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關中水利議跋
路德
議水利於今日。鮮不以為難行。不惟無請帑理。勸捐亦鮮有應者。惟有勸大戶自修。令自享灌溉利。以其餘溉他人田。令計畝收租。償其修費。使修者有贏無絀。費在一時。利及後世。此大戶之所貪也。每畝歲取租。約抵修費之十二。中小戶分水利者。以二分酬大戶。而自食其八。視不得水者所獲實多。此中小戶之所貪也。豫納一年租者。免二年之租。豫納二年租者。免四年之租。以數增之。其免以是為差。此又中小戶之所黽勉樂從也。修時必多役人力。貧民無田者。得傭工取值。荒年則用以代賑。豐年則足以贍家。此又無田者之所踊躍恐後也。渠堰成。或就近鑿塘堰水。種魚及蓮芡茭蒲。或別為竹林果園。藥畦蔬圃。或相地勢。置水磨水碓。每一處。歲入抵腴田十畝。居民之賴藉者尤多。此又田中之田。利外之利。不可以尋常計也。凡舉事必因人情。尤必因地勢。人情悅。地勢便。則用力少而見功多。奚以知其然也。引水者自下而上也難。自上而下也易。水之出南山而入渭也。勢如建瓴。漸趨漸下。隨處可為渠堰。兩山之間必有川。以吾盩厔論。黑水田谷水甘水澇水皆大川也。其小川未及歷。大約皆可疏引。但今日疏引之水。灌田有限。旱暵則上流截水。下流無所得。每爭成訟。水潦則聽其流注。灌入農田。
余家中南鎮。鎮西十餘里。曩所稱上腴者。往往匯為巨浸。累月不消。所以然者。分水之渠太少。且未諳深廣之度也。以余所見大渠。深廣僅二三尺許。水深不過尺許。小渠深廣僅尺許。水之深不過數寸。川之來也不竭。而人之取之也廉。故利少而害反多。竊謂古者溝洫遂畎。其法俱在。今師其意為之。大川之旁。其渠廣八尺深八尺。如古成間之洫。次者廣四尺深四尺。如古井間之溝。又次者廣二尺深二尺。如古夫間之遂。其小者廣尺深尺。如古一耦之畝。洫分為溝。溝分為遂。遂分為畝。以盩厔水。灌盩厔田。不仰給於他縣。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家利則一邑勸。一邑利則鄰邑勸。一郡利則鄰郡勸。一省利則鄰省皆勸。以大川之水分布於萬億家之田。水之注川者必減大半。諸大川之注黃河者。亦必減大半。以萬億家之手足。較今東河南河之弁兵夫役。奚翅千倍。但使之各治其田。而黃河之在東南者。其險工必減大半。每歲兩河帑金亦必減大半。此天下之大利也。關中踞天下上流。無河工而有水利。關中之水利不興。東南之河患終不去。關中病則天下病。關中安則天下安。今日之計。莫急於此。吾友補山孝廉負經濟才。其於國計之贏絀。吏治之污隆。民生之利病。靡不究心。因中丞林公議興水利。特上是書。書甫上而林公去余竊惜之。匪獨為關中惜也。亦非獨惜水利之不興也。時方刊經世文編補。余勸之刻八卷中。因補其未盡之言。綴於簡末。以俟後來之興廢舉墜者。
城固縣四大堰合修議
高綏宇
城固水。初名智水。西漢末唐公昉舉家拔宅飛昇。其外出不與。遺言居此川。永無繁霜蛟虎患。後遂名鄉為鄉。水為水焉。其源發盩厔終南山。周回曲折。歷千餘里。至城洋之交。漢王城而南。入于漢。西岸大堰二道。一曰高堰口。在山內北溝下。灌田二千餘畝。次曰五門堰。在伏牛山下。口列五洞。吸五山精。所謂山澤通氣也。漢高祖都漢中時。蕭酇侯所開。至明城固知縣高喬二公。繞斗山角渠。引至平川。分九洞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