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氏(良)药性对答〕未见
益都县志曰。翟良字玉华。弱冠聪悟有思理。从父宦游武昌。婴弱疾剧甚。会遇明医。数月得瘥。从此刻意
方书。穷治冥逊。如是七年。转得统绪。既尽发古人之奥府。又能以
意参互用之。及归为诸生。其好方书。日益甚。凡有病者。一投药饵。小试小效。大试大效。轮蹄童叟。日集门
庭。所活不可量数。声飞海岱间。自抚军下。罔不钦奉。名日益彰,遂数被召。年八十四岁。着书数编。曰脉诀
汇编。经络汇编。药性对答。本草古方讲意。痘科类编。刊行于世。
〔陈氏(元功)本草纂要〕一卷存
王心一序曰。吾吴陈晏如先生世将也。而习儒。于古今之书。无所不窥。更精心轩岐之理。诸凡孙子兵书。
太公阴符诸篇。特其胸中武库之一也。庙间海内治安。烽烟息警。无所用武。晏如盖折节为医。因病处方。施罔
不效。说者疑为长桑君别有秘授。晏如曰。我非有异人药也。亦以用药者有微异耳。夫古之圣人。尝百草以辨五
味。分阴阳以治五脏,一似未有难经。先有本草。升降浓薄。温寒燥润。药性之异。介在毫厘。故同一药。而宜
君宜臣。宜佐宜使。根枝已辨浮沉多寡。即分生死。嗟乎。学医而不读本草。犹之为将而不晓用兵。皆以人之性
命戏者也。第今本草具在。有图经。有证类。有纲目等刻。名目太繁。几至一千八百余种。使人不胜读。读亦不
胜记。于是乎本草始贵有纂。然或纂而失要。或要而不详。亦何取焉。乃纂而皆药囊中之所必需。且有一药。必
备言其性之所以可独用可兼用。与所以不可用。使读者君臣佐使。了然于心手之间。虽庸医知之。皆可以活人。
虽初学得之。不迷于下手。则惟晏如之纂要乎。晏如纂要。仅得一百八十余种。已删去十之九。余闻汉初所存。
亦止三百六十种。而今又几减其半。说者得毋犹存乎见少。而不知用药者。如是足也。晏如为将。尝以杀卫生。
今则以此回生起死。而又欲付诸剞劂。以公海内。盖仁人之心远矣哉。至
于察脉知微。妙同见垣。则信乎长桑君有秘授哉。亦惟晏如自知之。而余又何足以知之。吴郡友人王心一题。
〔刘氏(若金)本草逑〕三十二卷存
高佑记序略曰。大司寇潜江刘云密先生在先朝。举天启乙丑进士。起家县令。历监司。忤时拂衣。以正气名
闻天下。崇祯末。一再膺荐。后驰驱闽海间。见政柄下移。知事不可为。即于学易之年。坚乞骸骨归。自号蠡园
逸叟。隐居着书三十载。而于是编。尤加意焉。盖其存心济物。不获见诸行事。而寓意于此也。其学博。其识精。
故能辨别本草禀受之性。以窥阴阳之奥。而得其协议而化之原。乃编采诸家方论。权衡而上下之。即世所奉为金
科玉律。如李东璧氏本草纲目。亦时有去取焉。观止矣。蔑以加矣。
吴骥序略曰。故司寇潜江云密刘公道德洽闻。以刚肠直节。名于海内。年登八十。称造遗之老。生平于
书无所不读。而尤笃好轩岐之学。探赜反约。竭三十年之力。而本草述成。其曰述者。本经合论。曲鬯旁通。以
明夫不居作者。骥夙获撰杖。辱公呼为小友。甲辰阳月。访公于家。公神明不衰。剧谈弥夕。酒阑烛HT。自云。
不佞壮而多病。以医药自辅。看题处方。良用娱慰。虽古人之好好屐。诚弗若也。笔其所见。幸底于成。子其
为我序之。诿郑重而别。逾年乙巳。公正星辰之位。又逾年。乃克为序。
〔陆氏(圻)本草丹台录〕海宁续目二卷未见
朱彝尊零丁为陆进士寅作序曰。钱唐陆先生圻字丽京。一字景宣。高尚之士也。甲申后。卖药海宁之长安市。
会湖州有私撰明书者。为人告讦。辞连先生。既而论释。游岭南。时前进士知临清州事□□□遁迹浮屠。南雄陆
大守世楷
为辟丹崖精舍。铁锁以上。先生根据焉。一夕梦至琳官。丹梯碧瓦中。有神建龟蛇之。寤对寺僧言状。僧楚人。
谓曰。此大和山也。先生乃易道士衣往访。竟不知所终。
〔王氏()握灵本草〕二十卷存
自序略曰。夫士不通六艺之书。其临政制治。殃民必多。医不知本草之经。其临病制方。伤生必甚。尝见市
药之人。昧于药之方土节候。惟听之采药之家。求药之人。昧于药之根茎花实。惟听之市药之家。其用之也。是
名是而实乖。或质同而效异。此之不知药。医之得过也犹浅。若乃真赝既分。良毒已辨。而暗于阴阳。迷于升降。
其用之也。或应阴而用阳。成宜升而反降。此之不知药。医又安所逃其罪哉。孔志约撰本草序。有曰名实既爽。
寒温多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斯言良足畏已。窃考近世本草。惟宋证类一书。最称明
备。明李东璧为之增品益方。资以百家考辨。撰为纲目若干卷。嗜奇之家。无不什袭珍之。而俗医习守蒙筌摘要
之旧。既苦其不能读。又苦其不易购。将使作者之心。空怀利济。终古可慨也。夫方药所以疗疾。非以炫
博。当未经考辨之先。即绘图山海。未足供其睹记。及考辨既定。则经略之阴阳。性用之宜忌。与制剂之大小奇
偶。无不亟待讲求。而方土形性。又其次矣。故考信一则众说可芟。精义存则繁言可节。方则务取合理。苟涉迂
诞。概置弗录。昔杨医博去有名未用之药。而有删繁一书。日华子详华实性味。而作诸家本草。又若珍珠囊之成
于洁古。用药法象之撰自东垣。数子者。并以巨眼卓识。精别弃取。虽不敏。窃效斯旨。是编也。始于丙申。
迄于壬戌。凡四易稿而成。法尚精严。文仍璀璨。视海虞华亭牵合附
会以疏经。栝芜陋以为汇者。则无间矣。学人尊之为本经。勿卑之为方技。是则余删述之微意也。是编初成。
西昌嘉言喻先生适馆余舍。曾出以示先生。先生喟然曰。雷桐不作。斯道晦塞久矣。君其手提灵珠。以烛照千古
乎。握灵本草者。喻先生之言也。康熙二十二年。岁在昭阳上章大渊献月临则且中浣谷且嘉王撰。
〔陈氏(士铎)本草新编〕五卷存
金以谋序略曰。陈子远公所着石室秘。皆传自异人。而于青囊肘后。阐发尤多。故拨肓起疲。捷如附应。
余既序之。梓以行世矣。无何,复邮本草新编。余读竟。而益叹其术之奇也。服其心之仁也。粤稽烈山氏躬尝百
草。教后世以医。轩辕岐伯相与论性命之学。即今金匮灵枢素问难经。一以天地阴阳。四时寒燠。五行屈伸。悔
吝之道。通于人身之风寒暑热。五脏六腑。相生互伐。强弱通塞之机,盖古先哲之明乎天人合一之理。而后颐指
意会。将使天下之人之病。无有不治。且并其病也而无之。而后快焉。是道也。犹之政也。先王固以不忍人之心
行之矣。后世若淳于意华元化孙思邈许胤宗庞安时诸公。咸以医鸣。而长沙张公能集大成者。得是道也。得是心
也。其间继起立论著方。或多偏畸。犹滋訾议。而况其凡乎。自挽近以来。家执一言。人持一见。纷然杂然。□
□行天人同一之旨晦。由是习焉。莫测其端。狃□□家其变。而冀得心应手也。必无几矣。陈子乃慨然以著作自
任。上探羲皇。旁证仙真。寤寐通之,着书累千万言。而本草一编。略人所详。详人所略。考纲目辨疑诸善本。
惟□注方与真赝。与甘温凉热。治病制而已。兹则一药必悉其功用。权其损益。入某经,通某脏。人能言之。
入某经而治阴
之阳。阳中之阴。通某脏而补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人不能言也,至或问辨疑。蕉抽茧剥。愈入愈细。举灵枢以
上诸书。后世有误解误用者。必引经据史。以辨明之。使人不堕云雾中间乎。陈子术之奇也。且其论滋补。则往
复流连。论消散则殷勤告诫。而于寒凉之味。则尤其难其慎。不翅涕泣而道之。固唯恐轻投于一二人。贻害者众。
错置于一二时。流毒者远也。斯其心可不谓仁矣乎。今医统久替。似续殊难其人。若陈子所云岐伯雷公仲景纯阳
诸先哲。或显形而告语。或凭乩而问答。殆亦悯医理之不明。欲以斯道属斯人也。陈子何多让焉。谋也三载薪劳。
一官丛脞。不能仰副圣主如天之仁。以广仁政。而独于民人死生之际。三致意焉。故得是书。而乐为之序。
〔程氏(履新)山居本草〕未见
(按上见于易简方论凡例。)
〔汪氏(昂)本草备要〕四卷存
自序曰。医学之要。莫先于切脉。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寿命者。其次则当明药性。
如病在某经。当用某药。或有因此经。而旁达他经者。是以补母泻子。扶弱抑强。义有多端。指不一定。自非兼
贯博通。析微洞奥,不但呼应不灵。或反致邪失正。先正云。用药如用兵。诚不可以不慎也。古今着本草者。无
虑数百家。其中精且详者。莫如李氏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所以嘉惠斯人之心。良云切至。第卷帙浩繁。
卒难究殚。舟车之上。携取为艰。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如主治指掌。药性歌赋。聊以便初学之诵习。要则要
矣。而未能备也。近如蒙筌经疏。世称善本。蒙筌附类。颇着精义。然文拘对偶。辞太繁
缛。而阙略尚多。经疏发明主治之理。制方参互之义。又着简误。以究其失。可谓尽善。然未暇详地道。明制治。
辨真赝。解处偶有傅会。常品特多芟黜。均为千虑之一失。余非岐黄家。而喜读其书。三余之暇。特裒诸家本草。
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为小帙。某药入某经治某病。必为明其气味形色。所以主治之由。间附古人最
恶兼施。制防互济。用药深远之意。而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前。既着其功。亦明其过。
使人开卷了然,庶几用之不致舛误。以云备则已备矣。以云要则又要矣。通敏之士。由此而究图焉。医学之精微。
可以思过半矣。题曰本草备要。用以就正于宗工焉。休阳庵汪昂题于延禧堂。
〔增订本草备要〕四卷存
自序略曰。医学与堪舆不同。堪舆当有秘奥。天机不欲轻泄。若医集。所以济生救疾。自应无微不阐。无
隐不彰。恣意极言。不遗余蕴。及泛览诸书。惟灵素难经仲景叔和。奥衍弘深。不易究殚。自唐宋而下。名家百
氏方书。非不灿陈。而义蕴殊少诠释。如本草。第言治某病某病。而不明所以主治之由。医方第云用某药某药。
而不明所以当用之理。千书一律。开卷茫如。即间有辨析病源。训解药性者。率说焉而不详。语焉而不畅。医理
虽云深造。文本多欠通明,难以豁观者之心目。良用怃然。不揣固陋。爰采诸家之长。辑为本草备要。医方集解
二编。理法全宗古人。体裁更为创制。本草则字浅句释。仿传注之详明。医疗则诠症释方。兼百家之论辨。书分
两帙。用实相资。要令不知医之人。读之了然。庶裨实用。两书甫出。幸海内名贤。颇垂鉴许。今本草原刻。字
已漫灭。特再加厘订。用酬世好。抑世尚有议余
药味之简者。余惟歌赋汤液。药仅二百四十种。拙集广至四百种。不为少矣。如食物仅可充口腹。僻药非治所常
需者。安能尽录。盖既取其备。又欲其要。应如是止也。兹因重梓。更增备而可用者。约六十品,聊以厌言者之
口。仍不碍携者之艰。苟小道之可观。倘不至致远之恐泥也乎。康熙甲戌岁阳月。休宁八十老人庵汪昂书于延
禧堂。
〔王氏(逊)药性纂要〕四卷存
凡例曰。明万历间。蕲州李时珍东璧者。汇纂诸书。名为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今逊
于纲目中。选切要者五百九十七种。增金部神水、水中金。谷部人皇豆、朱米。草部烟草。鳞部海参。兽部狮子
油、猴结。人部马子碱。共六百六种。名为药性纂要。以药备用五行。品类百千。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皆供治
疗。未可专以群卉该之也。故药则录其功用。书则纂其要言。庶使览者不惮烦。而易记也。
〔顾氏(元交)本草汇笺〕十卷存
〔张氏(璐)本经逢原〕四卷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本经逢原四卷。国朝张璐撰。其书以神农本经为主。而加以发明。兼及诸家治法。部
分次第。悉根据李氏本草纲目。而疏通大义。较为明显。自序云。濒湖博洽今古。尚尔。舍本逐末。仅以本经主治。
冠列于首。以为存羊之意。缪氏仲淳开凿经义。迥出诸家之上。而于委曲难明之处。则旁引别录等说。疏作经言。
未免朱紫之混。盖时珍书多主考订。希雍书颇喜博辨。璐书则惟取发明性味。辨别功过。使制方者易明云。”
吴县志曰。张璐字路玉。吴之明医也。能审虚实决死
生。又所着伤寒大成。诊宗三昧。医通。衍义诸书。梓行于世。
〔陈氏(治)药理近编〕一卷存
〔王氏(子接)绛雪园得宜本草〕一卷存
〔黄氏(元御)长沙药解〕四卷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长沙药解四卷。国朝黄元御撰。张机伤寒论。共一百十三方。金匮玉函经。共一百七十五
方。合二书所用之药。共一百六十种。元御各为分析排纂。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某方用此药为目。各推其因证
主疗之意。颇为详悉。然药有药之性味。此不易者也。用药有用药之经纬。此无定者也。故有以相辅而用者。有
以相制而用者。并有以相反相激而用者。此当论方。不当论药。但云某方有此药。为某证而用。某方有此药。又
为某证而用。是犹求之于筌蹄也。
〔玉楸药解〕四卷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玉楸药解四卷。国朝黄元御撰。玉楸者。元御别号也。是书谓诸家本草。其议论有可用者。
有不可用者。乃别择而为此书。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同。以矜独解。
〔吴氏(仪洛)本草从新〕六卷存
自序曰。余先世藏书最伙。凡有益于民用者。购之尤亟。以故岐黄家言。亦多海内希见之本。余自髫年。
习制举业。时即旁览及焉。遇有会意。辄觉神情开涤。于是尽发所藏。而精绎之。迄今四十年矣。夫医学之要。
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故拙着医学十种。其一曰
一源必彻。其二曰
四诊须详。于经义病情。必斟酌群言。而期于至当也。而又念天之生药。凡所以济斯人之疾苦者也。有一病必有
一药。病千变药亦千变。能精悉其气味。则于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然则歧多而用眩。凡药皆可
伤人。况于性最偏驳者乎。自来注本草者。古经以下。代有增订。而李氏纲目。为集大成。其征据该洽。良足补
尔雅诗疏之缺。而备医学之用。则病其稍繁。踵之有缪氏之经疏。不特着药性之功能。且兼言其过劣。其中多所
发明。而西昌喻嘉言颇有异议。最后新安汪氏祖述二书。着备要一编。卷帙不繁。而采辑甚广。宜其为近今脍炙
之书也。独惜其本非岐黄家不临证。而专信前人。杂揉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余不揣固陋。取其书
重订之。因仍者半。增改者半。旁掇旧文。参以涉历。以扩未尽之旨。书成。名曰本草从新。付之剞劂。庶几切
于时用,而堪羽翼古人矣乎。其余数种。将次第刊布。与有识者商之。乾隆丁丑岁三月上巳日。澉水吴仪洛遵程
书于硖川之利济堂。
〔沈氏(金鳌)要药分剂〕十卷存
自序曰。按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是药之大经。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
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诚哉是言也。内经发挥宣通等义亦甚详。而十剂之说。诚足尽药之用。以为根据矣。隐
居陶氏续入寒热二条。仲淳缪氏以寒有时不可治热。热有时不可治寒。訾为背谬。因去寒热。而增升降二剂。夫
缪之訾陶。其说良是。但即升降二义绎之。十剂中。如宣轻则兼有升义。泻滑则兼有降义。且诸药性。非升即降。
或可升可降。或升多降少,或升少降多。别无不升不降。专为宣通等性者。则
升降二字。可以概群药。不得别立二门。次于十剂后。宜之才以十剂为药之大体。靡所遗失也。自神农着本经。
历代药性书。悉以草木金石等。根据类相次。读者几忘十字之义。并忘药有此十种之性。宜其制方用药。相反相戾。
错杂以出之也。余辑是书。爰据十剂。以分门类。非敢好异。欲阅者晓然于药之各有其性。因各有其用。庶临症
时可无背云尔。沈金鳌自书。
〔赵氏(学敏)本草话〕二十二卷未见
〔奇药备考〕六卷未见
〔药性元解〕四卷未见
按上见于汇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