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胯至腿膝弯止,一切痈疽、疔毒,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骨痿疮门主论
  申斗垣曰:骨痿疮,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其疮生于两胯,骨上渐大,筋骨俱痛,荫开流水,水尽则死。如胯间相对生疮者,十无一生,用大马屁勃垫睡,莫令磨着,内服补中益气汤。(《启玄》)
  腿游风门主论
  王肯堂曰:腿游风,腿股忽然赤肿,风热相搏,属足太阳经,宜砭去恶血。(《准绳》)
  《心法》曰:腿游风在两腿,忽里忽外,忽上忽下不定,红色形如堆云痛,由荣卫风热相搏结滞而成。凡遇此证,先施砭石,砭去恶血,外贴牛肉片以拔风甚效。
  肚门痈门主论
  《心法》曰:肚门痈生于大腿肚,属足太阳膀胱经所主。
  上水鱼门主论
  《心法》曰:上水鱼生委中折纹两梢,肿如高埂,长若鱼形,色紫作痛,由血热遇外寒稽留,则血瘀凝结而成。外宜向肿埂上砭出恶血,用二黄散(即颠倒散)香油调敷,甚效。
  黄鳅痈门主论
  申斗垣曰:黄鳅痈,生于大腿外侧连臀处,有一条如鳅形,深陷窄长,或不见红肿,坚硬如石,约长七八寸,大者为头,小者为尾。鳅头向上者防毒内攻小腹,难治;鳅头向下,毒虽凶不伤命,名为顺证。
  凡医必寻其头,用三棱针先针住鳅肚,次针鳅尾,再用小针针住鳅头两边,当用艾灸三十壮,左右转针,先起尾针,视鳅形不动,是鳅已死。如动再根据前法灸之。内服内托流气饮,或真人活命饮,外以姜汁猪胆汁好醋同调,铁箍散敷之。(《启玄》)
  《心法》曰:黄鳅痈生小腿肚里侧硬肿,长有数寸,形如泥鳅,其色微红,由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如期溃出稠脓者吉,如溃流污水败浆者凶,治同痈疽。(《金鉴》)
  王肯堂曰:腔阴疽,又名黄鳅痈。生足小肚内侧,微红微肿,坚硬如石,三四寸许,痛楚难禁,足太阴与足厥阴二经湿热,又积愤所致。若过时溃出清水,虚火上升,呕吐不食者,不治。(《准绳》)
  大腿痈门主论
  陈远公曰:有腿上忽肿一块,其色如常不疼,人以为痈疽也,谁知气虚之故乎!夫痈成于肿,未有肿而不变为痈者,予谓气虚非痈,人谁识之。嗟乎!气所以行血者也,气行则血行,总有邪气,断难成肿,彼邪气之盛,每成于气血之衰,其肿为痈,每每作痛,色必变红赤也。今即不疼,色又不变,是有肿之名,无肿之实,全是气虚血无以养,非邪盛而气不能鼓也。治法补气以扶正,不必化毒以祛邪,用补中益气汤:人参五钱,白术一两,生黄一两,当归五钱,柴胡一钱,升麻五分,陈皮一钱,生甘草二钱,半夏二钱,茯苓三钱。水煎服。十剂肿消,此方益气圣药,非消毒之剂,何以用之消肿耶?盖真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真气既虚,邪气益盛,不用补气,气何以行,肿何以化耶!此方补气即所以消肿也,况益以化痰去湿之品,故更易收功耳。(《冰鉴》)
  冯鲁瞻曰:腿痈者,发于内侧,属肝脾二经,发于外侧,属胆胃二经。平陷坚硬者为气虚,当用内补黄汤;势肿痛者,当用内托柴胡汤,外用蒜灸。(《锦囊》)
  申斗垣曰:阴包毒,在大腿内,是足厥阴肝经风热之毒,宜黄柴胡汤,此汤治腿内近股痈疽,大有神功。(《启玄》)
  窦汉卿曰:肫疽在腿内侧,肿高而硬,俗言此疽坚硬无脓,殊不知内脓已成,一时不能透出皮肤,须用内托方溃,脓急宜针。
  冯鲁瞻曰:腿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为引;后廉太阳,羌活、防风为引;外廉少阳,柴胡为引;内廉厥阴,青皮、吴萸为引;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芷为引。治无遗法矣。
  附骨疽门主论
  陈实功曰:附骨疽,乃阴寒入骨之病,凡受者皆由体虚之人,夏秋露卧,寒湿内袭,或房欲之后,盖覆单薄,寒气乘虚入里。初起寒热交作,状似风邪,随后臀腿筋骨作痛,不热不红,疼至彻骨,甚者曲伸不能转侧,日久阴变为阳,寒化为热,热甚则腐肉为脓,此疽已成也。初起万灵丹发汗散寒,通行经络;次以大防风汤行经活血,渗湿补虚;如生于尻臀部位,漫肿作痛者,内托羌活汤;腿内近膝股漫肿木痛者,内托柴汤;腿外侧者内托酒煎汤;虚者十全大补汤加羌活、牛膝、防风、防己;如已成欲作脓者,附子八珍汤;脓成胀痛者针之,切不可误用损脾泄气败毒等药。外忌寒凉敷搽,误治必致冰凝气血,内肉瘀腐,日久化为污水败脓,流而不禁,大腿渐渐肿如东瓜,上过胯腹,下连足底,牵连漫肿,皮色不红,日久溃脓,色白腥秽,肿仍不消,痛仍不减,元气日衰,身体缩小,唇舌干焦,二便枯秘,饮食不进者,终为不吉。(《正宗》)
  冯鲁瞻曰:如环跳穴即胯眼,及脚跟彻痛不已,外皮如故,脉沉数或滑者,防生附骨疽。乃三阴经虚,寒湿流注,毒气附着于骨而成。究竟有何毒气,乃肾经阳和之气不足,故肾部隧道骨缝之间,气不宣行,阴血凝滞,内郁湿热,为溃为脓,所以有久服八味丸,令人无骨疽之语,谓骨暖气行血无壅滞,毒何生焉。(《锦囊》)
  又曰:凡一切附骨痈疽,皆起于肾,肾主骨,治宜温补肾气,骨得阳和则肿硬自能冰解矣。
  李东垣曰:附骨疽者,以其毒气深沉附着于骨也,此疾与贼风相类而不同,人能辨此,庶无误焉。盖附骨疽者,由秋夏露卧,为冷折之,风热伏结,附骨成疽。贼风之候,由风邪之气搏于骨节,故其痛深彻骨髓,遇寒则痛甚,附骨疽痛而不能转侧,初按之应骨,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状是也。其贼风,皮骨不甚热,而索索恶寒,时复汗出,常欲热熨痛处,即得少宽;其附骨疽,初时但痛无时,乍寒乍热而无汗者,经久不消,极阴生阳,寒化为热而溃也。贼风不治,久而变为挛曲偏枯,所以不同也。
  窦汉卿曰:附骨疽,又名贴骨疽。初起用箸头按患处,极痛是穴,以墨点定灸百壮为率,不拘壮数,总以艾壮爆起,乃其验也,可不必多灸矣。大法初宜灸之,方可保命,若待脓成,然后火针刺之,百人之中,能生几何?
  又曰:骨疽之发,皆由血凝气滞,彻骨酸疼,或房事过劳,或乘虚入水感风合寒,或风毒邪热侵乎荣卫,或忧郁伤于心、肝、胆、肾,或醇酒炙,是以肿痛,日久成脓。初起宜灸百壮,以骨热为度,久则宜用银针破之,血脓乃元气盛易愈,白脓乃气弱难愈。治法以独活寄生汤,兼服十全大补汤倍加茅苍术、新昌白术及肉桂、干姜、人参、黄、当归为先锋之要剂,治之无不愈者。外用肉桂、干姜、白芷、防风、苍术、乌药、龟版酥炙、五倍子、陈小粉各等分,为末,加麝香少许和匀,老姜汁五合,醋三合,葱半斤,蜜一两,同捣取汁,火上熬滚,乘热调药搽患处四向,空中出毒气,时用余汁煎热润之,以助药力,少劳戒气,绝欲除想,十旬方愈。若病患不遵从医师之训,任一己之见,恣情傲物,忧虑万端,不能制六气七情之私,虽天医院灵官,亦不能治,何况中医乎!
  胡公弼曰:贴骨痈,即附骨疽,生大腿外侧骨上,高不见高,肿不见红,痛深至骨者是也。(《青囊》)
  陈实功曰:初起通用人参败毒散加木瓜、牛膝、苏木、红花;虚者十全大补汤加羌活、防己、牛膝;已成欲作脓者,附子八珍汤;脓成针之,体实脓黄,十全大补汤;体弱脓清,保元大成汤。
  又曰:又有风湿相乘之证,初起寒热交作,次传腿肿作痛,其形光亮微红,发热肿痛,按之如泥不便起者,宜当归拈痛汤。
  又曰:又有房欲伤寒受热互变,气血乖违,经脉横解,受病日深,此等证候,皆由元气不足中来,切不可误用寒凉。
  胡公弼曰:附骨疽,皮色不变,热不高阜,微觉痛痒,经久不溃,又无脓血者,发于骨髓,肾主骨,肾经虚惫,寒邪易入,入则骨气冷而患成疽毒,紧附骨而外无形证,是疽之根原起于肾也。宜用八味丸,多加附子以温肾气,更以十全大补汤助之,肾气一温,骨不寒而毒势外出,则疽不附骨,病者自得生机矣。(《青囊》)
  汪省之曰:附骨疽,乃流注之败证也。如用凉药,则内伤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气受伤,饮食必减,肌肉不生,血为脉络,血既受冰,则血气不旺而愈滞,宜用甘温大理脾气,脾气一健则中州不寒,而生机畅达,肌肉自长,气血自营运矣。(《理例》)
  按:《准绳》等书咸云,伤寒汗后余邪成流注,流注之坏证成附骨疽。夫汗后流注易愈,惟失治乃为坏证不能复生,似不能变成附骨疽。况附骨疽系调治可愈之证,若果数变之后,则坏而又坏矣,又岂能复有成功乎!是流注坏证变成附骨疽之说,存而不论可也。
  附骨疽门主方
  雷火神针治风寒湿毒袭于经络为患,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筋骨疼痛,起坐艰难,不得安卧者,用此针之。
  蕲艾(三钱)丁香(五分)麝香(二分)
  药与蕲艾揉和,先将夹纸筒如指拇大,用艾药叠实收用,临用以萧山纸七层,平放患上,将针点着一头,对患向纸捺实,待不痛方起针,病甚者再复一次,七日后火疮大发,自取功效矣。
  追风逐湿膏治风寒暑湿相伤,以致骨节疼痛,筋挛不能步履,或麻木湿痹等证,并效。
  草川乌天南星羌活萆麻子(打碎)半夏海风藤草乌真桂枝麻黄(各三两)茅苍术独活当归白芷大黄(各一两)北细辛(一两)
  以上药咀片,用葱汁、姜汁各二碗拌药,先浸一宿,次日用香油半斤,同药入锅内慢火煎至葱姜二汁将干不爆时,再下香油十斤,方与药相煎渣枯为度。细绢滤清,每油一斤,下飞过炒黄丹十两为准配用;再将前油入锅内煎滚,以油滴水成珠不散,方下黄丹,徐徐搅入其膏;已成再下研净松香末一斤四两,再同熬化,取下锅来,以盆顿稳;再下乳香、木香、胡椒、轻粉各二两,白芥子末四两,渐入搅和极匀,倾入钵内收贮。旋用热汤顿化,绫缎摊贴,七日后诸病可痊,百发百中。附骨痈将成,用此法即散。其法急掘地坑,以火红,沃以童便,赤体坐其上,以被席围抱下截,使热气熏蒸,腠理开,气血畅,毒气解而自愈。
  洗寒湿腿痛。
  真川椒(一钱)蕲艾(四两)透骨草(一两)
  煎汤洗。
  附骨疽。
  古铜钱(刮末,三分)黄蜡(三钱)油核桃肉(六个)
  捣碎和匀,软豆腐衣包好。用酒空心送下。
  贴骨痈疽并寒湿气疼痛。
  川乌(河水换煮七次)草乌(河水换煮七次)甘草羊角尖(炙研)番木鳖(用麻黄五钱煎汤泡一宿,去毛,切片,土拌炒脆)土木鳖(去壳,净肉切片,香油炒脆,各一两)
  共为细末,用赤沙糖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钱,无灰酒送下。
  鹤膝筋骨肿痛。
  熟附子(一两)全蝎黑豆(各四十九粒)八角川乌(一个)蚯蚓(劈开绷新瓦上晒干,一两)
  研细末,糕糊为丸。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多骨疽门主论
  陈远公曰:有大腿边旁长强穴间忽疼痛高肿,变成痈疽,久则肉中生骨,以铁箝取出,已而又生,人以为多骨痈也,谁知是湿热毒所化乎!夫多骨痈之生,因人多食瓜果,湿热所成者也,早治,一二剂便可解散,无如因循失治,以至湿壅添热,热盛而化骨,日久迁延,卧床不能起也。说者谓初起时未尝有骨,可以内散,既生骨后,必须烂骨,外取未可全恃,解散谁知不然,盖多骨证无形所化,非肉中真生骨也,似骨而非骨耳。真骨难化,似骨又何难化之有,治法利湿清热,而主之补气血之药,骨自消矣。五神汤:茯苓一两,金银花三两,牛膝五钱,紫花地丁一两,车前子一两。水煎服。二剂轻,三剂骨消,四剂疮口平,五剂痊愈。此以车前、茯苓利水,地丁清热,牛膝、银花补中散毒,安得不奏功哉。(《冰鉴》)
  王肯堂曰:多骨疽,又名曰剩骨,又名朽骨。生足胫上,生疽既溃甚久而不愈,腐烂出骨者是。盖因毒气壅盛,结成此骨,非正骨也。此疽因未溃之前,补剂太过,故结毒而不散也。(《准绳》)
  岐天师曰:多骨疽,乃生于大腿之中,多生一骨者是,乃湿热而生者也,治之得法,则易易耳。否则变生可畏,治以化骨至神丹即愈。苟或失治,即长一骨,横插于皮间作痛,必须取出此骨始愈,以铁铗钳出之,外以生肌膏贴之。此方妙在用白芍,盖白芍能平肝木,又能活筋。多骨疽者非骨也,筋变为骨,似骨而非骨也。白芍不特平肝木之火,兼能散肝木之邪,邪去则筋舒,筋舒则似骨非骨者尽化,又加金银花,原能去毒,此二味之所以相济也。(《秘录》)
  雷真君曰:大凡毒生环跳之穴,即多骨疽也。
  张仲景曰:多骨之生也,虽生于湿热,而成之不由湿热也。必平时喜饮凉水,好食果品而成之,初起宜消毒散敷之。
  陈实功曰:多骨疽者,由疮溃后久不收口,乃气血不能营运至此,骨无荣养所致,细骨由毒气结聚化成,大骨由受胎时精血交错而结,日后必成此疽也。但肾主骨,宜服肾气丸、十全大补汤,先补脾肾,次用艾附饼灸之,令温暖腐毒,朽骨自然脱尽,生肌敛口而愈。(《正宗》)
  汪省之曰:多骨疽,患一二年不愈,常落出骨一片,或细骨或有蛀蚀眼,或三五个月,落骨一片,此骨非营气不从而生,乃母受孕复感精气而成。(《理例》)
  《心法》曰:多骨疽毋论老小,皆有生者,多在腮、牙床、眼胞、颏下、手足、腿膊等处。有因肾虚之人,生疮久硬不消,口不收敛,外被寒邪袭入,与脓毒凝结于中,借人之气血化成多骨者。又有初生落草,肌肉之中按之如有脆骨,由胎元受之,精血交错而致。迨其人长大后,必于脆骨之处,突然发肿而生疽,及溃后多骨脱出,其口方收。亦有多骨出之不休者,名曰骨胀,难愈。以上二因,治法皆同,俱用隔附子并艾灸之,以宣寒凝,令骨速脱。盖骨属肾,遇寒则凝,故从热治也。
  多骨疽门主方
  固本养荣汤治骨疽已成,骨不吐出,或既出不能收敛,由气血之虚,脾胃弱也,宜服之。骨不出者自出,口不敛者自敛。
  大熟地当归白芍药川芎牡丹皮人参山萸肉白术怀山药黄(蜜炙,各一钱)北五味炙甘草肉桂(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生肌散治腐骨脱出,肌肉生迟,不能收敛者。
  石膏赤石脂轻粉(各一两)滴乳香(去油,一钱)潮脑瓜儿竭龙骨(各三钱)
  上乳极细末,先用当归、白芷、甘草各一钱,煎汤洗净患上,用此干掺,软油纸盖扎,二日一洗一换。
  化骨至神丹(岐天师)
  金银花当归白芍药(各一两)茵陈龙胆草白术生甘草(各三钱)柴胡(一钱)水煎服。
  消毒散(张仲景)。治多骨疽初起,并敷一切痈疽疖毒,无论有骨无骨,用之神效。
  凡疽生于环跳之间,不用此围药,多成多骨前疽,用此药则可免多骨之患。
  芙蓉叶(晒干)大黄五倍子(各一两)藤黄生明矾(各三钱)冰片麝香(各三分)
  各为末。米醋调成如浓糊,涂于多骨疽之左右四边,以药围其皮肉,中留一顶如豆大;外以醋用鹅翎不时扫之。若不扫,任药干,围则无益矣。一日夜即内消。
  内消神方(雷真君)。
  人参天花粉(各三钱)大黄(五钱)蒲公英(一两)金银花(二两)薏苡仁(三两)
  先用水六碗煎薏苡仁,取汁三碗,投药再煎三碗,分作二次服,一日服两剂即消,神效。
  咬骨疽门主论
  陈实功曰:咬骨疽,发在大腿内股,不肿不红,痛彻骨髓,初宜雷火针针之,内用万灵丹以酒调服之。(《正宗》)
  箕门痈门主论
  汪省之曰:箕门痈生于股内近膝,乃足太阴脾经湿毒所生。(《理例》)
  又曰:骨毒滞疮,又名腿发。乃足太阴脾经,生于腿上箕门穴。如痛可治;不痛难治。十二日可刺,如脓黄赤色可治;青稀腐臭者不治。其疮赤白色,是骨毒气发于外,十日内未脓,必死。
  肉蜈蜂门主论
  申斗垣曰:肉蜈蜂生大腿外面,皮肤不觉红肿,内里疼痛难忍。治斯证者,切不可轻用刀刺,若误犯之,毒气直透心胸,疼痛不止,多致不救。治当用白降丹掺膏药上贴,三日后取下,败肉如蜂之状,再用生肌等药收功。(《启玄》)
  胡公弼曰:肉蜈蜂所生之处,乃足厥阴肝经部位,风湿郁积,气血阻滞,注久而成此毒。一犯刀刺,蜂毒直入心胸,母传子受,肆毒无忌,直犯君主,故多不救。(《青囊》)
  玄疽门主论
  陈实功曰:玄疽生于左腿夹缝之下三寸,漫肿连阴,疼及大腿。(《正宗》)
  阴疽门主论
  陈实功曰:阴疽生于右腿夹缝之下三寸,痛连肾子,小腹亦痛。(《正宗》)
  膝盖痈门主论
  《心法》曰:膝痈生膝盖,色红肿疼痛,属气血实,疽亦生在膝盖,肿大如痈,其色不变,寒热往来,属气血虚,和软为顺,坚硬如石者逆。经云:肉之小会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凡脾病在溪,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腰,凡筋病皆属于节,筋乃肝之余,故又属肝,是以溪会有病,皆从脾肾肝三经邪气乘之也,惟两膝俱生,属败证,不可治也。
  膝眼毒门主论
  申斗垣曰:膝眼毒,先必膝眼酸痛,乃成此证,乃肾经感受风邪,寒湿相侵而成。(《启玄》)
  汪省之曰:膝外痈是足少阳胆经,膝内痈是足太阴脾经,俱多气少血,乃膝间枢纽,骨节行动之处,宜仔细治之,免成废疾。(《理例》)
  王肯堂曰:托疽生于膝傍腿侧,乃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阳关穴、阳陵泉穴肿作痛,半月有脓可治;如不痛出鲜血,或出青黑脓,及长出头渐多,或肿无定处者,不治。(《准绳》)
  《灵枢》云:发于膝名曰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石之,石之者死。
  须其柔乃石之者生。(坚如石者,用生樟六根擦之效。)书曰: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刘涓子云:应者内发透外也。)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阳谓诸节之背。)发于阴者,三十日死。(阴谓诸节之间。)
  膝眼风门主论
  《心法》曰:膝眼风生于膝眼穴,(又名鬼眼穴,在膝盖之下,左右两骨空陷中。)由下焦素虚,外邪易于侵袭,先从膝眼隐隐作痛,如风胜则其痛走注不定,寒胜则痛如锥刺,湿胜则胖肿曲不能伸,其病在筋,伸不能曲,其病在骨,动移不遂,沉寒锢冷之候也。惟在临证详辨:单膝生者轻,双膝生者重。若左膝方愈,复病右膝;右膝方愈,复病左膝者,名过膝风,属险。
  鹤膝风门主论
  王肯堂曰:两膝肿痛,股渐小,曰鹤膝风,一名鼓槌风。起于中湿,或因痢后脚弱缓,痛不能行履,名曰痢风。或伤寒余毒,不能发散,风寒湿气结于经络,血脉不流以致筋愈缩而股愈细,属足少阳、足阳明经。(《准绳》)
  又曰:膝上肿痛,此非一端,须要辨明,若两膝内外皆肿,痛如虎咬之状,寒热间作,股渐细小,膝愈肿大,名鹤膝风。急宜隔蒜灸,服大防风汤倍加乳香以住痛舒筋。但一膝痛引上下,不甚肿而微红,名膝游风。膝之两旁肿痛,憎寒壮热,昼夜偏剧,肿处手不可近,为膝眼毒。膝盖上肿痛者,为膝痈。(《准绳》)
  又曰:膝内近折纹之处,结核肿痛,但核形长如鱼之状,名上水鱼。
  陈实功曰:鹤膝风乃三阴亏损不足之证,上下腿细,惟膝眼肿大,状如仙鹤膝行。初起寒热交作,亦宜汗解,如汗后肿痛仍不见消,此阴寒深伏,以大防风汤温暖经络,重者兼灸膝眼二穴,敷以琥珀膏,亦可渐渐收功。如以上诸法治之不效,终成痼疾,不必勉强消之,只宜先天大造丸、史国公药酒常常服之,或可转重就轻,移步行履,尚可图也。(《正宗》)
  岐天师曰:此乃因湿而战,立而行房,水气袭衣,故成此疾。(《秘录》)
  李子永曰:鹤膝风,古人多用大防风汤,内气血药并用,以病在下焦阴分故也。如岐天师除去血药,想用宜于初起之时,如病久古方恐不可废。
  冯鲁瞻曰:膝间肿痛不消,防成鹤膝风,以膝肿如鹤足胫细,脉多弦紧是也。乃三阴经虚寒湿流注为患,人多误为湿热,乃至脓成,气血大亏,已不可救矣。不知此证与附骨疽俱肾虚者多患之。因真气衰弱,邪气得以深袭,前人用附子者,以温补肾经,又能行药势散寒邪也。故体虚之人,为冷气所袭,经久不消,极阴生阳,寒化为热而溃也。若误用寒凉,必成废疾,或挛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坚硬如石为石疽,或日久始溃,皮肉俱腐为缓疽,下部道远,非桂附不能下达也,况肾主骨,而臀以下俱属肾,非桂附不能入其经而宣行也。(《锦囊》)
  《可法良规》云:鼓槌鹤膝起于中湿,盖足膝属肝,肝有风寒湿气,则血脉阻滞不能流行,注膝成病,下股之血脉有去而无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缩,上腿之血脉有积而无散,是以愈肿愈热而肌愈削,其源若起于流注,则肉凝者必烂,烂则冷毒腐骨,腐骨一出,神仙无术,遂成难治废疾。当皮肤未破之时,则肌肉尚未死,急以玉龙膏热酒调敷膝之上腿,回接阳气以住骨痛,又以冲和膏敷上腿冷处,引其气血,使流动而下通贯血脉。又以玉龙膏敷骨胶处,以接引所引之血脉,以驱散所积之阴气,内服追风丸倍加乳没,则无有不愈者矣。
  又云:一切湿痰湿热,或死血凝滞等证,患在关节,流注不行,非用辛温开发腠理,流通隧道,使气行血和,焉能得效。人畏附子有毒,多不肯服,若用童便炮制,何毒之有,况中病即已,又不常服,何足为虑。经曰:有是病用是药者此也。故大防风汤、活络丹,治脚气、鹤膝风证多效。
  张真人曰:此病乃立而行房,风湿侵于两膝,故成此疾。然治法绝不治肾,止治气而自愈,亦不必治风湿也。(《良方补遗》)
  《心法》曰:鹤膝风一名游膝风,又名鼓槌风。痢后得者为痢风。单生者轻,双生者最重,溃后如出白浆,浮皮肿痛仍前,不可用蚀药,只宜用芙蓉叶、菊花叶各五钱研末,大麦米饮拌匀贴之,亦可止痛,或豆腐渣蒸热捏作饼,贴之亦可,此证系外证中之败证,收功甚难。
  鹤膝风门主方
  神方(岐天师)
  黄(八两)薏苡仁(四两)白术白茯苓(各二两)防风(五钱)上肉桂(三钱)
  水十余碗,煎二碗,分作二服。上午一服,临睡一服,服后以浓被盖之,必出大汗,不可轻去其被,令汗自干,即愈。一服可也,不必再服。(此方妙在用黄以补气,盖两足之所以能动而举步者,气以行之也。今鹤膝之病,则人之气虚不能周到,行步自然艰难,今用黄半斤,则气旺极矣,又佐之肉桂以通其气,又佐之防风以散邪,始相恶而相济,又佐之白术、薏苡仁以去其寒湿之气,邪气去则正气自固,此功之所以速成也。若以为人不能受,畏而不用,则反害之矣。)
  又方
  黄(四两)薏苡仁(二两)防风川萆(各三钱)牛膝(二两)上肉桂(一钱)秦艽(一钱五分)
  水八大碗,煎四碗,作早中晚三次服,不必盖汗,服下自有汗出,闭坐房中,不可见风,俟汗干再出房门。
  又方
  怀生地牛膝(各三钱)炙黄白术(土炒)赤芍药防己川续断姜黄独活(各一钱)当归白茯苓(各一钱五分)红花上肉桂(各六分)
  加姜二片,枣二枚,煎服,如浸药酒,照方十倍,用木瓜酒二十斤,龙眼肉四两浸饮。
  又方
  生姜葱(去须,各三斤)
  共捣汁,入酒糟半盅,熬一盅听用,先以酒调麝香分许,涂手内擦两膝眼上红赤令透,再用陈油纸摊前膏贴患处,其热如蒸,拔出大小孔如针眼,其腿即可伸缩行动矣。
  两膝风。
  当归五加皮生地薏苡仁木瓜(各一两)牛膝(焙,八钱)防己(二钱)广皮半夏(各三钱)嫩桑叶(炒,二两)秦艽续断(各五钱)火酒八斤浸饮。
  鹤膝风。
  无名异(五钱)地骨皮(三钱)乳香没药(各一钱五分)麝香(一分)
  研匀,用车前草捣汁,入老酒调敷之,五日愈。
  张真人神方
  生黄(一斤)钗石斛(四两)远志肉(此味最能健膝)怀牛膝(各三两)
  用水十碗,煎二碗,再入金银花一两,煎一碗,一气服之,服后觉两足如火之热,教病患睡了,以浓被盖之,汗出至涌泉,始可去被,否则断断不可去也。一服病去大半,再服痊愈,不分久暂,俱可如法治之。
  鹤膝风。(镇江何仁源。)
  当归(二钱)粟壳独活羌活蒿本蔓荆子川芎半夏甘草(各一钱)明天麻(一钱二分)白茯苓(八分)防风(七分)汉防己(六分)
  生姜三片,水二盅,煎服。
  鹤膝风真蕲艾每次半斤煎汤,乘热熏洗,洗一次渐消,一日洗数次消尽。
  鹤膝风。
  番木鳖(四两,酒泡蒸去皮,用麻油四两熬枯浮起为度,再用陈壁土炒干研细,只用二两)大枫子(净仁二两,灯心同水煮过,研细去油,只用一两)穿山甲(洗净土炒研细,一两。)西附子(二两,大者童便煮过,去皮脐,切片焙干,研细用,一两)
  以上四味,共五两,和匀收贮瓷瓶中,每服七分,空心温酒调服,极醉出汗,七服除根。
  小儿鹤膝门主论
  冯鲁瞻曰:小儿鹤膝如鹤之膝,又名鹤节。因禀受肾虚,血气不充,以致肌肉瘦削,形如鹤膝,外色不变,膝内作痛,屈伸艰难。若赤壅肿而作脓者,为外因可治;若肿硬色白不作脓者,是属本性难疗。属外因者,以荆防为主,佐以益气养荣;属本性者,以六味加鹿茸补其精血,仍须调补脾胃,以助生化之源。(《锦囊》)
  人面疮门主论
  陈实功曰:人面疮,疮象全似人面,眼鼻俱全,多生膝上,亦有臂上患者。据古书云:积冤所致,先须清心告解,改过自新,内服流气饮,外用贝母为末敷之,乃聚眉闭口,次用生肌敛口,兼服调理药。(《正宗》)
  岐天师曰:人生人面疮,有口鼻双眼之全,与之肉且能食,岂非怪病乎!世人有以贝母末敷之,而即愁眉闭口,人以为冤家债主也,而余以为不然。盖亦有祟凭焉,用轻雷丸其效甚捷。盖雷丸最能去毒而逐邪,加入轻粉深入骨髓,邪将何隐,用茯苓不过去其水湿之气耳。(《秘录》)
  又曰:如有人臂上忽生头一个,眼耳口鼻俱全,且能呼人姓名,此乃债主索负之鬼,结成此奇病也。此证初起之时,必然臂痛发痒,以手搔之,渐渐长大,久则渐渐露形,大如茶盅,但无头发须眉而已。
  如用刀割之,立刻死亡不救,宜服解冤神丹,服后亦宜忏经念佛为妙。
  申斗垣曰:此疮似人而有口鼻眼,多生肘膝。一种活者能食,口眼能动;一种死者,口眼不能动。(《启玄》)
  人面疮门主方
  轻雷丸(岐天师)
  轻粉白茯苓(各一钱)雷丸(三钱)
  研细,敷上即消。
  解冤神丹(岐天师)
  人参(八两)白术(五两)川贝母白芥子白茯苓生甘草青盐(各三两)半夏白矾(各二两)
  共为末,米饮为丸。每早晚白汤各送下五钱,自然渐缩小而愈。病虽奇而方更神也。
  治人面疮痛甚者精猪肉切片贴之。
  又方川贝母研末小芦筒灌疮口,数日愈。
  治死人面疮法(《启玄》)。虽疮有口眼,人面俱全,不能动,不能食,故名曰死人面疮也。须俟人家有死人装棺材煞钉时,斧头敲钉一下,用手指将疮单击,男人患疮用女人手按,女人患疮用男人手按,单击问患人一声“疮好了?”患人即答应一声“好了,好了。”待敲钉声止则止,即愈。
  骨槽疽门主论
  申斗垣曰:骨槽疽生于膝盖上并脚跗上,腕痛如刀割,痒似虫钻,急用艾灸疽上三五壮,治同附骨疽。(《启玄》)。
  伏兔疽门主论
  《心法》曰:伏兔疽乃胃经穴道,在膝盖之上六寸正中,用力大如手掌一堆高肉处是也。患疽禁用针灸,如发寒热交作,疼痛彻心,由胃火毒滞而成,溃后最难收敛。
  下石疽门主论
  《心法》曰:下石疽生于膝间,毋论膝盖及左右俱可生,坚硬如石,牵筋疼痛,肿如鸡卵,皮色不变,并无热,难消难溃难敛。但此证肿溃俱凉,若能凉化为热,见诸善证者始吉,否则难痊。
  腿膝缓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缓疽其患热缓慢,积日不溃,久乃赤紫黯色,皮肉俱坏,故名缓疽。
  是寒气深伏腿膝骨间而成,治宜温补。(《准绳》)
  《心法》曰:缓疽由外寒深袭,血瘀凝滞而成。生于两膝上,或生于两膝傍,肿硬如馒,木痛日增,其色紫黯,积日不溃。证之情形与下石疽相似,惟多热,肿久则腐烂肌肉皮肤,治与痈疽门法同。
  下HT门主论
  申斗垣曰:下HT又名膝弯痈,乃肾经感受寒湿,攻注膀胱,血凝气滞,风寒不散,遂成此证。治当千金内托散加木通、车前子、何首乌、淡竹叶。(《启玄》)
  委中毒门主论
  王肯堂曰:委中毒在膝后折纹,即膝后内约纹中,坚硬如石,微红微肿,属少阳胆经。由脏腑积热流入膀胱,治之稍迟,则筋缩必成废疾。(《准绳》)
  申斗垣曰:委中毒生于膝弯内,乃肾经气血阻滞而成。(《启玄》)
  《心法》曰:委中毒生委中穴。(穴在膝后中央约纹陷中即是。约纹者,折纹也,又名血穴,属膀胱经,俗名腿凹。)经曰:中由胆经积热流入膀胱,壅遏不行而成。木硬肿痛微红,屈伸艰难,治宜速用活血化瘀,逐下恶血为效;缓则筋缩而成废疾。诸书皆云:兼刺委中穴血出自消,然刺穴,必兼有腰痛不能转移者,方可刺之,即出血亦不可过多,多则令人身扑,面色脱色。亦有痛色赤溃速者,由湿热凝结所致故耳。
  四弯风门主论
  《心法》曰:四弯风,生于两腿弯及两脚拗,每月一发,形如风癣,乃风邪袭入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治当大麦一升熬汤,先熏后洗,搽三妙散渗湿杀虫之药,其痒自止,缓缓取效。(《金鉴》)
  流火门主论
  凡腿上或头面红赤肿热,流散无定,以碱水扫上旋起白霜者,此流火也。流火两脚红肿光亮,其热如火者是。
  骆潜庵曰:腿脚红肿名火延丹。
  流火门主方
  贴骨火天茄子捣烂,醋调敷之。
  诸般火。
  黄柏草乌(各等分)
  研细末,用水口中漱过吐出调药,鹅毛扫数次。
  脚下火煤炭研细,陈醋调敷。
  流火(《卫生备要》)。野辣芥子五钱,研细醋调敷。
  脚上流火广煤用红糖醋磨敷。
  流火。
  当归生地防己川牛膝知母(各三钱)
  生姜汁半杯,水煎。临晚服,服后再吃晚饭。不可过饱,一剂自好。
  流火。
  苏薄荷黄柏猪苓赤芍木瓜甘草陈皮川芎苍术川牛膝羌活薏苡仁天花粉
  葱姜引服一二剂,加当归、泽泻、木通,引换姜枣自愈。
  敷流火。
  雄黄百草霜食盐(各等分)蚯蚓粪块煤炭(加倍)醋调敷。
  流火马前子水磨浓汁,鸡翎扫红肿上,一日五七次,其疼即止,红自退,两三日肿全消。
  流火腿脚通红用炭三斤烧红,以水一盆,将红炭淬入水内,其水必热,将红处洗之,即消。
  流火脚气取活大蛤蟆肚子合足底,以绢帛缚好,看蛤蟆眼睛红即解下放去,另换一个再缚之,自愈。
  火延丹白海蜇皮洗净拭干,包扎肿处一伏时,揭开看,如蜇皮黄枯,即另换一张包裹,如此者三四张,即能消散矣。
  腓部
  自三里穴起至腓止,一切痈疽疮毒,皆汇于此部,以便检阅参治。
  三里发门主论
  《鬼遗方》云:三里两处起痈疽名三里发。初发如牛眼睛,青黑五七日,破穴出黑血汁脓,肿攻膀肚连腿里,拘急冷痛,此因伤筋气劳力所成,宜用汤药注射,其外毒自平息矣。
  《心法》曰:三里发生膝眼下三寸外侧前廉两筋间。初肿形如牛眼,拘急冷痛,由劳力致伤筋骨,郁热凝结而成,渐增肿痛,其色青黑,溃出紫血,次出稀脓,治同痈疽。(《金鉴》)
  合阳疽门主论
  汪省之曰:合阳疽,乃足太阳膀胱经湿热之毒,在膝下腿外侧。(《理例》)
  脚气疮门主论
  《心法》曰:脚气疮生于膝之下,足之上,腿胫肿胖痒痛,破津黄水上结黄痂,皆由湿热内搏,滞于肤腠,外为风乘,不得宣通,形类黄水疮,惟身体壮热,心神烦躁,经久难瘥为异。(《金鉴》)
  疮门主论
  陈实功曰:疮乃风热湿毒相聚而成也。外多服四生丸,内多服肾气丸。(《正宗》)
  冯鲁瞻曰:妇人两生疮,或胎产调理失宜,伤损脾胃,或忧思郁怒,亏损肝脾,以致湿热下注。外属足三阳易治,内属三阴难痊。若初起发肿赤痛,属湿毒所乘,人参败毒散。若漫肿作痛,或不肿不痛,属脾虚湿热下注,补中益气汤,或八珍汤加萆、银花之类。若脓水淋沥,体倦少食,内热口干,属脾气虚弱,补中益气汤加白茯苓、酒炒白芍。若午后发热体倦,属血虚,前汤加川芎、熟地,或六味地黄丸。若肢体畏寒,饮食少思,脾肾虚寒,十全大补汤、八味地黄丸。色赤属热毒易治,色黯属虚寒难治。(《锦囊》)
  周文采曰:夫疮者,皆由肾脏虚寒,风邪毒气外攻三里之旁,灌于阴交之侧,风热毒气流注两脚生疮,肿烂疼痛臭秽,步履艰难。此疮生于骨为重,以其骨上肉少皮薄,故难易愈也。(《集验》)
  申斗垣曰:里是足厥阴肝经,外是足阳明胃经主之。(《启玄》)
  又曰:裙边疮是受裙边风所致,不戒房事,故久久不瘥。
  又曰:腿生疮,最忌房事,犯之则渐渐开张腐臭,故有伤守疮之名,言其不守禁忌也。今人因其搔痒,遂疑疮中惹指甲锋,名之曰伤手疮,实非也。
  又曰:裙边疮,即裤口风疮。
  又曰:裤口毒,生踝骨之上者是也。
  《明医集》云:一女子患疮,百药罔效,每月医治新肉长满,忽疮中流血,三日渐止,别无他苦,众医不识,或一医问曰:月经如期否?女曰:已一年不至矣。医遂用引血归经药服之月余,外以生肌膏丹收口而愈。此乃抑郁损伤肝脾,错经之证,所以引血归经,归故道而疮自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