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之擊也。矯其翅翮。有氣燄以先之也。如有非常之才。必有非常之氣燄。可望而知。雖其才有偏全大小之不同。慎而擇之。焉有不得者哉。夫惟巧者能用兵。而不為兵用。要在訓兵。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古之教民者。未遽使之即戎也。壯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事父兄。出事長上。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習其金鼓之節。明其坐作進退之法。一旦有事。踴躍啟行。執殳前驅。敵王所愾。直易易事耳。蓋常三時務農。一時講武。後世兵農既分。民不知兵。兵不習農。兵農交相病。而民既苦賊又苦兵。為人上者。奈何使兵之苦吾民哉。此無他。不教不訓。遽使之戰。戰而畏賊。則退。退而無所得。則取償於民以飽其欲。又其甚者。未戰先掠。勇於殺民。及與賊遇。其氣轉餒。不敗何為。
  夫兵固以氣為主。氣也者。一發而不可收之物也。猝然而發。衝鋒陷堅。無不可者。然而難以持久。善用兵者。貴有以養之。欲養士氣。先得士心。將之於兵。不得其心。未有能得其力者也。不得其力。未有能得其死者也。結以恩信。若父之愛其子。道以禮義。若師之範其弟。卑身下士。一齊甘苦。親臨疾病。慰問家室。妻子縫補于行閒。身自分功於作役。夫是以士卒冒白刃。赴湯火。出其死力。奮不顧身。非惡生而樂死。誠思致命而報之於上也。士思致命而報之於上。夫其氣安得餒。其心可使之歷久而不變。雖然。下之所以報其上者。必出其死力。上之所以恤其下者。務保其生全。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不敗者。勝之於未戰之先。節制之師是也。師無節制。兵未交而敗形已見。夫是以求生而適得死。今之用兵者。不訓一士。不練一卒。賞罰未明。親疏未附。臨之以不知誰何之人。痛癢無關。加之以傲狠自是之性。猜嫌日甚。疆場之事。上與下各懷一生之念。壁壘不堅。行陳不整。器械不精。耳目手足不相習。一遇鋒鏑。紛紛然鳥獸散耳。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後能生。為其堅壁壘。整行陳。精器械。習耳目手足。號令如山。雖百萬之眾。圍十數重。屹然不可動。若兩軍相見。祗辦一走。即置之生地。無不死者。大眾奔北。兵刃追逐。蹂躪老弱。顛墜谷。亡匿搜索。駢誅係戮。飢寒野掠。犯怒食肉。惟求生也。無所之而不得其死。蚩蚩者不足責。儼然三軍之司命。相與一敗。肝腦塗地。顧猶有藉口者。曰士不用命。嗚呼。上不能保其生全。即用命徒并命耳。兵凶戰危。夫人而知之。其為將者避之。使其士必趨之。非人情。雖孫吳不為功。不恤其下。
  眾叛親離。五步之內。輒發危機。威令不行。而訓練無素也。夫惟巧者能用財。而不為財用。要在省財。財猶水也。不竭其源。其流必長。夫金帛穀米產於地。普天皆王土也。出於民。率土皆王臣也。土地人民。生財之原。為天子命吏。為國家守其原。譬之富人之家。其守藏之僕也。盜入門。委而去之。可謂忠乎。主人家食指累千百。旦夕所需。奴輩侵蝕若漏卮。家必中落。其主計之僕。相聚而謀。省浮食。減服用。勤於治生。猶可以復舊業。若浮食如故。服用如故。男女曠其職業。奴輩侵蝕如故。不節之嗟。嗟何及耶。生財之道。世所稱精明強幹有心計者自能任之。非愚之所敢知也。用財之弊。其顯然。愚亦未敢盡言。軍興以來。國家常以數十萬官軍。與賊相持。此十年中。合而計之。為費本鉅。加以弊竇。何可勝道。兵食調度。日益艱難。剜肉補瘡。無非取之於民。民力之竭。亦不待言。嗟乎。百姓受朝廷豢養之恩。即破其身家。亦所不恨也。獨是破十家之產以養一兵。不收一兵之效。破萬室之邑以供一將。不受一將之賜。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民為邦本。此於國家利害何如乎。財。產於地者也。東南租稅所出。沃野千里。農桑之利。衣食半天下。賊破一縣。據一縣之財。破一郡。擅一郡之富。
  試以江浙二省被賊所陷府廳州縣論之。每歲度支所入幾何。地方所出幾何。富商上戶田房業產幾何。一時失守。盡為賊有。賊既得之。足以養氣力。我偏失之。不足以濟軍需。無可奈何。竭澤而漁。區區權宜之術。自耗其元氣。以與賊相持久。利害懸絕。不待智者而知之矣。自古富強之策。莫不因人以盡地力。任地以課農桑。今者吾民半為賊擄。其餘老稚轉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田園盡蕪。生齒漸耗。貽他日無窮之憂。當事者早克復一日。釋一日之慮。奈何遷延觀望。日復一日。不知所屆。拱手而謝於人曰無財。財之產於地者。曷為棄而不取也。或曰。非棄也。固將取之。取之不能不費財。愚誠不知財之道奚自生。第謂其入也不易。其出也得無有可省者乎。宜實而勿虛。其食也惟艱。其為也得無有可力者乎。宜疾而勿需。其聚也。如水之赴於壑也。壑於公。勿壑於私。懼尾閭之一洩而不復可收拾也。有財有兵有將。滅賊有期。討賊有效。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戰百勝。賊在彼。宜知彼。知彼之形有強弱。勢有輕重。人有智愚勇怯。強者塞之。弱者擊之。重者離之。輕者夷之。強者塞而勿擊也。擊其弱而強者躓矣。重者離而勿夷也。夷其輕而重者靡矣。智者疑之。勇者餌之。愚者侮之。怯者褫之。智者不可侮。勇者不可褫。侮其愚而智者始疑。褫其怯而勇者可餌。務使彼墮吾之術中而不之覺。己則勿墮彼之術中。所謂致人而不致于人是也。今之用兵者。亦知賊之形勢為何如乎。賊初起未有大志。及據金陵。形勢漸成。此其志不在小。或出或入。倏聚倏散。凡所以牽吾之力。撓吾之事權者。利在分。然分則形強而勢輕。合則形弱而勢重。愚謂形之分而強者。若翦其羽翼。解其支體。脅從者散。不逞奔走相聚。其終也必合。而形之分者弱矣。其勢之合而重者。若首尾互擊。腹背並入。不知所備。四出策應不暇。其究也必分。而勢之合者輕矣。此其大略也。若夫強弱無定形。塞之擊之隨其時。輕重無定勢。離之夷之應其幾。時哉勿可失。知幾其如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今之用兵者。亦知賊中有若而人。賊首為何如人乎。粵西奸徒。假外洋天主教名號。號召徒眾。為之魁者。大率駔儈無賴。今其人都伏冥誅。僅偽翼王尚在。餘皆新附之賊也。近來彼中行軍調度。頗有可觀。必有人焉為之謀主。偽王號中。
  沈猛陰。麤具將材者。當不乏人。前破郡縣。殺掠過當。今在省垣。亦不甚暴。設鄉官。征賦稅。修樓櫓。募材勇。此其志更不在小。似聞彼中有頗懷去就。願拔身來歸者。當開懷以招之。或有可用之才。轉能為國家出死力。否則用計以離閒之。其智者深悉吾之弊病。而無所顧忌也。法當用疑。其勇者欲顯己之材武。而莫與相角也。法當用餌。疑之餌之。俾無所用其智與勇也。彼愚者怯者。不啻拉枯摧朽。何足慮哉。凡所以勝負在呼吸之閒。成敗在掌握之中者。非真知賊將之智愚勇怯不可。夫是以知賊之形勢。則知吾之所以制其強弱輕重者。必有道矣。知賊將之智愚勇怯。則知我軍之智愚勇怯與彼何若。若何而可取長於彼者。亦必有道矣。知己之道。即在知彼。若才分相越。必不能敵。知其道者。在齊孫臏教田單上下駟之說矣。大綱若此。固已盡得。
  至於細務。亦不可忽。古之行軍。必覘敵情。動靜虛實。纖悉具聞。現聞賊日遣十數輩在此探聽消息。而賊之動靜虛實吾轉未能深知。以偵探之不得其人也。宜懸重賞。募精探。伏路泅水。飛檐走壁。消息一真。關楗甚大。至或乘閒梟一賊首。或取賊臥內一物為信。使彼疑有內應。賊黨中自相攜貳。褫魄喪膽。日夜不安。上兵伐謀。罔知所措。刺客偷兒。皆可用也。夫吾之所以必合天下之全力者。以賊之分股竄擾無乎不之也。江西河南。近所稱全省已肅清者。今又告警矣。軍中曲折。難以縣揣。就江浙二省。愚所目擊者言之。浙江之賊。方牽杭省而圖甯紹。江南之賊。自江省至蘇省聲勢聯絡。四出侵軼。其意未嘗一日忘上海也。甯紹兩郡十數縣。負山海之固。擅魚鹽之利。又有他郡為之股肱。上海斗大一縣城。數百里內皆賊。十數里外即賊。辦浙江之賊猶可為。辦江南之賊從何處下手。以愚策之。今之上海。居然省會。與浙杭省同。江浙大府。但當高坐省城。居中調度。調浙東之師。辦浙西之賊。江北之師。辦江南之賊。兩路齊舉。賊即走矣。浙自杭省克復。當事者檄重兵以守省城。閒一出擊禾郡之賊。賊未曾退。官軍數萬。仰食於甯紹。甯紹各辦團練。畫錢塘江而守。此甚非策也。江南賊眾我寡。猶幸江北無賊。然與此閒聲息不及。旦夕偷安。遲之日久。更非策矣。用兵之道。有聲有實。恆聲東而擊西。
  孫臏圍魏以救趙。是也。有正有奇。常以正兵戰而奇兵勝。韓信拔趙幟易漢幟。是也。古之人有行之者。今何為獨不可。浙東之師。辦浙西之賊。不擊浙西。浙西之賊自走。江北之師。辦江南之賊。但擊江南。江浙之賊俱走。兵法云。善守者。守其所不攻。善攻者。攻其所不守。又云。善守者敵不知所攻。善攻者敵不知所守。今賊知吾所守者杭省上海。所攻者蘇省嘉興。攻吾之所守。守吾之所攻。如是而已。吾知賊所攻者杭省上海。即守杭省上海。所守者蘇省嘉興。即攻蘇省嘉興。譬之奕者。各下死著。亦可謂不善攻守者矣。昔耿弇攻張步於青齊。渡河先拔祝阿。開圍令賊得奔歸鍾城。鍾城人聞祝阿已潰。大恐。空壁亡去。步使其弟藍將精卒守西安。別將守臨淄。弇進軍。軍二城之閒。諸將後五日攻西安。藍聞之。晨夜警守。及期。弇諸軍夜半蓐食。質明至臨淄。攻半日破之。藍亦棄西安而遁。此聲東擊西之法。師孫臏之圍魏救韓。變而為拔一得二。岑彭入蜀。使臧宮將降卒五萬。從涪水上平西拒延岑。自分兵浮江下還江州。泝都江而上。襲擊侯丹大破之。倍道兼行二千餘里。往拔武陽。使精騎擊廣都。去成都數十里。勢如風雨。所至皆奔散。初。公孫述聞漢兵在平西。遣大兵逆之。及彭至武陽。繞出延岑軍後。蜀地大震。此正兵戰奇兵勝之法。師韓信之拔趙幟易漢幟。變而為反客為主。明於聲實奇正。師古而不泥古。以此用兵。當不亞於古人。
  為今之計。江浙大吏。當合同辦賊。聲言盡起浙東甯紹溫台之師。航海而至。剋期大舉。進攻蘇省。傳檄遠近。使賊聞之。必收召其眾。厚集於蘇。江省空虛。潛令江北揚通泰之師。自瓜儀渡江。直擣金陵。又以舟師兩道。一進福山取常熟。一進江陰收無錫。又出京口戰船。往來江上。以為疑兵。賊必還救江省。分兵禦我。江省若破。蘇郡之賊。不戰自潰。兩道舟師。掩擊賊背。疾趨襲蘇。賊中脅從。必有應者。兩省克一。官軍勢振。浙東之師。旌旗蔽海。金鼓震天。登岸揚兵。郤收旁郡。以精卒閒道取蘇。分兵一趨太湖。乘便伺擊。一出金山柘林。沿海口岸。先據要害。又以游兵分綴嘉禾之賊。杭省上海兩路出師。此為正兵。堅壁勿戰。但示形勢而已。特開一面。令賊潰走。諸道官軍。尾追橫截。如是而江浙之賊。縱未盡殲。當亦無幾何矣。愚觀江浙賊勢。江南重於浙江。江南賊形。江省強於蘇省。欲去浙江之賊。宜先拔江南。欲去江省之賊。宜先攻蘇省。浙東之師為正兵。先聲後實。江北之師為奇兵。先實後聲。奇正相生。虛實互用。機貴神速。無有定方。孫臏韓信耿弇岑彭皆可師也。務使賊不知所守。而吾之攻乃必克。不知所攻。而吾之守自有餘。一舉手而兩省盡復。當事者何憚而不出此也。行吾之策。以戰為守。賊方備吾之攻不暇。奚暇攻人。杭省上海。安於太山矣。如以守言。古之守城者。未有徒守一城。閉門而受人之攻者也。即有之。亦惟是倉猝不及。以禦急兵。未有綢繆未雨。籌畫多方。計無復之。待賊至。則束手而任其來攻也。杭郡負郭多山。法當於城外諸山。擇地安營。
  多張旗幟。陰伏精卒於林麓谿谷。賊來圍城。我兵反擊其背。伏兵橫衝之。俟其擾亂。城中人出應之。內外夾擊。蔑不濟矣。上海地勢平衍。無險可扼。故晉袁崧特築滬瀆壘以禦孫恩。今宜略仿其意。去城十里許。別築土城。以精兵數千人守之。賊至。出其不意。或擊或襲。九天之上。九地之下。莫測我軍多寡。此犄角之勢也。又於新閘左右。虹口以北。至屈家橋。特派官軍巡邏。迤西北一帶。列戍相望。漁舟數十。沿吳淞江上下游泳。浦東則龍王廟塘橋張江柵等處。各結民團。以相保衛。北吳淞口。南金山衛。俱置重兵。立為門戶。此外護之形也。如此。則上海形勢已固。賊亦未敢遽窺。守城之策。莫此為最。其他或以為可恃。譬之引虎狼而入室。豈愚之所敢知哉。若夫團練一事。可聽民之自為團。自為練。不啻代吾之團練。賊至。可聽民之自為戰。自為守。固已助吾之戰守。凡此百姓自為計。官勿與其事。何也。其在官者皆偽也。不足恃也。歷觀前古。民經喪亂。競保壁。建旗立社。號曰義兵。善用兵者。識其豪傑。因而撫之。推心置腹。恩同父子。忠義激發。殺賊立功。此其效也。往時愚在富春山中。嘗論其事矣。鄉行并村。城行保甲。大姓立宗法。田野開溝洫。父老講鄉約。子弟勒部伍。賊至。百姓隨官出擊。一切外兵。毋庸調遣入境。若逃潰兵勇。敢與居民為難。格殺勿論。此為兵無紀律者言之。如有節制之師。不為民害。號令嚴明。士卒用命。團練並舉。官民相保。百姓何吝於財。何愛其力哉。
  然而吾之所慮。有大於此者。不去浙西之賊。杭省不安。浙東諸郡亦不安。不去江南之賊。上海不安。江北諸郡亦不安。去而之他。旋復來擾。浙東西江南北仍不安。無財無兵無將。自治之術已疏。不知彼不知己。不善攻守。戰勝之策安在。自今以往。舉事一不當。重斯民之困。生奸雄之心。天下胥不安。天下之民凡四。士農工商。皆良民也。各安其生則天下治。不安則亂。亂天下之民亦四。一曰游民。二曰奸民。三曰流民。四曰亂民。天下無事。隳其職業。日薰其利欲之心。是為游民。無事思生事。則為奸民。天下有事。棄其鄉里。不勝其飢寒之苦。是為流民。有事思害事。則為亂民。奸民常生於游民之中。亂民即伏於流民之內。故天下無事。不可使有游民。有事不可使有流民。吾之所慮為他日患者。其流民乎。往者無事。游民亡賴。頹惰自甘。承平日久。奸民萌孽其閒。互相煽動。以為之倡。橫生事端。毒痡海內。男不得耕。女不得織。孑遺之民。無以為家。今日之良民。皆他日之流民。扶老攜幼。千百成。露處野宿。骨肉難分。地方有司。防有他故。閉關不納。哀鴻。愈集愈眾。無所得食。急何能擇。鋌而走險。乃亦作賊。又以人眾心力不一。其勢不能不推一人以出號令。桀奡不馴。所在多有。一夫攘臂。吠四起。李特葛榮之流。復生於世。後之亂者與前盜各欲專據一方。互相兼并。狼吞虎噬。弱肉強食。當是時也。雖起天下之至巧。賢豪盡矣。無所用其將。壯士死矣。無所用其兵。土地荒人民散矣。無所用其財。萬有不幸。至於此極。天下之亂。真無日定矣。雖然。亂也者。治之機也。亂天下之民。與治天下之才並生於世。以待天之悔禍。人之思治。及今圖之。天下事尚可為。必也合天下之全力乎。非得天下之真才。合全力而不能用。不破天下之成局。求真才而不可得。今日事勢。經之營之。舉綱挈領。吾直以三言決之。嗚呼。吾言之而聽者誰耶。得無罪耶。則將無言耶。
  北援集議咸豐十年
  曾國藩
  一胡北上。希率湘勇萬人同行。應再議。曾移駐太湖。鮑移青草塥等處。以作北岸游兵。作游兵。嫌其非輕騎。凱駐祁門。左駐婺源。分兵兼顧德興。徽防各兵。駐黟縣漁亭上溪口等處。南路情形不熟。應由尊處主持。一曾北上。自帶湘勇五千。左部六千同行。細思不可行。以其能發揮旁通。較他將之智慮迥別。且滌帥必不入援。毫無疑義。左不同行。亦毫無疑義。鮑移青草塥。作北岸游兵。希移駐婺源。分兵兼顧德興。凱移駐祁門。徽防各兵。駐黟縣漁亭上溪口等處。
  一加口糧。散勇親軍什長火勇長夫五項。每名每日加二分。月加六錢。哨長每月加三兩。營官每月加三十兩。共支薪水銀八十兩。其辦公之百五十兩。仍照舊不改。如湘軍不行。不必宣。
  一安家屬。散勇親兵什長伙勇長夫五項。家屬在南。每月各支坐糧一兩。餘銀在北營者發給。哨長家屬在南。月支四兩。營官家屬在南。月支四十兩。若胡北上。則家屬赴曾營支領。曾北上。則家屬赴胡營支領。如湘軍不行。不必宣。
  一籌軍餉。北去行營糧臺。月須銀八萬兩。家屬在南。支坐糧每月需銀一萬五六千兩。此項銀兩。胡北行。則湖北八成。江西協二成。曾北行。則江西八成。湖北協二成。湖北現在欠餉情形。與五六年同。而更甚焉。北援非三省合供。北援之餉必匱。仍奏咨秦晉協餉。徵調已多。必無分毫協助。
  一帶乾糧。南人不慣食。須蒸飯炒焦。應由湖北省城製辦。或在德安襄陽製辦。以三百石為率。委員用大車解至河北衛輝等處。如有實不能喫之人。酌量給食。如調余際昌。不調鮑超。此議可不行。
  一計歸期。楚軍北上。若在黃河以南。聞撫議已成。即帶隊仍回皖營。若黃河以北。聞撫議已成。鑾輿已返。則先令全軍南歸。儻有挾君命以奪楚師者。臨時再議。胡曾單騎請覲後再歸。若夷氛已闌入京城。則駐順德等處。依太行山麓。營立寨。屏蔽山西河南。俾行在與南數省聲息相通。奏報由山西及張家口等處以達熱河。盡收直隸山西錢糧。募勇勦賊。楚軍在北。一年概行遣回。此為遠慮。暫可不宣。
  一備車馬。自信陽州以後。雇車二百輛。裝載軍械子藥帳房。勇丁空手行走。夫亦僅擔衣物。又令每州縣辦短車。按站替送。俾各勇輪流坐車。稍資休息。如鮑余同行。應官為承雇車輛。大車數百輛。小車數千輛。官為給費。而不加口糧。昌營是鄂章程。應改為楚軍章程。保江西以圖皖南。保湖北以圖皖北。援京師以固根本。三者皆不可緩。兵力皆不可太薄。必不得已而有所舍。則北援之師稍薄。不得已而再有所舍。則皖南之師稍薄。至於皖北之師。為控制中原之樞紐。恢復金陵之張本。斷不可薄也。總論精微廣大。
  李鴻章
  朝廷專倚我軍收復江南。又徽甯新挫。慮其不支。竊料中旨不准自將入援。先撤籓籬。最為得情。乃催鮑軍速行。如北事更棘。或召詠帥一行。樂正挾諸藩以專朝權。為詠公危。一切付之不理。安排勝仗不報功。即盧杞亦不逞也。今日之事。不論利害論是非。應得旨即行。自宜不動聲色。預為布置。條列如左。
  一帥與左鮑俱北。則張朱各軍人數俱單。又不相統馭。非惟不足以守祁黟。即退守江西。亦不足以扼門戶。東南諸路。紛紛無主。有警何以一氣呼吸。此必敗之道也。梅議當留左公。細思之無可移易。左留則現軍外仍能引伸觸類。實有益於江西湖南皖浙全局。北行。則徒為一人之私。所論卓然可稱。
  一左公既不可俱北。須擇一志節而能文者。莫若郭筠仙。夷務本熟。與僧邸有舊。思於國事有裨益。不合於勝。必求合於僧。筠仙棄小嫌而修前好。藉可聯絡蒙古京旗馬隊。請即飛函趣之。責以赴君父之難。於近臣尤為得體。起程時奏明可也。帶鮑軍及馬隊二營。朱唐二將中酌擇一位。唐千五百人足為護衛。加以鄂軍應詔之二千人或三千。希公處抽一小統將。已成一萬之數。此條是。然曾帥必不入援也。
  一賊勢甚盛。就大局而論。皖南北皆不可撤退。兵家最忌退軍。威不振時尤忌。我退一步。賊更進一步。境外不能禦。境內終不能守。日蹙百里。月蹙千里。勤王未必有濟。而先自擾亂。使百戰所爭分寸之疆土。委之於賊。亦實無把握也。所論卓然。江督去。以祁黟婺信各防。付左公調度。而北師互救之。鄂撫去。以懷桐英靈各軍付多公。病甚。而南師互救之。所慮兵力不足。趁此一月內。鮑軍進休甯速戰。當易得手。然後換張軍前。黟祁以北各嶺。節節責成徽軍分守。左軍由婺源等處進。與張軍犄角。朱軍仍祁門。河溪禮字淮勇華橋。普軍仍建德。深溝固壘。賊豈敢閒道深入。景鎮仍調屈道與祥字營回駐。為祁婺策應。兼護糧路。信防仍令李道帶罪收平江潰軍。與原駐各軍。暨將來吳士邁楊鴻烈各軍。分守德興廣豐弋貴。皆責李道兼顧。徽賊即由東內竄。似可無虞。用生不如用熟。用短不如用長。李道守信州。似用長於所熟之地。左軍與張軍并力。仍能乘隙以圖徽。徽復。則進守嶺隘。更為省力。再咨催江長貴速來。徽軍及嶺防有所付託。回顧庶無遺恨耳。滌帥不北援無疑。止且速自謀戰事。鄂撫入援。須希軍與舒馬隊同往。黃麻北路。或令唐臬司募勇出禦。靈山有余際昌守城尚好。人亦好。足守嶺隘。葉介唐新軍。駐潛山青草塥等處為游兵。不配。兵力太弱。祗千二百人。並兆營鄉勇耳。懷桐各營。多屯米糧子藥。為兩箇月困守計。是險著。亦是狠著。
  一甯廣既不能進取。徽人守嶺不守城之說。必當信從。自休甯至建德交界。騎嶺而守。擇要築碉設卡。大口二三百人。小嶺百人。黟祁等處。專設一支游兵。為接應各嶺之用。以江長貴統之。通飭各縣團練。張疑兵為聲援。此皆南事。不進兵。不得了事。不力戰。必招物議。
  一北征須裹兩月行糧。約十二萬。先密商江鄂籌備。臨時切屬江西撫藩籌濟皖南餉需。無乏而已。各所委員。擇帶一二。均先期密訂。
  陳鼐
  入援。義。也。扼徽郡諸隘。以屏蔽江西。而固兩楚之氣。職。也。欲守嶺不得不復徽。欲復徽不得不留戰兵。能戰而後能守。一定之理也。黟邑漁亭之兵不戰。則祁不固。祁不固。逆必入景德而建不支。不爭休甯。則賊必竄婺源。由婺至廣信。防不勝防也。竊謂移節北行。似當留左公於皖南。力圖嶺內。且與江右兩湖疆吏呼應皆靈。全吳越之大半。以餉中原。而後吾師首義北指。號召中原豪傑。必有聞風而起者。蕭何不全關中。則滎陽成皋之閒。不能仆而復振。兩湖江右。中原之餉源也。左公之氣概才識。亦足以撫馭諸將。而使之折徽有轉機。吳越之氣尚通。即使扼嶺而守。亦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老湘助之。足可有為。入援之師。不過為燕齊秦晉之倡。當用東南之人。捍禦京畿。亦不能專倚楚軍。大約外省兵勢少集。則中樞和議速成。該夷利要挾之成。然後沿海口濱。可以惟所欲為。而疆吏莫之能禦。其志不過留夷館於京師。為要脅之地。土地人民。不能撫而有也。國以民為本。民心所向。即是國家元氣。力戰而不勝。人皆諒之。不戰而退守。終於不能守。江楚一潰。北征將士。有不瓦解者乎。
  李榕
  方今夷禍孔亟。廷旨趨召外兵。凡為臣子之義。但有火速奔赴。不遑再計。然東南大局安危。係於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鼎足支撐。實賴皖北皖南之屏蔽。必不得已。棄皖南亦不可棄而退守江西門戶則可。棄皖北尤不可棄。而退守湖北則不可。竊以向北之師。與圖南之局。兼籌熟計。愚昧無當。惟冀採擇。
  一入援之師未必戰。目前夷禍。設使抗不就撫。直入京師。搖動根本。中外臣民。敷天同恨。勢不兩立。蒙古部落搗其後。諸路援兵邀其前。夷人捨舟而陸。難操必勝。其計恐不出此。誠使不入京師。要求重賂。所得既飽。內據天津馬頭。外據海口。然後安置夷酋入京。設立夷館。如福建廣東入城故事。朝廷冀緩目前之禍。和議一定。不能言戰。諸道入援之兵。或頓止中途。撤歸本路。必然之勢也。為今之計。祗須萬人。戰則自當一面。退亦不形累重。
  一皖南入援諸軍。朱唐所部三千人。鮑軍六千人。輔以三百馬隊。
  一留扼皖南諸軍。張軍四千人扼祁門。新募淮勇三營。並河溪禮字之卒。扼漁亭。歷口四營不動。並屬張軍。以聯建德之勢。左京堂所部六千人。分駐屯溪龍灣。以拒婺源。徽防所留之兵。擇一將官率二千人駐上溪口。擇一將官率二千人駐黟縣。其傍北緊要嶺口四五處。以五百為準。分段守之。饒州景鎮設立行營糧臺轉運總局。以此布置。尚有二萬人。戰則不足。守則有餘。但能持至半年。桐懷擊敗援賊。大江南北。一氣相生。東南大勢。可復振矣。必不得已。棄皖南而退守江西門戶局勢。且建德一軍孤懸。尚須縮入湖口耳。
  一皖北諸軍。難於抽撥入援。詠帥經營湖北。禦賊境上。籌餉籌兵。實為主道。我軍今日猶客也。若分皖北之師入援。懷桐青草塥三路中。抽動一路。則全局皆變。不援北。不撤圍。懷桐深溝高壘。閱三月而始定。須深思援賊來時。懷甯之軍能自支持否。彼時責望多李。多李早分矣。今一旦驟更。縮入蘄黃一帶。入蘄黃。必不可。疆事壞數年之功。民生無再望之幸。雖欲復振。蓋亦難矣。如詠帥入援。我軍分半以守江西。分半以遏皖北。從宮保者。其惟希禮二軍。擇一而行乎。均不敢動。自甘功不就。而不忍使忠烈忠武之功。棄於一旦。其餘所議均是。
  胡林翼
  帝重東南。必不允滌帥自將入援。所議各條均精。其總論北援稍薄一則。尤為平實。惟細思左公無同行之理。而皖南亦必不可停兵。株守江督之賜履。滌帥之勛望。當為長駕遠馭之謀。非塞向墐戶之計。疆吏爭援。廷臣羽檄。均可不校。士女怨望。發為歌謠。稗史游說。誣入方策。吾為此懼。公其遠謀。或并力血戰以爭徽甯。或分兵遠出以保揚州。尚祈採擇。
  一楚地現尚無賊。林翼義應執殳前驅。希菴有不忍於林翼之私衷。林翼有不忍於湖北之公義。應強留希菴。以獨當楚北皖北之艱鉅。碩果萌芽。異日發生。可大可久。而自以鮑春霆余會亭合計萬人同行。如分鮑軍。而滌帥欲速謀皖南戰事。則南事甚要。林翼不有違。北援甚切。林翼亦不遲行。戰將無人。軍聲難振。尚祈深籌。
  一加口糧安家屬帶乾糧三則。湘軍不行。應不必議。余會亭所帶襄陽羅田人。北路風氣稍近。鄂軍改為楚軍。亦較稍優。鮑軍亦不議加。而官雇黃孝小車數千兩。大車數百兩。約須添六萬兩之車價。替代乘坐。以息足力。止可為營。行可按驛。
  一計歸期一則。可密存於心。有挾君命以謀奪楚師者矣。臨事機宜。貴於冷淡。不計功利。不患得失。或猶陰陽怕懵懂之意乎。且兩星使尚可隨時奏報也。
  一備車馬一則。較滌帥議擴充。
  一籌軍餉一則。鄂力之貧。甚於五六兩年。積欠裹行糧。除自籌外。滌帥又坪中丞須借籌二十萬兩。南撫翟中丞須借籌十萬。乃無臨河飢潰之虞。且萬人同行。應裹糧從保定走閒道。截賊歸路。乃可驚之使走。若不帶行糧。而望按月給發。兵機必鈍。大局無補。此後月餉。三省合籌。此係兩督三撫公推一人入衛。摺用五銜拜發。餉由三省合籌。林翼自行。然不居入援之名。而虛望秦晉豫兗之餉。實不可得。
  一希庵留鎮皖北。應飭逸亭前往霍山相度。以千人守六萬寨。以千人守霍山城。或以二千人均守寨。固守三月。以待援兵。
  一松子關之戍鎮如舊。
  一麻城之梁守如舊。責成苦守三月。以待援兵。
  一舒公之馬隊約七百。可選三百同援。舒已迭次請行。義形於色。其餘均交李方伯多副都統。或另派員。留駐黃州。
  一潛山山內。四通八達。介營千二百人已到。介唐未到。應由楚督江督鄂撫逐日札催。責成葉守。力不及。則官軍援之。
  一太湖潛山。均謀城守。由李希庵多禮堂各分一二營。先行入城。有警。則十日八日必有援兵。
  一愚人妄臆兵事一則。應請博訪周咨。以決可否。竊見近年以來。逞強勢而轉弱證。莫如圍攻。因弱勢而收強效。莫如戰守。如不徵兵北援。如皖南不再生警變。則已成之圍。棄前勞而隳軍氣。誠有如沅公迭次函帖所云者。若兩岸再抽萬人。分軍太多。力必不能敵賊。北援太切。勢必不能圍攻。竊恐謀安慶之功。必蹈和春之轍也。且此時援賊尚是虛聲。亦不宜動。而又不宜盡撤以啟戎心。應在集賢關外扼險而守。杜大宗之接濟。紓困獸之殘喘。可以騰挪兵力四五千人。以資南北兩岸城守。及護衛之兵。皖北之事。未得之城。一毫不爭。已得之城。一毫不讓。此一定之勢也。大抵圍城之兵。一萬人面城。又須一萬人護背。賊無徑向桐城。以笨力爭勝之理。必先旁趨。以分希菴之兵。希菴又必奔命不遑。以慰皖楚之民望。賊以大股與多相持。一從龍井潛行入山。以乘潛山之虛。一從陳潭潛行入關。以拊安慶之背。彼時不能以事責望多李二公也。鰓鰓過慮。誠為至愚。不抽兵。不北援。則不必擬議矣。援北圖南。兼籌數十日。保楚地。莫如留希菴。實屬穩著。亦是勝算。餘事不必多著議論。奉旨之後。即於一二日徵調。一面起程。期會徵兵。十二日到漢口。十日過三關。又預存一策。異日賊勢太多。兵力已分。如謀救急難。全軍旅之要。或須撤近圍而存遠圖。異日之計。非目前之計。則不激困獸之。不拘待兔之計。先事擬議。仍望臨機明斷者。在幕府留侯借箸而前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