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二十九)
  属性:〔赵氏(大中)风科集验名方〕(旧阙撰人名氏。验字作论。今据读书敏求记补订。)国史经籍志二十八卷阙
  赵素序曰。夫方者。乃九州风物之宜。治病之方也。上古大圣人帝羲帝农帝轩。忧患后世生灵之疾苦。所以
  作也。曰方。曰法。曰术。乃雷公巫彭之所授也。上自周秦。下及唐宋。皆以风论为首。诸科为亚。其次方书。
  偏曲阔略。未可以为后世法则也。予云游三十载。仿佛半天下。历江湖。省蛮蜀之药。适幽云。晓羌戎之剂。齐
  楚不同。夏丽各异。居方隅未可言有所得也。谚云。不愿为相者。可以为医。非谙于病者。难以知药。噫。医非
  细事。可知五行万物之数之气之味之性用。方剂始可为据也。故将耳闻目见。得效作验者。书为十集。目之曰风
  科集验名方。实非利禄之学。以备国家无疆之地。资医药夭横之急尔。时岁在昭阳赤奋若。仲夏着雍敦祥朔旦。
  大元特赐虚白处士河中心庵赵素才卿敬题。
  大元诸路覆实官安庆光华序曰。予世居恒山。幼适欠州。太祖亲差驰。燕然覆天下材谷。每于致知格物。
  恨未究底蕴。奉遇吾师明阳先生朝经暮典。温故知新。乃至医卜道释。儒农工商。技艺罔不传习。目若权衡。手
  如刀尺。未有不知其要略者。岁庚子间。又会心庵。乃明阳嗣法之子。至
  丙午岁。蒙恩特赐皇极道院。赐号虚白处士。来镇阳也。予一日中酒风。吐血数碗。诸医不救。处士用一物解之。
  不三日保康。翌日亲谒。诘其所处之方。遂出示一书。题曰风科经验名方。通乎圣惠。乃北京太医赵大中奉敕编
  修。值金乱遁于吴山。有车怀赵子中。传习湮没其本。虚白处士涉于荆湖间。获元本失其序引。岁丙申挟策。归
  明大元。复居恒山。仕宦名家。凡有中风者。治之不逾月而痊愈。奚可数焉。予怜其编缉诸风未备者。补缀完美。
  不揆荒芜而序。其笔汗之劳。使疾人不置拐杖。而复登车上马。天下万世。有赖不为细事矣。
  左斗元序曰。先正有言。达则愿为良相。不达愿为良医。医固非良相比也。然任大责重。其有关于人之休戚
  则一也。医岂易书哉。医之良。非医之良也。方良也。元贞丙申夏。官医提举刘公君卿访予沙羡寓舍。出示虚白
  赵处士所着风科一编。曰。此济世奇书也。然传愈久。讹愈多。盖不特以一亥为三家而已。知君平日爱人以德。
  有志活人。敢以校雠为请。予不敏。载念自幼多疾。视人之疾。犹己之疾。今既不得如王陆宣公。达以行其志。
  独不能推二公当时辑秘要裒集验方之心。以淑诸人乎。遂不复辞让。乃研精披究。于是取素问。灵枢。难经。中
  藏巢源。千金。外台。圣惠。医说等书。及南北经验名方。并说文本书。逐一参订。讹者正之。脱者补之。复者
  削之。舛者窜之。略者增之。疑者缺之。又取经子史集。古今圣贤。名医治风药品。治理制度。动风食忌。列于
  前。庶成全书。门类七十有七。今增广一百六十有五道。计二百四十二类。元方六百三十二。今续添一千三百四
  十七道。计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为二十八卷。每
  类则取圣贤议论。病证源流。或脉法针法灸法备载篇首。使览者即了然于心目之间。其愿为良医者。皆有所根据。
  察脉以验病。遵方而用药。可以已疾。而免医误之诮。乃予之深愿。亦刘公相属之盛心。是书也。予朝斯夕斯。
  疲精竭神。阅历两期。始克就绪。不惟始终条理秩秩。较之元本。不为无补。昔吕文靖公集中书条例成。谓人曰。
  自予有此例。虽使一庸夫执之。亦可以为相。今风科既成。予亦曰。使常人得此。亦可作明医云。大德戊戌端阳
  日。后学庐陵左斗元辰叟自叙。
  元好问皇极道院铭序曰。虚白处士赵君已入全真。而能以服膺儒教为业、发源语孟。渐于伊芳洛之学。方且探
  三圣书。而问津焉。计其真积之力。虽占候医卜。精诣绝出。特征。曳裾王门。大蒙宠遇。三年以母老得请归。
  在镇阳行台。奉被恩旨。发泉公帑。筑馆迎祥观之故基。是为皇极道院。季月日实叙而铭之。处士名素。字才卿。
  河中人。虚白其赐号云
  钱曾曰。风科集验名方二十八卷。此书乃赵大中编辑。值金乱遁于吴山。覃怀赵子中传习之。虚白处士赵素
  才卿获原本于湖湘。订讹补缺。元方六百三十二。续添一千三百四十七。通计一千九百七十九方。厘为二十八卷。
  得成全书。才卿被召。赐还处于皇极道院。元遗山为之作铭。是书传极少。医家鲜有知虚白处士者。予故着其详
  于此。
  〔释氏(继洪)岭南卫生方〕医藏目录四卷存
  亡名氏序曰、尝读沈括良方序。谓治病有五难。辨疾难。治疾难。饮药难。处方难。别药难。而于治疾尤详。
  且谓古之治疾者。先知阴阳运历之变故。山林川泽之窍发。而又视
  其老少肥瘠。贵贱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顺其所宜。违其所不宜。其精过于承蜩。其察甚于刺棘。可谓至
  密矣。而恐非医之浅浅者所能与。比至岭南。见外方至者。病不虚日。虽居民亦鲜有不病者。因思岭以外号炎方。
  又濒海。气常燠而地多湿。与中州异。气燠故阳常泄。而患不降。地湿故阴常盛。而患不升。业医者。苟不察粤
  地山川窍发之异。有以夺阴阳运历之变。而徒治以中州常法。鲜有不失者。何也。夫以其常泄之阳而重汗。则元
  气不固。以其常盛之阴而轻利之。则其气愈陷。是医药之害。与山川之害。交为吾人病也。每思有以济之。而未
  得其术。一日获岭南卫生方读之。曰。此仁人之用心也。虽其处方投剂。在临证审的之。然其论瘴病始末。诚有
  以握其要领矣。因手校之若干。叶江施公图公诸人。乃遂慨然。相捧其梓。以广其传。复命娄医安道。附八论及
  药性于其后。八论者。虑人惑于病证之似也。使知有所辨药性者。虑僻壤之鲜医。或可困证考药。而增减之。使
  知有所据。亦昔人辨疾别药意也。读是编者。诚知岭外受病之由。与所以服药之宜。而又能参以老少肥瘠贵贱之
  别。及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之殊。庶几顺其宜。违其所不宜。握阴阳升降之机。而不敢为山川风气所侵。
  以各全其天年云。
  娄安道曰。按诸证皆有发热。不可悉归于瘴也。故敢搜辑八证。标其类之尤者。以便于分析。使可便召名医
  之专门者调治。况北人初至百粤。及于遐荒绝域之地,其业医者。既详且缪。一时未谙。概以瘴论。反归咎于是
  书也。倘留心于是。则或少逭横夭者之一二。求同志者以发扬云尔。并附东垣药性谱于后。以便处方观览。
  按是书原三卷。其第四卷。娄安道附录也。卷首载李待制KT疟论。故医藏目录。误为KT所着。
  〔澹寮集验秘方〕十五卷存
  自序略曰。早岁南游。辄刊瘴疟诸方于岭表。或谓可以济人缓急。兹复以生平所取杂方。编次门类。以鄙见
  质之同志。若瘳一切人疾苦。然后复俾一切人知病。是众生良药。皆犹药王上。而顿悟味因。余之愿得矣。至元
  癸未解制后五日。汝川释继洪书。
  〔许氏(国祯)御药院方〕十一卷存
  高鸣序曰。圣朝以三代相生养之道。域民于仁寿。唯血气之属。不能无病。又立医师。掌医之政令。如周制
  而加详焉。医之术固深。大概已效之方。为前人所宝藏者。尤为难得。太医提点荣禄许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药
  院壬寅所刊方书板。正其讹。补其缺。求其遗亡。而附益之。将宏肆流传。俾人人如在良医左右。余嘉其用心。
  从而叙述之。自仲景伤寒论。论证处方之后。后世以方为书者。无虑数百家。至御药院。号称大备。盖裒集诸家
  之善。而增损持择。虽汤液齐和。昭然无纤介畸件。殆与黄帝内外经。扁鹊八十一难相表里。其功用岂浅浅哉。
  云起太山。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格物君子。请以是观之。至元丁卯八月九日。翰林直学士河东高鸣
  序。
  元史曰。许国祯。曲沃人。博通经史。尤精医术。金末避兵嵩州永宁县。河南平。归寓太原。元世祖在潜
  邸。以医征至瀚海。留守。掌医药。庄太后有疾。国祯刻期而愈。世祖即位。授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院事。赐
  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迁礼部尚书。尝上疏。言节财
  赋。禁服色。明法律。严武备。设谏官。均卫兵。建学校。立朝仪。事多施行。凡所荐引。皆知名士。世祖嘉之。
  遂拜集贤大学士。高级光禄大夫。卒。年七十六。特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忠宪。后追封蓟国公。
  按先子曰。是书。旧逸撰人名氏。高鸣序云。太医提点荣禄许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药院壬寅所刊方书板。
  正其讹。补其缺云。元史许国祯传。世祖即位。授荣禄大夫。提点太医院事。考壬寅。元太宗十四年。乃宋淳
  三年也。据此。其书系于太宗朝所集。高序成于至元四年。距壬寅二十五年。许迁礼部尚书。在至元十三年。乃
  知所谓许公者。为国祯矣。又考证类本草。引御药院方十余道。今征是书。无一所见。宋志及晁陈二氏。俱不载
  其目。盖宋旧有御药院方矣。古今医统。载此书方药。而其采摭书目。则云宋太宗朝无名氏集。抑考核之不审也。
  佐伯毛利君(高标)所藏系朝鲜国活板。盖根据元本而配印者。宽政戊午冬。千贺芳久仿乾隆聚珍之式。刷印是书
  二百五十部。请先子跋之。庚申春。先子建言。以数部付崎阳镇台丰后守肥田□□。送清商沈敬瞻。尔来无消
  息。不知何故。
  〔医学源流〕未见
  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罗氏(天益)卫生宝鉴〕国史经籍志二十四卷存
  砚坚序曰。太医罗先生学于东垣李君。源流于易水张君。其道大行。耀夫二君之传。久而泯没也。集录铨次。
  而刻之梓者。非一编矣。暇日携成书四帙见示。而曰。且将板行。一序毋吝。翻而阅之曰。药误永鉴者。知前车
  之覆。恐后人蹈之也。曰名方类集者。古今之方。择之已精。详而录之。使后人有所据根据也。曰药类法象者。气
  味浓薄。各有所用。证治增损。欲后人信之也。曰医验纪述者。遇如是病。用如是药。获如是效。使后人悟之也。
  大抵皆仁者之用心。
  抑论之。天下之事。辨之不明。固有似是而非。利于此而害于彼者。况医之为道。阴阳虚实。千状万态。神圣工
  巧。存乎其人。合四者而一之。名曰卫生宝鉴。夫鉴之本明。其应物也。无心乎妍丑。而妍丑莫能掩。得是书者。
  诚能习而读之。玩而味之。了然于心而无疑。一旦临用。如鉴之虚明。物来而应。若妍若丑。无纤毫之差。其用
  岂不博哉。不然。未用时置之高阁。仓卒间但备检阅。殆有辨之不明。似是而非。其所失不啻霄壤,诗云。伐柯
  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殆非先生垂示后人之意也。至元辛巳冬至日。郧城砚坚题
  于卷首。
  王恽序曰。夫医与造化参。学之精者为难。至着书垂训。其后世必然之用者。为尤难。罗君谦甫。东垣先生
  之高弟。尝谓予言。初受简席下。东垣先生曰。汝将为二人之学欤。闻道之士乎。请曰。愚虽不敏。幸家君生与
  教理之深指。乃所愿也。故十数年间。虽祁寒盛暑。亲炙不少辍。真积力久。尽传其私淑不传之妙。大抵人之疾。
  不外夫阴阳变征。我能参两间会一身。推穷其所受根源。方为可尔。用是以所得日用之间。如敌在目中。然后审
  药为攻。未尝不如吾之所必取也。因集为一书。题曰卫生宝鉴。曰辨误者。证世之差谬。明其理之所自也。曰择
  方者。别夫药之精粗寒燠。以酌其疾证之宜否也。曰纪验者。述其己之拯疗。与被之深浅。见其功效之实也。仆
  平昔所得者如是。吾子其为我序之。余闻医之为学。古圣贤致知格物之一端也。轩岐以来。难素灵枢等书。累千
  万言。自非以医为任者。孰克而究之。若罗君者。可谓以医为任。而究其理之所自欤。昔王彦伯医声。既曰列三
  四灶。煮药于庭。老幼塞门来请。彦伯曰。热
  者饮此。寒者饮此。风者气者各饮此。初不计其酬谢。今罗君亦以道心济物。复能着书垂后。冀必然之用。其仁
  心普济。当以彦伯同流。其谁曰不然。故乐为题其端云。至元癸未清明日。中议大夫治书侍御史汲郡王恽叙。
  〔亡名氏卫生宝鉴补遗〕一卷存
  题词曰。罗谦甫先生卫生宝鉴一书。分门别类。纤悉具备。惟治伤寒之法。虽纪述一二。而不全录。盖以其
  一门理趣幽深。未易殚举。况其玄机妙旨。已备于仲景以下历代名医书中。先生之意。欲可医者。究心寻绎。庶
  得其奥。今犹恐遐方僻壤。临病仓卒。医者欲求全书检阅。岂可得乎。故粗述仲景诸公治内伤外感经验方。并中
  暑方。附刊卷末。名曰补遗。庶免卤莽灭裂之辈。妄投匕剂。误伤于人耳。若欲究其理致。则仲景治外感。三百
  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东垣治内伤。国中末三法。及历代名医方论。具有全书。诚能刻意推求。以施治疗。
  而全人生。亦仁者之用心也。兹不能尽述也。
  按补遗。不知出于何人。永乐十五年。太医院判韩公达跋曰。令医士钱垣。缮写罗氏卫生宝鉴二十四卷。并
  补遗一卷。计四百八十一板。共一十五万五千余字。募工刊完。据此。知其成乎元季人之手。
  〔罗氏(天益)经验方〕佚
  熊均曰。罗天益号谦甫先生。东垣弟子也。着卫生宝鉴。药象图。又有经验方。
  〔亡名氏经验秘方〕八卷存
  〔经验良方〕十五卷存
  按上二书。元人所着。辑在于医方类聚中。弟坚录出之。文渊阁书目。有经验良方云。一部四册阙。岂是书
  否。
  〔施圆端效方〕三卷存
  文渊阁书目曰。端效方。一部。一册阙。
  按是书。亦是医方类聚采辑本。弟坚缮录成编。
  〔王氏(好古)伊芳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澹生堂书目作医家大法)四卷(读书敏求记作一卷)存
  题辞曰。夫以医名世者。各人皆知之。惟伊芳尹汤液。人莫知之也。何哉。以其仲景命世之才。独能广而行之
  于当时。人惟知有仲景。而不知有伊芳尹也。然所广之书十卷。世又未闻。是以历年绵远。而此亦莫知之也。但见
  伤寒论。及本草所载杂见诸方。凡称仲景。皆是知仲景。而又能归其元书。尝言之者。启玄子文潞公许学士朱奉
  议。洁古老人东垣李明之先生十数人而已。或能知者。止能用药。而忘其言。不知者。不能用药。而无所言。则
  无怪其后世之不知也,由是寻方检论者多。而从源注本者少。予悯其如此。故纂此一书。先之以轩岐之七方十剂。
  次之以炎帝之四气七情。总之以仲景之经络标本。补之以和扁之虚实部分。悉归之大易生化之源。神则可以测天
  地之变化幽玄。微则可以求疾病未形之隐奥。因脉定证。因证制方。不必锱铢。或中大则。愿不快哉。其间图景
  显设。内外详备。明哲视之。洞晓玄机。不必重楼幽阙。明堂绛宫。九真列位。百神攸居而后己。仙家之道。必
  于是焉基之。嗟乎。游魂行尸。酒瓮饭囊。岂知乎此。甲午夏六月古赵王好古信之题。
  钱曾曰。伊芳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一卷。伊芳尹汤液。散见诸书。医家未睹其全。仲景独能广而行之。古赵王好
  古复纂成此书。又为仲景之功臣矣。
  〔医垒元戎〕国史经籍志十二卷存
  自序曰。革车千乘。带甲十万。筹策沉机。神鬼猜泣。奇正万全。历古如此。况良医之用药。独不若临阵之
  用兵乎。奈何世人以平昔卤奔之浮学。应仓卒无穷之疾变。其不眩骇颠仆者寡矣。况患固多藏于细微。而发于人
  之所忽。由轻蹈危。疗之求当。苟无妙算深谋成法以统之。则倒戈败绩之不暇。尚何胜之可图哉。则前日门类品
  目之定。尽计不及之也。予自河南。与诸友将弟兵。日从事于患难之场。而随病察脉。遂脉定方。开之劫之。薄
  之发之。以尽其宜。吐之补之。汗之下之。以挂其当。攻守不常。出没无定。大纲小纪。经纬悉陈。本数末度。
  条理具设。前乎此古人之所隐秘深藏。或不尽意者。不啻胸中自有十万精锐。如太阿之在匣中。其辉未尝耀于外。
  一旦撒而挥之。有以恐人之耳目。特八阵之奇锋。七擒之利刃。其敌可劫。其胜可决。而其安可图。如此而后已。
  故曰医垒元戎云。丁酉九月二十九日。赵州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王好古进之撰。跋曰。是书巳成于辛卯。至丁
  酉春。为人阴取之。元稿已绝。更无余本。予职州庠。杜门养拙。齑盐之暇。无所用心。想像始终。十得七八。
  试书首尾。仅得复完。犹遗一二。尚未之备。故今日得而今日录。明日得而明日书。待以岁月。久则方成。无欲
  速无忘心也。好古。
  四库全书提要曰。医垒元戎十二卷。元王好古撰。好古字进之。赵州人。官本州教授。据好古所作此事难知
  序。盖其学出于李杲。然此书海藏黄汤条下。称杲为东垣李明之先生。而易老大羌活汤条下。称先师洁古老人。
  则好古实受业张元素。殆如赵匡陆淳因受春秋于啖助。而淳又从匡讲问欤。自跋称是书已成于辛卯。(金哀宗正
  大八年)至丁酉春。(元灭金
  之第四年)为阴取之。元稿已绝。更无余本。予职州庠。杜门养拙。齑盐之暇。无可用心。想像始终。十得七八。
  试书首尾。仅得复完。前有自序。亦题丁酉岁。盖初成于金末。而重辑于元初也。其书以十二经为纲。皆首以伤
  寒。附以杂证。大旨祖长沙绪论。而参以东垣易水之法。亦颇采用和剂局方。与丹溪门径小异。然如半硫丸条下。
  注云。此丸古时用。今时气薄不用。则斟酌变通。亦未始不详且慎矣。其曰医垒元戎者。自序谓良医之用药。若
  临阵之用兵也。此本为嘉靖癸卯。辽东巡抚右都御史余姚顾遂所刻。万历癸巳两淮盐运使鄞县屠本又重刻之。
  体例颇为参差。盖书帕之本。往往移易其旧式。今无原本可校。亦姑仍屠本录之焉。
  〔此事难知〕医藏目录二卷存
  自序曰。予读医书几十载矣。所仰慕者。仲景一书为尤焉。然读之未易洞达其趣。欲得一师指之。遍国中无
  有能知者。寤而思。寐而思。天其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予。及所传之妙。旬储月积。浸就编帙。一语一言。美
  无可状。始而终之。终而始之。即无端之圜璧也。或有人焉。厌闻而恶见者。岂公徒使然之哉。彼未尝闻未尝见。
  耻夫后于人之过也。因目之曰此事难知。以其不因师指也。人徒见是书。为伤寒之法。而不知上合轩岐之经。中
  契越人之典。下符叔和之文。兹又言外不传之秘。具载斯文矣。时至大改元。秋七月二十有一日。古赵王好古识。
  四库全书提要曰。此事难知二卷。元王好古撰。是编专述李杲之绪论。于伤寒证治尤详。其问三焦有几。分
  别手足。明孙一圭极称其功。惟谓命门包络。与右尺同论。又谓包络亦有三焦之称。未免误会经旨耳。史称杲长
  于伤寒。而会要
  一书。元好问实序之。今其书已失传。则杲之议论。犹赖此以存其一二。前有至大元年自序。称得师不传之秘。
  旬储月积。浸就篇帙。盖好古自为裒辑。今本东垣十书。竟属之杲。殆为谬误。考明李濂医史。亦以是书为杲作。
  则移甲为乙。已非一日矣。
  〔葛氏(彦和)医学会同〕二十卷佚
  李濂葛应雷补传曰。葛应雷。字震父。姑苏人也。考于医。尝着医学会同二十卷。推五运六气之标本。察阴
  阳升降之左右。以定五脏六腑之虚实。合经络气血之流注。而知疾病之候。死生之期。处方制剂、砭率与它医
  异。时按察判官李某。中州名医也。因诊父病。复咨于应雷。闻其答论。父子相顾骇愕曰。南方亦有此人耶。乃
  尽出所藏刘守真张洁古书。与之讨论。无不吻合。而刘张之学。行于江南。实自是始。应雷由平江医学教授。擢
  江浙医学提举。
  陈继葛彦和墓志略曰。吴中以儒为医。而德被人者。世称葛氏。宣义即思恭。以医显宋季。生进义校尉从豫。
  博极群书。尤邃医家言。其生官医提领应泽应雷兄弟。皆伟秀读书。皆精义理。言行皆卓卓。志所存者。皆慕古
  人。业医皆出群辈。应泽为诗文十二卷。绣版以传。应雷病世之言医者。执方拘论。莫究原委。宣泄补益。守护
  攻伐之法。不识时用。乃着医家会同二十卷。以畅其道。江南言刘张法者。自应雷始。(文集)
  苏州府志曰。葛应雷扁其斋曰恒。谓医不可无恒也。
  〔王氏(幼孙)简便方〕一卷佚
  程文海自观先生王君墓碣曰。唐之季。太原王该奉母黄。避地江南。至卢陵家焉。好善急义。世称长者。王
  家宋
  绍兴中。有庐溪先生庭。与胡忠简公铨友。皆以刚直名。王益显。由该十五世。至迪功即次鱼。次鱼生卿贡进
  士畿。畿生如篪。如篪生宜孙仍孙幼孙。宜孙善为文好奇古。幼孙字季稚。是为自观先生。性笃孝。母刘疾苦痰。
  医莫之治。一日梦读南阳活人书。或指甘桔汤。良觉如梦立愈。宝丙辰。赴阙上书。言国事万余言。不报。归
  教授于乡。宋之亡。其友文丞相兵败执以归。过庐陵。谒于驿舍。为文祭之。期以必死。辞气慷慨。左右呜咽。
  莫能仰视。自是日与宾客过从。守经执礼。浩然以终也。数诣府陈救荒弭盗之术。民赖焉。有妖僧惑众自利。日
  就祷以千数。白于邑屏之。其与乡人处。谆谆然。且教且谏。有斗者。辄自解曰。独不愧王先生乎。尝宿友人胡
  斗南菜羹亭。食有羹。曰古人食必祭。即唱四句曰。惟神生也。何神逝也。何处飘然乘。风尚或余愿。食已危坐。
  至旦曰。予逝矣。予逝矣。未几卒于家。年七十六。娶刘氏。勤俭孝慈。先三年卒。子男福德吉长观真东德。长
  早世。女适彭嘉龙。孙男二。留禄。卒。以大德二年正月十有一日。葬以二月三日。墓在邑之里田大山之原。有
  中庸大学章句二卷。太极图说。拟答朱陆辨。深衣图辨。经籍论。易通贯三为一图。家传谱系。简便经验二方。
  各一卷。杂着若干卷。欧阳先生守道谓其学从陆氏。文自苏氏云。乌乎。亦尚德博雅君子哉。延改元闰三月。
  其子真以状来京师。乞铭。真又贤。宜铭。铭曰。死可生。生可亡。孝且忠。穷何伤。螺之山。下有江。江洋洋。
  王氏昌。(文集)
  〔经验方〕一卷佚
  〔元氏(好问)集验方〕佚
  自序曰。予家旧所藏名医书。往往出于先世手泽。丧乱以来。宝借固护。与身存亡。故卷帙独存。壬寅冬。
  闲居州里。因录手所亲验者。为一编。目之曰集验方。付抟拊辈使传之。且告之曰。吾元氏由靖康迄今。父祖昆
  弟。仕宦南北者。又且百年。官无一麾之寄。而室乏百金之业。其所得者。此数十方而已。可不贵哉。十二月吉
  日。书于读书山之东龛。
  〔周氏(候)卫生方〕佚
  元好问序曰。定襄周候梦卿。弱冠从其兄户籍。判官器之。作举子。遭罹兵乱。投迹戎行。屡以战多。取千
  户封。佩金符。然其举子习气故在也。中年以来。颇以医药卜筮为事。孤虚壬遁风角鸟占。俱号精备。军旅间病
  患仓猝。为之投剂。救疗既广。遂为专门之业。以夏课缀茸之勤。而移之芝术桂之下。好事者有秘方。可责目
  前之效者。必来告之。岁月既久。浸成卷帙。凡若干卷。若干首。以周氏卫生方目之。予以世契之故。得传录焉。
  窃谓医药大事也。古人以为药犹兵。然兵杀人之器。善用之者。能以杀人者生人。不善用之。则反以生人者杀人。
  世之君子。留意于性命之学人。良有旨哉。予于周候不独美其已试之功。与兼爱之心。又以见其角逐风尘之际。
  虽有独挥千军之勇。果非乐于战斗。以人命为轻者。故为道所以然者。冠诸篇。遗山元某引。(文集)
  〔王氏(东野)集验方〕五卷存
  吴澄送王东野序曰。吉永新王氏世执医伎。而东野始以发身。提领官医。自州而路。比至京师。因贵近上其
  名。遂得给事圣宫。膺宠锡。徽政院。请立广惠局。以济民病。实自东野倡其议。被恩命。受同提举官。又升
  提举官。一时
  荣遇。有如此者。其后局废。东野不复仕。年六十三。将其帑归故乡。予观耆进之人。舍旧者必图新。出此者必
  入彼。有所未餍。则顾而之它。奔走伺候。无休息时。钻刺亏缝。营求百端。以侥幸于万一。孰肯轻去名利都府。
  而退就田里也哉。今东野未至耋老。而知止足之分。返回复路。以修其初服。脱然无所系恋。超超然有高尚肥遁
  之风。其贤于人远矣,东野所受赐不赀。悉以买田。赡其乡之医学。家藏集验方。锓木以传。夫财者人之所秘。
  而不私诸己。其用心之广为何如。儒流或未之能。而医流能之。予所以再三嘉叹。而于其归也。书以为赠。(文
  集)
  程文海永新州医学祭田记曰。国家仁民爱物。无所不用其极。天下郡县。建医学置官吏。与儒学等。医有功
  于民甚大。诚有国者所宜先。昔人方之相业。可见已。大德初。王东野为吉安路永新州官医提领。七年迁本路副
  提领。至大四年。赴调京师。改临江。未行。徽政院使罗司徒荐其名。兴圣宫。命为太医。岁年之间。三锡楮币。
  凡七千五百缗。皇庆二年夏。又命乘传还江南。迎妻子。初为永新。时手建庙学。岁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有事
  于三皇。唯取给医家。至是尽以所受上赐。买田五十亩入学。奉春秋之祀。还朝谒。余记东野永新人也。大父文
  信。父庆隆。皆有善行。其祖母又贤。日夜课东野。学不懈。而东野长好仓公之术。遂称良医。又被宠用。凡所
  锡。不以仁妻子。不以事缁黄。买田。乡校以蠲诛求。可谓不负矣。嗟夫。永新之学人。既无公上供给之
  劳。又当国家崇重之日。益励所学。以扩其仁民爱物之心。此则东野之志。而国家之望也。凡吏于兹学人。其
  亦勉之哉。延改元二月朔记。(文集)
  按是书收辑在于朝鲜国医方类聚中。弟坚录出。以还原目。
  〔杜氏(思敬)济生拔萃〕医藏目录十九卷存
  自序曰。医之为业。切于用世。而学士大夫。目为工技。贱不之省。业其家者。又或不能至到。苟焉以自肥。
  此医道之晦而不弘也。若乃发于论注。开惠后学。则安得不资于前人也。素问述针刺。仲景始方论。今诸家所集
  浩繁。就能遍览枚试。而果适用者。固在乎明者之择焉也。昔尝闻许文正公语及近代医术。谓洁古之书。医中之
  王道。服膺斯言。未暇寻绎。洁古者。张元素也。洁古。其号也。云岐子壁。其子也。东垣李杲明之。海藏王好
  古进之。宗其道者也。罗天益谦夫。绍述其术者也。皆有害行于世。往年致政中书。家居泌上。因取而读之。大
  抵其言理胜。不尚幸功。圆融变化。不滞一隅。开阖抑扬。所趣中会其要。以扶护元气为主。谓类王道。良有以
  也。于是择其尤切用者。节而录之。门分类析。有论有方。详不至冗。简不至略。仍首针法。以放古制。并及余
  人之不戾而同者。以示取舍之公。为五帙。帙具各书。总名之曰济生拔萃。盖不敢徇人言。妄以诸家为非。尤
  不敢执己见。谩以此书为是。自度行年八十有一。目力心思。不逮前日。从事简要。庶于己便。复思刻板广传。
  喜与群人同兹开惠。虽然。医不专于药。而舍药无以全医。药不必于方。而舍方无以为药。若夫学究天人。洞
  识物理。意之所会。治法以之者。将不屑于此。是书也。虽于大方之家。无所发挥。苟同余之志者。亦未必无所
  补也。延二年十月初吉。宝善老人铜杜思敬序。
  〔殷氏(简)简验方〕补元志卷阙未见
  〔吴氏(以宁)去病简要〕补元志二十七卷未见
  〔余氏(幼白)苍生司命〕佚
  歙县志曰。余士冕。字子敬。父幼白精岐黄理。辑有苍生司命。冕尤能世其家学。沉立起。试多奇中。补
  订前书未备者。曰诸证析疑。子之俊医验。一如其父。
  〔余氏(士冕)诸证析疑〕佚
  〔潘氏(涛)医学绳墨〕佚
  江西通志曰。潘涛。上高人。累世以业医名。至涛益显。全活者甚众。尝着医学绳墨一书。其目有十。一切
  脉。二问证。三断病名。四辨逆顺。五明标本。六立治。七审轻重。八处方。九用药。十调理。行于世。
  〔亡名氏烟霞圣效方〕未见
  〔澹轩方〕未见
  〔医林方〕未见
  按上三书。医方类聚各证门所援。味其方论。似成于元人。仍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