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字有字母。方有方祖。自伊芳尹汤液。一脉相传。与释氏传灯无异。苟能推源于此。自然心手合辙。谅非时师所能测识也。
  桂枝汤(玉函)
  治风伤卫气。脉浮缓。发热自汗。营卫不和。
  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炙。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四枚。擘)
  上五味。水煎温服。啜热稀粥一盏。以助药力。覆暖取微汗效。不汗。少顷再服。
  小建中汤(玉函)治风木乘脾。寒热腹痛。
  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三钱。
  黄建中汤(金匮)治虚劳感寒。发热自汗。
  桂枝汤加黄钱半。胶饴一合。千金。多人参二钱。桂枝汤和营表药。倍芍药加胶饴。便能创建中气。以芍药之酸。敛护营血。胶饴之甘。培养中土。更加黄以实卫气。营卫脏腑俱和。而受益多矣。千金于小建中方加入当归。名曰内补建中。其调和中外之力可知。
  阳旦汤(千金)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
  桂枝汤加黄芩钱半。
  阴旦汤(千金)治冬温内寒外热。肢节疼痛。中挟寒食。
  桂枝汤加黄芩钱半。干姜五分。阴霾四塞。非平旦之气。无以打开阳和。桂枝汤原名阳旦。打开阳邪之药也。千金于中加入黄芩之苦寒性轻。以治冬温在表之邪热。仍以阳旦称之。若兼挟寒食。再加干姜之辛温散结。以治中土之停滞。遂因之曰阴旦。与经络之阴阳。风马牛不相涉也。千金独活汤治风懿奄忽不知人。咽中闭塞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曳。
  桂枝汤桂枝易桂心。去大枣加独活、栝蒌根、生葛发其汗。不得汗。去独活、栝蒌根、生姜。加防己、防风、麻黄。喑哑不语。并皆治之。
  当归四逆汤(玉函)治阳邪入犯厥阴。四肢厥逆。
  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三钱。细辛、通草各一钱。邪犯厥阴之界。有入无出。虽有热邪。势必从阴而后厥逆。故厥阴篇中。有厥深热深之例。以振发传经之变端。病邪至此。最为紧迫。医者苟无成识于胸中。临病将何措指。南阳先师乃毫不以厥逆为意。仍取太阳例中桂枝汤方。加入当归协济芍药。以护厥阴之营。细辛引领桂枝。以为厥阴向导。通草通利膀胱。以疏厥阴出路。与桂枝平分力量。为分解之快捷方式。虽厥阴与太阳两经接壤。邪既入阴。断无复传阳经之理。先辈六经例有不罢再传之说。大可喷饭。而桂枝方中。独去生姜者。恐辛辣性暴。不待气味入阴。便从太阳开发。转虚其卫。再有何力以振驱邪之任欤。由是广推大小青龙。大小柴胡。和解营卫两歧。表里交界之邪。必用姜、枣为一定之法。若麻黄汤则专主寒伤营证。便与生姜无预。逮至三阴等治。从无一方泛用生姜者。生姜为手头常用之物。尚尔若此之慎。况有不察厥深热深之旨。一见四肢厥冷。漫投姜、附、四逆。于此能无戚戚乎。
  内补当归建中汤(玉函)治产后血虚。虚羸不足。腹中刺痛。少腹中急。或感寒发热。
  桂枝汤桂枝易肉桂。加当归二钱。胶饴六钱。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钱。阿胶二钱。产后一月服四五剂。令人强壮。
  桂枝龙骨牡蛎汤(玉函)治虚劳梦泄。恶寒发热。
  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熬)各钱半。
  桂枝大黄汤(玉函)治太阴中风误下。引邪入内。腹满痛。
  桂枝汤加大黄一钱。桂枝汤表药也。以其误下。引邪内贼而腹满痛。浑是表邪在内不解之故。故仍用桂枝汤。略加大黄。因势利导。病既变。则药亦不得不随之而变也。
  桂枝葛根汤(玉函)治太阳经柔痉。自汗脉浮。
  桂枝汤加葛根二钱。
  栝蒌桂枝汤(金匮)治痉太阳证备。身体强KTKT然。脉沉迟。桂枝汤加栝蒌根二钱。桂枝加附子汤(玉函)治亡阳漏风。肢体屈伸不和。
  桂枝汤加熟附子一钱。
  桂枝加黄汤(金匮)治黄汗发热胫冷。腰以上汗出。下无汗。
  桂枝汤加黄二钱。
  芍桂酒汤(金匮)治汗如柏汁。肢体肿。发热汗出而渴。
  桂枝汤去甘草、姜、枣。加黄五钱。苦酒和水煎。
  黄桂枝五物汤(金匮)治血痹。身体不仁。如风状。
  桂枝汤去甘草。加黄等分。千金桂枝易桂心。加人参名黄汤。
  茯苓甘草汤(玉函)治风邪入犯膀胱气分。小便不利。
  桂枝汤去芍药、大枣。加茯苓二钱。苓桂术甘汤(玉函)治心下有支饮。胸腹支满。目眩。
  桂枝汤去芍药、姜、枣。加茯苓二钱。白术一钱。此仅用桂枝汤之半。以流动中外之支满。兼四君子之半。以营运在里之痰气也。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金匮)治肺痈吐涎沫。初起有表邪者。
  桂枝汤去芍药加皂荚一枚。(去皮核。酥炙)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金匮)治气分。心下如盘。
  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附子各一钱。细辛半钱。病在气分。非麻桂不能分解。病气盘错。非辛、附不能破结。去芍药者。恶其酸收也。
  小青龙汤(玉函)治溢饮喘咳。自利发热。当发其汗。
  桂枝汤去姜、枣。加麻黄三钱。半夏二钱。炮姜、细辛、五味子各半钱。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治喘咳上气烦躁。心下有水气。
  小青龙汤加石膏鸡子大一枚。(碎)
  桂枝麻黄各半汤(玉函)治太阳证脉微恶寒。
  桂枝汤加麻黄、杏仁。
  桂枝二越婢一汤(玉函)治营卫俱伤。风多寒少而烦满。
  桂枝汤本方各二钱。加麻黄二钱。石膏三钱。
  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治肢节痛。脚肿如脱。桂枝汤去大枣。加麻黄二钱。白术半两。知母、防风各四钱。熟附子二钱。
  炙甘草汤(玉函)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及肺痿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虚劳不足。汗出而闷。
  桂枝汤去芍药倍甘草。加人参二钱。生地三钱。麦门冬二钱。麻子仁一钱。阿胶二钱。
  浑是清润调补药中。但用桂枝一味以流动经脉之滞。麻仁一味以滋润肠胃之结。而脉虚结代。心虚动悸。一切虚劳不足。得以荣养。则脉虚自复。心悸自宁矣。
  芍药甘草汤(玉函)治营血受伤。热不止。
  桂枝汤去桂枝、姜、枣。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及疮家发汗成痉。
  桂枝汤去桂枝、姜、枣。加附子一钱。(炮)
  黄芩汤(玉函一名黄芩芍药汤)治伏气发温。太阳少阳合病自利。
  桂枝汤去桂枝、生姜。加黄芩三钱。
  黄芩加半夏汤(玉函金匮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伏气发温。内挟痰饮痞满咳逆。
  桂枝汤去桂枝。加黄芩三钱。半夏二钱。
  黄芩汤本治春夏温热。热自内发。故于桂枝汤中。除去桂枝、生姜之辛温。易以黄芩之苦燥。转温散为凉解。大匠运斤妙用。不可思议。后世借以治下利身热。亦不出此。其黄芩加半夏汤。治自利而呕。与夏秋下利白沫。若合符节。异病同治。总不出南阳之绳墨也。
  麻黄汤(玉函)
  治寒伤营气。脉浮发热。无汗而喘。骨节痛。
  麻黄(去节。三钱)桂枝(三钱)甘草(炙。一钱)杏仁(二十枚。泡。去皮尖。碎)
  上四味。水煎温服。暖覆取微汗。不须啜粥。以寒邪入伤营气。营气起于中焦。恐谷气反助邪热也。
  麻黄加术汤(金匮)治湿家身体烦疼。日晡发热。
  黄麻汤加白术四钱。湿家身疼烦热。浑是躯壳受伤。即用麻黄汤开发肌表。不得白术健运脾气。则湿热虽从汗泄。而水谷之气。依然复为痰湿。流薄中外矣。然术必生用。若经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无祛湿之力矣。
  古今录验橘皮汤(金匮)治寒邪伤肺。咳嗽吐血。
  麻黄汤换肉桂加橘皮、当归、紫菀、黄芩。
  麻杏甘石汤(玉函)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半两。此麻黄汤去桂。而兼越婢之意。专祛上焦湿热痰气。与苓桂术甘汤互发。彼藉苓、术。专祛心下之支饮。此藉石膏。专祛膈上之湿热也。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玉函)治风湿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
  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半两。
  杏子汤治风水虚胀脉浮。发其汗即已。
  麻黄汤去桂枝。(又易简杏子汤。用小青龙加人参杏子仁)
  甘草麻黄汤(金匮)亦治里水。麻黄汤去桂枝、杏仁。方用甘草二钱。麻黄四钱。
  葛根汤(玉函)治太阳阳明合病自利。或发热无汗。喘满不食。
  麻黄汤去杏仁。增桂枝一钱。加葛根四钱。芍药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此即麻黄、桂枝二汤合用。于中但去杏仁。增葛根。为阳明经证之专药。以其能辅麻黄。大开肌肉也。去杏仁者。既开肌肉于外。不当复泄肺气于内也。圣人立法。一方一味。各有斟酌。非刻意研求。焉能测识其微而为苍生司命哉。
  三拗汤(局方)治风寒伤肺而咳。误行敛肺。而壅嗽喘急。
  麻黄汤去桂枝。用麻黄、(不去节。)甘草、(生)杏仁(连皮尖)等分。更加桔梗、荆芥。名加味三拗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玉函)治少阴病。脉沉发热。及水肿喘咳。
  麻黄汤去桂枝、杏仁、甘草。加附子一钱。细辛半钱。
  千金附子散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僻。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干姜、桂心、人参、防风、芎、羚羊角。为散水煎。加竹沥。日服一剂效。
  仓公当归汤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成痉。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当归、防风独活。水酒和煎。口不开者。格口内汤。一服当苏。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麻黄附子甘草汤(玉函金匮名麻黄附子汤)治少阴病脉沉发热。二三日无里证。及水肿脉沉。
  麻黄汤去桂枝、杏仁。加附子一钱。
  千金大枣汤治历节疼痛。
  麻黄附子甘草汤。加黄、姜、枣。日三服汗之。发表重剂。莫如麻黄。温经峻药。首推附子。表里补泻。功用天渊。仲景于少阴病脉沉发热。二味合用。单刀直破坚垒。而建补天浴日之功。在一二日间。势难叵测。则用细辛以助其锐。二三日无里证。则用甘草以缓其治。各有权度。金匮于水肿治例。亦用二汤。喘嗽则兼细辛以开肺气之壅。脉沉则兼甘草以缓肾气之逆。与初起防变。二三日无里证互发。而仓公乃于麻附细辛方中。加当归、防、独以疗贼风口噤发痉。千金复以麻附甘草汤内加黄、姜、枣以治历节疼痛。总赖麻黄、附子。彻外彻内。迅扫其邪。杲日当阳。何有阴霾之患乎。
  麻黄升麻汤(玉函)治冬温误行汗下。下部脉不至。咽候不利。唾脓血。
  麻黄汤去杏仁。用麻黄二钱。桂枝、甘草各八分。加升麻、当归各一钱。知母、黄芩、葳蕤各二钱。天门冬、芍药、干姜、白术、茯苓、石膏各八分。此方专主阳热陷于厥阴。经脉为邪气所遏。故下部脉不至。而证见咽喉不利。唾脓血也。邪遏经脉。非兼麻黄、桂枝之制。不能开发肌表以泄外热。非取白虎、越婢之法。不能清润肺胃以化里热。更以芍药甘草参黄芩汤寒因寒用。谓之应敌。甘草干姜合肾着汤热因热用。谓之向导。以病气庞杂。不得不以逆顺兼治也。
  华盖散(局方)治肺受风寒。咳嗽声重。烦满昏眩。脉浮数。
  麻黄汤去桂枝。方用麻黄、杏仁各一钱。甘草五分。加苏子、赤茯苓、橘红、桑根皮各一钱。生姜二片。红枣一枚。
  九宝汤治经年久嗽不愈。脉浮起于外感者。
  麻黄汤加紫苏、薄荷、橘红、桑白皮、大腹皮等分。生姜三片。乌梅肉半个。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玉函)治湿热发黄。
  麻黄汤去桂枝减麻黄一钱。加连轺(即连翘。)二钱赤小豆一合。生梓白皮一两。生姜三片。大枣四枚。水煎。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越婢汤(金匮)治风水恶寒。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汤去桂枝、杏仁倍麻黄。加石膏八钱。生姜三片。大枣五枚。水煎。温分三服。越婢者。发越湿土之邪气也。水湿之气。因风流播中外。两相激搏。势难分解。不得不藉麻黄祛之从表而越。石膏清之从里而化。内经开鬼门法也。本方加术以助腠理开汗大泄。于加术方中更加附子。以治脚痹恶风。开中寓阖。信手合辙。其大青龙、小续命、麻杏甘石汤。或加桂枝以和营。或加参、归以鼓气。或加杏仁以泄满。总以此方为枢局也。或问表无大热。何得轻用麻黄。内无烦渴。何得轻用石膏。盖恶寒身肿自汗。浑是湿气郁着。非风以播之。不能解散。麻黄在寒伤营剂中。则为正治。在开痹湿门中。则为导引。石膏在白虎汤中。则为正治。在越婢、青龙、续命方中。则为导引。不可以此碍彼也。
  越婢加术汤(金匮)治内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越婢汤加白术四钱。
  越婢加术附汤(金匮)治脚痹恶风。
  越婢汤加白术四钱。附子一钱。
  越婢加半夏汤(金匮)治肺胀咳而上气。
  越婢汤加半夏半两。
  大青龙汤(玉函)治营卫俱伤。脉浮紧。汗不得出而烦躁。
  越婢加杏仁十四枚。(去皮尖)桂枝二钱。
  文蛤汤(金匮)治吐后渴饮不止。脉紧头痛。越婢汤麻黄减半。盖文蛤半两。杏仁十五枚。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麻黄桂枝(千金。局方。俱作桂心)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炙。各三钱)芎(一钱)杏仁(三十枚。千金。作白术)
  上九味。水煎。温服。当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千金续命汤无人参。有防风、黄芩、芍药。续命风引汤。多防己、防风、独活、附子。治中风癫眩不知人。狂言舌肿出。千金根据源续命汤。多白术、茯苓、大枣为十二味。
  小续命汤(千金)治中风外显六经形证。
  续命汤去石膏。加芍药、防风、黄芩各一钱四分。防己一钱。熟附子七分。生姜五片。大枣一枚。(崔氏。外台。不用防己大枣)
  无汗恶寒。倍麻黄、杏仁。有汗恶风。倍桂枝、芍药。无汗身热不恶寒。去附子倍甘草加石膏、知母。有汗身热不恶风。倍桂枝、黄芩加葛根。无汗身凉脉沉细。倍附子加干姜。有汗无热畏寒脉沉。倍桂枝、附子、甘草。肢节挛痛。麻木不仁。脉缓。加羌活、连翘。(上易老加减法)
  张景岳曰。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古今录验续命汤。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此自隋唐以来。则孙氏千金方。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排风等汤。故后世宗之。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夫续命汤以麻黄为君。而与姜、桂并用。本发散外邪之方。至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等汤。则复加黄芩以兼桂、附。虽曰相制。而水火冰炭。道本不同。即有神妙。终非余之心服者。其他无论。独怪乎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矣。何于本门并首列小续命汤。而附以加减之法。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
  千金大续命汤治中风肥盛。多痰多渴。肢体不遂。
  续命汤去人参。加黄芩、荆沥(一作竹沥)
  西州续命汤(千金)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识人。拘急不能转侧。
  大续命汤去荆沥。
  千金八风续命汤治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
  续命汤去麻黄、芎加独活、黄芩。水煎。温服覆汗。不得汗。倍麻黄。
  千金排风汤治中风肢体烦疼。皮肤不仁。
  续命汤去人参、石膏、干姜。加防风、芍药、白术、茯苓、独活、白鲜皮、生姜。
  升麻汤(一名升麻葛根汤)
  治阳明经邪发热。及痘疹初起。
  升麻(一钱)葛根白芍(各钱半)甘草(炙。八分)
  上四味。水煎。温服。升、葛为阳明经之向导。阳明专主肌肉。恐开泄太过。即以白芍敛护营血。甘草调和中气。所以解利本经邪热及时行痘疹。皆为专药。然在起胀后禁用。
  秦艽升麻汤治中风口目斜。
  升麻汤加秦艽、人参、桂枝、白芷、防风、葱白。
  升阳散火汤治胃虚过食寒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中。畏寒发热。火郁则发之也。
  升麻汤加羌活、独活、人参、柴胡、防风。用生甘草。
  火郁汤治火郁不舒。凛凛恶寒不止。升麻汤用生甘草加柴胡、防风、葱白。按此即升阳散火汤去羌活、独活、人参。加葱白。
  内经所谓恶寒非寒。火郁则发之也。
  冲和顺气汤治内伤脾气。恶寒发热。食少便溏。
  升麻汤加人参、羌活、防风、苍术、白术、姜、枣。
  升阳补气汤治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时发热。早饭后烦闷。须要眠睡。五心烦热。
  升麻汤去葛根。加羌活、独活、防风、柴胡、浓朴、泽泻、姜、枣。
  和解汤治痘三日前后。起发迟。
  升麻汤加人参、川芎、羌活、防风。
  连翘升麻汤治痘发太多。凉内解毒。
  升麻汤加连翘、桔梗、牛蒡、木通、薄荷、灯心、竹叶。
  小柴胡汤(玉函千金名黄龙汤)
  治少阳受邪。往来寒热。脉弦。胁痛而呕。
  柴胡(三钱)黄芩人参甘草(炙。各一钱)半夏(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四枚)
  水煎。去滓。温服。
  治伤寒有五法。曰汗。曰吐。曰下。曰温。曰和。皆一定之法。而少阳例中小柴胡汤。专一和解表里。少阳为阴阳交界。邪传至此。已渐向里。故用柴胡升发其邪。使从外解。即以人参挡截于中。不令内犯。更以半夏、黄芩清解在里之热痰。生姜、大枣并祛在表之邪气。又须甘草协辅参、柴。共襄匡正辟邪之功。真不易之法。无容拟议者也。其方后加减。乃法中之法。定而不移。至于邪气犯本。胆府受病。而加龙骨、牡蛎。丸药误下。而加芒硝。屡下不解。引邪入里。心下急。郁郁微烦。而用大柴胡。为法外之法。变通无定。不可思议者也。独怪世医用小柴胡。一概除去人参。且必加枳、桔耗气之品。此非法之法。习俗相承。匿于横议者也。何怪乎道艺日卑。风斯日下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玉函)治少阳经邪。误下犯本。胸满惊烦。
  小柴胡汤去黄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大黄。
  柴胡加芒硝汤(玉函)治少阳过经不解。
  小柴胡汤加芒硝三钱。
  大柴胡汤(玉函)治寒热便秘。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各一钱。大黄二钱。
  四逆散(玉函)治热邪传入少阴厥逆。
  小柴胡汤去人参、半夏、黄芩、姜、枣。加枳实、芍药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凡病各有真假。真者易见。假者难辨。差之毫厘。迥乎冰炭。试以伤寒之厥逆辨之。其始病便见者为直中寒厥。五六日热除而见者为传经热厥。寒厥真而热厥假也。热厥之治。惟四逆散得之。细推其邪。从阳入阴必由少阳而达。亦无不由太阴竟入少阴之理。故首推柴胡为来路之引经。亦借以为去路之向导。用枳实者。扫除中道。以修整正气复回之路也。夫阴为阳扰。阳被阴埋。舍和别无良法。故又需芍药以和其营。甘草以和其胃。胃气和而真阳敷布。假证愈而厥逆自除。但方后加减纷庞。寒热互用。非随证而推逆顺之机。难以语此。如悸。加桂枝。小便不利。加茯苓。泄利下重。加薤白。皆阴为阳扰。随其攸利而开泄之。咳利。加五味、干姜。腹痛。加附子。是阳被阴埋。急须焕发以克复之。与厥阴例中。当归四逆加吴茱萸同法。须知真证正治。假证间取。总不出此方之模范也。至若二经热邪亢极而厥。自有大承气下夺之法。又非四逆散、当归四逆之和法可例治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金匮)治疟多渴。
  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根。
  柴胡桂枝干姜汤(玉函金匮名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
  小柴胡汤去人参、半夏、姜、枣。加桂枝、干姜、栝蒌根、牡蛎。(熬)
  柴胡桂枝汤(玉函)治太阳少阳并病合病。寒热及疟。
  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即小柴胡汤合桂枝汤)
  柴胡四物汤治妇人经行感冒。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合四物汤。
  柴胡枳桔汤(一名枳桔柴胡汤)治少阳寒热痞满。
  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
  增损柴胡汤治少阳血虚。寒热不止。
  小柴胡汤去黄芩。加川芎、芍药、陈皮。
  柴胡清肝散治怒火憎寒发热。肝胆风热疮疡。
  小柴胡汤去半夏、姜、枣。加山栀、川芎、连翘、桔梗。
  人参败毒散(局方)治时疫初起发热。及感冒发散后热不止。
  小柴胡汤去半夏、黄芩、大枣。加茯苓、羌活、独活、前胡、川芎、枳壳、桔梗。问时疫初起。用人参败毒。得毋助邪为虐之患乎。又何以治非时寒疫。汗后热不止。详此二者。一为全盛之毒。一为未尽之邪。胡一方可混治耶。盖时疫之发。或值岁气并临。或当水土疏豁。种种不侔。然必入伤中土。土主百骸。无分经络。毒气流行。随虚辄陷。最难叵测。亟乘邪气未陷时。尽力峻攻。庶克有济。其立方之妙。全在人参一味。力致开阖。始则鼓舞羌、独、柴、前各走其经。而与热毒分解之门。继而调御津精血气各守其乡。以断邪气复入之路。与桂枝汤中芍药护营之意不殊。如桂枝人参汤、小柴胡汤、参苏饮。未尝不用人参以协济表药成功也。但其所主。惟天行大头。乃为合辙。加荆、防、牛蒡、薄荷。名荆防败毒。为捻颈瘟。咽喉肿痛之专药。即上二证。在热毒既陷以后。及北方黑骨温等。总与此方无预也。至若伤寒传变之邪。伏气郁发之证。泾渭攸分。略无交涉。而先哲尝借以治寒疫汗后余热往往获效者。以非时之邪混厕经中。屡行疏表不应。邪伏幽隐不出。非藉人参之大力不能载之外泄也。逮至疫痢昏热口噤。亦宜此方加陈仓米引领入胃。则毒随药化。得非人参辅佐之力欤。独怪近世医流。偏谓人参助长邪气。除去不用。专行群队攻发。鼓激壮火飞腾。不至竭绝真阴不已。兹缘同学质问。因祖述以政。
  荆防败毒散治大头虾蟆瘟证。
  人参败毒散加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
  仓禀汤治疫痢发热。
  人参败毒散加陈仓米一撮。
  清脾饮治食疟脉实。溺赤便秘。
  小柴胡汤去人参。加白术、青皮、浓朴、草果。按清脾饮。清理脾家痰气宿滞。及蕴积少阳经中风热之邪。乃于小柴胡中除去人参。益入青皮、白术、浓朴、草果一派克削之味。在藜藿之人。固为相宜。若膏粱豢养柔脆者。即有留滞。亦难胜此。用者审之。
  星香汤
  治中风痰涎潮塞。不省人事。服热不得者。
  南星(三钱)木香(半钱)生姜(十片)
  水煎。服无时。
  省风汤(局方)治卒中口噤不能言。口眼斜。筋脉抽掣。风痰壅盛。
  星香汤去木香。用陈胆星一钱五分。加防风一钱。生半夏、黄芩、生甘草各七分半。
  大省风汤(局方)治卒中痰逆呕泄。脉沉厥冷。
  星香汤去木香。用陈胆星二钱。加防风、独活、生附子各一钱。全蝎、生甘草各五分。按此即省风汤去半夏、黄芩。加独活、附子、全蝎。二汤虽分寒热主治。并用生姜十片以开发风痰。不可减也。
  三生饮(局方)治中风卒倒。口眼斜。半身不遂。寒闭不省人事。痰气上壅。
  星香汤本方用生南星一两。木香三钱半。加生川乌、生附子各五钱。捣罗为散。每服五钱。同生姜十片煎服。气虚卒倒。另加人参两许驾驭之。三生饮。中风门中破的之方。虽本星香。而实得大省风之妙用。与续命汤相为犄角。夺门革鼎。各有专功。贵在先声夺气。无容庸师拟议。
  术附汤
  治寒湿体痛。自汗身寒。
  白术(一两)附子(半两)
  上二味。水煎。去滓。放凉分三服。
  参附汤治脾肾阳虚。厥逆自汗。
  术附汤去术加人参一两。
  附汤治元阳衰弱。虚风自汗。术附汤去术加黄一两(蜜酒炒)三因治自汗。用附、术附、参附三方。皆用附子五钱。余俱一两。分三服服之。其卫外之阳不固。则用附。脾中之阳不固。则用术附。肾脏之阳不固。则用参附。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此三方。而附可以治虚风。术附可以治寒湿。参附可以壮元神。三方亦相因为用。只用二物。不杂他味。取力锐以擅专功也。其外麻附、桂附、姜附、椒附、星附及大黄附子等。法度森森。分治九垓。各具转日回天之妙用。岂寻常可拟议乎。
  桂枝附子汤(玉函)治风湿身重烦疼。不能转侧。
  术附汤去术。本方用附子一枚。加桂枝一两二钱。甘草六钱。生姜一两。大枣十二枚。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玉函。即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术附汤本方用术一两二钱。附六钱。加甘草六钱。生姜一两。大枣十二枚。分温三服。
  甘草附子汤(玉函)治风湿大便坚。小便自利。
  术附汤本方用术、附各六钱。加桂枝一两二钱。甘草六钱。分温三服。桂枝附子、白术附子、甘草附子三方。皆本术附汤方而立。一加桂枝、甘草、姜、枣。以治身重烦疼。不能转侧。其病全在躯壳。无关于里。故于本方除去白术。使桂、附专行躯壳。而振驱风遂湿之功。用甘草以缓桂、附之性。不使其汗大泄。汗大泄。则风去而湿不去也。风在疾祛。湿在缓攻。故用生姜之辛以散之。大枣之甘以缓之。则营卫之开阖有权。风湿无复入之虞矣。一加甘草、姜、枣。以治骨节烦疼掣痛等证。浑是湿流关节之患。故于本方但加甘草。以缓术、附之性。姜、枣以司开阖之机。风之见证本轻。故无藉于桂枝也。一加桂枝、甘草。以治风湿大便坚。小便自利。以病气内犯。故于本方加桂枝助附子以杜内贼之风湿。加甘草助白术以和二便之偏渗。故大便虽坚。法无下夺之理。
  附子汤(玉函)治少阴病始得之。背恶寒。脉沉身体骨节痛。
  术附汤加茯苓、白芍各一两。人参六钱。
  真武汤(玉函千金名玄武汤)治少阴下利腹痛。或咳呕。小便不利。
  术附汤本方白术六钱。附子一枚。(炮)加茯苓、芍药、生姜各一两。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去芍药加干姜。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详附子汤与真武汤二方。止差一味。一治少阴病始得之。便背恶寒。口中和。知其人真阳素亏。故用人参以助附子之雄。茯苓以行白术之滞。又恐生附性悍。伤犯真阴。故用芍药以护持营血。营血得安。而真阴受荫矣。一以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自利。四肢沉重。或咳或呕。其人内外皆是水气。故用生姜佐茯苓、术、附以利水为务。水去则真阳自复。当知此证皆由水气郁遏其阳。阳气原不大虚。所以方中术、附。仅用附子汤之半。又恐辛燥。有伤其阴。因以芍药保其营血。与附子汤之立法不殊。即过汗伤经。振振欲擗地者。亦不出是方也。
  附子散治阴痉。
  术附汤本方二味各用一两。加桂心、川芎、独活各半两。为散。每服三四钱。姜、枣汤煎服。
  四逆汤(玉函)
  治阴寒脉沉。四肢厥冷。呕吐泄泻。
  附子(生用。一枚)干姜(五钱)甘草(六钱)
  上三味。水煎。分温再服。强人可服大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四逆加人参汤(玉函)治恶寒脉微而利。
  四逆汤加人参三钱至一两。
  茯苓四逆汤(玉函)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
  四逆汤加人参三钱至一两。茯苓六钱。
  通脉四逆汤(玉函)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四逆汤倍用干姜。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玉函)治吐以下断。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四逆汤倍干姜加猪胆汁。
  白通汤(玉函)治少阴病下利脉微。
  四逆汤去甘草。木方姜、附各三钱。加葱白四茎。
  白通加猪胆汁汤(玉函)治少阴病下利。厥逆无脉。干呕而烦。
  四逆汤去甘草。木方姜、附各用三钱。加葱白四茎。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干姜附子汤(玉函。一名姜附汤)治少阴病昼日烦躁。
  四逆汤去甘草。四逆汤用姜、附之辛热恢复其阳。即用甘草以缓其性。使之徐行以达四末。专为始病便见厥逆。脉沉不发热者而设。即太阴自利腹痛。厥阴下利拘急。总不出此。以厥阴之邪。无不由少阴而入也。非但三阴俱可取用。并太阳之头痛。发热脉沉。亦须用此。先救其里。然后解表。方为合辙。而少阴病昼日烦躁。用干姜附子汤。即四逆汤中除去甘草。专用二味以迅扫阴霾。与白通立法无异。以意逆之。四逆一方。太阳尚所攸赖。白通二例。与厥阴独无干预耶。虽厥阴经中。但有通脉。而无白通。详二方止互更一味。通脉有甘草而无葱白。白通有葱白而无甘草。一取甘缓以徐复欲绝之脉。一去甘草以急追将脱之阳。皆用猪胆以除假热。白通专用葱白以通真阳。又恐葱白性升引领姜、附上僭。故以人尿折而下之。其通脉本方。虽无葱白。方后便有面赤加葱之例。葱白既可加用。人尿独不可加用乎。况厥阴五内风木。得无面赤戴阳。可用葱白之治乎。上法皆末流之挽。无问直中沉寒。传经坏病。病气至此转逆。元气至此殆尽。非始病便见脉沉发热之比。纵两感势剧。尚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尽力可救。与前太阳例中先后救里解表之法。互相挥发。辨治之微。惟在头之痛与不痛为确据也。精义至此。尽情剖露。后世略不加察。妄立两感之方。总未达长沙万一耳。回阳返木汤治阳虚躁渴。面赤戴阳。欲坐卧泥水中。脉来无力欲绝者。四逆汤加人参、麦门冬、五味子、腊茶、陈皮。面赤者。下虚也。加葱七茎。黄连少许。用泥浆水澄清煎服。入白蜜五匙。冷服取汗。此以白通合生脉。治阴极似阳。最为神妙。加用腊茶、浆水等味当矣。但陈皮一味。似属不必。当知人参既合姜、附。其势张。奚藉陈皮发扬之力哉。
  羌活附子散治胃冷呃逆。
  四逆汤去甘草。本方用附子半两。干姜二钱。加羌活、茴香各半两。木香一钱。为散。每服二钱。入盐一字。水煎微温服。
  木香散治虚寒滑泄不止。
  四逆汤本方用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两。加丁香、木香、肉豆蔻、广藿香、诃子肉、赤石脂各一两。为散。每服三钱。陈米汤上。(世本。无炮姜。多当归。)
  冷香饮子治中暑内挟生冷冻饮料食。腹痛泻利。
  四逆汤去干姜。本方甘草、附子各一钱。加草果仁、橘红各一钱。生姜五片。浸冷服之。
  浆水散治中暑泄泻。多汗脉弱。
  四逆汤本方三味各用五钱。加肉桂五钱。良姜、半夏各二钱五分。(二味俱醋炒)浆水煎。去滓冷服。按浆水乃秫米和曲酿成。如醋而淡。今人点牛乳作饼用之。或用真粉作。纳绿豆者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