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弼曰:按足太阳膀胱一经,始于睛明、攒竹,终于通谷、至阴,凡六十三穴,去脊中寸半之间,贴脊而行,自大杼而下,第三椎肺俞,五椎心俞,七椎肝俞,十椎胆俞,十一椎脾俞,十四椎肾俞。生发背者上发则伤肺,中发则伤心与肝,名为对心发;下发则伤脾与肾,名曰对脐发。家秘云:发背一日生,二日大,三日烂,一七出水。一七不遇良医,烂开四围,毒炽甚矣。若烂见心,透膜犯主,神手医救亦难。余以为初起莫妙于灸,中间莫妙于熏,若有腐而不溃,白降红升提腐去毒,俟毒尽肌生之时,再行生肌,自无锁口之患。(《青囊》)
  汪省之曰:凡辨发背,令患者以两手上下摸看,搭不着着方是发背。若搭的着者,上为上搭,下为下搭,左为左搭,右为右搭,中为中搭,俱以手搭治之。若手摸不着,则是真正发背,必须内外相参,上紧医救,方可保其无变也。(《理例》)
  陈实功曰:心之以上多危险者,因属于五脏故也。盖心肝脾肺四脏,皆系于背,惟肾经一脏,独居于下,虽居于下,其本脏精华津液,元气元神,尽行灌溉荣注于上,故四脏之火,皆赖一脏之水以济之,所谓五脏根本,皆系于背,即此之义也。况背乃太阳膀胱、督脉所主,太阳者,乃六经之首领,督脉者,十二经络之统脉,疮生于背,毒犯于此,须分阴阳虚实治之。(《正宗》)
  又曰:发背在心之以下,肾俞以上者轻,因属于腑分,故曰心之以下多成顺,盖其形在下,其气主表,其病为痈。(《正宗》)
  汪省之曰:癌发生于神道、灵台二穴,乃督脉、膀胱经。初起时不作寒热疼痛,紫黑色,不破里而先自黑烂,二十岁以后,房劳积热所生,皮黑者不治。(《理例》)
  胡公弼曰:对心发、蜂窠发、莲子发、两头尖皆发背之别名,以疮口开张深浅而言也。此证最忌香蕈、烧酒,猪、羊、牛、驴等肉,前后切忌寒凉之剂,以免毒攻内陷。(《青囊》)
  上中下三发背门主方
  发背毒疮用面调匀做圈,圈住疮根,将黄蜡切薄片铺平疮内,勿使渗漏,以炭火炙化变青色,乃毒气出也。再如法行之三五次,以黄蜡不变色为度,即消矣。
  发背
  滴乳香(去油)没药(去油)白儿茶银朱贞定粉黄丹(各四两)铜绿(三钱)
  上研极细末。照疮大小,用夹连四油纸戳孔,每张称药五钱,真麻油调摊,四围用线缝好粘贴,外用软绢扎,自然止痛化腐生新,三日翻转贴之。如对口调膏敷之。
  发背大狗牙炒焦黑,研细,搽之如神。
  又方不拘男妇头发一把,入真麻油一斤,将发熬化,令病患饮之,则毒气渐消,不致伤生也。
  对心发门主论
  陈实功曰:对心发生于背,径对前心者是也。此乃心火妄动热极所致。心为君主之官,岂容毒邪干犯,诚乃毒君位,最易伤人,形截督经,害非轻浅。况心为一身之主宰,周身蕴热流会于此,共结为患。且此穴背脊多坑,固难起发,疮形落陷,肿不高尖,治当大降心火,急疏蕴热,顶用针通,随行拔法,务使毒气内外宣通,各从门出,庶不内攻,方为成守。十五日后,内无变证,得脓为吉。如至期变证渐生,坚硬渐大,不作脓者死,在二十二朝前后。
  (《正宗》)
  莲子蜂窝发门主论
  王肯堂曰:莲子发即太阴疽,生肩胛内,痛渐至溃烂,属手太阴肺经积热所致。
  赤色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喘嗽大渴,胸满脉微者死。(《准绳》)
  又曰:蜂窝发状如蜂房,十日平塌,寒热痛楚。
  《鬼遗方》云:蜂窝疽发髀背,起心俞及心包络俞,若肩,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其色赤黑脓清者,可治。
  陈实功曰:莲子蜂窝二发,此言其形似而名之也。多生于背,与心相近,与脊中平;轻者形长高肿,或偏半背,重则形斜平塌,两胁俱伤,孔似蜂窝,突如莲子。形虽可畏,常能多险多生,羸弱不堪,反取常安常稳,大规只怕不纯阳,治法何妨疮势急,治宜护心护膜,谨防毒气内攻。(《正宗》)
  汪省之曰:蜂窝者,言其头有五七十不止;莲子者,头不过一二十。通背肿者不救。(《理例》)
  又曰:疮头向上发者名曰反,证最凶;疮头向下发者稍顺;如无脓痰发及串流于肩膊者不治,穿膜者不治。又有两头开发者更凶。(《理例》)
  两头尖疽门主论
  申斗垣曰:两头尖,又名满天星,乃饮食辛热,蕴酿郁积毒壅所致。气虚相冲,因虚成毒,故此证形口开而阔,上可至肩,下可至腰,此千无一有之证,治与痈疽同法。(《启玄》)
  王肯堂曰:两头发又名满天星,又名广锦背发。两头小,四边散,因积怒蓄热所致。肿高红阔者生,低陷黑暗者死。(《准绳》)
  瘿瘤发门主论
  申斗垣曰:瘿瘤发,发于脊之正中,近于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三阳督脉所发。)陶道、(穴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经之会,俯而取之自得。)身柱(穴在第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三穴之端,)俱督脉所络之处,甚利害,急早托之。此是阳维之海,督领百脉,若生痈疽,乃督脉不能统督之意,故凶。(《启玄》)
  体疽发门主论
  申斗垣曰:体疽发上至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各侠脊相去一寸五分。)下至肝俞,(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出《出眺附经》)左右相同,在高骨之旁,乃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八日可刺。如不溃二十日死,或初发时肿上如椒子者死。(《启玄》)
  王肯堂曰:竟体发,一名椒眼发。背上生疽,肉色不变,麻木微痒,顽如牛领之皮,二三尺,由盛暑时空腹感触秽气及愤怒积郁所致。七日内未成脓,宜隔蒜灸,灸而起发,神清脉和者,可治;灸而不起,腹胀神昏,脉微或促或代者死。服汗剂得汗者生;无汗者死。服补剂红润起发知痛者生;膨胀不食,干枯黑陷者死。(《准绳》)
  阴阳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阴阳疽,背上麻木不常,时肿时塌,忽软忽硬,乍寒乍热,由七情内乖,阴阳不和也。此证必大渴,神清脉定者可治;昏迷躁乱饮食不进者死。十日得黄白脓者可治;数日无脓者死。(《准绳》)
  特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特疽发肺俞及肝俞。不穴二十日死,八日可刺,其色红赤,内隐起如椒子者死。(《准绳》)
  阴阳二气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阴阳二气疽,广阔满背,或大或小,不常肿热胀大。十日可刺,导引出脓,不拘深浅多少,发渴体倦。十日外不见脓不治。(《准绳》)
  黄瓜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黄瓜疽,一名肉龟,生背侧,高二寸,长尺许,状如黄瓜,肉色不变,疼痛引心,四肢麻木是也。此证多不可治。(《准绳》)
  丹毒发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丹毒发疽,背上细瘰无数,浸淫一二尺,如汤火伤,烦躁多渴,因服丹石刚剂所致。红润者生,紫黯者死,恶证少者,黄连消毒散、国老膏;恶证多,神昏脉躁,膨胀呕哕者死。(《准绳)。)
  酒毒发门主论
  王肯堂曰:酒毒发背当心而痛,麻木不常,累累如弹如拳,坚硬如石,痛彻五内,遍身拘急,由饥饱劳伤,炙浓味所致。神昏脉乱,大渴狂言,有妨饮食者死。
  二便闭结者死。有因寒变而内陷者,用托里温中汤。(《准绳》)
  上搭门主论
  王肯堂曰:肩后疽,又名鼠疽,即上搭也。生肩膊后骨上,乃怒气积郁所致。属太阳兼少阳经,宜灸。(《准绳》)
  汪省之曰:凡辨手搭、腰搭、发背三证,务令患者以手搭肩上,搭着者左为左搭,右为右搭,头多如蜂窠者易治。向下手搭着者,谓之腰搭。惟两手上下俱搭不着者,谓之发背。(《理例》)
  陈实功曰:肩下脊上痈疽者,乃脾经蕴积膏粱热毒所致。肿形根脚不过两肩者为顺;如肿平坚硬,渐大渐开,攻注两肩胸项,肿而不定者危。(《正宗》)
  《心法》曰:上搭手生于脊骨第三节旁。中搭手生于脊骨第四节旁开三寸膏肓穴,名青龙疽。下搭手生脊骨第十四节腰窝内,旁开三寸肓门穴。
  上搭门主方
  消上搭方(《单方集验》)
  全蝎(三个)核桃肉(三个)
  共研细,热酒冲服,一二次自消。
  中搭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中搭即龙疽,生第九椎两旁,忽肿痛而无头,寒热大作,属太阳经。
  由七情不和,愤怒积热所致。色赤起发润泽者可治;色黑低陷,恶心眩晕,大便滑泄,小便如淋,谵语者死。(《准绳》)
  左右搭串门主论
  王肯堂曰:左右搭串者,左肩骨上生疽串于右者可治;右肩骨上生疽串于左者难治。古有此说,愚谓不然,攻注左右者,气血不调,阴阳交错也,七恶证少,何虑难痊?元气虚惫,治之何补哉。(《准绳》)
  陈实功曰:左搭属肝,右搭属肺,俱生于左右肩骨移动之处,为可治。如左搭串右,右搭串左,俱为难治(《正宗》)
  申斗垣曰:两肩左右齐发,名双串肩搭疽。(《启玄》)
  瘭疽发门主论
  申斗垣曰:瘭疽发,发于背之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发于脊中,属督脉经。初起如豆如梅李,黑白色不定,惨痛应心,四畔如牛唇,四十岁以前可治。已衰弱者难痊。(《启玄》)
  禽疽门主论
  《鬼遗方》云:禽疽始发者如疹数十处,如拳打之状,发寒齿噤。如此者十四日死;十日可刺,导引脓出即愈。
  王肯堂曰:禽疽,背忽麻木拘急不痛,十数处肉紫色如拳触状。七日内寒热口噤者死;得汗可治,无汗不治。神昏脉躁,或微或代者死。漫肿不溃,宜服台阁紫微丸。(《准绳》)
  九疽门主论
  汪省之曰:九疽一生即有九处。当验人之虚实,毒之浅深,脓之稀稠,遗之迟速,以决死生。如二三处者则轻。(《理例》)
  小儿龟背门主论
  龟背者,多因未满半周,强令坐早,失护背脊,以致客风吹扑,传入于髓,寒则体痿,故变成斯证。又谓五脏皆系于背,凡五脏受过而成五疳,久则虫蚀脊髓,背骨似折,高露如龟矣。书曰:腮肿疳还盛,脊高力已衰,肾无生气,骨无坚长,故为恶候也。
  小儿龟背门主方
  孙真人《千金方》红药首乌研末,龟尿调敷脊骨,渐渐自平。
  脊缝出虱门主论
  岐天师曰:如人背脊裂开一缝,出虱千余,此乃肾中有风,得阳气吹之,不觉破裂而虱出。治以活水止风丹。裂缝生虱尽死。(《秘录》)
  脊缝出虱门主方
  活水止风丹(岐天师)
  熟地山萸肉(各三两)杜仲(一两)白术(五钱)防己(一钱)草(三钱)白水煎。
  脊缝生虱(张仲景)。萆麻子三粒,研成如膏,同红枣三枚,捣成丸如弹子大,火烧之,熏衣上则虱死而缝合。盖萆麻子能杀虱而去风,风去虱出则脊自合缝矣。
  肉龟疮门主论
  汪省之曰:肉龟疮乃心肾二经受证。生于胸背两胁间,有头有尾,且有四足,皮色不红,突起二寸。或有头向上者,毒攻心口;或有毒向下者,足如刀割。或左或右,其痛难忍。急用神针,针住头尾四足,上用艾灸二十八壮,龟疮即死;不可去针,内服荆防败毒散加天花粉、乳香、没药,然后再泻其针。(《理例》)
  鼠攒疮门主论
  汪省之曰:鼠攒疮,又名游走血脾痈,生于胁背之间。此乃自幼受其胎毒,或因缺乳多食面果热毒之物,脏腑娇脆,不能克化,久作寒热,骨蒸内热,日夜不宁。因此毒发生于皮膜之外,俨如流注一般,状似鼠形,大小不一。七八日有脓可治,无脓难于收敛。(《理例》)
  王肯堂曰:老鼠攒,一名游走血脾痈,生于背胁之间三两处发疽。由怒气积热所致,多发于足少阳,足厥阴部位。七日不见脓及黑陷躁乱者死。(《准绳》)
  《心法》曰:串疽生于背胁之间,初发一处,挨次发出二三处,形虽不同,而色仍同也。溃后多相串通,故又名老鼠攒,又名游走血脾痈。
  渊疽门主论
  陈实功曰:渊疽发于胁下。初起不红坚硬,久则破溃有声如婴儿啼状,膏盖无声,去膏仍有。异哉难治,真不能也。(《正宗》)
  《心法》:渊疽生于胁下三寸,忧恚太过,以致肝胆两伤而成。初起坚硬肿而不红,日久方溃,得稠白脓者顺。如豆浆者险,疮口有似乎儿啼,此属内膜透也,可于阳陵穴(在膝膑骨外廉下一寸陷中,蹲。)灸二七壮,其声即止;将溃未溃,宜坐取之即得,多服护膜散,可免透膜。
  渊疽门主方
  护膜散
  白蜡白芨(各等分)
  研末,轻者用一钱,微重用二钱,重者用三钱,或酒或米汤调下。
  石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石疽生腰胯之间,肉色不变,坚硬如石,经月不溃者,此系属少阳、阳明二经积热所致。邪毒固结,元气不足,故不能起发。若黑陷不起,麻木不痛,呕哕不食,精神昏乱,脉散或代者死。(《准绳》)
  汪省之曰:石疽乃寒气所作,深伏于骨髓之间,腿膝有肿与皮肉相似,苦疼而坚硬如石,故谓之石疽。治宜温补。(《理例》)
  肾俞发门主论
  王肯堂曰:肾俞发即腰疽,又名连肾发,又名下搭,生十四椎傍腰肾之间,由房劳太过,致伤肾水,令人口干,寒热大作,百节俱痛。治之稍缓,溃烂透膜者死。若见咳嗽呕哕,腰间似折,不能俯仰,饮食不纳者死;溃而脓水清稀,腐烂腥秽,迷闷不醒厥逆者不治。(《准绳》)
  陈远公曰:有腰眼间忽生疽毒,疼痛呼叫,似乎阳证,然腰肾乃至阴之地,未可作阳证治之也。此证虽本于忍精欲泄不泄以成,此毒似乎纯是阴分之过,但腰虽不远于内肾,火发而毒成,则阴中有阳,未可纯以阴证治之也。必阴阳并治,以化毒则毒去如扫。倘不补阴,竟治其毒,则肾益伤而毒难速化;即补阴而不补阳,则阴无以生,毒且深藏肾宫,不得外泄矣。两治散:白术、杜仲、当归各一两,金银花三两,草三钱,防己一钱,水煎,一服痛轻,二剂痛止,三剂痊愈。(《冰鉴》。此方以杜仲、白术利其腰脐,气通毒自难结,又得银花、当归补中有散,而防己、直入肾宫,祛湿热之毒,阴阳无偏胜之虞,邪正有解纷之妙,自然二三剂成功也。)
  申斗垣曰:腰疽乃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腰间肾俞胃仓二穴。托之得脓则安。若上赤下黑,二十日不溃,或青黑色,无脓出血水者死。(《启玄》)
  又曰:腰痈发于软肋下,近腰乃带脉、五枢、维道穴,是少阳经多气少血,寒热肿作痛。余曾治一人,脓出一桶余,内托大补而愈。
  窦汉卿曰:此证切忌怒气行房,犯之不治。
  又曰:治宜补肾,加知母、黄柏、没药、广胶。
  胡公弼曰:此发生于两腰陷肉之间,或生两腰中间,在大杼下第十二椎是也。此乃欲火消阴,十五日前后必死,若疮形红活高肿有脓,尚有可生机括。(《青囊》)
  陈实功曰:肾俞发生于两腰内肾陷肉之间,或正中亦发。凡生于此,最为险候。
  盖肾为性命根本,藏精藏气藏神,又乃受命先天,育女、育男、育寿,此必房劳过度,气竭精伤,欲火销阴,外阳煽动,以致真阴从此而耗,既耗之后,其脏必虚,所以诸火诸邪乘虚而入。如本脏稍有真阴制火,疮形自可高肿红活为脓,治以人参养荣汤加山萸肉、北五味子、知母、黄柏,及加减八味丸以救其源。若疮形紫黑干枯,坚硬不作脓者,为真阴内败,再无可生之理,死在十五日前后。(《正宗》)
  对脐发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对脐发,发于背下命门穴,与脐相对,故名。乃督脉经毒发,有脓者生,如出血水,谵语发渴者死。(《准绳》)
  窦汉卿曰:对脐毒即冲疽,又名历肾,生于腰肾间也。若内肾疼变为渴者,万无一生。(《全书》)
  环跳疽门主论
  《心法》曰:环跳疽生胯骨节间之环跳穴,所以腰难曲伸,漫肿隐痛,此证皆由风湿寒邪凝结而成,属足少阳胆经。初起宜服黄狗下颏散,更刺委中穴出黑血,其腿即能转动矣。
  环跳疽门主方
  黄狗下颏散
  黄狗下颏(连舌、皮毛劈下,入罐内,盐泥封固,铁盏盖口,一炷香,觉烟青即止,务宜存性取出,黑如炭为度,若带白色,其性已过,则无用矣。用时研细。取狗下颏,宜用屠家已杀之犬,若生取特杀一犬,恐伤德反招不祥)豌豆粉白蔹(各等分)
  三味和匀。每服五钱,温黄酒空心调服,出臭汗及熟睡为效,外将此药用香油调敷患处。
  阴毒门主论
  陈实功曰:阴毒者,乃纯阴无阳,被天时寒冷肃杀之气,侵入肌肤,流入骨髓,以致气不能升,血不能行,凝滞经络,疼痛切骨。初起不红不肿不热,朝轻暮重;久则作肿渐红,烂斑黑靥,臭水淋漓,秽气熏蒸,腐烂渐开,终久必死。(《正宗》)
  无名肿毒门主论
  王肯堂曰:无名肿毒者,不拘于头面手足胸腹等处,赤肿硬,结核疼痛,又名肿疡,又名虚疡,但肿无头无面者,俱是也。肿热势盛者,以棱针刺去恶血,切不可以火针烙之。若暴发赤肿,切不可以针破之,只宜以洗肿方法淋洗。(《准绳》)
  又曰:紫游风紫游虚疡。(均属无名肿毒。)
  陈远公曰:头面无端忽生小疮痒甚,第二日头重如山,第三日面目青紫,此至危之证。苟不速治,数日内一身发青黑而死。若青不至心胸者,尚可救,因此人素服热药,热极而变为毒也。人入房久战,虽气主之,而实火主之也。气旺而非火济之,则不足鼓其兴趣,博久战之欢,补气之药,断不能舍参而求异味。世人贪欢者多,而吝惜者不少,用热药助火,非多加人参,不足以驾驭其猛烈之威,无如人参力难多备,方士不得已迁就世人之心,乃少减参则功力薄,多加热药以壮火,于是金石火之药,纷然杂投,谓不如此不足以助命门之火也。夫命门之火,肾火也,非真阴之水不养,不同于脾胃之火,可以外水解之也。且肾水既旺,则外势刚强,多御女戎,亦复何伤,无奈淫心无尽,火炽则水干,火沸则水涸,水不足以制火,热毒结于肠胃,况战久必大泄精,精泄过多,火自更旺,未免再战,或归咎前药太少更多服以助其势,不知药益多而火益烈,战益频而水益燥乎!久之水涸火炎,阳易举而不能久战,即有忍精勉强而斗,精不化而变为毒,结于阴之部位则成痈,结于阳之部位则成毒。头上阳部位也,较阴部尤为可畏,非多用化毒之药,安能起死回生哉?回生至圣丹:金银花八两,元参、蒲公英各三两,川芎一两,生甘草五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一剂头轻,青紫色淡,又一剂全愈。(此方化毒而不耗气,败毒而不损精,所以奇也。此毒原系水亏之极,而泻毒之味皆损于阴阳,惟银花攻补兼妙,故以之为君,必多用而力始大,加元参去火,甘草泻毒,公英清热,花粉消痰,川芎散结,自然相助成功也。《石室秘录·奇病门》中,亦有此证治法,宜参看。《辨证冰鉴》)
  又曰:肿毒生于思虑不到之处,其势凶恶,有生死之关,皆以无名肿毒名之,不必分上中下也。前条只言头上,而身之左右前后四肢尚未言也,治之得法,可以通治也。大凡上中下生肿毒者,多起于淫欲无度,加之气恼忧郁,火乘其隙处,蕴藏结毒,故一发而不可救,所以此证尽属阴证,而无阳证也。治法似用解阴毒之药矣,然解阴毒之药,大半消烁真阴,本因虚而结毒,复解毒而亏阴,安有济乎!余得异传,于补阴之中,以行散郁之法,佐以解毒之品,少助行经之味,是以多收其功,不敢秘传,书之于册,以救万世之人也。黑虎汤:元参一斤,柴胡三钱,生甘草一两,煎汤十碗,生头面者加川芎二两,附子二两,再煎汁取三碗,分二日服完,未破者即消,已破者生肌自愈,不必二剂。生身左右前后者,加当归二两,甘菊花一两,附子三分,如前服。生手足四肢者,加白术二两,茯苓一两,附子五分,亦如前服,无不收功。(按元参退浮游之火,得甘草之助,解其迅速之威,得柴胡之佐,能舒抑郁之气,又有引经之味,引至毒处,大为祛除,用至一斤,力量更大,又是补中兼散,则解阴毒,不伤阴气,所以建功,人勿见药之重,不敢轻试,负余殷殷济世之心也。若些小之证与非阴证,不必用此重剂,不可不知也。)
  又曰:有四肢间或头面上,忽然生疽,头黑皮紫,疼痛异常,此阳证之毒也,亦能杀人。此证其势甚骤,不急散毒,则养成大横。世人每以生疽甚小,不似生痈之大,往往不以为意。谁知变成大毒,疽与痈实有不同,痈溃于内而疽肿于外也。溃内者难外治,肿外者易内消,虽痈疽之毒,尽由内而发外,宜皆治内而外愈,而疽尤宜内治也。消疽散:生地、地榆、连翘、天花粉各三钱,忍冬藤、夏枯草、当归各一两,白芷、生甘草各二钱,水煎服,未溃者二剂即消,已溃者四剂痊愈。此方通治恶疽,无不神效。(盖补血以散毒,则血活而毒难留,凉血以清火,则血寒而火易散,疽多阳证,所以治无不宜也。)
  无名肿毒门主方
  太乙丹(敬恕堂江)敷一切无名肿毒。
  顶好藤黄(五十两)赤小豆天南星(各二十两)川五倍子(一百两炒微黄)当门子(五两)
  上研极细末。用白芨二十两,打糊和捣成锭,用醋磨敷自消。
  升麻膏贴疔疮顽疮痈疽,瘰痰核,未成自消,已溃自敛。
  升麻(二十两),真麻油五斤浸一宿,煎枯去渣,慢火熬至滴水不散,入飞净黄丹二十四两,收成膏。
  一气丹(胡学海)。一切痈疽,对口发背,无名大毒。
  斑蝥(去头、足、翅,糯米拌炒,五钱)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三钱)雄黄(二钱)血竭(一钱)麝香(一钱五分)冰片(七分五厘)元胡索元参(各五分)
  共杵极细末。量疮大小施用,以膏粘贴。初起立消,已成易溃,已溃易敛。较之红升丹其功更捷,且红升丹不利对口,惟此最稳。
  久不收口炉甘石银罐内,水淬七次,研细搽之。
  久不收口。
  犬头骨()猫头骨()
  研细搽之,即敛。
  敷无名毒小粉炒黄,研,用不经铁器握死鸡,将鸡撕开,取鸡心、肝、,不用肠,捣烂敷上,一伏时必效。
  五虎丹
  雄黄菖蒲艾叶尖朱砂(不拘多少)蜈蚣(一条)
  五月五日午时配合,研细敷搽,即消。
  消肿毒极肥皂角子,阴阳瓦焙研,酒调服,出汗即消。
  又方榆树南行根条,洗净,加盐少许,入糖同捣敷,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