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脏腑气法
“引肾”、“引脾”、“引肺”、“引心肺”、“引腹”、“引腰脊”等。都是指
以意念引内气入脏腑肢体以治病的方法。佛家的止观法,道家的服气法都对本法有所论然
,如《童蒙止观》中说∶“安心住在病处,即能治病”;《云笈七签》中说“长引吸而咽
之,存入所患之脏腑。若非脏腑之疾,是谓肢体筋骨者,亦宜先存入所主之脏也。闭极又
引,凡得九咽,觉其脏中有气,乃存其气攻于所苦之处。”这里的“引吸而咽之,存入所
患之脏腑……觉其脏中有气,乃存其气攻于所苦之处。”就是彭祖的引脏腑气法。其练法
是要“安心住在病处”,以意念想象纳入的“内气”到达患病的脏腑或肢体筋骨,待练到
可感觉到“内气”入了脏腑后,再引气攻所患之处,即可治疗该脏腑或肢体的疾病。如引肾
气可攻治消渴;引腹中气可攻治疝气∶引腰中气可攻治脊背痹痛,半身不遂等。
《备急千金要方》调气法,引彭祖论曰∶“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避户安床暖席
,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中,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每旦夕面向午,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良久,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掣足仰振,数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后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际,渐渐入项,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气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然,意专思专,不得外缘,
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曲,亦令床位有声拉拉然,则名一通。”文中的禅观之法就是引脏腑气法。
2、出声调息法
第九节的“张胫两足指,号五息止。”就是古代气功中的另一流派出声调息法。该法和多种
气功家所主张一呼一吸“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者不同,而是主张随呼吸出入呼号出声,类似“声音诱导法。”如先用鼻吸气,呼气时闭口,随着呼气用口鼻一起呼号发出“哼……的共鸣音,随着“哼……”的声音鼓腹,入力丹田,可使气易贯丹田。许多练硬气功的,在运气行功时也常发出“啊”、“哈”等呼号之声,而在武术中随功而出的“啊”、“哈”等声就更高亢而有力了。本来呼吸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声音,发声有抒怀畅志,使气机流通的作用。气功家利用发出的声音诱导气贯丹田或使气至肢体的某一部位,是完全合乎生理的。所以古代气功家在练“六字诀”∶、呵、呼、嘘、吹、嘻等功法时,有人也主张可以随呼吸呼号某一字,或者六字,以疗疾。一般呼号,以随呼气出声为宜,呼气时出声比较自然,流畅,易于掌握。优秀的歌唱家发声时可使气贯丹田,从而使音色高亢有力,洪亮贯耳。这也可以帮助出声调息法有它的独特之处,可用于歌唱家、话刷演员的练功。
《备急千金要方》调气法,引彭祖论曰∶“凡百病不离五脏,五脏各有八十一种疾,冷热风气计成四百四病。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细呼七遍。呼法,鼻中引气入,口中吐气出,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热病者,用大呼五十遍,细吹十遍,吹如吹物之吹,当使字气声似字。肺病者,用大唏三十遍,细唏十遍。肾病者,用大五十遍,细三十遍。此十二种调气法。若有病根据此法恭敬用心,无有不差。”彭祖这里所说的就是发声呼吸法。其方法是鼻中引气入,口中吐气出,使气与声相随,而呼气时发出。(十)王子乔八神导引法
属性:(原文)王子乔八神导引法,延年益寿除百病。
法曰∶枕当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法身各三寸,解衣被发,正偃卧。勿有所念,
定意,乃以鼻徐纳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脏所,竟而复始,欲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
久习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鼻无知,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免、股,以省
为贵。若存若亡,为之百遍,动腹,鸣气有外声,足则得温,成功。成功之士,何疾而已!
喉咙如白银,一十二重系膺。下去得肺,其色白泽。前两叶高,后两叶卑。心系
其下,上大下锐,大率赤如莲花未开,倒悬着肺也。
肝系其下,色正青,如凫(野鸭颈毛)
翁头也,六叶抱胃,前两叶高,后四叶卑。胆系其下,如绿绨囊。脾在中央亦抱(胃),
正黄如金,铄铄(鲜明)然也。肾如两伏鼠,夹脊直脐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
正黑,肥肪络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无污秽之患。肝藏魂,肺藏魄,
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此名曰神舍。神舍修则百脉调,邪病无所居矣。小肠者,长九
尺,法九州也(一云∶九土,小肠者,长二丈四尺)。
诸欲导引,虚者闭目,实者开目。以所苦行气,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来,度二百步,
所却坐小咽气,五六不差,复如法引,以愈为效,诸有所苦,正偃卧,披发,如法徐以口
纳气,填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数十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闭口温气咽之三十所,(候)腹中转鸣乃止。往来二百步,不愈复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以口纳气,鼻出气者,名曰补;闭口温气咽之者,名曰泻。闭气治诸病法;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热诸(所)不快,若中寒身热,皆闭气胀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复为,至愈乃止。
1、平坐,伸腰,脚,两臂覆手,据地。口徐纳气,以鼻吐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气令温。
闭目也。
2、端坐,伸腰,以鼻纳气闭之,自前后(摇)头各三十。除头虚空耗,转地,闭目摇之。
3、端坐,伸腰,以左胁侧卧,以口纳气,以鼻吐之。除积聚心下不快。
4、端坐,伸腰,徐以鼻纳气,以右手持鼻,除目晦泪若出,去鼻中息肉,耳聋亦然,除伤寒头痛,皆当以汗出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