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式,是以早伏。
伏,從也。率化萬人,四夷早伏者,唯此無為法式,最為切要。
早伏謂之重積德。
德者,行道之迹,備含萬德,增修不止,謂之重積。難化之人,早得從道者,,良為此德深廣,重疊厚積,故得也。
重積德,則無不剋。
剋,猶果獲也。惟德在躬,可以動天地,感鬼神,是物無違,何往不剋。
無不剋,莫知其極。
德既重積,物共尊崇,承風慕道,何有窮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莫知極有二。一者積德深廣,量等太虛,無可涯測。二為人歸者眾數無限,極德至於此方可為主,以養一國之人。下兩句二。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之母,則道也。道有生養之功,故以為母。人能有道用道,理國則國安人泰,祚曆長久。下兩句三。
是以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為前積德之人,以道為國母而得長久,未言守母得久所由。今此具陳全生保國之妙用,戒理人之益。夫木之為物,下有本,上有實,本根深則不拔,實蒂固則不落。積德之人,身有道,心有德,無為守道,則命根深。虛心養德,則生。蒂固根深,則命不絕。蒂固則身不滅,命延則長生,身全則久視。長生言體,久視言用,故知深根固蒂者,而得長生久視之道也。
治大國章第二十三
前明無為化國澤被人天,此明以道莅人恩及神鬼。德覃幽顯,所以次之有三別,初明舉事為喻以明不可有為,次明就理正說以明人鬼蒙慶,後明德被幽顯人鬼交親。兩句一。
治大國,若烹小腥。
烹,煮也。腥,有本作鮮,俱小魚也。煮小魚,任之則全,撓之則碎,喻理國者不可用有為也。上無為則天下理而國存,上有為則天下亂而國亡。天下存亡,大事也。人多不曉。煮魚小事,可以喻大理。國既爾,況修身者敢事有為乎。下六句三。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莅,臨也。用無為之道臨天下者,非直人無惡,逆以犯上,亦令下鬼無神,祟以害人。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為鬼無神靈而不傷害於人者,為上有道德之主,下鬼不敢妄作精邪。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此明歸功於聖人,非為鬼有神,自不傷人,直為沐聖人之化,鬼亦懷恩履正,不敢傷害於人。下兩句三。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
兩謂人鬼也。人處明不為掘塚戮屍,訶罵神鬼,此人不傷鬼也。鬼無灾怪禍祟於人,此鬼不傷人也。人以正道往天下,恩霑白骨,祭祀以時,則人德交於鬼也。鬼以神靈衛護福祐於人,則鬼德交於人也。此無禍相及,有福交歸。
大國章第二十四
前明以道臨物人鬼懷恩,此明大國行謙華夷慕德。前則用道被物,此乃行謙物歸,有三別,初明大行謙下示其柔勝剛劣,次明大小俱謙更相畜事,後明偏戒大國特宜謙下。四句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地廣人眾,謂之大國。自謙處卑,謂之下流。小國慕德,競來交會。
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
牝雌,柔和靜明行謙者。牡剛強躁暴,喻誇競者。雌靜謙下,則為天下交歸,故勝也。剛猛躁暴,則人皆叛散,故劣也。下八句二。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大國為能謙下於小國,則取得小國來歸。修身者心自謙柔,則為眾人歸仰。王駘聚眾,則其人也。
小國以下大國,則聚大國。
小國自知劣弱,卑詞屈節,伏事大國,故得聚會大國之中,欽風請益,亦猶小見之流,除局促,慕弘遠,內遣我人,外詢有道,不自矜大謙損推人者,此人之下流也。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或,不定也。大小雖殊,俱行謙下。大者取得小國,小者聚於大國。謙下是同,取聚斯異,故言或。
夫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大國行謙之意無過,只欲兼畜小國之人。小國意者亦無過,欲事大國。夫謙者,立身之道,豈為欲圖畜事,然後行謙。今為大小自謙,同氣相感,小者入大如歸家,大者畜小如子弟,情得意洽,同由行謙,近既同人,遠亦同道,聖人說法,時有淺深,為誘人我,強梁且言,不過畜事耳。下四句三。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
兩者,大小二國也。大欲畜小,今已得之。小欲事大,今又得之。兩遂其願,故云各得其欲。
故大者宜為下。
大小行謙,從來自下。今重云宜為下者,但為大有凌小之法,仍恐謙非久固,所以別戒大者,令其善始令終也。
道者章第二十五
前明大人有國天下歸崇,此明至道無形懷生共寶。從德之道,所以次之有四別,初明道奧深玄唯善能寶,次明不善愚闇輕而不珍,三明聖心平等普救無遺,四明求之易得有罪咸免。三句一。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
奧,深室也。道之深妙,如奧室之內,不可測量也。人從道生,人自不知,道在人中,人又不知者,良為人愚,道奧不識不重,唯當上智淑人,方能寶愛。下三句二。
不善人所不寶。
不善人謂下士也。行有邪惡,故名不善。心無明慧,所以不寶。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小人之求利也,甘詞美說,佞媚前人,如市肆交易,苟求賤得。君子之争名也,尊高己行,意在加於人,上情圖我,勝務取人先。此並不善之人,非有道者。下七句三。
人之不善,奚棄之有。
上來不善之人,非樂然也。情昏未悟,寧應則棄,方便設教,漸有庶幾。
故立天子,置三公。
三公,師、傅、保也。既云不棄,須有教方,故立天子、三公。行權制伏,懸厚賞以進善,設嚴刑以止惡,此天子之不棄也。
雖以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此道則萬物之奧,善人所寶者。拱璧如兩手合拱,駟馬謂一乘之馬。天子、三公之所乘。居則拱璧盈目,行則駟馬先驅,誠為富貴之極,終不如無為坐忘,進修妙道。何則,璧馬榮華,未免憂患,坐忘進道,上獲神真。以此校量,不如遠矣。此勸天子、三公,進修上道,前化不善令捨惡,今化王公令捨善。下四句四。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此明修道得益,不曰求言,不須勞身苦心,日日遠索,然后稱得。直以無為坐忘,道自來止,故云得也。《西昇經》云:人能空虛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罪是往時惡報,今因坐忘,罪自銷滅。不曰求明,得之甚易,以免明銷罪不難,有此神妙,故為上古皇王賢明出處共所尊貴也。
為無章第二十六
前明道奧精微不日而得,此明不日能作唯在無為。須陳得由,所以為次有三別,初明無為之行以德報冤,次明無為之心難大不起,後明聖絕機兆患難不生。五句一。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事味者恒人之務也。無為、無事、無味者,為道者之業也。進德之人,以三事為正業,故能得道。凡人失道得罪者,皆由有為事味等。今欲免罪,得道者要籍捨有為,行無為,此明心也。身廢營構,以無事為業,此明身也。厭薄甘肥,絕除有味,餐服玄道,此明口也。身、口者事味之所由,論其本則心也。若心得虛忘,則萬累都盡,何獨事味乎。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大小言事味等之體。多少言事味等之數。侵奪名利為小,殺傷人物為大。怨,恚恨也。或事有小能成大,積少成多,一小為大,猶自難圖,況積少成多,何可除絕。唯當行無為者,舊罪日銷,新業永斷,以此德報對宿怨,則何怨不盡。故云:報怨以德也。下八句二。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難是罪之報,易是因之小。無為無事之人,已無因矣,罪無從生。其有為有事之人,初因尚小,當即除絕,省功易盡,既不斷除,漸至於大,事成重大難可圖謀。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小。
作,起也。言天下者,謂凡是難大之事,皆起於易小之時。色類既眾,不可具言,故以天下總之。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夫,凡也。諾,許也。凡是輕易許人者,其言易也。為無其行後必違之,是寡信也。違則彼人致嫌,因生忿恨,故多難也。前舉事物,今就人流,咸言先易後難,欲使在因絕易。兩句三。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聖人以是凡有易許,多無信實,自招後患,不息前因,是故聖有猶難之慎,得無患難之苦,輕易之因。聖猶不作,常人庸淺,得不戒慎。此皆引聖勵凡之辭,非謂聖人自畏若是。
其安章第二十七
前明積習無為怨患自息,此明宿心未動禍難不生。前習後防,同志相接,有四別,初明心神安靜嗜慾無萌,次明因小不除積成禍敗,三明聖無敗失由守無為,四明務學斷除資輔天性。六句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持者守其故,謀者慎其新。在安之時,心尚虛靜,既未動亂,守持甚易。其次未兆者心已微起,未有所著,心之與事,未結萌兆,此時謀絕得免成事,用力甚少,豈非易邪。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微者,從無生有,已彰色象,形段輕虛,易可銷散。此時不除,漸至聚結。其次雖有形狀,質猶微弱,除破不難。此四句論心從無向有,自微成著,皆勸早圖,於事甚易,如其不早除絕,事漸成長,從斯已往,滋蔓難圖。從微至著,理合其微在前,何也,為微氣輕虛,與無相近,體微易散,狀等烟塵,故知時初而事微也。其脆為雖未堅牢,已全體質破,則云易。分段猶存,良為時久,而事著也。以此推究,微前可知。又前有其安未兆,後云未有未亂,彼四句皆先妙后麤。此微脆兩句在中,則先麤後妙。此便文可不次義,夫倫緒今以微後脆前者,或恐錄《經》者誤耳。若是聖人本意,愚所未詳。
為之於未有,理之於未亂。
未有者,心未起時。未亂者,心未染時。此兩句覆結其安未兆,以起後義。若在安能理,不至有兆,有兆能息,不至微脆,微脆早破,不至合抱,積小成大,禍起細微,具陳禍起所由,次第除遣,下流不信,戒欲如何。下八句二。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合抱言大也。毫末言小也。今日之大,從往小來,在小不除,漸成今大,大則來風蔽日,卒難除斷,喻人初心起染,細如毫末,長惡深廣,蔭蓋真性,如庭樹也。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層,重也。為臺九重,初因一簣之土,積而不已,層成九重。此明今生積惡,以至高大。
百仞之高,起於足下。
七尺曰仞,登高山者,先起一足之下,移足不休,高至百仞。此明從今已去,為惡未止,壘土起足,是其為也。九層百仞,成高危也。因下漸高,終至死敗。有本作千里之行者。百仞、千里,意義相似。但恐古人為九層、百何,俱從下起,義勢以重,故改為千里,不應本文。千里改為百仞。今取百仞為定。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未有者營為逐之。已有者執而不散。為逐不已,則敗身事。執有不散,則失命財。微脆不除,終遭敗失。下七句三。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聖人為凡敗失,皆因有為有執而來,欲使人無敗失,故自說無為無執。夫有敗者必敗於成。今既無為,則無成。無成何所敗。失者必由有得,我無執取則無得。無得何所失。此結上易持易破等不早斷除,至此敗失。無為無執言能守初心,無敗無失,明免諸後患。
人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幾,近也。從,行也。人之行事,無論道俗。有始者眾,能終者寡。功業近成,已自隳敗,有為之事,從來不久,無為之業,須能令終,無終有敗,天之恒理。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中人之性,有始無終。初雖有心,尋以退墮,若能在始之心,見終之敗,至終之戒,終始不移者,真道可成,況諸俗事。下四句四。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夫難得之貨,為貪欲者之所貴,無欲者之所賤。故凡人欲為有欲則貴難得而貪之,致有敗失。聖人欲行不欲者為賤難得而遺之,故無敗失。然於聖人,本無欲不欲之二心,但為有欲者假云欲為於不欲,使諸欲者效己無欲,得無敗失。
學不學,備眾人之所過。
備,防也。眾人之過,事非一條。略言其要。欲學為首欲者,貪求之本,不欲以導小人。學者分別之源,不學以勸君子,除本塞源,則人無争盜,無為無事,天下同德,賤貨不學,其利在斯。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自然者,物之本性也。性因欲學所傷,欲學除則物性復,故以不學輔助萬物之性。言萬物者,及無情也。為人多欲自損,傍及無情,人除欲學,物性得全。故兼萬物也。有此言者,意在救物,不敢自有營為。
古之章第二十八
前明從事有為自成敗失,此明為道棄智賊害不生。因動教安,自符玄德,有三別,初明棄智如愚令過不起,次明用智不用校量損益,後明能知損益德業深玄。五句一。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
為,修也。古者善能修道之士,內修德業,藏暉隱耀,若愚而已。不欲示人明白,令眾尊崇俗,則貴智貴明,損人益己,為道者自愚自昧,利己利人,此行入道。故云善。為夫穿窬盜竊者,小害也。聰智亂羣者,大害也。能除大害,小害不生,故以自愚,而除智害也。
人之難治,以其智多。
上用智,下用詐。姦猾多端,謬妄非一。進圖榮寵,退避罪罰,網之愈密,避者愈巧。下人有此難禁,由上用智為政也。下四句二。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
夫智有二:一道智,二俗智。道智者,心如道迹,若過以無知為上業,以無事為勝功。俗智者,知道不足,聰察有餘。不仁之人,懷矯以求賞。奸佞之類,用智以兆刑。上下欺違,更相利害。為國大賊者,用智之流也。其不用智者,無為任物,度品愚淳,取而不汙其廉,與而不至其報,下人至此,由上之德也。下七句三。
知此兩者,亦楷式。
兩者,謂用智不用也。言亦者,為上文皆云以無為理國,今復云不用智理國,故云亦。能知用智是害國之賊,不用智是養人之德者,是為得安國修身之法式。
常知楷式,是謂玄德。
始終不改謂之常。能知不用智,可為理國修身之法式。始終常行而不廢者,乃是合道玄之上德。
玄德深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
下徹曰深,傍周曰遠,其德如是,謂之為玄。道被幽明,德充宇內,謂之遠矣。凡人貴智,玄德貴愚,凡人貴積,玄德貴散,凡人從俗,玄德從道,故云反。迹每安國利人,故云順。而言大順者,上順天道,下順萬民,在物無逆,故云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