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府
  ○永寧路
  ○重慶路
  △合州【見殘本卷九卷十】
  建置沿革
  合州
  定遠縣
  本宋地名女箐坪至元四年創為武勝軍後改為定遠州二十四年降為縣屬合州【同上五十】
  山川
  縉雲山
  山有九峰其中二峰最秀一名香爐一名獅子左接魚鹿峽入涪江右入江津縣界華蓋峰達於岷江橫亙二百餘里【同上十一】
  大茅峽
  有棲真洞在縣西八十里大茅峽內相傳昔茅君昇仙於此故名其峽曰大茅洞曰棲真【同上十一以上俱巴縣】
  白君山
  在縣東六十里周圍五里高二里【同上十一】
  固城山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其山四垂而上平【同上十一以上俱江津縣】
  方山
  高五里周圍六十里又名雲鴻山【同上十一】
  銷劍山
  在縣東北一百九十二里【同上十一】
  崑崙山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同上十一以上俱巴縣】
  僰溪【又名南江】
  在縣東南三十里來自夜郎境闊三十步深七尺可通二十石舟【同上十一以上江津縣】
  南江在南川縣眾溪會合至三溪口可通舟楫行三十里至綦巿又至南江口入江【同上十一】
  風俗形勢
  地瘠民貧重本力穡【明一統志六十九】
  地瘠民貧務本力穡其士亦喜靜退其風淳質近古不為剽銳【四川通志六十二】
  瀘州
  其民淳朴俗少嚚訟【明一統志七十二瀘州】
  古蹟
  壁山故縣
  以地廣人稀併入巴縣【四川通志五十】
  紹慶府
  里至
  黔江縣
  縣昔為蠻洞侵擾移治老鷹砦南至酉陽溪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清江縣三百三十里西北至龍渠縣二百九十里【同上五十七】
  ○懷德府
  ○夔路
  古蹟
  白帝故城
  宋淳祐二年復移州治白帝至元二十二年仍還瀼西舊治【同上五十三奉節縣】
  江陰城
  後周天和初置縣建德中廢【同上五十三】
  南陵廢縣
  在縣南二百步與陽臺山相對【同上五十三】
  故東陽府
  隋置唐貞觀三年廢【同上五十三】
  楚王宮
  細腰宮在縣東北一里許【同上五十三以上俱巫山縣】
  抽茶場
  宋時陳弁朱肱余應求李升韓均皆以言事切直謫監達州茶場時目為五君子【同上五十六達州】
  李靖埡
  唐武德時蠻酋冉肇則寇信州李靖擊斬於此【同上五十六新寧縣】
  ○敘州路
  ○馬湖路
  上羅計長官司
  下羅計長官司
  四十六囤蠻夷千戶所
  諸部蠻夷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路七州二】
  甘州路
  永昌路
  肅州路
  沙州路
  亦集乃路
  寧夏府路
  山丹州
  西寧州
  兀刺海路
  ○甘州路
  風俗形勢
  環以祁連合黎之山浸以居延鮮卑之水【明一統志三十七引元甘州志】
  ○永昌路
  風俗形勢
  西涼州
  涼州險絕地土饒沃【明一統志三十七】
  ○肅州路
  風俗形勢
  居民雜處以織毛褐為業【同上三十七引元肅州志】
  河山襟帶為羌戎通驛之路【同上】
  ○沙州路
  ○亦集乃路
  ○寧夏府路
  ○山丹州
  風俗形勢
  崇尚釋教【明一統志三十七引元山丹州志】
  ○西寧州
  ○兀刺海路
  遼陽金統黻
  瀋陽安文溥同輯
  雲南諸路行中書省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征東等處行中書省
  ◆雲南諸路行中書省【路三十六府二其餘甸寨軍民等府不在此敘】
  中慶路
  威楚開南等路
  武定路
  鶴慶路
  雲遠路
  徹里軍民總管府
  東川路
  茫部路
  普安路
  曲靖等路
  澂江路
  普定路
  仁德府
  建昌路
  德昌路
  會川路
  柏興府
  臨安路
  廣西路
  元江路
  大理路
  蒙憐路
  蒙萊路
  柔遠路
  茫施路
  鎮康路
  鎮西路
  平緬路
  麓川路
  木連路
  蒙光路
  木邦路
  孟定路
  謀粘路
  孟隆路
  木朵路
  蒙兀路
  ○中慶路
  ○威楚開南等路
  風俗形勢
  民好嚚訟爭鬬然崇重釋教亦喜為善【明一統志八十六】
  威楚為當陽之地山川清秀壤土肥饒地利鹽井南瞰金齒北距羅婺東接昆若諸郡西連大理威楚最為大部【同上】
  ○武定路
  風俗形勢
  叛服不常號為難治【明一統志八十七】
  四維千里削壁懸巖水甘草茂最宜畜牧【同上】
  ○鶴慶路
  風俗形勢
  其民蠢樸而好嚚訟【同上】
  左麗江右劍湖【同上】
  ○雲遠路
  ○徹里軍民總管府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
  風俗形勢
  東有麗水西有瀾滄南接大理北距吐蕃【同上八十七】
  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同漢服【同上】
  麼些蠻與施蠻皆烏蠻種俗不頮澤好飲酒歌舞【同上以上三則並見殘本十一】
  △巨津州【見殘本卷十一】
  △通安州【見殘本卷十二按元史地理志通安州敘於巨津州之前】
  北勝府蒗蕖州【按殘本卷十一麗江路領州無蒗蕖明一統志謂蒗蕖州曾隸北勝府此必依據元一統志茲從之】
  蒗蕖據麗江之東在北勝永寧南北之間【明一統志八十七】
  ○東川路
  風俗形勢
  烏蠻富強白蠻貧弱俗尚戰爭類吐蕃居多板屋【同上七十二】
  北控東川澤西有金沙江險據雲弄山【同上】
  ○茫部路【按元史地理志此下有孟傑路泰定三年置在大德七年以後故刪】
  ○普安路
  ○曲靖等路
  風俗形勢
  野無荒閑人皆力耕地富饒好嚚訟懷戰爭功少廉恥【明一統志八十七】
  ○澂江路
  風俗形勢
  其性質野其俗豪強【同上八十六】
  ○普定路
  ○仁德府
  風俗形勢
  府境西接中慶東連曲靖川原平衍皆可耕稼【同上八十七】
  ○建昌路
  風俗形勢
  僰人重儒敬佛相見之禮長跪不拜所為多有西蜀之風【明一統志七十三又四川通志六十一寧遠府】
  金珠富產穀粟豐盈民足衣食牛羊鹽馬氈布通商貨殖【俱同上】
  越巂郡東門十部蠻郡居竹籬板舍不事修飾【俱同上】
  東連烏蒙西距吐蕃南接中慶北鄰西蜀【明一統志六十一】
  地據西南咽喉衝要之處【同上】
  建昌古為越巂郡山清水秀土廣人稀田地膏腴巿井荒陋有青草黃茅之瘴【同上】
  ○德昌路
  ○會川路
  ○柏興府
  ○臨安路
  ○廣西路
  ○元江路
  風俗形勢
  東有禮社江西瞰瀾滄水北據目樂山南距交阯界【明一統志八十七】
  ○大理路
  風俗形勢
  永昌府
  北接大理東界瀾滄【同上】
  姚州
  習俗愚野勇悍好鬬【同上】
  ○蒙憐路
  ○蒙萊路
  ○柔遠路
  ○茫施路
  ○鎮康路
  ○鎮西路
  ○平緬路
  ○麓川路
  南睒
  烏撒烏蒙宣慰司
  風俗形勢
  烏蒙
  蜀本地高山險烏蒙又高蜀一倍【明一統志七十二】
  烏撒
  婚姻不避親族氣習樸野俗類吐蕃【同上】
  山崖險阨襟帶二湖羊腸小徑十倍蜀道【同上】
  ○木連路
  ○蒙光路
  ○木邦路
  ○孟定路
  ○謀粘路
  南甸軍民府
  六難路甸
  陋麻和管民官
  雲龍甸軍民府
  縹甸軍民府
  二十四寨達魯花赤
  ○孟隆路
  ○木朵路
  金齒孟定各甸軍民官
  孟愛等甸軍民府
  ○蒙兀路
  通西軍民總管府
  木來軍民府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路三十一府一州一】
  杭州路
  湖州路
  嘉興路
  常州路
  平江路
  鎮江路
  建德路
  松江府
  江陰路
  慶元路
  衢州路
  婺州路
  紹興路
  溫州路
  台州路
  處州路
  寧國路
  徽州路
  饒州路
  建康路
  太平路
  池州路
  信州路
  廣德路
  鉛山州
  福州路
  建寧路
  泉州路
  興化路
  邵武路
  延平路
  汀州路
  漳州路
  ○杭州路
  ○湖州路
  風俗形勢
  長興州
  州在吳江之南震澤之陰【明一統志四十】
  土風淳厚習俗歸美【同上引元長興州志】
  ○嘉興路
  △海鹽州【見殘本卷十三】
  △崇德州【見殘本卷十四】
  ○常州路
  △晉陵縣武進縣【見殘本卷十五】
  ○平江路【按元史地理志以平江路列常州路前然大一統志殘本十二十三十四三卷以嘉興常州兩路相銜則平江路在常州路後必矣】
  風俗形勢
  常熟州
  俗好用劍輕死蓋湛盧屬縷干將要離之遺風【明一統志八引元常熟州志】
  ○鎮江路
  ○建德路
  ○松江府
  ○江陰路【按元史地理志江陰州至元十四年升江陰軍為路今降為州所謂今字當在大德七年以後故仍稱江陰路】
  ○慶元路
  ○衢州路
  ○婺州路
  ○紹興路
  ○溫州路
  風俗形勢
  東界鉅海西際重山【明一統志四十八】
  ○台州路
  ○處州路
  ○寧國路
  ○徽州路
  ○饒州路
  ○建康路【按元史地理志作集慶路為天歷二年所改初為建康路】
  ○太平路
  ○池州路
  ○信州路
  ○廣德路
  ○鉛山州
  ○福州路
  ○建寧路
  ○泉州路
  ○興化路
  ○邵武路
  ○延平路
  ○汀州路
  風俗形勢
  君子質直好義而恬於進取小人則愿愨少文而安於勤勞【明一統志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