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者,剛正不倚也。天之道,天性之道也。定,鎮靜也。人則人欲之心也。夫天性之道,學至廓然無我,何人欲之有哉?未至乎此,恰須用力操存,資之以剛正不倚,為一身主。鎮靜其人欲之心,使不得萌,則九竅四肢無由妄作,一身內外咸得安寧。故曰: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若其性無剛正之質,懦而無立,動則徇夫人欲之私,放辟邪侈,無不為矣。如此求安靜於天下者,未之有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殺,言威也。龍蛇,謂墊藏之大者。起陸,出於地也。反覆,則顛倒也。天之威殺,雷霆也。時當靜,則濳伏其機,寂寂然人莫知其所藏。時當動,則應時發機,無私無欲,虩虩然驚震群品,覺寤墊藏,出離幽昏,各遂通暢,物被其恩也。人之威殺,心神之妙用也。其未發,則與天冥一,鬼神莫能窺,況於人乎?物有所感,私欲乃萌,喪夫天理之醇,肆以虎狼之毒,人受其害,物被其擾,故聖人歎之,曰:人發殺機,天地反覆者,謂人心之動,何得與天地之道顛倒之至如此?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天者,天道也。人則人心也。定,不動也。基,本也。天之道,應時發機,無私無欲,萬物被恩也。人之心於應事接物,亦主之以無私無欲,即天人合發矣。若然者,事物之來,如懸競高堂,雖千變萬化,鑑而不辭。其湛然圓明不動之本,未嘗有所擾。若有毫分之欲留其中,則入人發殺機,惡可與至萬變定者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本元正性,寂然未動,湛若太虛,安有巧與拙?經曰:性有巧拙者,言夫習性之性也。夫習成之性巧於書數者,則拙於射御;善於陶冶者,則不能於繩墨。故聖人祝之曰:可以伏藏,伏藏者,謂勿自顯耀也。如自顯耀,其所能者必肆於誇眩睹,所未能者必欲於跂求。誇眩則喪德,跂求則費真,二者兼妄。復以湛然正性,感而遂通,幾於道耳。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人之身上下,具有九竅,以通神明之德,猶宅之戶牖也。其司治亂死生之要者三,曰耳、目、口。耳則聞聲,目則見色,口則言辯,因以動其心,萌其欲,徇其情,亡其性,九竅於是乎邪矣。雖然,生於人也,耳不可聽乎?目不可視乎?口不可言乎?若曰不可,人非土木,安得不可乎?
  故經曰:可以動靜。可以動靜者,是教後學於斯三要或有所感,察其可以聽而聽之,可以視而視之,可以言而言之;如不可者勿聽,勿視,勿言也。若然者,九竅之邪無由而萌,三要之用可以動靜也。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斯而已。
  火生於木,禍發必剋,姦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木之生火,火炎而木燼;國之生姦,姦盛而國亂,理之固然也。人之生本,然正性湛然清靜,與天理混一。逮乎耳目外通,欲惡內起,情生性隔,氣散精亡,未及天年,遽取死壞,何異木之生火,國之生姦?聖人垂是教者,意欲後學觀此,除情遣欲,愛氣嗇神,寂淡無為,朝夕不二,如此之修,如此之鍊,乃至功夫圓熟,頓悟性真,反本還元,超凡入聖,聖人之道也。故曰:知之修鍊,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