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疟论第十六
  属性: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盖伤之浅者。近而暴发。伤之重者。远而疟。者。久疟也。是知夏伤于暑。
  湿热闭藏。而不能发泄于外。邪气内行。至秋而发为疟也。初不知何经受之。随其动而取之。有中三阳者。
  有中三阴者。大抵经中邪气。其证各殊。同伤寒论之也。故内经曰。五脏皆有疟。其治各别。在太阳经者。
  谓之风疟。治多汗之。在阳明经者。谓之热疟。治多下之。在少阳经者。谓风热疟。治多和之。
  此三阳经受病。皆谓之暴疟。发在夏至后处暑前。此乃伤之浅者。近而暴也。在阴经则不分三经。总谓之湿疟。当从太阴经论
  之。其病发在处暑后冬至前。此乃伤之重者。远而为。者。老也。故谓之久疟。气居西方。宜毒药疗之。
  疟之为病。因内积暑热之气。不能宣泄于外。而为疟也。当盛夏之时。能食寒凉之物。而助阴气者。
  纵使有暑热之气。微者自消矣。更时复以药疏利脏腑。使邪气自下。内经曰。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
  是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能于饮食起居之间。顺四时之气而行之。邪气何由得生也。
  治疟病处暑前。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有汗。桂枝羌活汤。
  桂枝羌活防风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清。迎发而服之。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者。麻黄羌活汤。
  麻黄(去节)羌活防风甘草(炙各半两)
  同前服。如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治法。疟如前证而夜发者。麻黄桂枝汤主之。
  麻黄(一两去节)甘草(三钱炙)桃仁(三十个去皮尖)黄芩(五钱)桂枝(三钱)
  上五味。同为细末。根据前服。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聚则肝气燥。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故桃仁散血缓肝。谓邪气深远而入血。故夜发。乃阴经有邪。此汤发散血中风寒之剂。
  治疟病身热目痛。热多寒少。脉长睡卧不安。先以大柴胡汤下之。微利为度。如下过外微邪未尽者。
  宜服白芷汤。以尽其邪。
  白芷(一两)知母(一两七钱)石膏(四两)
  上为粗末。同前煎服。
  治疟无他证。隔日发。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宜桂枝石膏汤。
  桂枝(五钱)石膏知母(各一两半)黄芩(一两)
  上为粗末。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盏。同前煎服。间日者。邪气所舍深也。
  治疟寒热大作。不论先后。皆太阳阳明合病也。谓之交争。寒作则必战动。经曰。热胜而动也。
  发热则必汗泄。经曰。汗出不愈。知为热也。阳盛阴虚之证。当内实外虚。不治必传入阴经也。当用桂枝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钱)黄知母石膏芍药(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至半两。水煎如前药服之。寒热转大者。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也。宜用桂枝
  黄芩汤和之。
  桂枝黄芩汤
  柴胡(一两二钱)黄芩(四钱半)人参甘草(各四钱半)半夏(四钱)石膏知母(各五钱)
  桂枝(二钱)上为粗末。
  根据前服之。服药已。如外邪已罢。内邪未已。再服下药。从卯至午时发者。宜以大柴胡汤下之。
  从午至酉时发者。知其邪气在血也。宜以桃仁承气汤主之。
  前项下药。微利为度。便以小柴胡汤彻其微邪之气。
  立秋之后及处暑前发疟。渐瘦不能食者。谓之疟。此邪气深远而中阴经。为久疟也。
  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则已。当以藜芦散雄黄散吐之。
  藜芦散
  大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以吐为度。
  雄黄散
  雄黄瓜蒂赤小豆(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齑水调下。以吐为度。
  治秋深久疟。胃中无物。又无痰癖。腹高而食少。俗谓疟气入腹。宜苍术汤主之。
  苍术(四两)草乌头(一钱)杏仁(三十个)
  上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升。煎至一半。均作三服。一日服尽。迎发而服。
  局方中七宣丸。治疟之圣药也。
  局方中神效饮子。乃疟疾之圣药也。又名交结饮子。
  吐论第十七
  属性:论曰。吐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
  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