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者,未治之謂也。央,盡也。未治則未能盡其理、達其道,此所以歎之也。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此因學而遂其愛樂之至也。
我獨怕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畏憂而無為,如未萌知識之時。嬰兒無知無欲,孩則情欲已生,故喻以未孩矣。
乘乘兮,若無所歸。
乘乘,厚重之貌。守真抱樸,滿而不盈,豈非厚重之然哉。若無所歸,衆人之所不能見度也。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有餘,自盈滿者也。恃學而然,遺則常若不足,道之所貴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大愚不愚,其心至純,故白純純兮。
俗人昭昭,
自明也。
我獨昏昏;
藏其明也。
俗人察察,
自恃能為,不貴寬恕。
我獨悶悶。
無所用其能智也。
忽若晦,寂兮似無所止。
忽若則不可定求之謂也。以其不可定求,故似無所止。
衆人皆有以,
以,用也,言學成而無不求其用者也。我獨頑似鄙。內藏其用,人莫易知,外視不能,故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
不同衆人之所學故也。
而貴求食於母。
求食則實其腹之謂也。於母則取義始生之道也。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孔德,上德也。容者,無所不含容也。從則不逆之至也。德之包含不離於道,非德薄之所能然也。
道之為物,唯恍與惚。
恍惚,不可定名之謂也。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此為道之要妙,非孔德者莫能知之。象也,物元精也,雖似有成,亦不可以定名者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以其精微不妄,故能取信於人。所以唯道是從者,信之至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非常名,故自古及今,名不名可名
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閱,簡視也,如簡其物在目也。甫,美也。物得其道,則生死通塞,無不盡其美也。能政其衆美者,以孔德之容乃如是也。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
一者,不繁不亂,可以曲可以全,可以枉可以直,可以窪可以盈,可以弊可以新,可以少可以得,可以多可以惑。夫小者大之端,暗者明之敝,理當然也。故聖人抱一於數,則有增於象,則有容不自滿假,先見未萌。天下若取以為式,則人人合於道矣。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此抱一之法式也。《書》曰:滿招損,謙致益。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全因曲成,直因枉起之類,皆不爭之明驗也。天下衆人不知取與之大要,故莫能與之爭矣。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言可信之至也。曲不終曲,全不終全,隨曲隨全,唯道之妙。
希言自然。
法出教彰,一言而悟,自然會道,豈喋喋之可用哉,故希其言也。言雖希而其理昭著,非自然而何?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飄風驟雨,喻以明其旨也。飄驟出於卒暴,人知風雨之至,何必終朝終日之多乎?言以發明其道,言下有理,求則得之,何必多其言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言及於道,信道者同之。言及於德,信德者同之。言及於失,迷失者同之。亦自然也。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言不相異也。
信不足,有不信。
言亂而寡理,故人不之信。
跤者不立,跨者不行。
力極而不可兼有,故趺不容立,跨不容行也。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亦不可以兼有也。夫玉在山而木潤,淵生珠而岸不枯,如不自見而明,不自是而彰,不自伐而功,不自矜而長也。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餘食贅行,以其不可長久也,其自明自彰自伐自矜之喻乎。物,汎言也。物由惡之,況有道者哉?故曰有道者不處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混成,大道之喻也。道無定象,天地有形,因道而生,故先天地之義昭矣。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混成之時也,母取其始生萬物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強為之名曰大。
以其無實體不可以定名,故曰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也。大則無所不含容也,故總曰大。
大日逝,
逝,往也。既大則往不一所,故總曰逝。
逝曰遠,
所往伙利行之,必遠及於物,故總曰遠。
遠曰反。
遠必有極,極遠必反,盡物之變通,復歸於淳,故總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2。
道者先天地生,故首言道大。天者輕清在上,重濁在下,樸散之所生,故次曰天大,又曰地大。王者稽至道之沖和,奉天地之生化,其大與天地等,故又曰王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謂不妄動也,遷動則輕生。靜謂潤默合道也,拾靜則躁起。故道本無為,契乎重靜。唯輕與躁,潛伏待時。根與君,言其所由興也。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喻其所重不失常也。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喻其安靜之得其所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王者治天下之大,當守其重,處其靜,以鎮輕浮,以杜僣躁,不可以欲之所縱,身之所貪,輕忽妄動而忘治天下之道,故欺以明之。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輕則道教不遠,失於不密;躁則政教不詳,失於廣大。如是則奉上之道、御下之德不可保也。
善行無轍跡,
內自施於心,外不彰其事,如無轍跡,莫能尋求此善行之要也。
善言無瑕謫,
教也可久,聽者獲全,瑕謫不興,千里之外相應,此善言之要也。
善計無籌籌,
得失隨事,成敗在心,籌算繁多,何益智慧,此善計之要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關楗者所以為開閉之具也,無關楗,故不可開。譬如默運在心,言不出口,欲窺其事、測其理,必不可得矣。
善結無繩約故不可解。
《易》曰:水流濕,火就燥。此善結之至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心存救人,不限賢愚;心存救物,不限妍醜。此聖人常善之要也。
是謂襲明。
明則無不見於事理也。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皆明者之所有也。轍跡、瑕謫、籌算、關撻、繩約,皆暗者之所恃也。襲則不遺忘於其心矣。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資,取也。善人可法,故曰師。不善人可以鑒誠,善人亦取之,故曰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貴則有其善也,愛則喜於惡也,非大道之所可萌也。
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內識於心,外忘其跡,衆人見之,以為迷而不知,是大道之要妙。故曰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人莫不好為雄,雄則滿而招損。聖人知雄之不可好,故守其雌,以其柔而有容,與物無競。喻於谿者,容而不窮之義也。以為常德又不離異,還淳保素,歸類嬰兒沖和無為之時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白黑成形,故以式言之。榮辱無實,故以谷言之。法必有盡,雖不差忒,亦不可至於窮竭之時,蓋守黑尚變通故也,故歸於無極。谷亦空而能容,能容恐其不久也,故常德乃足。樸則道未散之時也,故論雄雌則以嬰兌,論白黑則以無極,論榮辱則以樸,皆反本還元,未嘗須突離於道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樸散為器,有用有形之至也。官長,治為器之主者。
故大制不割。
總其器之大小,任其才之長短,入用則合,任過則離,皆自然之道也,豈假聖人強力以割之哉。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書》曰:宣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豈得已乎?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言神器者不可測度其所用也,為之則小。苟道狹智窮,非神器之宜,故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敗與失因有為,故執之所生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吻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各從物性,安於分定,因無為無執而然也。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過常臉分之謂也。如是者何?由為之執之,不知其要故也。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佐,輔助也。輔助人主以治天下也,當不以兵強。昔苗民逆命大禹,舞干羽於兩階,七旬有苗格,是不以兵強者也。還,復也。兵雖殺害,不合於義,人情血氣之所爭勝,故報讎伺隙,洗怨乘間,日往月來,未易休息,此好還之明驗也。
師之所處,刑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言兵強之害如此之甚。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僑。
善謂善佐人主者也。果,敢也,勝也,定也,尅也。果而已者,果敢為之也。果者何?不矜不伐不僑是也。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
既不矜不伐不僑,而敵強失道猶甚,則當兵革以平治之,是不得已而用之也。雖以兵勝,不自以為強,濟之以柔和物壯則老
所以來遠而有容矣。,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廣演其道之義也。壯則無以加益,故曰老。老則否於發生,故曰不道。不道則物無所依,故曰已。已,止息也。物無變通,遂至止息,則敗壞以隨之,非道之妙用也。
夫佳兵,不祥之器#3。
佳,大也。祥,吉也。以其大而不吉,故有道者不處也。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左,陽也。右,陰也。陰非道用之所宜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重言之者,明其實不祥,不可以為君子之器用也。
不得已而用之,恬啖為上。
此果而勿強者也。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兵必貴殺,非美事也。以為美者,違好生之德,張殘賊之跡,非君子之器明矣。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害人者,人必害之,其事好還,故不可得志於天下也。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此言不可就凶而拾吉。就凶於哀傷,哭泣從之,非人情所樂。今疊言之者,明其兵不可恃,其理必然故也。
道常無名。
名不可定,非常名也。通變應用,不一其處,故曰無名。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樸者,道未散之時也。未散則莫測其狀,故可以小言之。化及於物,廣大無所不被,故天下不敢臣。臣以喻下之義也。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如樸而守之,淳素不亂,萬物伏從其化,如道之妙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相和合之至也。甘露言至和之及於下也。人莫之令,非人力能強也。自均則及物無偏無黨矣。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天地既判,名從此制,必有資始。資生之繁,豈無名而可言乎?
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物既衆而名既多,在知止以御之。不知止則物窮而塞,所以危亡之幾生焉。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川谷之所容江海,所潤於物,無纖毫之遺,故取以為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智與力,行於外者也。明與強,行於內者也。明則省己無遺,強則進道有漸。
知足者富,
得一不求二,自足於心,所以為富不在多也。
強行者有志。
在心為志,強行大道亦在內,明非志而何哉。
不失其所者久,
得其所則安於道,安於道則可久矣。
死而不亡者壽。
死不可免,形氣斯盡,有生者之常也。其不亡者,因自知自勝,知足強行,不失其所而有存焉,此為壽之實也,非世人百歲之斯可同日而語也。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人能弘道,道不離於人,取之則來,行之則是,不逆於理,故曰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不言己之能生也。
功成不名有。
不自有其成功也。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物由道生,不自為主,其施甚廣。
常無欲,可名為小。
無欲觀妙,乃道之幾。可名於小,其樸若全。
萬物歸之不為主,可名為大#4。
萬物歸己之恩,不自侍其功,沖而用之,物莫能測,故可名為大。
執大象大象
天下往。大道之象也。執之則行之至也,非固執之謂也。天下從其不逆不忤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從其象,順其化,故獲安泰而無危亡禍患矣。
樂與餌,過客止。
樂與餌,喻也,人之所共好者也。過客止,不敢以為主甚矣。過客雖止,明亦不可久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出口則言之詳也。假言以明道,明道必淳素為上,故淡乎不可以求其味也。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用之不可既。
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故明目聰耳者無所施其功矣。用本在心,化必及物,與道默運豈有盡哉,故曰用之不可既。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張極者必歙,強極者必弱,興極則必廢,與極者必奪,皆自然之理也。聖人先見前知,因於明照,故曰是謂微明。微妙用明,無幽不睹,衆人之見難與雷同。
柔弱勝剛強。
古人有言:太山之雷穿石,覃極之統斷榦。亦自然之理也。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喻也。魚不可脫於淵,亦猶人不可離於道,一也。利器,以道為之者也。衆人請於成事,固不可以曉近之跡示於人矣。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萬物自化,故無不為,非道之自有為也。侯王,治天下者也。與道合契則萬物各正性命,順而不逆矣。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將,大也。欲無窮限,隨愛惡而生之,不鎮則易反終亂。樸,淳一不動之機也。上之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此鎮之之要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無名之樸,不欲是也。
不欲以靜不欲者
天下將自正。不失本來清淨也。既清淨,則無濁惡之邪以及萬物也。
道德真經解卷上竟
1也:疑應作『之』。
2據通行本,此句之後有經文: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3據通行本,此句之後有經文: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4據通行本,此句之後有經文: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真經解卷下
丞議郎陳象古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不德者謂不自矜其德,故人仰其德而歸之。不失德者謂自矜其德而息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故人觀其所為而輕之,安可更以德言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又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默運元化,包藏在心,物順其理,不假自為,以彰於外,是無所為者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以其不失德,故為之以為累,道數不遠,智慧不明故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仁者好生惡殺,其施設已及於萬物也,故曰為之。不自矜僑,物,不見其跡,故曰無以為。義謂裁斷取與合宜以是之,故義之及物,是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仍,重也,頻也。禮以治人,使人服禮,中禮則是,不中禮則非,是非必爭,不應外教,唯威能整,故曰攘臂而仍之。重則不一,頻則不苟,必使之從禮,則失自然之道也。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道全則德與仁義禮可包而一之。今失道則事以類分,則德見而獨行,有為有用,理非,自然,故德失則求之於七,仁失求之於義,義失求之於禮。汎別既異,就薄轉多,雖欲一之,固不可得,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前識者謂事前之知識也。識其終善而行之,如草木之英,是道之華見於外也。暗於終惡而行之,亦不可掩,故曰愚人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厚者,無瑜於道也。薄者,下德也,仁也,義也,禮也。實者,內之所施,沖和之道也。華者,外之所施,常行之事也。無為清靜,何假於華,故處厚處實矣。
故去彼取此。
彼謂下德上七上義上禮。此謂大道上德。以理觀之,其去取者豈可以亂乎。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
一者,大道之妙用也。致,至也,至其妙用之理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裂則不全,發則不靜,歇則不久,竭則易崩,滅則不繼,蹶則不安,皆失道所致也。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物理相續,其勢然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是用賤下之道者也。自謂孤寡不穀,謙之至也。《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而光,卑而不可瑜,君子之終也。非乎者不可以為非也。
故致數輿無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