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一颂。明彼第三上品贪等。有十二门。一上贪。二教授。三苦住。四观察。五引发。六不应供。七明解脱。八修。九无我论。十定。十一法见。十二苦。长行中。初解上人贪中。先明三因起贪。后后明三因治贪。一护根门。二于食知量。三者最胜正念正知。于中两位。初从内凡已上说至一来果为第一位。次从不还果至阿罗汉为第二位。前中。知受生灭想与寻思亦后生灭是其初位。复有最胜正念正知下是其后位。谓已获得灭尽定者。或是获得三解脱门无相定者。或已获得二禅已上无寻伺者。依止圣位天住者。灭定无相定皆名圣位。无寻伺等是其天住。或从灭定起已而住至是名最胜正念知者。以入灭定无能观心故。说入出前后二时观受生唯法无人名最胜念。如依灭定乃至当知亦尔者。将入无相定方便中观想生灭出时亦尔。正在无相定中。或观真如或空无我。为是义故说定前后两时观想生灭。从寻伺地心将入无寻伺时。或出无寻伺观入有寻伺心。观彼寻伺生起而起厌逆。正在无寻伺心不观寻伺生灭之事。故举前后二时观也。愚夫不知唯受领纳。唯想取像。貌我能觉察等。此中后说乃至至一来果者。论自判位。第二解教授。言分别内外诸处者。分析色蕴识触。已下分析四蕴种种不同。三性三世漏无漏别。唯法无人。显示无我。第三解苦住。第四解观察。并如文可解。第五解引发。言如前所说五寂静相者。景师云。且如眼根自性。眼根因缘。眼根杂染因缘。乃至眼根清净。有释。
  一善调。二善覆。三善守。四善护。五善修。是名五寂静相。言三苦者。即下有三句也。第六解不应供。如文。第七解明解脱。先辨外道说法无利。后明如来说法有其果利。于中复二。初略举说法为得明及解脱。后广明四种修道。言此中最初是修根所引者。最初戒学是修根所引。言第二是第二所引者。第二心学是第二戒学所引。以四修中戒为第二故。三学中戒为第一故。第三是第三所引者。第三慧学是第三修心所引。修戒修心修慧相望各有三种所引者。一解修戒。三所引者。戒是心所引。心是慧处引。慧是修根所引。心三种者。心是慧所引。慧是我所引。戒是修根所引。慧三引者。慧是戒所引。戒是心所引。心是修根所引。故云三相望各有三种。又解。初番修根是修戒所引。修心是根所引。修慧是修心所引。第二番修根。是修心所引。修戒是修根所引。修慧是修戒所引。第三番修根是修慧所引。修戒修根所引。修心是修戒所引。故云相望各有三种所引。言又诸苾刍守护诸根者。即修根也。修习妙行等者。修戒也。心得正定者。修心也。见如实者。修慧也。第八解修。先辨不善修。后明善修根。言观第一众生起悦意者。始终行正行人也。观第二众生不悦意者。始终邪行人也。观第三众生起悦意生不悦意者。彼人始善终恶。观第四众生不悦意生起悦意。彼人初恶后善故。观第五众生起悦意者。一行正行故。生不悦意者。一行放逸故。亦复生起悦不悦意者。一行一分或时放逸或不放逸故。又于五转随应思惟三种对者。五转虽异。略作三类。一者可意。即第一全及后三少行。二不可意。即第二全及后三少分。三者可意。即后三少分。以无常想故。于第一人不起贪爱。以慈心故于第二人不起嗔恚。以无相定故。于第三人不起爱恚也。言三转境者。五品众略为三也。第九解无我论。第十解定。第十一解法见。并寻文可解。第十二解苦门。言于五种受发起五转如实妙智者。
  即于五受起五种智。故名五转也。上来处择后总颂中有其四门前三已讫。自下第四解多住等有一颂半列十四门。初是一住。三远涅槃。三略说。四内所证。五辨一切。六知相。七舍所学。八业。九等。十空。十一随行。十二恒住。其最后句师弟圆满中。有二复次。次开为二门。如前十二为十四门。长行中。初解一住。前总颂云。后多住等。今言一住者何也。景师云。似有相违而取义各别。若起贪爱发业招生。则有多住。若断诸爱当生不起。唯现一生。则名一住。达师云。名从一义以立章名。谓与多住相违是一住故。此中云一住前云多住者。此中所变多住以为名也。第二解远涅槃。第三解略说。并如文可解。第四内所证如前应知者。可引九十文。谓现法中至有变非有者。谓于现法十二处增上所生杂染。如实了知未永断有及已断非有。第五解辨一切。第六解知相。并如文可解。第七解舍所学。如文。第八解业。言又于此中乃至亦尔者。现爱润先业。未来润现业等。理实业望六处并是增上缘。论主欲别三时之因。故说因及缘藉。第九解等字所取之门。景师云。问意后有生起由二种缘。一业二爱。而但说言随业而行。不言随爱。有何以故言何故下为释通。初明曰爱发恶业故方生恶趣。次明爱发善业故方生善趣。非直由爱得生诸趣。故但说业。业是近因故。闻思相应之触通名明触。达师云。明触者。一云无漏相应触数是也。又云是有漏触非是无明。故言明触也。第十解空。景师云。于外境中假名亦说有果及有受者彼或时空世现可得者。如地无主名受者空。如是名世谛空。言当知此中乃至已实有故者。未有之法因生今有。未来已有。不应更生。此正破萨婆多。若过去行有。不应名灭。又于刹那生灭行中唯有诸行暂时可得至名中际空者。欲似亦无空亦是常空。暂有不住故。亦是我空。唯行无人故。又一切法都无作用无少有法能生少法者。于法体中求其用相了不可得。故名无用依世俗谛假立作用宣说此法能生彼法也。达师云。就中有三。初明空义。二当知此中已下破萨婆多义定有三世法体。就中有二。初破三世实有执。二当知亦是常空我已下。例破常空我空等。破三世中有三段文。初破后际。就中。先以道理破。若有是事已下。立量破。若言未来诸法实有体性彼不应生。立宗。已实有故(因)。如无为(喻)。言又不应有无常可得者(立宗)。以常住故(因)。犹如虚空(喻)。既有可得已下。
  顺结成正义也破前际中际文相可知。第十一解随行景师云。一于能顺喜所缘境界。二随顺而行深心喜乐。三不如正理执取其相发生贪欲。四多起寻求。五因此广行福非福等。泰师云。欲辨十八意行不例名数。但有其义。达师又云。五种相者。一于喜境随顺而行。二不如理取相发贪。三多起寻思。四方便求觅。五因此广行福非福行此中约十八意行门说。三谓六喜行。六爱行。六舍行也。已说六喜行。如能已下例辨六忧六舍。第十二解恒住。即六恒住也。问喜之与欣。忧之与戚。有何差别。解云。喜忧名狭。唯在受故。欣戚名宽。遍贪嗔及舍受故。泰师又云。对治前十八意行故说十八清净。此亦有义不列名数。第十三解次第圆满前番也。景师云。欲令悟入诸所有受皆是苦故说受所依者。六根也。说彼因缘者。触也。说能杂染者。与受同时诸烦恼法。所有随行说所对治及能对治次句安立者。染行六忧六喜六舍十八意行。大师说是所对治句。六离忧六离喜出离舍。大师说是能对治行。即名师句。又依自利行宣说不共三种念住等者。问曰。三念即是佛。于勤行修道不贪。于诸谛不嗔。于中容不痴。三念于三念境等心悲愍。应是他利。云何名自。解云。理亦通二。自于三业离过名自利。以三念住令他作即是利他。达师云。此中诸师大师所说句。故师句也。又云。外道大师所说。故云师句。然如前说者。为好也。第十四解后番重释次第二圆满。如文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