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花藕自然汁。牛乳汁。各一斤。熬成膏子。剂黄连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少呷温水送下。日进十服。
渴病立止。治上焦膈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汤。或加白虎汤。或钱氏方中地骨皮散。内加芍药
黄石膏黄芩桔梗之类是也。
人参石膏汤治膈消。上焦烦渴。不欲多食。
人参(半两)石膏(一两二钱)知母(七钱)甘草(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至七钱。水煎食后温服。
顺气散治消中。热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黄。微利之为效。不可多利。服此药渐渐利之。不欲多食则愈。
浓朴(姜制一两)大黄(四两)枳实(二钱炒)上。
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
茴香散治肾消病下焦。初证小便如膏油。
茴香(炒)苦楝(炒)上细末。
酒调二钱。食前服。
八味丸治肾消大病加减法。
本方内倍加山药。外桂附从四时加减。假令方内桂附一两。春各用三钱。夏用一钱。秋用五钱。冬全用一两。
珍珠粉丸治白淫梦泄遗精。及滑出而不收。
黄柏一斤(于新瓦上烧令通赤为度)真蛤粉(一斤)
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酒下。法曰。盛阳乘阳。故精泄也。黄柏降火。蛤粉咸
而补肾。阴也。又治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之证。
竹笼散治消渴。
五灵脂黑豆(去皮脐)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冬瓜汤调下。无冬瓜。苗叶皆可。日二服。小渴二三服效。渴定不可服热药。
唯服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卷下
肿胀论第二十四(小儿附)
属性:灵枢胀论云。帝问岐伯胀形何如。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
胁下满而痛引少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
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又水胀篇云。帝问岐伯水胀何如。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
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帝曰。肤胀何如。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
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答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
候也。肠覃何如。答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藏。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
候也。石瘕何如。答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
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曰。先泻其胀之血络。
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经云。平治权衡。去宛陈。开鬼门。洁净府。平治权衡者。察脉之浮沉也。去宛陈者。疏涤肠胃也。
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又鼓胀之病。治以鸡屎醴。名医云。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痛为肝
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皆肿为脾
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各随其经络。分其内外。审其脉证而别之。又有
风水皮水石水黄汗。归各脏以论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归肾。风水脉浮。必恶风。皮水脉
亦浮。按下没指。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痈脓。水肿脉浮带数。即
是虚寒潜止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要知水脉必沉是也。论曰。脉出者死。
与病不相应也。诸唇黑则伤肝。缺盆盈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此五者必不可疗也。
治法云。腰以上宜发汗。腰以下利小便。钱氏论虚实腹胀。实则不因吐泻久病之后。亦不因下利。胀而喘急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