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纳气法
纳气法,即是吐纳法。可用鼻纳气,口吐气或口纳气,鼻吐气。如本篇十一法说∶“
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十二法说∶“口纳气,振腹七息。”《王子乔八神导引法》认为
纳气的要领是∶“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纳气,以口吐之,各致其脏所,竟而复始,欲
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或“徐以口纳气,填
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也就是说纳气之法,吸气要徐徐而行,安心定志,排除杂念,专心吸气使达腹内而气沉丹田,气息达到一定限度后,慢慢以鼻出气,呼吸出入时要微
细均匀,使耳不能闻及往来。切忌强硬延长呼吸,要循序渐进,久习自然便会深长。纳气法是气功的基本功法,练习时要从自然柔和入手,首先要精神安宁,形体放松,然后从自然呼吸练习起,逐步使呼吸深长,使气被纳入肺内时,
“不迟不速”、“勿忘勿助”、“必轻必和”,如蚕吐丝,绵绵不断,形成深长、
细匀的腹式呼吸。然后以意念引导吸呼.徐徐送气入腹部脐下,产生一种因横膈
下降,而使气体下沉丹田的感觉,所谓“填腹”、“振腹”、“胀腹”及“腹内
松静气腾然”即是气沉丹田的感觉和表现。古人认为纳气务求“调柔入细,引短令
长”才能使“呼吸绵绵,深入丹田。”
3、引气法
引气法就是行气法、导气法。如第一法说∶“行气从头至足止。”三法说∶
“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
丸,下达涌泉是也。”十三法说∶“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使脚趾头使气出。”
这是一种运用意识使“内气”循一定路线营运,如从头至足,从丹田至脊,上脑内等,
意气相根据,以意行气的功法。道家的“大小周天功”、佛家密宗的“贯气法”均与此
相似。《鸡峰普济方》认为∶“意者气之使,意有所到则气到,每体不安处。则微闭气,
以意引气到疾所而攻之,必瘥。”引气法是一种以意引气攻疾祛病的方法,具体功法有三
种∶
(1)引气攻病法。如《养性延命录》说∶“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
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本篇“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
疝、大风、偏枯、诸风痹”,《疝气门》“引腹中气,遍行身体。去疝瘕病。”等便是引
气攻病的例子。
(2)引气营运法。如“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法。泥丸是道家术语,即是脑内或头
顶部位。《黄庭内景经》说∶“脑神精根字泥丸。”涌泉是穴位名,位于前足心凹陷,足
底的前三分之一处。以意念“存想自身从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上脊膂,人于泥丸,
想其气如云直贯泥丸”(《天隐子》)或“闭口缄息,存想气真气自尾闾升夹脊,
透泥丸,逐其邪气”(《逍遥子导引诀》)。本法是古代练功家常用的整体行气法,
后世又将此法发展成了“大、小周天法”等全身性引气营运法。具体练法请参照本书
《老人门·通玄集周大法》。
(3)引气外出法。如“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圣济总录》
说∶“念气从足十趾出,久自觉气通手足,行之不止,身日轻强,气脉柔和,荣卫调畅。”
可见引气外出主要是以意念想象“内气”外出的一种功法,这种功法久行之有调和荣卫、
疏通气血,祛病强身的作用。
《气功》杂志(1983,4(1)∶8~9)曾介绍运用引气法战胜瘫痪的经验,现摘
录如下∶作者刘荣华患脊髓蛛网膜炎后四肢麻木,肌肉萎缩,二便失禁。采用仰卧或侧卧
位,以意念从头至足,节节放松,并以意念思想从头至足有一白球下落,然后入地,再周
而复始,以利入静。两月后,觉腹背发热,上肢有力,眠食好转,能坐凳上。后加练丹田
涌泉贯气法,呼气时用意念将丹田之气下引至两脚底涌泉穴,吸气时又用意念将气引回至
丹田。三月后,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命门发热,自觉有气沿脊柱而上。一天
早晨,这热气终于贯通尾闾、夹脊、玉枕三关。霎时刷地一下,轰然一震,恰似闪电雷呜,
周身抖动。从此身体上也出现了奇迹;四肢麻木,胸腹腰臂的紧束感都彻底解除,能迈开
大步行走了。愈后两次接受脉象仪、心电图、断层X光电视透影等检查,结果均正常。并接
受中国科学院和中医学会联合气功仪测试,如实地描绘出了气功锻炼的皮肤电阻温
度等图象。
二、风痹门
属性:(原文)一法∶一曰∶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二曰∶以左踵拘右足拇趾,
除厥痹∶三曰∶两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体痹。
(解说)一说∶采用右脚跟勾住左脚拇趾的功法,可以治疗风痹;二说∶采用
左脚跟勾住右脚拇趾功法,可以治疗厥痹;三说∶采用两手交替拉两脚背放在膝盖上
,可以治疗体痹。
(原文)二法∶偃卧,合两膝头,翻两足,伸腰,口纳气,胀腹,自极七息。除
痹痛热痛,两胫不随。
(解说)仰卧,并拢两膝,伸展两足,伸腰,用口吸气,吸气时使气达腹,使腹隆
起,令小腹感到充实、臌胀,尽力如此行气七息。可消除痹痛、热痛,两腿不能自如活动。
(原文)三法∶踞坐伸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引两手布两膝头。
除痹呕。
(解说)采用踞坐体位伸腰,用两手攀两脚后跟,用鼻吸气,尽力使呼吸深长,行七
息,然后将两手放在两膝头上。这种功法可以除痹止呕。
(原文)四法∶偃卧,端展两手足臂,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
足寒,周身痹厥逆。
(解说)采用仰卧体位,正直舒展两手足臂,用鼻吸气,尽力行气作七息,然后摇脚
三十次而止。这种功法,可消除胸受寒、脚受寒,周身痹痛,四肢厥冷。
(原文)五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大风、偏枯,诸痹。
(解说)用背端正靠墙壁而站或坐,不息,行气,引内气从头顶下达足底
而止。这种功法可以治疗大风、半身不遂、各种痹症。
(原文)六法∶左右手夹据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窍。
(解说)采用左右手靠拢着地,向上引腰,行五息而止。这种功法可去痿痹,
通利九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