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盜篇
湯成烈
夫天下之流而為盜者。莫不有故。得其故。可撫而用也。不得其故。雖勦之不能盡也。此盜滅。彼盜生矣。凡人有血氣心知之性。則有耳目手足之用。材力具焉。志氣出焉。其碌碌庸瑣者。雖富貴不足與有為。貧賤適足以自困。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世。沒沒與草木同腐焉耳。何足道也。苟其生質瑰異。材力絕倫。志氣豪橫。殊於凡人。蓋未有不思自奮於功名者。乃為功令所格。擯棄在下。徘徊顧慮。欲進無由。此其人豈能坐治家人生產。受里胥之呵叱。耐官長之敲扑乎。傺無聊。壯心難死。譬猶伏櫪之馬。引領向風而長嘶。未嘗不欲絕塵而馳橫逸千里者也。一旦憤激。謝知交。橫刀長揖。跨馬出門。聊取快意。遑恤其他。不馳驟於長林豐草閒。必騁逐於狂風怒濤之際矣。此固豪傑之末路。而良非本懷也。其才豈不可見用於當世而建非常之功哉。使有羊杜之將。李郭之帥。折節下士。虛己求賢。未有不聞之而生慕者矣。若招致幕下。而刮目待之。推心任之。蒙國士之知。被章服之榮。未有不願為致死者矣。至於衣食口體之奉。
父母妻子之樂。生民之大欲也。衣食足而禮義生。凍餒迫而廉恥喪。廉恥喪則無所不為。雖士大夫有所不免焉。況細民乎。今或水旱頻仍。田野荒廢。荒政無周官之逮。流民無鄭俠之圖。上以催科為考成。下以撫字為迂緩。驅溝中之殘瘠。肆法外之誅求。於是老羸溝壑。妻子離散。死亡在室。追呼在戶。去之四方。莫可控訴。始或三五。繼且百千。求飢寒之暫免。遂偷活於草間。此又有迫而驅之者。蓋亦中澤之哀鴻。鋌險之走鹿也。有為之首者。則聚而附之矣。使承寬大之詔。招徠而安集之。願從軍者收為卒伍。不願者放歸田里。編入屯練。復其常業。既有尺籍之可稽。復有生理之可藉。已降者必無復叛之慮。未降者亦可以漸招致。而不降者蓋亦鮮矣。如尚有負固不服。是其罪大惡極。法所必誅。而黨與既散。勢孤力蹙。勦捕無難。此將弁之任也。然而今之將弁。不特不能禦夷。并不足以捕盜。非能養盜以自重也。度己之技能。營之器械。未必勝盜。故常懷懼心。則不敢與盜敵。常與盜相避。何能收勦捕之效哉。使嚴法以繩之。避盜與失律之罪等。則將弁畏怯之可誅戮其身。必將練其技能。精其器械。遇盜必死中求生。有進無退。而勦盜之功庶可立矣。宋高宗有云。行賞當先自下。行罰當先自上。則今軍政行法。當自鎮協始。
劇孟論
周悅讓
史記之傳游俠也。深以俠客之義為不可少。又詳著朱家劇孟郭解之所以為人者。而以為可資緩急。夫子長豈徒為中材而涉末世之流者生其慨乎。昔周官以六行教民。而任與居一焉。而太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其八曰友以任得民。則俠客之義。自成周盛時而已然矣。特其時匡撢有人。諫救有司。民生其閒。固無難白而無所赴愬之隱。所謂任者。不過里巷閒黽勉匍匐為事。故不以俠稱耳。降及春秋之世。而晉欒懷子好施。士多歸之。魯之季孫氏隱。氏多取食焉。齊晏平仲亦招致越石父之流至四百家。不待原嘗四君。食客之盛。固已久矣。而其時國家皆頗資客力以為富強。乃子長於游俠。尚以四君輩為不足異。而以布衣之俠為難得。彼蓋不知任而流於布衣之俠。固世道之變而不可以不大懼者也。劇孟一博徒耳。吳楚之亂。大將軍得之若一敵國。使孟早為吳楚所收。山東之難未有艾也。而奈何後世牧民者之不察耶。子長於其傳末。復綜舉當世之俠敖而無足數者而訾之曰。此盜跖居民閒者耳。何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所羞也。嗚呼。何其言之易也。夫跖固無足數。然其材力必有什伯乎庸人者。其暴戾恣睢。誠不堪用。然其欲富樂而惡死亡。喜聲名而羞絀辱。度人情不甚相遠也。使得廉明威惠之民牧。陰弛其重罪。而開以自新之路。如朱博之所以署尚方禁。孫寶之所以署侯文者。即人人皆劇孟耳。居平無事。羅此輩而使之。既可以禁盜賊之發。如其有事。而委之居一障閒。不賢於諸妄校尉哉。世或以為此輩猾民。非官法所能馭。此與耳食何異。彼劇孟者。未聞朝廷所以優異之若何也。特以太尉一言。而遂安於無動。蓋彼梟雄者流。其自喜聲名。有甚於富貴者也。而何患乎駕馭之無其術也哉。近世以來。鄉曲之俠。求如劇孟者固不可得。然其為盜跖居民閒者。所在皆是也。危急之秋。大吏資之以為保障者。有矣。奈何俗吏不察平居聽其作姦犯科而無可如何。一旦有警。又不能收之以當一校之用。甚者或極之於其所往。而適以藉寇兵者。不可勝數也。豈不悖哉。蘇和仲與章子厚書。惓惓於程棐一事。言之有餘慨焉。嗚呼。其所以用任俠之道者哉。
程友石墓志
馮志沂
君諱式金。字友石。曾祖某。祖某。父某。君少從父游京師。入順天籍。補大興縣學生。中嘉慶庚午副榜。充教習。中癸酉科舉人。庚辰成進士。以知縣官四川。屢攝鹽亭遂甯縣事。所至民戴之如父母。補高縣知縣。故大學士蔣公攸銛時為四川總督。以君治行第一。奏調華陽。又署宜賓。宜賓瀕江多盜。時出劫掠為患。君出貲募兵役。明賞罰。又使盜得自首。化頑為良。民以大和。總督陳公繼薦之。又調知成都。君勇於任事。自以讀書受國恩。期事事無負。其為成都。嘗兼攝華陽。首邑事劇。猶時微服行鄉野。詢民疾苦。治公牘。漏三四下不少休。同官某君貽書。謂精神如貨財。宜節嗇用之。君善其言。然為之益勤。又以總督戴公薦。升敘永廳同知。丙戌六月。丁父憂歸。以積瘁哀毀致疾。次年二月卒於家。年四十有六。初君被薦入京師。蒙宣宗皇帝召見。溫語久之。道光庚寅。特命君為甘肅知府。而君前卒已三年矣。嗟呼。士貴為天下國家用。顧或蓄幹濟不遇於世。時即遇矣。或厄於時勢。不得竟其用。一試輒斥者比比也。如君者可謂用矣。遇矣。能獲乎上以治其民矣。天又不假以年。使可見者僅此。方君知成都時。歲大旱。民洶洶欲為變。君請於上官。行平糶法。民賴以安。提督桂涵語人曰。程君在蜀。可當一萬兵也。以君所為。非有奇怪動人耳目者。而桂君稱之如此。夫變之生也必於至微。粵寇之始。亦不過數十饑民。聚眾抗官吏。得一良有司。可指顧定。而乃破城殺官吏。以十數轉戰數千里。歷時三四年。徵調半天下。環寇之師二十餘萬。糜餉數千萬。而事未有定。使其始得如君者十餘輩。落落布天下。使天下享無事之福。而己不居其功。豈非斯民之幸哉。則君之不年。固不獨蜀之人與嘗知君者所共悲惜也已。
算寇
戴楫
方今賊勢蔓延。上自主帥之大臣。下至一介庶民。凡忠於謀國者。皆欲滅賊。顧欲滅賊而不知其方。則賊終不可得而滅。徒有此區區之心。而卒無補於天下國家之事。予以為當今滅賊之方。有大計三。有本計二。見其大。然後可以不遺於其小。得其本。然後可以無患於其末。予試為當事者剖析陳之。夫所謂大計者何也。一曰防分竄。賊至江南。輒欲竄往他處。然其往北者。已經滅亡殆盡而失利。故今日之賊。常有欲下竄之意。是宜嚴為阻遏。防其下竄。使賊不得出。則丹陽常州及蘇杭二省城可保。而國家之仰給東南以資糧餉而建國勢於不拔者。可以不至於不測。此人所共知。固無待於予言。然予所以為可慮者。賊人奸細。布散各府州縣。已非一日。設若奸細聚集已多。一旦猝然出我不意。從中起事。儻有疏虞。措手不及。則貽悔何極。故上游各營兵。固當日夜防守。禁其下竄。而鎮江常州及蘇杭各府州縣城鄉地方。為奸細可經由之處。尤當嚴密稽查。使奸細無處容身。訓練兵勇為戰守之備。此防賊分竄之計一也。一曰斷接濟。賊人所以能久占地方者。與我攻守之勢異爾。何者。賊之守。不同於我之所為守。賊無多人出入。止有賊兵之熟悉路徑者。可以常出入。城內外層層埋伏。是以我兵畏其險阻。不敢進攻。是賊能令我不敢入也。夫賊能令我不敢入。我獨不能令賊不敢出乎。設我能令賊不敢出。則賊守一空城。何自而運糧。何自而益兵。如此。賊雖死守。我何患無法以制之。且非獨此而已。
數年以來。城內之賊。為之接濟者。何地何人耶。蓋鎮江則江甯為接濟。瓜州則鎮江接濟。是賊之自相接濟也。陸路則當地居民為接濟。水路則船戶接濟。是我之接濟賊也。凡賊自相接濟及我居民船戶可接濟賊之處。皆設法斷其往來。或賊離城出而運糧。我於中路豫先埋伏精兵奪其糧餉。彼糧不能繼。何以能守。至賊人所占踞之地。必使首尾不相顧。消息不相通。聲勢不相聯絡。則我之攻勦易於得力。如江甯鎮江瓜州。必以水師攔截江面。使分而為三。然後講求進攻之方。則鎮江瓜州等處。克復可望。一處如此。他可類推。此斷賊接濟之策二也。一曰制要害。夫用兵攻守。必有輕重緩急。次第先後。以長江而言。武昌九江。為上流之重鎮。江甯鎮江。則為下流之重鎮。夫上流克復。則下流自易。省城克復。則府城自易。故武昌九江之賊。若與江甯鎮江聯絡一氣。當先克復武昌為急。若已為我兵阻絕。不得聯絡。在上流。當先克復武昌。在下流。當先克復江甯為急。即不然。而從事他府城。亦必其地為省城之屏蔽。如鎮江瓜州。復其地即可以漸復省城。非可反視省城為緩圖也。然議者必謂地大兵少。難以致力。予以為是不然。賊之氣力。斷不能與我比並。設若賊為我敵國。尚不可聽其自為。必厚集兵力。殄滅之而後已。何況賊竊踞江甯僅數年之久。並不能保守土地而撫有民人。徒以負固不出。與我兩軍相持久而不決耳。若不乘此國家氣力尚厚。他盜賊未起。年穀順成。民心固結之時。議不反顧。計不旋踵。誓師決戰。入其地。誅其人。以甦民之困。尚待何時而後圖克復乎。
蓋與其日久費用愈多。難以支持。不如及今不惜費用。使兵多糧足。刻期進攻。責其成功。休息有期。費用自減。與其日久令賊得休養其力。根深勢大。蔓延愈廣。克復愈難。不如及今多積糧餉。多發兵士。力圖克復。省城克復。即他處之賊易於勦滅。此制賊要害之計三也。此三者皆滅賊之大計。亦在乎為之而已矣。是又有本計焉。夫所謂本計者何也。一曰求將才。兵者危事。非有過人之智。過人之勇。則不可以任其事。故就現在而言。賊以我為無如之何矣。予以為是未必然也。何則。我若有善於用兵有奇計妙算者。而使之督戰。一戰而勝。則可以令賊之氣餒。再戰而再勝。則可以令賊之膽喪。三戰而三勝。則可以使賊授首。於我而不難。故欲滅賊。不可以不求將才也。蓋為主帥者。誠能虛心延訪。知為大臣之道。計安社稷。務在得人。羅致賢才。咸在幕府。將某為智將。可運籌策。某為勇將。可率卒伍。某為裨將。可當一面。某為大將。可寄一方。某為才將。可濟倉卒。某為賢將。可資撫綏。皆求得其人。俾之樂為我用。尊其爵位。厚其祿食。專其信任。容其過失。知其才之所堪。而用之必盡其才。以此滅賊。何賊不滅。
以此圖功。何功不成。此求將才為滅賊之本計一也。一曰得兵心。昔人用兵至三年。則以為久。東征之詩曰。自我不見。于今三年。易曰。高宗伐鬼方。三年乃克之。是也。今我兵在外暴露。不止三年矣。若非主帥能得兵心。不能保無潰散之患。嗟呼。國家用兵以殺賊。至於久。而兵皆養賊以自封。尚謂其能殺賊者。未之有也。夫兵未嘗無銳氣。當於其初至淬厲而用之。既久而振興之。兵又未嘗無奸謀。當於其先事早知之。未發而豫防之。厚其糧餉。分別其可用不可用。可用用之。不可用為設法以去之。明其號令。制其賞罰。申其禁約。勤其操演。善其調遣。周其防範。同其甘苦。恤其死亡。和輯其心。愛惜其力。變易其畏葸之情。而使之不敢避死。禁革其惰游之習。而使之不敢貪生。恩足以相死。而不忍背其上。威足以置之於死。而不敢叛其主帥。如此而後為能得兵心。得兵心而後可用之以殺賊。此得兵心為滅賊之本計二也。且夫人少知禮義必不為賊。則賊之將未必其為名將也。賊所用以臨陣而與我戰者。率皆擄掠烏合之眾。則賊之兵未必其為精兵也。其行陣營壘一切部署。未必皆有備無患與古知兵者同也。然而賊破城甚易。而我之復城甚難者。何也。則以我人力未盡。而法制之未盡善也。
蓋臨陣之閒。所以決勝負較強弱者。不在乎兵在乎將。將不在乎力在。乎膽。有膽而力乃見。不在乎勇在乎智。有智而勇乃成。不在乎多兵以虛張其聲勢。在乎練兵而使之有節制。不在乎常常出隊小獲小勝。在乎不失其可乘之機會。可以一戰而成功。不在乎外有調發增益之兵。在乎內無縱寇貽患之兵。不在乎外有招募新來強勇之兵。在乎內無互相嫉害其成功之兵。兵法曰。置之死地而後生。不置之死地則必不能生。置之危地而後存。不置之危地則必不能存。然則當今滅賊之方可知已。謀國者誠能求將才而與之共事。以將兵得兵心。而與之同心以殺賊。由是知分竄不可不防。而防之必力。則未被賊患之處。賊氛可以靖。知接濟不可不斷。而斷之必盡。則已被賊患之處。賊勢可以孤。知滅賊不可以不制要害。而從事於制其要害。則久被賊患之處。賊之巢穴可破而渠魁可得。而且兵事雖興。而民事不忽。則民心益固。民心益固。則天心益順。夫重民事以培國本。求將才得兵心以勦除寇賊。定攻守之大計。究勝敗之所由。求立法之美善。合行事之機宜。用是道也。雖天下長治久安可也。夫何不能滅賊之有。
平賊策
徐有珂
平賊之策。重將帥尤重守令。今請言賊所以不平之故。殺賊須兵。兵卻賊偪。未戰先擾。則民潰。兵勁賊逸。橫決四出。則民亦潰。粵匪捻匪之流毒長江上下大河南北經年累月而莫之制也。職此之由。今將制賊之命。必先使民不潰。欲使民不潰。必先藏兵於民。此非重守令不可。重守令奈何。曰。請周圍賊藪。依軍功例。擇卓異者。悉置世職守令。俾從容布德化。展韜略。以藏兵於民。而悉統於制軍。堅裹密布如鐵網。其經略大帥。則統猛將精兵。扼關河險隘。相機進勦。庶幾一網可盡耳。夫兵何以必藏諸民也。官兵不足。故以民兵輔之。一省軍餉。無事各安生業。有事各具資糧。不仰食於官倉。無絕餉扣餉譁譟之變也。一省徵調。在城保城。在鄉保鄉。人皆素習。奸細難容。比戶相聯。無遠征久戍室家離散之苦也。嘗見郡邑告急。大營調兵。其閒道朝發夕至者。為索餉索賞計。必迂道多過州縣。遷延四五日矣。其步兵本當陸行者。必捉民船坐載。橫行無忌。致閭閻驚擾矣。夫兵貴神速。望救者刻不待緩。而如此泄泄乎。惟各民兵自守郡邑。則無須大營顧彼顧此。而練民兵之法。則又在練勇議中。其不屬營汛而必屬守令者。守令與民相親。平時聽斷廉平。化導悱惻。扶良除莠。推誠布公。蚩蚩易感。死恐後。
且守令有版圖可稽。得權其地之賦。以供賞卹。備非常。不待撥於他境。況近賊之地。欲徵賦給客兵。民未必踊躍。惟散賦於本地之民而收兵之用。官則不徵賦與徵賦同。民則徵賦與不徵賦同。官與民兩利焉。此其所以宜於守令也。然不予世職。則德化無從布。韜鈐無從展。何則。近時上官多言調劑。實授者十無一二。借置暫攝。苟且為治者。比比皆是。至虎口危地。兵差絡繹。必令官囊充足者往。許以數月或半年即調。奉檄者不得已至此。方拮据奔走東塗西抹之不暇。何暇計及於百萬生靈。如何安撫。積年凶寇。如何掃蕩。即一念及此。力能辦此。而一木難支。呼吸不應。公府傳舍。民未親信。則欲有所為而不能。於是有本心者引退。而苟且僥倖者至。夫粵匪捻匪之起。其始亦由守令不培禮教。致有奸民。其繼又復因循隱諱。釀成巨禍。兵興以來。守令又借軍需搜括。無所不至。人心渙散。政體乖違。蓋守令但顧今日在此獲利。不顧明日遺害而去也。但顧吾身片刻苟安。不顧吾民受累無窮也。惟予以世職。則徙其家於縣。利民即利身家。害民則害身家。不職則禍且不測。功成則名且不朽。其有經濟膽識願忠者。乃甘委身焉。必統於制軍者。有所統。則聲息潛通。警報立達。且平時察其不法得更置也。周圍賊藪。距賊二百里州縣。皆練民兵。賊必不能竄出。然二百里以內。有平原空曠山澤阻深無人煙相接者。若以民守則重擾民。故必待經略大帥別統精兵駐此。專主進勦。進勦得地。即以官兵屯田。則官兵與民兵。不相擾而相衛。其網愈堅愈密。賊雖多亦易盡耳。而非重守令以藏兵於民。則將帥兵力將不支。故曰。平賊之策。重將帥。尤重守令也。
請安閭閻以消反側疏道光三十年
呂賢基
臣於前月恭閱邸抄。據廣西柳州平樂潯州梧州思恩慶遠等府紳民等。以匪首張家祥等各領匪數千。到處攻劫。民不聊生。紛紛逃避等情。在都察院呈控。業經奏聞。奉旨據都察院奏廣西舉人李宜用紳士莫可升等各遣抱告呈控並生員何可元自行控告逆匪橫行種種不法前已有旨諭令徐廣縉會同鄭祖琛勦辦。又於本月初九日。奉上諭廣西匪徒滋擾見已調派各路官兵合力勦辦並著戶部籌撥銀兩迅即解往以備要需欽此。仰見皇上愛民如子。除惡務盡之至意。然鋤莠所以安良。而去疾必先固本。竊計廣西全省。共領府十一。而匪徒蹂躪之區。已及十分之七。居民逃避紛紛。迄無安土。若非妥為撫綏。其孤弱者必轉填溝壑。其強黠者且竄入賊黨。為害愈大。今日平賊之法。宜以保民固本為先務。安民之道無他。恤死亡撫流離而已。至於反側之徒。暋不畏法。弱肉強食。誠堪痛憾。業已調兵合勦。方期埽盡賊氛。然而該省山峒繁多。林箐茂密。在在皆逋逃藪。若分兵四出。而兵力稍單。則賊匪愈奔突。郡縣愈殘燬。所謂救火而噓之也。且臣尤有慮者。脅從漸多。則滋蔓漸廣。要必先解散其脅從之黨。而後可以擒渠魁。何者。今日脅從之民。皆前日之赤子也。其勢迫於無可奈何。遂苟且以延殘喘耳。其初未嘗有從匪之心。其後未嘗無自新之念。則凡脅從者。皆可矜之屬也。昔漢宣帝時。渤海盜賊。弄兵潢池。龔遂對宣帝曰。今欲使臣勝之耶。將安之也。上以為選用賢良。固欲安之。遂曰。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惟緩之然後治。遂至渤海。敕屬縣凡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毋得問。持兵者乃為賊盜。賊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鉤鋤。盜賊悉平。又順帝時。廣陵賊張嬰等寇亂揚徐閒。積十餘年。朝廷不能討。嗣後張綱為廣陵守。單車之職。見嬰等問所疾苦。
委曲譬喻。示之以主上仁聖。欲以文德服叛。並惕以成敗之幾。利害所從。嬰等聞言感激。將所部萬餘人面縛歸順。迨至唐德宗時。朱泚等自作不靖遠近騷然。陸贄勸德宗宣布赦書。宥其脅從百姓。山東士卒感泣。李抱真見之。以為人情如此。賊不足平也。其後賊果平。可見脅從之眾。尚有天良。全賴在上者有以激發之耳。皇上若宣布德音。痛斥侵漁之吏。深憐愚昧之民。剴切曉諭。使知聖主御宇之初。正凡庶維新之日。脅從者果能革面洗心。去逆效順。即飭地方官咨送原籍。令其各歸故土。各守本業。而匪首如張家祥等首領數百人。罪已貫盈。法所難貸。要必設法生擒。不致一名漏網。斯小民咸曉然於皇上德威交濟之妙用。而無有梗化於其閒者。臣請以漢光武時事徵之。建武十六年。郡國盜並起。發兵追討則解散。去復屯結。後乃遣使者下郡國。聽盜自相糾擿。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凡牧令守長。皆聽以禽討為效。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惟蔽匿者乃罪之。於是更相追捕。賊並解散。郡國晏然。此其明效大驗。載在史冊。相應請皇上敕兩廣總督徐廣縉飭該省文武官員。同心效力。以獲匪多少為殿最。居民鄉勇。亦以獲匪多少為賞罰。庶幾匪徒即可殲除。不必勞師糜餉。而鏡清砥平。足以紓宸衷宵旰之憂矣。
請立民堡收恤難民疏
唐鑑
竊廣西自去年秋季以來。匪徒滋擾。轉掠數府州縣。本省文武率領兵勇。且戰且堵。未能得力。我皇上至仁惻怛。深念賊勢披猖。小民荼毒。欽派大臣督率文武勦辦防堵。屢次各省調兵撥餉。以期速就蕩平。仰惟聖慮憂勤。時深兢業。祗以賊匪未除。斯民失所。賊一日不靖。民即一日不安也。臣聞粵西之民至不安矣。賊過一村則一村擾。過一墟則一墟擾。過一縣則一縣擾。逃者幸脫。而家室不知何歸。匿者偷生。而衣食已非己有。男不得耕。女不得織。而生業廢。男為賊役。女為賊孥。而生理亡。聞之心傷念之心惻。是不可不思所以安之。安之之術。莫善於設立民堡。莫急於收恤難民。粵西巒重。嚴岫回環。中閒墟場村落。所在皆有。或數百家。或百家。或數十家。田畝園場。家有其業。乘其列障回翔之處。於山凹嶺岔。壘石為垣。高可蔽人。外面遇有懸崖挺出。峭壁天成。自然之險。堅城不若也。即或不然。施工剷挖。去夷就險。亦非難事。其在平原。則開溝築垣。溝深廣一二丈。垣亦一二丈。上下相資。內外交備。有溪澗則通為深塹。有林箐則結為重柵。較之山砦多費工力。而粵西形勢。則平原少而山砦多也。其為堡也。合五六村及十餘村為之星散零居之戶。則可併入附近堡中。每堡修廣約方數里。其田產所出。約可食數千人或萬人。堡中議出公正有識者數人為堡長。以司一堡之事。稽查出入。毋為賊所欺。禁止禳賽。毋為妖所惑。勸勉耕讀。毋為驚疑廢正業。講明忠奮。毋為邪慝生妄心。地方州縣。朔望出巡。教之以大義。申之以明罰。推之以誠心。結之以恩意。則堡中人皆為腹心干城矣。每堡四面立望樓數座。堡長憑公輪派多人。晝夜瞭望。無賊則耕者耕。讀者讀。樵者樵。牧者牧。各安本分。不廢職守。有賊則鳴鑼為號。齊起抵禦。發石可以殲遠。揮鋤可以擊近。削竹可以為戟。刺揉木可以為鉤援。火彈噴筒。磚塊瓦礫。皆兵器也。可以應敵。堡中人人自衛。戶戶相保。眾志成城。賊來未有不能堵禦者也。若果府廳州縣立民堡。
聲氣相連。守望相助。賊至不能得食。退亦無所裹脅。一堡如此。眾堡皆然。一縣如此。眾縣皆然。則民志日壯賊勢日沮。賊恆飢而民恆飽。賊恆勞而民恆逸。賊恆瀕死而民恆安生。賊恆鼠竄而民恆鳩居。久之而從賊者悔。將散而思歸於民。又久之而逃賊者憤。將轉而制命於賊。加以官兵四路進勦。各險要均有扞備。則賊不戰而自窮矣。而且堡之立也。可以為戰陣之犄角。可以為壁壘之應援。官兵窮戰窮追。得堡寨而收指臂之助。堡寨被攻被劫。得官兵而有保障之資。是則兵可以衛堡。堡亦可以衛兵矣。堡未嘗不恃兵。而兵亦未嘗不恃堡矣。粵民遭賊蹂躪擄掠。老弱轉溝壑。婦孺投塘井。愚者被誘而困於無知。怯者被虜而屈於無力。黠者詐從以觀釁。良者四散以逃生。急切無告之時。其可原可憫。亦非一事。而要皆在天心懷保惠鮮之中。
臣愚以為地方有司之官。急宜仰體好生之德。如傷之仁。各府州縣收恤難民。其鰥寡孤獨。按日給以口糧。壯者有技藝者。或令其隨營為役。或入堡中以備耕作及防禦等事。因人制宜。因事馭眾。要不使一民不得其所。則轉危為安。同登衽席矣。此二者。皆將來善後事宜。所必辦之事。與其辦於賊平之後。不若辦於未平之時。賊正披猖。斯民塗炭。逃竄無門。流離野。得此堡寨。以復舊業。而又加以存活。使得回死為生。賊未平而民先安。與賊平而民後安。其得失大有閒也。況得此而民日益多。賊日益蹙。其利害更不相侔矣。所有辦理經費。約計不過十餘萬。即請歸入善後事宜內據實核銷。查嘉慶年閒。辦理川楚賊匪。亦以堡寨收功。部中當有成案可稽也。總之此等烏合。如蜂窠蟻穴。深山窮谷。巢穴存焉。時出時沒。恐撲之未必能遽盡。掃之未必能遽無。而遠調新兵。未諳艱險。縱加習練。必須日時。糜帑無窮。而蕆功難必。不若堅立籓籬。先安磐石。收赤庶為干櫓。假崎嶇為安宅。彼恃險而我即憑險以困之。彼恃眾而我即集眾以殲之。拒賊猶在一時。保民可以百世。而且立堡之需。可案地而約計。不似添兵之費。難先期而預定也。臣愚昧所及。是否有當。伏乞皇上聖鑒。
初到粵西詳陳賊勢軍情疏
廣西巡撫周天爵
奏為初到粵西。沿途探問。及諸處稟報賊情形勢。及釀禍原委。宜痛懲已往以儆將來。恭摺具奏。仰祈聖鑒事。伏維用兵之法。首在審己之短長。而後由己計彼。按兵法以賞罰孰明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為人事第一要務。蓋盜賊之性。雖皆兇頑。固亦未嘗不畏誅討。夫維疆吏賞罰混淆。多次戕官之案。無不匿報。迨捕獲之賊。又多方護惜。自生疑畏。遂改重情。施以薄懲。減擬軍流。以致逃回愈熾。賊膽愈張。而我兵弁少知奮勇者。束縛至急。而反責以馳驟。一有誤拏。審明即釋可也。而固施一重罪。蓋有把總責賊四十棍而獲遣罪者。以是賊益張而我兵怯而愈怯。此兵盜強弱實在之原委也。至被害之民。必恃官府之威令。控告之得理。然後責以守望而與之角。廣西歷任撫臣則不然。民控搶劫姦淫。如訴諸木偶。退而銜號泣之聲。各散諸風雨。盜賊習知官府之不彼與也。益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