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居休章
  孟子去齐居休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③;不欲变④,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⑤,不可以请⑥;久于齐,非我心也。”
  【注释】
  ①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距孟子家乡约百余里。②崇亦齐地。③退而有去志:朱注:“孟子始见齐王,必有所不合,故有去志。④变:谓变其志。⑤师命:赵注:“有师旅之命也。”⑥不可以请:谓齐国正兴师之际,难以请去也。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邑。公孙丑问道:“夫子做官,却不接受俸禄,这是古时候的道理吗?”孟子说:“不是。当初在崇邑,我第一次见到齐王,退下来,便有离开齐国的意思。后来虽然做了客卿,仍是不愿改变初哀,所以不接受俸禄。不料接着又有出师作战的命令,在道理上又不可求去;至于久住齐国,并不是我的心愿啊!”滕文公篇第三一滕文章
  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②,过宋③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④;言必称尧舜⑤。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⑥?夫道一⑦而已矣!成覵谓齐景⑧公曰:‘彼⑨,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⑩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注释】
  ①世子:即太子。“世”,继也,谓继父为君也。②将之楚:谓将往楚国修睦邻之礼也。③宋:国名。商微子之封地。至战国,则称王图霸,拥有今河南商邱县以东至江苏铜山县以西之地。④道性善:“道”言也。“性”、生之实也。朱注:“性者,人所本于天以生之理也。按‘性善’,为孟子学说之中心;尧、舜,为儒家理想之模范人物。”康有为氏云:“孟子一生学术,皆在‘道性善、称尧舜’二语。”⑤称尧舜:朱注:“浑然至善,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汩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实之。欲以知仁义不假外求,圣人可学而至,而不懈于用力也。”⑥世子疑吾言乎:朱注:“时人不知性之本善,而以圣贤为不可企及;故世子于孟子之言,不能无疑,而复来求见。盖恐别有卑近易行之说也。孟子知之,故但告之如此,以明古今圣愚本同一性。”⑦道一: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孟子答公孙丑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言不因巧拙而有二法也。告滕世子曰:‘夫道,一而已矣。’言不因人之圣智不若尧、舜、文王而有二道也。盖才质不齐,有生知安行,有学知利行,且有困知及勉强行。中庸曰:‘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按一者,同也。同于道也。⑧成覵:人名。齐景公时之勇臣也。⑨彼:盖指才智尊贵之士。朱注:“谓圣贤也。”⑩公明仪:朱注:“公明姓,仪名。鲁贤人也。”文王我师:朱注:“此盖周公之言。公明仪亦以文王为必可师,故诵周公之言而叹其不我欺也。”胡毓寰云:“孟子引此三言:成见覵言我与才智尊贵之士同是人也;颜渊言我与大圣虞舜同是人也;公明仪言我与周公同可师文王者也。以明‘道一而已’,无分智愚,为之则人皆可成尧舜也。”绝:截也。如割截也。将:几也(杨树达词诠)。犹今言差不多。善国:孙奭疏:“尚可以为行善之国也。”朱注:“言滕国虽小,犹足为治,但恐安于卑近,不能自克,则不足以去恶而为善也。”书:尚书说命篇。瞑眩:令人昏闷不安之状。瘳:读抽。病愈也。赵注:“药攻人疾,先使瞑愦眩乱,乃得瘳愈。喻行仁当精熟,德惠乃至也。”
  【译文】
  滕文公做世子的时侯,将要去楚国,特地经过宋国来看孟子。孟子同他说人性是善的,并且引证尧舜的言行。后来世子从楚国回来,又来看孟子。孟子说:“世子怀疑我的话否?要知道天下古今的道理,只有一个,不论圣愚,本同一性,只要肯为善就是了。从前齐国勇臣叫成覵对景公说:‘他是个丈夫,我也是个丈夫,我为甚么怕不及他呢?’颜渊也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有所作为,就能像他一样。’公明仪也说:‘当初周公说,文王虽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老师啊!周公这话,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滕国虽然小,截长补短,差不多也有五十里地方,还可做成一个推行善政的国家。书经上说:‘假如服了药,不能使头昏目眩,这病是不易好的。’希望世子了解人性本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真理,只要不断地努力推行善政,必可振兴滕国。”
  二滕定章
  滕定公①薨。世子谓然友②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③。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④。”然友之邹⑤,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⑥!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⑧:‘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⑨,齐疏⑩之服,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发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也,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于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于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
  ①滕定公:文公父也。②然友:世子之傅也。③大故:谓大丧也。“故”,事也。亲丧为重大之事,故云“大故”。④事:指丧礼。“行事”,办理丧事。⑤然友之邹:焦循正义:“孟子盖自宋归邹也。”史记正义云:“今邹县去徐州滕县四十余里。往返不过半曰,故可问而后行事。”⑥不亦善乎:皇疏:“亦、犹重也。”正义云:“世子本善,今又问此,不重见其善乎。”⑦固所自尽:“尽”、犹致也,极也。“自尽”,谓自致极其哀也。⑧曾子曰:赵注:“曾子传孔子之言。”朱注:“本孔子告樊迟者,岂曾子尝诵之以告其门人欤?”⑨三年之丧:赵注:“孟子言我虽不学诸侯之礼,尝闻师言,三代之前,君臣行三年之丧。”朱注:“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也。”⑩齐疏:“齐”、音咨。通斋。朱注:“齐、衣下缝也。不缉曰斩衰,缉之曰齐衰。疏、粗布也。”焦循正义:“斩衰不称疏,齐疏以下乃称疏……其称齐疏,内原包有斩衰。孟子言齐琉,犹曾申言齐斩耳。”粥:释文:、本又作飦。说文:“、糜也。”檀弓孔疏:“厚曰馀,希(稀)曰粥。”三代:夏商周也。父兄百官:赵注:“滕之同姓,异姓诸臣也。”朱注:“父兄,同姓者臣也。”宗国:朱注:“滕与鲁俱文王之后,而鲁祖周公为长,兄弟宗之,故滕谓鲁为宗国也。”赵注:“滕鲁同姓,俱出文王。鲁,周公之后;膝、叔绣之后。敬圣人,故宗鲁也。”志:记也。古传记之书。吾有所受之也:此为父兄百官释志之辞。“受”,传受也。赵注:“言先祖之法,有所承受,不可以已身独更改也。”他日:犹昔日。不我足:谓对我不满也。尽大事:谓丧事办得完善也。不可以他求:朱注:“言当责之于已。”谓不可征求百官同意。冢宰:周官名,为六卿之首。如今行政院院长之职。古称首相。歠粥:“歠”,饮也。俗谓喝粥。深墨:深墨色。即位:就丧位也。先之:谓已率先倡之,则百官有司莫敢不随之也。上有好者:礼记缁衣:“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君子德风二句:此乃孔子之言。见论语颜汛篇。尚:加也。偃:伏也。庐:即倚庐。焦循正义:“无柱无楣,但用两木斜倚于东壁作堑堵形,向西顺斜倚之木,以草为屏,故曰倚庐。”未有命戒:朱注:“居丧不言,故未有命令教戒也。”可谓曰知:朱注:“疑有阙误。或曰:皆谓世子之知礼也。”按“可”。说文训肯。凡事必遂于心而后肯可之。“可谓曰知”,疑是肯定嘉许之辞。戚:哀也。吊者大悦:赵注:“来吊会者,见世子之憔悴哀戚,大悦其孝行之高美也。”
  【译文】
  滕定公去世了,世子文公向他师傅然友说:“前日过末,孟子曾经和我谈话,我心里始终不会忘记的。现在不幸,遭到父丧的大事,我要请你去问孟子,然后再举办丧礼。”然友就到了邹国,来问礼于孟子。孟子说:“世子这样的虚心,不也是更好吗?举办亲丧大礼,本是人子自尽他的孝心的。曾子说过:‘父母在日,就依礼事奉他们;去世了,就依礼殡葬他们,也依礼祭祀他们;这可称为孝了。’至于诸侯的丧礼,我本没有研究过;虽然,我也曾听见过的:父母去世,应行三年的丧礼。穿斩衰粗布的孝服,吃稀薄粥的饮食,从天子通行到一般的百姓,夏、商、周三代以来,全是如此。”于是然友同来复命,世子就决定行三年的丧礼。可是宗族的长老和朝廷的大臣都不愿意,说:“我宗国鲁先君不曾这样做,我先君也不曾这样做,现在到了你身上就要违背了,这是不可以的。而志书上说:‘丧祭的大礼,当遵从先祖的遗志。’这意思说:‘我是有所承受的,怎么可以违反呢?’”世子又对然友说:“我从前未尝讲求学问,只是好驰马舞剑,现在宗族长老和朝廷大臣,都不满意我,怕不能把大事办理完善,你再替我去问问孟子。”然友再到邹国问孟子。孟子说:“是的,这件事不可征求别人的意见,是要靠自己拿出主张来。孔子说:‘国君死了;一切政事皆由冢宰来处理,嗣君只是尽哀罢了。每天喝点稀粥,面色深黑,伏在丧位上时时哭泣,所有朝廷的官吏,没有一个不敢不哀痛,因为嗣君先能尽其哀戚呢!在上有所好的事,在下必定比他更厉害了。在上君子的德行,譬如风;在下小人的德行,譬如草。草上加了风,必定随着风偃伏了。这事全靠世子自己去做。”然友回来复命。世子说:“是的,这事确是在我自己。”便注中门外丧庐里,守丧五个月,没有发布任何命令和告戒,所有官吏和宗族们,都称赞道:“世子真是知礼了。”后来到了安葬的日子,四方来观礼的,见着世子颜色的悲伤,哭泣的哀恸,吊丧的人,大大的悦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