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時,祠官道倡,相與振動,拜禮壇下,都人父老,萬目瞻仰,莫不加手于額,以為聖上孝誠所致。自是或五或四,或至數十,繼日更至,最後有大鶴迤邐下翔,屢拂簷楹,已而回旋殿閣之上,逾時乃不見。焚詞之夕,天宇橙霽,微風肅然,煙燼上舉,莫窮所至,俄有赤光照燭壇宇,眾皆煉然,蓋知仙聖之去人不遠也。
  徹醮未幾,而皇太后聖體旋就康復,朝野內外,相語稱慶。國史院編修官朱瀾為記其事,儒學之臣作為歌頌者甚眾,孫公大師復屬鄙文,傳之刊鏤。懷英曰:天道幽遠,其交際之理不可必知,所可知者,修于下,應于上,理之必至者矣。夫鶴,逸羽也,巢於深林而遊集于藪澤,人將即焉,則搖翮而去之,彼孰使而來哉?嘗聞道家以是為仙人驥,誠然,則其為感應章章矣。孔子日:事父孝,故事天朋,事母孝,故事地察,以至於無所不通。《書》日: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夫以道德精微之教,行之以清爭,以達聖天子愛親之誠,宜乎感應之速也。既書所聞,復繫之以頌日:
  維帝在上,萬靈所宗。聽則甚卑,匪誠弗通。於皇聖神,繼天立道。
  奚請于天,粵為親檮。乃捲道學,其教本玄。用是清爭,庶幾格天。
  展壇惟嚴,章詞有祕。上靈顧故,福應遺致。爰有嘉氣,非雲非煙。
  下屬壇殿,流光曄然。復有仙禽,以千百數。如馴如驅,飛掠簷應。
  會日聖感,福于慈闈。天子日然,嘉爾道師。道師稽首,惟天子孝。
  千萬億年,加惠玄教。
  太上者,混沌之祖也,初生三清,自玉清至於太清,又成九氣,自無量至於無愛,以純陽而上分三十六天,自太黃而至於大羅,以純陰而下分三十六地,自潤色而至於洞淵,皆在制御之域也。雖處乎丹臺之上,紫闕之內,三大仙、九大帝、二十七天君、八十一大夫、一千二百仙官、二萬四千靈司、七萬仙童、玉女、五億天丁、神王,咸奔走之。
  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府、七十二福地、三十六靖盧、二十四化治,莫不仰隸焉。
  既無陽九百六之災,而出拂石芥城之數,或朝元始,
  校九宮升降之籍,或謁玉晨,閱三界生死之簿,或履雲華而身如金色,或坐蓮葉而面放日光,七耀雲霞之冠,九華離披之被,或乘八景玉輦,或駕五色神龍,建流霄之丹節,張九光之鶴蓋,或隱几而羅寶幃,或揮塵而翳珠幡,或玄冠素服而御白馬朱鱗,或玉質金容而策青虹白獸。或問虛皇而號金闕帝君,或在太微而名天皇大帝,
  或出於龍漢之紀為玄中法師,或現於赤明之年為有古先生,或日鬱華子,畫八卦於伏羲,或日大成子,播百穀於炎帝,或曰廣成子,隱於空同,或日務成子,居於姑射。
  或授清虛真人以二十四圖,或錫天真皇人以三十六部,祕丹書於琅函寶岌,藏紫字於琳館玉房,傳靈篇於青童君,教法始興,留真像於西王母,道觀初建。爾乃降神於商,當陽甲之時,寄生於苦,在庚申之歲,陰御九龍之駕,光流五色之珠,託靈飛之遺體,剖真妙之左脅,娠八十一年,示七十二瑞,相,以其指木而姓李氏,以其白首而稱老子,或曰伯陽;
  甫或日太史檐,或名元、名德、名雅、名石,或字生、字光、字文、字始、何啻三十六號而已。河目海口,日角月淵,鼻有雙柱,額有三里,頰如橫隴,頤若平丘,身長九尺,手握十紋,方瞳兌面,白誌錦文,又豈止七十二相哉!
  自文王、武王以來,居藏史、柱史之職,知周德之既衰,閔胡俗之未化,徑由函谷,將度流沙,紫氣橫天,青牛稅駕,末著關令所請之書,先肉徐甲既死之骨,時昭王二十五年七月甲子也。今洛陽上清宮遺邊尚存,古樹蟠空,如龍蛇之狀,上有一穴,實太上繫車之地也。國朝升河南府為中京,留守完顏訛出請鴉門道人武大順來領此十方宮事。始延四方之士,咸得灑掃於其中,一大勝事也。
  武大順丐文於予,將伐石志之。予恐世俗未知太上之所以至此也,故備錄其本末云。若夫傳道於庚桑,有伏鵠之喻',講禮於仲尼,有猶龍之歎,載誕青羊之肆,遐登白鹿之宮,皆後事也。
  語在《道藏》,略而不書。云雲孫純甫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