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
  脾居中州,乳食入胃,脾主运化,分其清浊。乳食不节,致伤脾胃,不能营运,则清浊相干,或兼外邪,吐泻作矣。先泻后吐,乃脾胃虚寒,必先白水,吐亦不多,气缓神倦,额汗腹痛,六脉沉濡。先吐后泻,乃脾胃有热,气促唇红,面赤脉洪,渴饮水浆与冷米汤。或兼吐痰。有伤风吐泻兼咳嗽者;有暑月伤暑烦渴者有伏暑厥冷者。大抵夏至后热多,大暑后相半,立秋后寒渐多矣。
  主方苍术(制)厚朴陈皮甘草(热生、冷炙)半夏藿香茯苓热加白术、猪苓、泽泻,去苍术。虚寒厥冷加干姜、白术、桂、去苍。虚加人参。暑加香薷、扁豆、滑石。风寒加紫苏、白芷。食加神曲、麦芽。加姜、枣,水煎。(干霍乱与淡盐汤,得吐泻痛止。)
  痢疾
  多因夏月食生冷、油腻难化之物,或乳母纵食以敷之。必先服通导之剂,次及调理。方与大人同,但剂分轻重耳。若谓小儿不敢用大黄等药,且以止涩之药塞之,误儿性命矣!但宜大人方减半量与服。
  腹痛
  周内无故啼哭不止者,腹痛也。面惨唇青,泻利清白属寒。烘热绵裹腹,乳母多饮姜汤。如面赤唇红,大便不通,得暖啼甚者,属热,勿强就暖。周外多因食积所致。脉细小顺,实大逆。
  主方苍术厚朴陈皮茯苓藿香半夏甘草姜、枣煎服。
  寒加干姜(炮)肉桂。热加白芍、黄芩,去藿香。大便不通少加大黄。食积加山楂、麦芽。
  肿胀
  脾虚则土不能制水,反得浸渍于土、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为肿胀也。其状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着,小便涩黄,大便溏泄,皮薄而光,手按成凹。脉浮大者顺,沉细者逆。
  主方赤茯苓白术陈皮大腹皮泽泻猪苓木通小便少加滑石、车前子。气喘加麻子、桑皮、萝卜子、枳壳,甚加葶苈。痰加半夏。腹胀加厚朴、草果、木香。气滞加香附、三棱、蓬术。加生姜皮,灯心,水煎服。
  蛔虫
  脏腑虚弱,或食肥甘,因寒因热,皆能作痛。高声啼叫,贯伤心者,死。只看人中、鼻额、唇口一时皆黑,脉大者是。
  主方乌梅干姜(炮)黄连川椒细辛槟榔苦楝根皮腹痛加芍药,甚者加使君子。水煎服。
  咳嗽
  小儿之嗽,多因感冒风邪,伤于肺经;或因衣衾太浓,肺家壅热;或因过食咸酸而致。受病不外此三种,最宜慎之。盖儿脏腑脆,难于速效,迁延日久,变为顿嗽。发则捏拳顿足,面赤泪流,饮食吐出,甚至有血,遂成顽疾。或变肺风痰喘,有至危殆者,皆由微渐成。外感宜参苏饮,壅热宜芩连二陈汤之类。
  主方(嗽久者)贝母天门冬麦门冬款冬花紫菀百部百合五味(七粒,打细)栝蒌仁萝卜子(炒,研)水煎服。
  气喘加桑皮、苏子(炒、研)、枳壳。痰多,天粉、半夏、南星、海石。润肺加杏仁。肺火,黄芩、枇杷叶(刷去毛,蜜炙、煎)、竹沥。利肺,桔梗、赤苓。
  止小儿嗽∶悉尼,去皮心,入蜜蒸食。白萝卜、白果水煮,化入饴糖同食。
  疟疾
  小儿疟疾,缘乳母解脱冒风,或感暑湿,尤多因于伤食,用药必兼消导,与大人同治法。初患者(俗名胎疟,)始以散邪发表,次清解表里,分利阴阳。如下午、夜间阴分发者,加养阴药,提转阳分,令其渐轻自止,尤无后患。若骤截之,即脐腹胀大而变诸患,不可测度。如微见腹胀,仍服散邪之药,服神佑丸(方见痰门)二、三分,微利。
  主方(初起)柴胡羌活苍术川芎白芷半夏陈皮防风紫苏(各六分)
  细辛甘草(各三分)
  上加生姜三片,葱头二个,水煎热服,取微汗至足。有食加山楂、麦芽。
  汗后热多,清脾饮加猪苓、泽泻。寒多,养胃汤(方见大人疟门)。
  黄胆
  凡皮肤、面目俱黄者,黄病也。一身面目指甲皆黄,大小便涩,溺如屋尘色,着物皆如染黄者,黄胆也。百日、半岁身微黄者,胃热也,脉多沉。
  主方山茵陈栀子仁川大黄(等分)日进三服。小便如皂荚汁,赤色而安。
  又(服前方病减半后,宜服此方)泽泻猪苓白术茯苓茵陈黄连黄芩栀子(等分)水煎服。
  阴肿、疝气
  多因居处近于湿地,或坐于土石上,致感风寒湿气,或内有湿热。常坐冷处,寒湿凝结,内热为外寒所束,湿热相搏,为肿为痛。或啼叫怒气,闭击抑遏不散,聚于脬囊,加以水窦不行,即成是证。
  主方泽泻猪苓白术茯苓牡丹皮防风(等分)官桂(少许)加生姜,水煎服。
  又防风、丹皮为末,调服。
  又方牡蛎研极细末,津唾调,或鸡子清调,敷肿处。
  盘肠气
  小儿腹痛,腰曲干啼,额上有汗,口闭脚冷,上唇干燥,是其候也。
  主方乌药当归芍药吴茱萸陈皮香附茴香(等分)上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痛加玄胡索、乳香、木香(二末调服;)或用乳香、没药、木香为末,调服。
  诸汗
  儿气血嫩弱,肤腠未密,衣衾太浓,脏腑生热,心为热邪所胜,津液不能内藏,蒸出肌体而为汗也。或伤冷热,阴阳不和,津液外泄,或诸病后虚汗,宜养心气、实腠理。如上至头,下至项,谓六阳虚汗,不须治。
  主方黄生地黄当归酸枣仁(炒)牡蛎茯神甘草(炙)上加灯心,水煎;调水飞朱砂,临睡服。
  又方(治虚汗)人参、当归、黄,水煎服。
  又方(夜遍身汗)龙胆草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七丸,米汤化下。
  又方(虚汗)黄连、牡蛎、贝母(各一两,末,)米粉半升,和匀绢囊盛,扑遍身汗出处。
  又蒲扇烧灰,扑。
  又浮麦煎,或黑豆煎饮。
  遗尿
  由膀胱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尿床者,膀胱与肾俱冷。夜属阴,故自出也。
  主方鸡肫皮(炙)牡蛎茯苓肉桂桑螵蛸龙骨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姜、枣汤调下。
  又方破故纸(炒香,)研为末,每服一钱,热汤调下。
  又方益智仁、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米汤调下。
  又方五倍子半生、半炒熟为末,米糊丸,每服一钱,白汤下。
  脱肛痔证
  皆因久患泻痢得之,大肠头自粪门出。亦有因大肠热而出者,宜用葱汤蒸洗,令软送上。或五倍子煎汤,入明矾熏洗而上。
  主方龙骨诃子肉赤石脂粟壳(水润去筋,醋炒。各二钱)没石子(二个)上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米汤调下。热加芩、连。
  又方防风、荆芥煎汤洗,密陀僧、白矾、冰片为末,敷。
  又方蓖麻子研成膏,贴顶上,肠入即洗去。或苦参煎汤洗。
  又方肠头作痒,即有虫。以生艾、川楝根煎汤洗。
  痔方黄丹、滑石。
  上为细末,水调,日上五次。托法见大人“脱肛”。
  五软、五硬
  良由父精不足,母血不充,生后筋骨痿弱,头、项、手、足、身体软弱,名五软。有头硬不能俯视,气壅胸膈,手足心冷如石而硬,名五硬。又有肚大青筋而不宽,宜去积之药治之。(泻青丸能治五硬、五软。)
  主方脚软立不起虎胫骨生地黄酸枣仁茯苓防风川芎牛膝肉桂(等分)
  上为末,蜜丸麻子大,每二十丸酒下,或木瓜汤。
  又方(五软不起)附子南星上为末,姜汁调敷膝胫。
  又方五加皮为细末,酒调下。仍以此末酒调,敷头骨上。
  白虎证
  小儿病此,如太岁在巳,白虎在辰方,余仿此。触犯之,乍冷乍热,啼叫不息。
  主方安息香(白豆蔻代)沉香降真香檀香乳香人参茯神酸枣仁甘草(等分)麝香(少许)为末,每五分,金银汤调下。
  龟胸、龟背
  胸高肿突,此肺家受邪,喘久所致,或乳母多受五辛者。背高伛偻,此为风寒入脊骨,或坐早而然,多成痼疾。间有灼艾收功者。
  主方百合天门冬杏仁木通桑皮石膏大黄(煨)甜葶苈(隔纸炒)上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五丸,临睡时白汤下。
  又方枳壳防风羌活前胡麻黄当归大黄(煨。各一钱)
  上为末,酒糊丸如黍米大,食后米汤送下。
  语迟
  言乃心之声。儿在胎时,母惊邪乘心,儿感母气,心宫不守,舌本不通,故四、五岁不言。
  主方石菖蒲(九节者妙)人参麦门冬远志当归川芎(各三钱)乳香朱砂(五钱)上为末,蜜丸麻子大,每十丸临卧米汤下。
  齿迟
  齿乃骨之余,骨乃肾之候。肾气不足,骨痿少力,故齿迟生。
  主方川芎(五钱)当归白芍生地黄山药甘草(炙。各二钱)上为末,每服一钱,食前白汤调下,更调敷齿根。
  行迟
  周岁膝骨成乃行。不能行者,由父精母血虚弱,胎气不强,骨髓软弱。
  主方五加皮川牛膝宣木瓜(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入好酒调,空心,米汤送下。未效,服大补气血、滋肾壮筋药。
  鹤膝
  禀受不足,故肌肉瘦薄,骨节呈露,状如鹤膝,亦肾虚髓亏,日干枯悴。
  主方熟地(四两)山茱萸山药(各二两)白茯苓泽泻(各一两)丹皮(一两)鹿茸(一对)川牛膝(二两)上为末,蜜丸,空心,酒或白汤下。
  赤游丹毒
  由乳母食酒、面、煎炙、热毒,与夫烘衣儿穿。或发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令儿躁闷,腹胀如火,痛不可言,入腹者死。周内不可频浴,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而成。或片片如胭脂涂染,肿而壮热,急用蜞针法得生。姑以法附后,极危笃始用,万不可轻施。
  主方防风荆芥牛蒡子犀角(另磨)栀子木通黄芩连翘玄参(各等分)
  甘草(减半)上加竹叶,水煎,空心服。热极加大黄(少缓去之),加麦冬、天粉。
  敷方大黄末二钱,绿豆粉、姜汁、薄荷汁,蜜调,涂患处。
  又方滑石、寒水石(等分)为末,水调涂。或用大黄(一钱),土硝(五分),敷。
  蜞针法先用湿纸搭毒上,看肿处一点先干即是正顶。以大笔管一个,安于顶上,以水蜞一条于管中,频以冷水灌之,吮其脓血,其毒自散。如毒甚,可再用。若不去,十无一生。
  血出不止∶藕节泥涂之。又以瓷器打碎,锋利去恶血亦妙。
  又方灶心土研细末,新汲水调涂,干再敷。
  痈毒肿节
  皆由气血凝滞,而蕴热之气乘之,故结聚成毒。凡始初,微见细起,急用不语唾,夜半频涂即消。
  不退,用万病解毒丸磨涂患处,并以酒磨服,立效。化毒丹(方见胎毒)唾舐掌后,多揉至散。
  主方漏芦麻黄连翘升麻黄芩甘草芒硝(各二钱)白蔹(七钱)大黄(一两)上为末,每二钱,水煎服。
  围方(涂一切肿毒)南星草乌赤小豆黄柏(等分)
  上为末,如红肿以醋调,白肿以姜汁调,围患处四畔。
  解毒丸治儿一切疮肿疖毒,丹游周身,疮及痘疹余毒。
  玄参连翘升麻黄芩芍药当归羌活防风生地荆芥甘草(等分)
  上为末,蜜丸如弹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
  青解丸治儿五脏积热,毒瓦斯上攻,胸肿喉痛,头面疡疹,口唇干燥,面颊生疮,惊风潮热,痰壅,阳明胃火、渴等证。
  寒水石()石膏(水飞。各四两)青黛(一两)
  上为极细末,水浸蒸饼,打糊丸如芡实大,每一丸,薄荷汤下。
  又方大枳壳(一枚,去穣)石上磨平,以面糊搭四围,粘在疖上自破,脓出尽,更无瘢痕。
  又软疖久不愈,用新砖为末,醋调敷。
  悬痈
  初生口内上及舌上,有泡如疖,或如芦。有此,急以针用绵裹,留针尖如粟米许。刺泡上,出黄赤血汁,用淡盐汤拭净;次以朱砂、硼砂(各五分),冰片(少许),研匀蜜调敷患处,咽下无妨。若再发,仍用刺法及敷药,即安矣。更以凉膈散服之尤佳。
  停耳
  耳者肾之候。小儿肾气实,其热上攻于耳,由津液壅滞,为脓汁出矣。亦有沐浴水入耳中,传于气血酿成。
  有久不愈,变成耳重。
  主方防风荆芥薄荷栀子黄芩玄参黄柏蔓荆连翘甘草水煎服。
  吹药枯矾龙骨黄丹(一钱)干胭脂(一钱)麝香(少许)
  上研匀,先用绵纸条捻,渗脓水干,吹以芦管或鹅毛管(吹入耳内。)
  又方枯矾(一钱)干胭脂(大红膏子用粉吸者,三分)麝香(少许)研匀,吹法同前。
  耳内外烂∶黄连蛇床子(各一钱)
  上为末,入轻粉二分,研匀。内吹入;外油调。
  白疮
  胎中热毒,或生后感热毒,上攻头额成疮,致白屑燥痒,或黄汁流烂。
  敷方沥青(一两)苦参末川椒末水银(各五钱)杏仁(研如泥)百草霜(各三钱)
  先入地沥青少许,百草霜、杏仁同水银研,不见星;再入众药,添地沥青,研如糊。先以葱、椒煎,米泔或浓茶洗,剃发搽之。忌发气、热毒之物。
  诸疮
  小儿疮,皆因乳母饮食热毒、七情之火,发于内为惊痰身热,发于外为疮疡疥癣。必先令乳母服清火解毒煎饵。小儿服解毒丸、化毒丹之类(方见前门),次用敷药(二方见前)。
  月蚀疮(小儿指月耳前后疮∶)蔷薇根(四钱)地榆皮(二钱)轻粉(五分)上研末,敷。
  眉疮(生眉上)∶用倾银罐研为极细末,加轻粉少许,麻油调敷。
  鼻匿疮(鼻外四边生疮∶)枯矾海螵蛸雄黄(各一钱)赤石脂铅粉黄丹(各二钱)
  孩儿茶(五分)轻粉(五分)
  上研极细末,湿者干掺,干者油调搽。
  鼻下烂(铅粉油敷∶)泽泻郁金山栀甘草(等分)上水煎服。
  火灼疮(小儿遍身赤烂,如无皮∶)木鳖子(去壳)封半切开,用香油一钟,煎至木鳖焦(切开无白心,)滤净碗内,坐水中(过夜出火毒,)鹅毛搽患处。
  鱼脐疮(头黑,深黄,水四畔流出∶)蛇蜕烧存性为末,鸡子清调搽。
  溜脓疮(脓流至即成疮∶)绿豆粉(一两)黄丹(三钱)枯矾(三钱)轻粉(一钱)
  香油调搽。
  赖头疮(满头生疮∶)牛皮烟胶(熏皮烟出,口上刮起者为末,一两)加黄丹、枯矾各三钱,轻粉、香油调搽。
  满头遍身疮烂痒痛∶黄连末(五钱)蛇床子末(二钱半)五倍子末(一钱)轻粉(三分)
  上研匀,先以荆芥、葱、椒煎汤,冲化白矾、朴硝(各一撮,)洗净,次将前末香油调搽。
  又楝树根皮炒、研末,猪油调搽。
  头疮∶地沥青(山西来者)搽,或调苦杖根末搽。前药用地沥青调尤效。
  头至足诸热疮∶滑石(水飞,一两)大黄末(二钱)大黄末黄柏末(各一钱五分)
  青黛(二钱)
  研匀,冬青叶捣汁,调搽。
  周身有脓结靥诸疮,用外科万灵膏加乳香、银、朱等者,摊贴即效,且不污衣。
  诸疮久不愈∶白胶香(即枫树脂,五钱)轻粉(二钱)
  上研匀,细末,猪骨髓或油调搽。
  癣疮∶羊蹄根、明矾同捣,绢包,搽。或川槿皮醋磨;或马鞭草叶搽。
  漏疳∶松香(葱、椒煮,晒燥,研末)头发(烧灰)黄丹(等分)
  上研匀,油调,敷患处。
  痘疹总要
  夫太极而生两仪,人道而有夫妇,男女交合,无欲不行,无火不动。恣情纵欲,而火毒遗于精血之间,小儿痘疹之毒,由此而成。然痘之与疹,虽皆胎毒,原同而证异。孕成之初,先有脏而后有腑,腑属阳而脏属阴。痘在里,从肌肉内起,故难;疹在表,从皮肤间出,故易。痘属阴,阴主静,有形有汁,颗粒不动而合偶数;疹属阳,阳主动,有形无汁,乍出乍收,一日三见,三日九发而合奇数也。其见证之不同者,痘则首尾不可吐泻,能进饮食为吉。如吐泻,乃毒火盛极而攻冲;不食,由毒火郁遏而壅滞,药不可治。疹则吐泻并作,饮食不进为吉。得吐泻,则毒火由此而泄;不食,则空虚而毒火疏通。痘宜益气生血,药用补托而求内实;疹宜养阴制阳,药用解散而忌内实。痘则有平顺、有虚寒、有实热、有血热。疹则皆属实热。毒火一从清凉,忌辛温药。痘以头面多为逆;疹以头面多为顺。皆宜房室固密,衣衾浓覆,常令和暖则腠理疏豁而易出,又须严守禁戒。如或风寒外袭,触犯避忌,皆能以轻变重,以安易危。但疹之日数少,痘之日数多。若谓痘重而疹轻,不知疹之变态,作于顷刻,危亡之机,甚于痘也。
  论痘
  (即天疮、百岁疮)
  凡看痘之法,治痘之方,当知有顺、逆、险三种之分。顺候但宜谨慎调理,不必服药。如不宜表而表,则成斑烂难收之患;不须补而补,则有助毒发痈之愆。或痘未出而药用清凉,痘得寒而反为凝滞;毒未解而妄行温补,毒得热而反不化浆,转增他剧,岂非药之过欤,设谓痘轻不加敬谨,有犯禁戒,变而为重,诚非失药之咎矣!逆候服药,诚然无功,若以仁术论之,姑与立方,勉强治疗,十中幸得生一,宁非无量功德乎?险证全籍药饵合宜,调理谨慎。父母保护如法则从顺,不尔则从逆矣。其始也,必遇岁火太过,热毒流行,则痘毒因之而发。为证之初,与伤寒相似。
  发热烦躁,面赤唇红,头疼身痛,喷嚏呵欠,咳嗽痰涎。有因外感风寒;有因伤食吐泻,有因时气传染,有因跌扑惊恐致成。盖痘疹之毒伏于肾经,痘毒既发,肾经应无证矣。故必预验耳冷、尻冷(尻,尾骨、)足冷(是知肾经无证,若三处热而腰疼,见痘必凶。当知毒火极盛,肾经传之不出也、)中指冷、鼻尖冷、耳后筋纹(淡红,少而轻;深红,多而重、)眼目困倦,而颧有红纹,皆出痘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