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人之所以騖於權利、溺於富貴、犯難而不悔者,凡將以厚其身耳。今也祿之以天下,而重以身任之,則其忘身也至矣。如此而以天下予之,雖天下之大,不能患之矣。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請,故復混而為一。
視之而見者,色也,所以見色者,不可見也。聽之而聞者,聲也。所以聞聲者,不可聞也。搏之而得者,觸也,所以得觸者,不可得也。此三者,雖有智者莫能詰也,要必混而歸於一,而後可爾。所謂一者,性也。三者,性之用也。人始有性而已,及其與物構,然後分裂四出,為視為聽為觸,日用而不知反其本,非復混而為一,則日遠矣。若推而廣之,則佛氏所謂六入皆然矣。《首楞嚴》有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此之謂也。
其上不繳,其下不昧。
物之有形者,皆麗於陰陽,故上皦下昧,不可逃也。道雖在上而不皦,雖在下而不昧,不可以形數推也。
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繩繩,運而不絕也。人見其運而不絕,則以為有物矣,不知其卒歸於無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狀,其著也。象,其微也。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皆非無也。有無不可名,故謂之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無所不在,故無前後可見。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者,物之所從生也。有者物之今,則無者物之古也。執其所從生,則進退疾徐在我矣。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粗盡而微,微極而妙,妙極而玄,玄則無所不通,而深不可識矣。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
戒而後動曰豫,其所欲為,猶迫而後應,豫然若冬涉川適巡,如不得已也。
猶若畏四鄰,
疑而不行曰猶,其所不欲遲而難之,猶然如畏四鄰之見之也。
儼若容,
無所不敬,未嘗惰也。
渙若冰將釋,
知萬物之出於妄,未嘗有所留也。
敦兮其若樸,
人偽已盡,復其性也。
曠兮其若谷,
虛而無所不受也。
渾兮其若濁。
和其光,同其塵,不與物異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世俗之士以物汨性,則濁而不復清。枯槁之士以定滅性,則安而不復生。今知濁之亂性也,則靜之,靜之而徐自清矣。知滅性之非道也,則動之,動之而徐自生矣。《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所謂動者,亦若是耳。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生於極,濁而不能清,安而不能生,所以盈也。
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物未有不弊者也。夫惟不盈,故其弊不待新成而自去。
致虛極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不極,則有未亡也。守靜不篤,則動未亡也。丘山雖去,而微塵未盡,未為極與篤也。蓋致虛存虛,猶未離有,守靜存靜,猶陷於動,而況其他乎?不極不篤,而責虛靜之用,難矣。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極虛篤靜以觀萬物之變,然後不為變之所亂。知凡作之未有不復者也,苟吾方且與萬物皆作,則不足以知之矣。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萬物皆作於性,皆復於性,譬如華葉之生於根而歸於根,濤瀾之生於水而歸於水耳。
歸根日靜,
苟未能自復於性,雖止動息念以求靜,非靜也。故惟歸根,然後為靜。
靜曰復命,
命者,性之妙也。性猶可言,至於命則不可言矣。《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聖人之學道,必始於窮理,中於盡性,終於復命。仁義禮樂,聖人之所以接物也,而仁義禮樂之用,必有所以然者。不知其所以然,徇其名而為之,世俗之士也。知其所以然而後行之,君子也。此之謂窮理。雖然盡心以窮理而後得之,不求則不得也。事物日構於前,必求而後能應,則其為力也勞,而為功也少。聖人外不為物所蔽,其性湛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物至而能應,此之謂盡性。雖然,此吾性也,猶有物我之辨焉,則幾於妄矣。君之命日命,天之命曰命,以性接物,而不知其為我,是以寄之命也。此之謂復命。
復命日常,
方其作也,雖天地山河之大,未有不變壞。不常者惟復於性,而後湛然常存矣。
知常日明。
不以復性為明,則皆世俗之智,雖自謂明,而非明也。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復性,則綠物而動,無作而非凶,雖得於一時,而失之遠矣。
知常容,
方迷於妄,則自是而非,彼物皆吾敵,吾何以容之?苟知其皆妄,則雖仇-憐,猶將哀而憐之,夫何所不容哉?
容乃公,
無所不容,則彼我之情盡,而尚誰私乎?
公乃王,
無所不公,則天下將往而歸之矣。
王乃天,
無所不懷3雖天何以加之。
天乃道,
天猶有形,至於道則極矣,然而雖道外不能復進於此矣。
道乃久,沒身不殆。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不知其所以然,故亦知有之而已。
其次,親之譽之;
以仁義治天下,其德可懷,其功可見,故民得而親譽之。其名雖美,而厚薄自是始矣。
其次,畏之侮之。
以政齊民,民非不畏也,然力之所不及,則侮之矣。
信不足,有不信,
吾誠自信,則以道御天下足矣。唯不自信,而加以仁義,重以刑政,而民始不信矣。
猶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聖人自信有餘,其於言也,猶然貴之不輕出諸口,而民已信之矣。及其功成事遂,則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1無以致其用:『致』原作『故』,據寶顏本改。
2有有:原本作『有無』,據寶顏本改。
3無所不懷:『懷』原作『壞』,據寶顏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