
  球粉(即轻粉之细腻者,一钱)朱砂(三分)冰片(一分)
  乳匀吹之,奇效异常。又可作眼药点眼,又可做生肌药长肉。
  喉疳、口疳、牙疳。
  降香(一钱)珍珠琥珀白芷(各三分)没药(去油)乳香(去油)麝香五倍子血竭(各五分)冰片牛黄(各一分)竹叶上吊挂茧蚕连虫(收取阴干为末)
  共乳细末,吹之。
  咽喉细毒成疳久不收口。
  整蛇蜕(一条,剪去头、尾)壁钱(七个)冰片(三分)
  将蛇蜕、壁钱阴阳瓦存性,研极细吹。
  喉瘤门主论
  窦汉卿曰:喉瘤生于喉间两旁,或单或双,形如圆眼大,血丝相裹如瘤,故名之。此乃肺经受热,多语损气,或怒中高喊,或诵读太急,或多饮烧酒,或多啖炙。须要敛神晏息,以药攻之,则此证脱落矣。不可用刀点破。(《全书》)
  《心法》曰:喉瘤生于喉旁,或单或双,亦有顶大蒂小者。凡怒气喊叫,犯之则痛,不犯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