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吾尝论两汉之文,皆有六经气味,浸溢乎其中。唐、宋诸名家,不过引经文为证据耳,其实气味远甚。汉诗典质朴奥,与《雅》、《颂》相近,岂晋、宋以下所能?况在近代乎?
八四言长短有兮字歌,是汉人古体;五言是汉人近体。诗到约以五言,便整齐许多,此语可为知者道。
九古诗有箴有戒,皆警惕之词。汉诗结处多用之,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箴戒之词也。古诗有祝,皆颂祷之意。汉诗末句多用祝辞,古谚古铭,可训可戒,与经表里,惟汉诗尚存此意。吾故曰汉人善学古人。
一O西汉自〈大风〉以下诸歌,古奥远过东汉;若以燕王旦、广陵王胥与东漠赵壹、郦炎较,便有河汉之隔。文章关乎时代,岂不信然?
一一读汉诗须读汉文汉赋,会通其意,始渐有解处。《淮南》、《史》、《汉》、《太玄》、《易林》诸书,不可不读,而《楚辞》尤为汉诗祖祢。
一二诗至宋、齐,渐以句求;唐贤乃明下字之法。汉人高古天成,意旨方且难窥,何况字句?故一切圈点,概不敢用,亦不必用。
一三汉诗有绝不可解者,如〈圣人制礼乐〉篇之类;惟〈铙歌〉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似不纯是声词杂写?偶思得近似者附注于下,非敢云必是也。曹子建云:(汉曲讹不可辨。)在魏且然,况今日哉?
一四圣贤学问,极敛约缜栗而万物不能过。周诗敛约之至,缜栗之至;惟汉诗尚存此气味,所以百世不逮;晋、宋渐入于文,渐取清雅,言之文,实诗之衰也。后世有志复古,不深入汉人壁垒,犹入室而不由门也。
一五〈羽林郎〉、〈董娇娆〉、〈日出东南隅行〉诸诗,情词并丽,意旨殊工,皆诗家之正则,学者所当揣摹。唐之卢、骆、王、岑、钱、刘,皆于此数诗中得力。
一六汉诗有前后绝不相蒙者,如:(东城高且长)、(天上何所有)、(青青河畔草),未可强合,亦不必以后人贯串法曲为古人斡旋。疑此等诗有前解后解之别,可分可合。如(十五从军征)在《古诗三首》内,则至(泪落沾我衣)为一首,在乐府则分为数解;《十九首》内分入乐府散为解者甚多。他如〈白头吟〉、〈塘上行〉,或增或减,多读古诗自得之。今小曲每割诸曲合唱,亦是此意。
一七乐府之有解何也?自是歌调中节奏。如竹之有节,合之则为一竿,分之则为数节,实是一竹。(十五从军征)本一诗也,分四语为一解。谓四语为一解则可;谓四语为一首则不可也。如〈子夜〉等歌,读四语为一首则可;谓四语为一解则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