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腳下便是餘姚、上虞兩縣,屬趙洲,水陸皆通。
  伏龜山如鸚子狀,隱岫嵯峨百般樣。
  山中三朵五朵峰,仙人日日遊其上。
  西南山多異狀,兼有三五朵奇峰出沒山嵐中。
  漢時曾有張平子,駐前割木呈其仗。
  板木餘殘三五堆,紫金聲色真神異。
  四角仞雕獅子守,塵劫雖移終不朽。
  毛竹千叢生澗邊,藥苗仙果般般有。
  漢時張子平曾割木於此山。有板木三五堆,作紫金色,常有雲霞覆之。昔時張充曾見此板,得五寸,往見會稽太守令,割作蝴蝶,其木充天去也。
  翠岩中問有石壁,礙石遮雲數千尺。
  內生異果能飽人,兼有澗泉通海脈。
  晉時葛仙翁到此山,澗中有魚,長六七尺,仙倉以杖擊之,勿見山神日:勿恰綠,澗水通大洋,此魚常從海而來也。
  魏時有人楊德祖,路傍曾與山仙語。
  二仙把火覓金刀,像形刻字因玆起。
  楊德祖遊此山,忽見一老人,云前行見二仙把火覓刀。可詳之。德祖果見之,乃言兩火是炎字,更覓金刀是到字,因名刻漢也。
  其山南面如驅羊,七十峰巒形列張。
  漢時劉阮迷七日,人間六代子孫亡。
  有劉阮二人同行探藥,到仙家七日卻回,人問已過三百年矣。歸家猶見第七代子孫也。
  中有大池數畝地,穴內仙蛇常吐氣。
  化為雲雨作樓臺,水應簞溪入數處。
  因水流出仙葷,故老人相傳名葷漢是也。
  白巖瀑布如飛練,俱入紫溪流汗漫。
  中有一山如覆盆,林木交加華卉亂。
  兩峰各名大小晦,蔽日陰沈輕霧翳。
  樵夫應則昔時遊,石床數丈祥雲益。
  宋時有應則入山,忽適巡境色秀麗,即復來,已不見。但冥晦不敢久住;因名大小晦。紫溪即白水近觀。
  其問仙獸有犀牛,范顏捕得皮為裘。
  服之對面人不見,隱藏形質無蹤由。
  梁時有范顏到此山,見犀牛數頭,脯得一頭,裂其皮作裘,服之便失其形,人睹不見,因號隱形裘。山在日西山南是也。
  其山北面如走蛇,危巒疊幛無津涯。
  七十之峰數亦足,八囊腎網相交加。
  北而有入靈山,其狀如賽,網加有走蛇之勢是也。
  又湧二山為兩陣,引開長澗分牆仞,
  抱子山頭石室平,泉如甘露靈仙隱。
  鄭宏曾竟山海經,經中具列此泉名。
  名為聖水味甘滑,得而服之當長生。
  有山兩陣相向,中央澗水流分四面,今俗呼為大小皎是也。宋時鄭宏曾尋得此泉水道服之,其石室中見有聖像在焉。近代不聞神仙異邊。
  四明山中如伏虎,遍生青石為其祖。
  鑿開七竅出祥雲,竅中各可興風雨。
  四明山中心名伏虎山,有赤石植梓之木,皆有七竅,皆泊龍神。按《山海經》云:山嵩無竅不為名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