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解说】
杜耒(lěi),字子野,号小山,宋代盱江人。
诗的实际主题为寒夜迎客来。故开头一句点明。以茶为
酒,表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雅意至情。竹炉(相当于现
在用背篓等装泥做的炉子)言其朴质,汤沸火红之景非常逼
真,似乎目见其色耳闻其声。十四个字写了七件事物,有声
有色。
后二句说寒夜之景:景的特色是月色与寻常不同。为什
么今夜的月亮同以往相比却显得不同了呢?是因为有了梅
花。月光梅影,暗香浮动,月色更清幽,所以不同,这与寒
夜客来有什么关系呢?梅花象征客人的品质,客来了不设酒
而品茶清谈,那么主客之见识和情谊可想而知,是清谈而又
情意契合的。
此诗在描写上用敷陈其事的赋法。在结构上用"突接"
手法。所谓突接法:从表面上看,文章的脉络中断了,前后
不连系,但实际是贯通衔接的。比如这首诗,前二句说寒夜
客来怎么样,后二句突然撇下客来不管却去说月亮、梅花,
后二句与前二句似乎牛头不对马嘴,不连贯了,但它们是连
贯的。第一都是"寒夜"之事,更重要的是梅花和月同客来
有内在的联系,写梅即是写客,暗中呼应,来客和梅花的高
洁写得浑然一体却又不着痕迹。这种联系在散文里用"过
渡"的语句来衔接,诗歌"声律既严,文律不得不宽",容
许省略这种过渡性词句而有最大的跳跃性,造成"横崖断
岭"的形式。这种突接手法修辞上叫"跳眼"。有突出主题
的作用。因为要求读者从表面的不连贯去求诗人的用心,能
吸引人去思考探求,就更能体会诗味。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①百尺楼台水接天。②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③
【注释】
①征雁:由北南飞的大雁。这句说,蝉声没有了,
听到的是大雁雨飞叫的声。②百尺:形容很高。这句说,秋天的晚
上,登上寝楼远望,秋霜和月色交映,象碧波接连着青天一样。③青
女:神话传说是霜神,见《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
霜雪。”素娥:嫦娥,月宫中的仙女。斗:比赛。婵娟:美好
的容态。这两句说,霜和月都不怕冷,它们各自施展本领,正在争妍
斗俏呀!
【解说】
李商隐,字义山,号樊南生,唐代怀州人。诗词藻艳丽,与温庭筠,段成式俱以俪偶相夸,号"三十六体",宋杨大年等仿其诗体号"西崑体。”
这是吟咏霜月的诗。首句以"雁"和"蝉"点
明时令:夏天已经过去,蝉声没有了,听到的是南飞大雁的
叫声,这说明是深秋的节气了。第二句是写登楼远望所见的
景象:长空明净,万里无云,秋霜与月色有如水天一色。这
一句表面是写"水"和"天",其实是写"霜"和"月"。
接着,作者浮想联翩,认为这是青女、素娥不怕寒冷,
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看谁的容貌美丽妖娆。在这诗
里,作者没有停留在静物的描绘上,而是着重写出由景物引
起的感受,所以把景物写得新鲜动人。
梅
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①。
只因误识林和靖②,惹得诗人说到今。
【注释】
①甘心:即心甘情愿。
②林和靖:宋代隐居的诗人,种梅于孤山,以梅鹤自
乐,有"梅妻鹤子"之说,他的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最得梅花的神趣。
【解说】
首句说梅花品质的芳洁,半点尘埃都不受,真是"度白雪
以芳洁,干青云而直上"(按:今天人们常用的成语"青云
直上",与此意完全相反)。二句承一句铺叙,情愿处于竹
篱茅舍,不羡慕富贵荣华。下二句借林和靖典故,意思推进
一层,说梅花本来是一、二句那样的孤高芳洁的性格,不料
错误地爱上过林和靖,这一下可惹出议论纷纷来了;千百年
来,诗人咏梅者何其多,没完没了,真是有伤梅花的芳洁
呵。
这首诗一层深一层。开头二句已把梅花的品质写到了最
高的境界,"半点"二字,已把梅花的精神写透,"竹篱茅
舍"补出了安贫乐道的本质,使"半点"二字的精神从正面
落实。到此已"山穷水尽"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了,诗人却
用借宾形主的方法,把诗意推进一层。林和靖的人品是人人
景仰的,要想同他认识还很不容易,可是梅花却以认识了这
样的人为错误,产生悔恨的念头。末句照应首句,诗人的咏
梅,对梅来说,是受尘埃的侵,是对梅花的亵渎。这一意
思,大出人意外,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也是诗
人对自己人品的寄托。
按咏梅的诗,确实也多如牛毛,以隐居、孤芳自赏为美
德的看法,也不能一概都认为正确。不过有人说"古之人唯
恐好名,今之人唯恐不好名",虽是愤激之言,但对于不正
常的社会风气,未始不是一种砥砺!
雪梅(二首)
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②
【注释】
①降(xiáng详):服输、认输。骚人:这里指
诗人。阁:同"搁",这里作放下解。费:费力。评章:认真思
考,进行评论。这两句说,梅花和雪,互争春色,各不服输,惹得诗
人只好搁下笔来,煞费心思,以便对它们作出公正的评论。②逊:
差、次。这两句说,梅花的颜色,必须让雪三分白,雪的颜色虽白,
却没有梅花那股清香。
【解说】
卢梅坡,宋代人。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想象,拟梅雪争春,互
不相让,为了对它们作出公正的评论,诗人只好放下笔来,
反复思考,通过比较,认为二者不分高低,各有所长。
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①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②
【注释】
①精神:这里作神采风韵解。俗:庸俗、粗
俗。这两句说,梅花虽有清香,但没有白雪衬托,就缺少风韵;虽然
有了飞舞着的雪花,要是没有诗人吟诗也粗俗不雅致。②十分春
:十分春色。这两句说,黄昏时诗人写成了诗,天又正下雪,加上
梅花盛开,清香阵阵,这才共同点染成十分春色。
【解说】
作者在前一首诗里,评论梅雪各有所长,但也
各有不足的地方。诗人在这诗里进一步把梅、雪、诗连在一
起说,只有白雪飘舞,梅花喷香,诗人吟咏,三者相映成
趣,相得益彰,才能增添春意,点染成十分春色。全诗构思
新颖,别具意境。
泊秦淮①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②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③
【注释】
①泊:停船靠岸。秦淮:即秦淮河,在今南京市内。这里当时灯红酒绿的场所。
②笼:笼罩。烟和水的颜色是白的,远看好象是烟笼罩着水。月光和沙的颜色也是白的,远看出好象月笼罩着沙。这是互文见义的句法,即"烟"、"月"都笼罩着"水"和"沙"。这两句话,夜晚船停在靠近酒家的秦淮河边,烟雾笼罩着河水,月色映照着沙滩。
③商女:卖唱的歌女。江:指秦淮河。后庭花:即乐曲《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奢侈荒淫,公元五八九年亡国。后人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看作是亡国之音。这两句说,歌女们不懂得亡国之恨,还在对岸酒楼上唱着《玉树后庭花》之歌曲呢。
【解说】
在一个轻烟笼罩、月色朦胧的夜晚,作者停船
于繁华的秦淮河畔,听见对岸酒楼上卖唱的歌女为唐王朝的
上层统治人物唱《玉树后庭花》,内心无限感慨而写成这诗。
诗中借南朝最后一个君王陈后主的历史典故,讽喻当时的上
层人物沉溺酒色,整天过着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表现了诗
人对唐王朝黑暗统治的不满。
题壁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①烧天蓦地空。
争似②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注释】
①蓦(mò)地:忽然。
②争似:怎么比得上。
【解说】
这首诗不知作者是谁,故署为无名氏。据《许彦周诗
话》,此诗书于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后檐壁间。又云:司马光
用隶书书四字于旁云"勿毁此诗",同时又题"登山有道,
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据此,司马君实已将这
首诗解得十分透彻。
这首诗的主题大致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变法就要摧毁
一些旧的制度,实施一些新的制度;这在有保守思想的人看
来,政令烦多,乱糟糟的象一团乱茅草一样,这样一团乱茅
草,蓦地烧天蓦地空,会一哄而起,一哄而散,龙头蛇尾,
没有结果。比喻新法实施不彻底。那么该怎么办呢?倒不如
在火炉里塞上一炉树榾拙(俗呼树疙蔸),让它慢慢地燃
烧,火焰虽然不高,却是暖烘烘的,能够持久不灭。
诗的风格,粗犷通俗,艺术手法比喻确切,形象逼真。
回乡偶书①(二首选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②。
儿童相见不相识③,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①偶书:偶然地写出来。②乡音:家乡的口音。鬓毛:鬓发。
③识:读入声。
【解说】
贺知章,唐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县)人。官至秘书监。天宝初年,
还乡为道士。为人旷达,好饮酒,善书法,工文词,今存诗二
十首。
《回乡偶书》共二首,这是第一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还
乡时的真实感受。开篇以"少小"和"老大"对举,便点明这
不是一般的还乡,从而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接着以最感亲
切的乡音和自身鬓毛的衰落作对衬,表现了久客伤老之情。
末两句拈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来,寓谐趣于发问之中,
以寄托年老还乡的感慨。
咏柳
贺知章
碧玉①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②。
不知细叶谁裁出③,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①碧玉:碧绿的美玉。这里形容柳枝的鲜嫩新翠和柳叶的色彩光
泽。②丝绦(tāo掏):丝带。这里喻指轻柔的柳条。③出:读入声。
【解说】
这是一首歌咏柳树的咏物诗。先写柳树嫩绿丰满的风
姿,给人们勾画一个总的轮廓。然后从整体到局部,写出早
春杨柳细叶的特征;最后又翻进一层,从咏柳归结出咏春。
全诗不仅富于层次的变化,而且构思精巧,比喻新奇,以充
满生机的形象,唤起人们对生气盎然的自然事物的羡美之
情。
凉州词①(二首选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②,一片孤城万仞山③。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④。
【注释】
①凉州词:一名《凉州歌》。乐府《近代曲》名。原是凉州(州治在今甘
肃省武威县)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描写西北方的塞上风
光和战争情景。②这一句写远望黄河,似与天边白云相接。按,这
大约是诗人的想象之词,因为玉门关一带并无黄河。又,"黄河"一作
“黄沙","远"一作"直"。就意境而言,用"黄河"比用"黄沙"显得浑远
开阔,但于地理不甚切合。此种现象,唐诗中经常出现。③孤城:指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古时以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
得名。仞:古代计长度的单位,八尺为仞。④杨柳:即《折杨柳》曲。
二句是说羌笛不须吹奏怨怅别离的《折杨柳》曲,因为玉门关是春风
吹不到的地方。
【解说】
诗题一作《出塞》。这诗用"黄河远上"、"孤城万仞"勾
勒出西北边塞一带苍茫荒远的景象,从而代戍边士卒抒发
苦闷怨怅之情。诗的写法是婉而托讽,意在言外。尤妙在
后二句。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曾指出本诗旨在"言恩泽不
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但诗里并不直说恩泽不
及于边塞,而是以"春风不度"作比喻;不直说士卒怨别,只
说羌笛吹出哀怨的《折杨柳》的曲调,而这也关涉到了春
风。这种写法能做到曲而有致,情境如画,给人意味深长的
感受。王之涣诗所传甚少,而他的《登鹳鹊楼》和这首《凉州
词》却是千古传诵的名作。按,此诗为《凉州词》之第一首。
芙蓉楼①送辛渐(二首选一)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
①芙蓉楼:是润州城西北楼,相传为东晋王恭在这里任刺史时所
建。②吴:春秋时国名,后并于楚。故此二句中的"吴"、"楚"是互
文。平明:清晨。③这句用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诗,以表明
自己虽被贬谪而心地仍是光明磊落。
【解说】
王昌龄的送别诗多而且好。《芙蓉楼送辛渐》共二首,
这是第一首。诗人在江宁(今南京市)丞任上,他的朋友辛
渐要从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上洛阳,这首诗就是诗人
在润州与友人告别时写的。起句别开生面,抛弃了从送别
之时写起的老例,而是从送别前夕的连江秋雨着笔,因为烦
人的秋雨最能增添离别的愁绪。”吴"字点明地点,关合着
诗题中的"芙蓉楼"。次句写第二日清晨,雨止云收,寒江澄
澈,友人登程。”楚山孤"的"孤"字,既准确地状写了秋雨后
楚山孤峙的情态,又衬托出诗人此时此地难以言表的孤寂
心境。诗人从与朋友握别之地联想到朋友所到之地,然后
进一步推想:洛阳那边的亲友如果问起近况来,可以用"一
片冰心在玉壶"的话来回答。这是巧妙的比喻,委婉地道出
了自己虽因谗言遭到贬谪却始终保持着光明坦荡、廉洁自
守的情操。
唐薛用弱《集异记》载:王昌龄、王之涣与高适有一次到
旗亭(酒馆)饮酒,听歌伶所唱名篇,即有此篇和前一篇。见
出二诗传诵情况。
从军行①(二首选一)
王昌龄
青海②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③。
黄沙百战穿金甲④,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旧题。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乐府题解》:“《从
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②青海:即今青海省西宁市西面的青海
湖。③这句是"遥望孤城玉门关"的倒文。④穿:穿透,磨破。金甲:
金属制成的战衣。⑤楼兰:汉朝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鄯善县一带。诗中是以汉喻唐,用楼兰借指当时侵扰西北地区
鲜卑族的贵族。
【解说】
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边塞
的士兵生活。本篇原列第四首,写出环境的艰苦、战斗的激
烈,用来歌颂保卫边境的唐代官兵爱国的热情和胜利的决
心。前两句写景:青海上空,战云密布,连雪山也显得暗淡
无光,而遥望玉门关只是一座孤城。后两句言情:先写官兵
百战于黄沙之中,铁甲都被磨穿,以见战争的持久与酷烈。
末句写他们战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心。诗写得豪情壮烈,叱
咤威武,所以激动人心。
诗中的青海、玉门,于地理很不关合,意在形容西北战
区的寥廓,不必拘泥地去理解。
大漠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②。
前军夜战洮河③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④。
【注释】
①大漠:广阔的沙漠。②辕门:军营的门。③洮(táo桃)河:在今甘
肃省境内。④吐谷浑(tūyùhún突欲魂):西域鲜卑族古国名,最早领
袖名吐谷浑,建国于洮河西南。这里指其首领。
【解说】
这诗处处洋溢着战斗的豪迈气概和乐观情绪。首二句
写荒原广漠、大风扬尘、日色昏茫、红旗半卷的塞外出征时
景象。后二句说前军夜战,已生俘对方首领,意谓不待全军
到达而已获胜,则其自豪、自得的心情已跃然纸上,呼之欲
出了。”日色昏",点明已近日暮;"红旗半卷"、"前军夜战",
说明是夜袭;"已报",透出胜利之速。诗写得雄浑豪壮,意
气自如。按,此为《从军行》之第五首。
出塞①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②。
但使龙城飞将在③,不教胡马度阴山④。
【注释】
①出塞: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汉乐府《横吹曲辞》有"出塞"、"入塞"
之曲。②二句意谓自秦汉以来,明月与关山未变,而万里长征人尚
未归还,亦与当时无异,以兴起下文感慨。按,"秦"、"汉"二字虽分属
“明月"和"关",实则兼指,只是交错成文,叫"互文见义"。③龙城:
应为"卢城",即卢龙县,是唐代北平郡的治所。飞将:指汉代著名将
军李广。《史记·李将军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
将军,避之。”这里借"龙城飞将"说明倘有李广为将,边境自安。
④胡马:指匈奴的战马。胡:古代汉族人对北方西方民族的通称。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这里泛指北方具有战略意义的边防
地区。
【解说】
这是一首边塞诗。明月和边关是最容易触发戍卒的思
古和怀乡之情的,所以开篇先从边塞风物写起。次句直承
前面的诗意,表现了对边防士兵的同情。后两句揭出题旨:
在对古代爱国将军思慕和赞叹中,暗寓着对当时朝廷用人
失当和将领无能的不满与讽刺。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
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
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防边
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诗以"万里长
征人未还"反衬"龙城飞将",寓情于景,写得含蓄深沉,格调
高亢,不愧是充满爱国精神的杰出诗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①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②处,遍插茱萸③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旧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
地区,这里借指诗人的家乡蒲州。②登高:重阳节登高是古代风
俗。③茱萸(zhūyú朱于):植物名,指草决明。古代重
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是一种风俗。《续齐谐记》:“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
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
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解说】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登临抒怀之作。诗人少年
时代曾经从家乡蒲地(今山西省永济县)出发,游历长安和
洛阳等地,本篇当是他此次出游时所作。首句点明自身的
处境,两个"异"字,见出心情的孤寂;第二句用"倍"字,说明
每逢佳节思亲程度比平素更加深切,表现出佳节思亲的主
题。”佳节"应题"九月九日"。三、四两句是虚写对方的想
象之词。以重阳登高、插戴茱萸的细节描写,表现亲人的思
念自己,而自己的思亲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诗的语言清
淡,语调流畅,情深意浓,写出常人佳节思亲的普遍感情,因
此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成为历代传诵的佳作。
早发白帝城①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②,千里江陵一日还③。
两岸猿声啼不住④,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①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为东汉初年公孙述占据蜀
地时所建。相传他到这里,见有白龙出自殿前井中,以为是汉代国运
的祥瑞兆头的再现,因此起名叫"白帝城"。②彩云间:谓白帝城高
入云霄。③这句可参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时朝发白帝,暮
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④啼不住:指猿
声此落彼起,连续不断。从白帝到江陵的沿江两岸多有猿猴栖息。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解说】
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评注者多认为它是李白晚年
因永王璘事件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时所作,清代黄锡珪《李
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定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的作
品。事实上他遇赦时只到巫山,所以我们认为把它定为开
元十三年(725)李白首次离开四川时所作,较为合理。
此诗通过描写由四川白帝到湖北江陵的舟行之迅捷,
表现诗人对壮美江山的赞叹之情。首二句的"朝辞"和"一
日还",是概说;后二句是具体写:猿啼未止,而万山已过,极
度夸张。啼未止,暗示时间的暂留;万山过,显出空间的遽
变。本诗主要艺术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浸
透着诗人真挚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全诗用白帝、彩云、
猿声、轻舟、万重山等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构成了美
丽而壮阔的画面,借以抒发诗人旅程中油然而生的豪迈喜
悦之情。
清人施补华说:“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
过万重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
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似缓,可悟
用笔之妙。”(《岘佣说诗》)
望庐山①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②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④。
【注释】
①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②香炉:即香炉峰,位于庐山西
北部。③前川:山前的瀑布直泻下来形成的河流。④九天:古
代传说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空的最高处。
【解说】
这是李白游览庐山时歌咏瀑布的诗,表现了诗人对祖
国壮美河山的热爱感情。首句未正面写瀑布,点明是在香
炉峰下,日光照射下瀑布周围水气呈现的紫色烟雾,使人产
生香炉焚香、烟雾缭绕、香气氤氲的联想。次句才正面点出
瀑布。因为对香炉峰只是隔川相望,所以说"遥看",切题面
“望"字。这都是实写。后两句以"飞流"、"直下"写瀑布的
两种动态,已经恰到好处,而"三千尺"、"银河落"更是充分
运用了夸张、比拟和想象,极为新鲜、生动。
此诗为描写瀑布的绝唱,苏轼在《初入庐山》诗中写道:
“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对它推崇备至。
望天门山①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②,碧水东流至此回③。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①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
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故称"天门"。
②楚江:即长江。长江中游属古代楚地,故称"楚江"。开:奔流出
来。③这句是说,江水东来,经天门山折向北方流去。
【解说】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壮伟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热爱祖
国山河的感情。全诗的内容都是诗人望中所见。首句意同
“浪打天门石壁开"(李白《横江词》)。这句的"断"字,形容
山势峻险;"开"字,表示江面宽展。第二句用长江水势的汹
涌澎湃,托出天门山势的雄伟壮丽,"回"字在于状写东流的
江水至此受山峡的迫促而折流的情状。这句诗所写的景象
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第三句的"相对出",谓青山对峙,互
争雄长,言其高峻。第四句写遥见一叶扁舟从日边而来,行
驶在浮光跃金的江面上,这也正是天门山的奇观。全诗成
功地运用了衬托映带的手法,写得自然浑成,意境开阔,色
彩明丽,收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效果。