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五行,謂之五賊。使人用心觀執,奉天而行,則宇宙在乎掌中,萬物生乎身上矣。
疏曰:五賊者,五行之炁也,則金、木、水、火、土焉。太公注云:聖人為之五賊,天下為之五德。人食五味而死,無有死而棄之者,此五賊之義。所言賊者,害也。逆之不順,則與人生害,故曰賊也。此言陰陽之中包含五炁,故云:天有五賊。
五者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在位為五方,在物為五色,在聲為五音,在食為五味,在人為五臟,在道為五德,不善用之則為賊。又,賊者,五行更相制伏,遞為生殺,晝夜不停,亦能盜竊人之生死、萬物成敗,故言賊也。見之者昌,何也?人但能明此五行制伏之道,審陰陽興廢之源,則而行之,此為見也;如人審五賊,善能明之則為福,德之昌盛也。又人能知五賊,藏者何也?在其心故曰五賊在心,心既知之,故使人用心,觀執五炁而行,睹逆順而不差,合天機而不失,則宇宙在乎掌中,萬物生乎身上。
如此則吉無不利,與道同遊,豈不為昌乎?在仕宦之道,執仁義禮智信,則富貴榮華,豈不為昌乎?在軍旅之道,明五行逆順,則戰取必勝,豈不為昌乎?故曰:見之者昌也。但因此五行相生而用之,則為道德合於陽也;相剋之道用之,則為賊害合於陰也。故三教大師皆用理世,所立經教,只言修善而稱道德,不令修惡而稱賊害也。故知善修道德者,道也,是陽之主也;陰惡賊害者,魔也,是陰之精。
除此之外,百萬經教虛廣故也。故宣尼云: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又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則至道也,何必廣談修習歟?合道之體,不出此門,能知天地陰陽成敗之元者,皆在《陰符》首章而盡理矣。世人見文少而言近,自不閑其要妙,亦何在三教經書廣博所陳也?故驪山母云:觀其精理,《黃庭》八景不足以為學;察其至要,經傳子史不足以為文;任其巧智,孫吴韓白不足以為奇。此之義也。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言以立天定人,在乎五賊。
疏曰:夫人心主魂之官,身為神之府也。將欲施行五賊者,莫尚乎心,故心能之士,有所圖必合天道。此則宇宙雖廣,觀覽只在手中;萬物雖多,生殺不出於術內。故曰:心正可以辟邪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天發殺機,公道也;人發殺機,私情也。龍蛇感公道而震;私情紊亂,天地而反覆。天人俱合於公道,則千變萬化,無不定矣。
疏曰:天含五炁,遞為生殺,自然有之。天道生殺,皆合其機宜,不妄發動。陰陽改變,時代遷謝,去故就新,此天發殺機,皆至公也。乘天威殺之機,或龍或蛇,沉隱之類皆能震起於陵陸。順天應時,暢達於其間,為乘天之機,不失其宜也。人發殺機,天地反覆者,人是五行之子,須順五炁之生殺,任陰陽之陶運,何得擅自興其生殺乎?至如世間之法,殺人者死,殺生者罪,何也?為非天之合殺,彼人奈何殺之乎?言人不合妄動殺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